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藏传佛教密宗曼荼罗艺术:宗教意义探析

藏传佛教密宗曼荼罗艺术:宗教意义探析

时间:2023-12-07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实际上,“念佛”与曼荼罗之间都有清楚的因缘关系。自性曼荼罗就是呈现众生本具佛德的曼荼罗。形象曼荼罗由自性曼荼罗到观想曼荼罗,是由理念上的世界到现象世界开展,事实上,其中并没有外在形象的展现。

藏传佛教密宗曼荼罗艺术:宗教意义探析

第二节 曼荼罗的宗教意义

随着大乘佛教的初步形成与发展,人们逐渐从理论上解决了众生成佛的可能性,出现了佛性思想,认为一切众生都具有佛性,不仅释迦尼佛可以成证无上的正觉,而且,人人都具备开悟成佛的种子——菩提心。人人都具有佛性,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人人成佛的关键在于开发此菩提心的种子。依此来看,在实相中,各种佛与众生的体性根本没有任何差别,一切众生的体性,即是圆满的佛陀。

依照密乘的观点,人们修习禅观或是佛陀通过加持,都能使我们看见诸佛的世界。这样众生可依据自己的观想和修行的力量,都可以观想佛界。但是,观想并非是件易事,不是人人都能实践的。因此如何将理想思维或观想所得的佛像,雕造或绘成图像,并依引念观修行,直至有能力不用外相而寂思观想,这也是观像念佛法门的滥觞。

实际上,“念佛”与曼荼罗之间都有清楚的因缘关系。从“实想念佛”中的法界实相与自性菩提心,开发出“自性曼荼罗”;从“观想念佛”中,开发出“观想曼荼罗”;从“观像念佛”中,开发出“形象曼荼罗”;由此可见曼荼罗的发展与念佛思想是圆满相应的。那么,何谓“自性曼荼罗”、“观想曼荼罗”、“形象曼荼罗”呢?所谓曼荼罗就是存在于现象世界的我们与清净佛界同体的沟通场合,也就是超越的实相法界与内在的自性法因缘场合。自性曼荼罗就是呈现众生本具佛德的曼荼罗。

觉密论师在他所著的《法曼荼罗略诠》(Dharmamandalasutra)中认为,从思想上看曼荼罗可分为自性曼荼罗、观想曼荼罗、形象曼荼罗三种。认为今天我们所能看得见一切,包括眼见、耳闻、身触的世界种种现象,从根本上来说,都是法身大日如来的显现。但是,这种认识毕竟是一种依理而已,无法证明这一理论是可信无疑的。为了体证众生诸佛不二的境界,认为观想是非常必要的。因而,也就有了观想曼荼罗的实践,以体证行者自心中的曼荼罗,也就是自性曼荼罗。

观想曼荼罗观见诸佛的世界就是观想曼荼罗。观想曼荼罗是自性曼荼罗在观境上的示现,其中观想真谛自性观与法身真如观中,观想法界六大体性,具足大日如来法身真如,即是圆具体、相、用的自性法身。诸佛法身与自他的真性,现观为平等一相。所以在《观智仪轨》中说:“人法身真如观,一缘一相平等犹如虚空。”而这与观想真谛自性观是统一的。

观想俗谛自性曼荼罗观则与道场观与支分生曼荼罗观差不多。其中道场观是为建立本尊道场而修观法,而支分生曼荼罗观,是观想行者自身的手足等四肢五体的支分,示现无边诸佛,是本尊与行者等同一身的曼荼罗观。(www.xing528.com)

形象曼荼罗由自性曼荼罗到观想曼荼罗,是由理念上的世界到现象世界开展,事实上,其中并没有外在形象的展现。但除了部分的圣者之外,一般人皆要透过身、口、意三密的修行,才能达到与诸佛一如的境界。因此,观想曼荼罗必须以形象世界的图像来表现,使得任何人都能了达。因此,为了观想方便人们绘制、雕造了各种曼荼罗,而这些有形与象的曼荼罗,也就成为曼荼罗的表征,也就是形象曼荼罗。

【注释】

[1]转引自《西藏艺术研究》。

[2]〔英〕约翰·布洛菲尔德著,耿昇译:《西藏佛教密宗》,西藏人民出版社,1992年。

[3]〔英〕约翰·布洛菲尔德著,耿昇译:《西藏佛教密宗》,西藏人民出版社,1992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