首页 历史故事 丹麦与瑞典之争:斯科尼亚战争的胜负与影响

丹麦与瑞典之争:斯科尼亚战争的胜负与影响

时间:2023-12-07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斯科尼亚战争斯科尼亚战争是丹麦与瑞典为争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的斯科尼亚省而进行的战争。丹麦军队在斯科尼亚登陆,成为不满瑞典统治的当地居民起义的信号。丹军在起义军的支持下,占领了斯科尼亚,并将瑞军包围于马尔默。在斯科尼亚等省展开的游击运动遭到了残酷镇压。尽管丹麦拥有海上优势,但在斯科尼亚战争中仍然吃了败仗。根据隆德和约规定,斯科尼亚最终归属瑞典。

丹麦与瑞典之争:斯科尼亚战争的胜负与影响

斯科尼亚战争

斯科尼亚战争是丹麦与瑞典为争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的斯科尼亚省而进行的战争。

斯科尼亚在中世纪属于丹麦,后来,根据罗斯启尔德和约和哥本哈根和约归属瑞典。丹麦力图收复该省,于1675年12月对瑞典开战,占领了果特兰岛和维斯马城。1676年6月1日,丹麦舰队联合荷兰舰队,在厄兰岛附近击败瑞典舰队。

丹麦军队在斯科尼亚登陆,成为不满瑞典统治的当地居民起义的信号。丹军在起义军的支持下,占领了斯科尼亚,并将瑞军包围于马尔默

但是,瑞军却在1676年12月4日的隆德血战中战胜了丹军。1677年,瑞军迫使丹军放弃了对马尔默的围攻,并于7月14日再败丹军于朗茨克鲁纳城下。在斯科尼亚等省展开的游击运动遭到了残酷镇压。

尽管丹麦拥有海上优势,但在斯科尼亚战争中仍然吃了败仗。根据隆德和约规定,斯科尼亚最终归属瑞典。

克里木远征

克里木远征是俄军对土耳其的附属国——克里木汗国的军事远征,其目的是消除13至15世纪鞑靼蒙古压迫的影响,收复俄国南方领土,保障俄国控制到黑海的通路。土耳其违反巴赫奇萨莱和约之后,俄国政府于1686年废除了该和约,加入了反对土耳其和克里木汗国侵略的反土同盟——“神圣同盟”。

俄国承担义务,派兵进军克里木。参加1687年戈利岑公爵统率的远征军有6万步兵、5.2万骑兵,以及顿河哥萨克和扎波罗热哥萨克的部队。

5月初,俄军从乌克兰出发,经雷利斯克、红库特、萨马拉河和马泉河向南推进,成庞大的长方形纵队行进。纵队的中间是步兵,两侧是辎重和由骑兵掩护的炮兵,骑兵担负侦察和警卫任务,前卫队在纵队的前面。俄军7周行军300公里,于6月23日在大卢格地区宿营。克里木鞑靼人得知俄军抵近,便烧毁了大片草原。俄军因马匹没有牧草,被迫停止前进。

6月17日,戈利岑决定停止远征。为使乌克兰免遭克里木鞑靼人的侵袭,并为以后的军事行动建立基地,俄军在萨马拉河上建立了诺沃博戈罗季茨卡亚要塞,里面储存了35万普特粮食。

1689年第二次克里木远征开始前夕,国际局势更加紧张,波兰国开始与土耳其和谈,克里木鞑靼人于1688年多次威胁基辅,曾入侵到波尔塔瓦,掠走数万名俘虏、大批马匹和牛羊,烧毁和蹂躏俄国南方土地。1689年的远征于4月开始,参加远征的有15万俄军、乌克兰哥萨克和顿河哥萨克,配备350门火炮。5月4日,俄军在戈利岑统率下,仍以1687年的远征队形,从苏马和雷利斯克地区出发,沿第聂伯河左岸向彼列科普推进。

5月25~27日,俄军在绿色谷地地区以炮火击退了克里木汗先头部队的进攻。3天后克里木汗的主力在彼列科普附近包围了俄军,但他们的攻击再次被俄军占优势的炮火击退。考虑到彼列科普的工事相当坚固,戈利岑未敢对其发起攻击,于6月1日下达了俄军后撤的命令。

克里木远征是俄军对克里木第一次大规模的进攻,虽然两次远征未能保障俄国控制到黑海的通路,但却牵制了土耳其人和克里木鞑靼人进攻俄国的盟国的兵力,从而援助了盟国。

克里木远征没有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17世纪80年代俄国的军事改革尚未完成;贵族地方军和射击兵组成的落后过时的军事组织与正规部队的雏形“新制”团队并存;繁多的军册和衙门造成军队管理分散,致使远征军的集结和物资技术的准备工作进行得极其缓慢;部队的辎重过多;以及远征中缺乏对部队的组织指挥。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指法国与奥地利和西班牙

两个哈布斯堡王朝长期争夺欧洲霸权,以及英荷两国的活动所引起的战争。这是一次双方各有同盟的战争。一个同盟以封建君主专制的法国为首,西班牙、巴伐利亚、科隆和其他几个德意志国、萨伏依、巴马参加;另一个同盟以奥地利和英国为首,荷兰、葡萄牙、勃兰登堡以及许多德意志小国和意大利小国参加。

1700年,无嗣的西班牙国王、哈布斯堡家族的查理二世之死,是这场战争的导火线

当时,属于西班牙的领土、领地,在欧洲有意大利的大部分、南尼德兰,在南美、中美和北美有几大片地方,在非洲有几个重要领地,还有许多岛屿

继承西班牙王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在欧洲的统治地位。在西属尼德兰、西班牙、意大利、莱茵河地区、南德意志、各殖民地和海上都发生了战事。

1701年,法奥未经正式宣战即在意大利领土上开始军事行动。双方军队经过交战,毫无结果,各自撤回冬季营房。

1702年5月,英国和荷兰站到奥地利一方参战。1702~1704年,在意大利、西班牙和海上都发生过战斗。陆上的战斗行动仅局限于争夺要塞、实施行军机动和迂回运动。野战很少进行,仅在解除要塞包围时才使用。

1703年,由于拉科西领导的匈牙利人民反对哈布斯堡王朝压迫的解放斗争,奥军的大部分兵力被派去镇压起义。奥地利对战争的主动性大大降低,1704年,英军从海上攻占了直布罗陀

同年,奥英同盟军集中主要精力击溃法国盟国巴伐利亚。1704年8月13日,萨伏依的叶夫根尼和马尔波罗公爵统率的奥英联军在豪什塔特附近击溃法巴军队,毙俘达2.8万人,使战争的进程变得有利于自己。1705~1709年,奥英同盟军把军事行动转到法国领土上的有利条件已经成熟。

但是,这些有利条件却因各同盟国战略力量有限,产生意见分歧而未被利用。1705年,奥英同盟军不仅在意大利,而且在尼德兰、莱茵河流域和西班牙都进行了联合行动,但没有收到实际效果。1706年9月7日,萨伏依的叶夫根尼统率的奥军在意大利都灵附近取得了巨大胜利。

战斗以后,法军渡过波河,撤回本国。都灵之战证明,在防御战中以线式战斗队形抗击集中突击是毫无用处的。1706年,法军在尼德兰的拉米利一带遭到失败。

法军仅仅在西班牙取得了几个局部性胜利,但对整个战争进程没有产生影响。1707年7月,奥英联军开始入侵法国,在包围上他长期未克之后返回意大利。1708年和1709年上半年,尼德兰和莱茵河流域发生了几次局部战斗。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最后一次大规模交战,于1709年9月11日发生在尼德兰马尔普拉凯村附近。1709年秋季,要塞争夺战持续不断。1710~1714年,交战双方持续打消耗战,都避免决战。

英奥两国军队在兵力上虽占明显优势,但没有对法采取积极行动。战略不果断的原因在于,当时俄国在北方战争中获胜。英国为了竭力阻挠俄国在欧洲占据主导地位,改变政治方针,不愿将法国彻底击败。遂背着自己的盟国开始和谈,实际上停止了对法作战。(www.xing528.com)

在英国的影响下,荷兰、勃兰登堡、萨伏依和葡萄牙也都放弃了积极的战斗行动。奥地利实际上孤军对法作战,未能攻入法国。1713年4月11日,以法国和西班牙为一方,以英国、荷兰、勃兰登堡、萨伏依和葡萄牙为另一方,签订了乌得勒支和约。

1714年,奥法签订拉什塔特和约。

根据这些和约,法国将早先侵占的西班牙在北美的部分领地划归英国,法国在欧洲的领土未受太大损失。哈布斯堡王朝把意大利的大部分领土、整个比利时、西属尼德兰和莱茵河地区部分领土并入自己的领地。西西里岛归属萨伏依。

英国除得到直布罗陀外,还有梅诺卡岛的一部分。西班牙王位继承权争夺战,结束了法国在西欧的霸权地位。

这次战争的一个特点是,人数众多的常备雇佣军参战,他们装备有带刺刀的燧发枪、马枪、火炮等火器。这些雇佣军队精神素质差,脱离人民。

在战略上,双方都优柔寡断,战争缺乏统一计划,同盟部队缺乏统一指挥。双方在战略上所采取的基本行动方式是行军和反行军、要塞防御与包围,很少进行野战。双方所采取的线式战术极其呆板,部队排成2~3线,平均配置在正面,不留预备队。

战斗的特点通常是两军正面接触,以兵力优势获胜。对敌很少实施追击,即使在浅纵深内,也很少追击敌人。各部队互不协同。在防御中广泛采用密布壁垒式野战工事。一些西欧国家的军队没有利用在武器装备方面的改进。

波兰瑞典武装干涉俄国

波兰瑞典武装干涉俄国指波兰国和瑞典的统治集团为瓜分俄国和剥夺俄国自主权而采取的扩张主义行动。

波兰立陶宛的大地主力图通过伪季米特里一世和伪季米特里二世实现其侵略计划。

但是,用这种手段掩饰起来的武装干涉计划未能得逞。于是波兰国便于1609年秋开始公开侵略俄国。该年9月,波兰国王西吉斯孟德三世率1.25万人侵入俄国境内,包围了斯摩棱斯克。英勇的斯摩棱斯克防御战牵制干涉军主力几近两年,从而为俄国人民顺利地进行民族解放斗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然而,由于沙皇之弟舒伊斯基公爵庸碌无能和瑞典雇佣军在战斗的关键时刻叛变,致使前去解救被围困的斯摩梭斯克的俄国部队于1610年7月4日败于克卢希诺附近。1610年7月,沙皇舒伊斯基被推翻。

新组成的贵族政府——“七贵族政府”于同年8月27日同波军司令茹凯夫斯基签订条约,承认波兰王子弗拉第斯拉夫四世为俄国沙皇。

贵族政府害怕首都的工商业者起来反对,并且也不信任俄国军队,便于9月20日夜将干涉军放进莫斯科,这是背叛民族的行为。从1610年10月起,俄国政权实际上已掌握在波军指挥人员的手中。

这个政府推行的反俄政策将民族解放运动推上了新的高潮,并导致了第一支民团的建立。这支民团从1611年3月底开始围攻莫斯科,但由于同年夏天民团内部阶级矛盾加剧,致使民团发生危机,因此,首都未能解放。这个任务后由米宁和波扎尔斯基领导的民团完成。

1612~1613年间的冬天,波兰国王西吉斯孟德三世曾进军莫斯科,但一无所获。

1617年8月,他企图再次进军莫斯科,这次入侵分两路进行。王子弗拉第斯拉夫四世和黑特曼霍德凯维奇率领的波军攻占了多罗戈布日和维亚济马,但却受阻于莫扎伊斯克附近。

第2年9月初,干涉军才抵近莫斯科,并在图希诺设防。另一路干涉军,其中包括黑特曼萨盖达奇内率领的扎波罗热哥萨克,沿普季夫利、利夫内、叶列茨和科洛姆纳一线推进,沿途粉碎了为数不多的俄国要塞守备部队的抵抗。

干涉军企图在1618年9~10月间攻克莫斯科,但未能得逞,损失十分惨重;再加上后方游击战的展开和欧洲30年战争的爆发,这就使波兰政府不得不同俄国政府签订了都利诺停战协定。

1610年7月,瑞典军队同科列拉县的居民发生了冲突,瑞典由此开始公开干涉俄国。同年8月,德拉格尔迪围攻伊万哥罗德,未获成功,9月,转而围攻科列拉。英勇的科列拉要塞保卫战一直持续到1611年3月2日,游击战的广泛发展对此起了一定的作用。1611年夏,瑞军开始进攻诺夫哥罗德。

7月16日,诺夫哥罗德领地封建上层分子将瑞军放入城内。

后来,诺夫哥罗德的世俗与宗教界封建主又以全俄缙绅会议的名义与德拉格尔迪签订了条约,承认查理九世的1个儿子为俄国沙皇,该条约正式确认干涉军留驻诺夫哥罗德。

至1612年春,德拉戈尔迪的军队已夺取了科波里耶、亚姆、伊万哥罗德、奥列舍克、格多夫、波尔霍夫、旧鲁萨、拉多加和季赫温。

1613年,俄国重建政权之后,瑞军又企图从季赫温发动进攻,但毫无成效。俄军击溃了一支3000人的瑞典干涉部队后,解放了季赫温城。

由于1615年英勇的普斯科夫保卫战持续了3个月之久,占领地居民又坚决拒绝加入瑞典国籍和瑞典国际处境恶化,从而使瑞典政府不得不在1617年2月同俄国签订斯托尔波沃和约。俄国在1617~1618年,分别同波兰国和瑞典签订和约,表明干涉者承认其计划已彻底破产。

在粉碎和驱逐波瑞干涉军的斗争中,俄国人民和民团是决定性的力量,他们表现出了高度的英雄气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

17世纪初,俄国人民将波瑞干涉军赶出俄国,并同波兰国和瑞典签订和约,从而为国家的经济、社会、政治及武装力量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为捍卫民族和政治独立而战的俄国武装力量在战略上的优势,首先取决于所进行的解放斗争的目的性;人民群众广泛地投入到斗争当中去,以及俄国拥有卓越的政治和军事领导人。俄国步兵,首先是射击军在同波瑞干涉军的胜利斗争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波瑞武装干涉事件的发生使步兵和射击军在17世纪得到了很大发展。17世纪初俄军的特点是步兵装备中火炮和轻火器所占的比重都有了增长。野战中,俄军采用了炮兵集群射击和步兵齐射相结合的战法。由于“火力战斗”的作用和效能得到了提高,因此出现了一种新的战术——线式战术。俄军在进攻中使用了游垒式的活动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