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周志杰:中风外治验案,调畅情志为主,降低发病率

周志杰:中风外治验案,调畅情志为主,降低发病率

时间:2023-1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周志杰认为中风病的发生与“虚、气、痰、瘀”有关,其中“虚、痰、瘀”是根本,“气机失调”是诱因,其病机主要是“气、虚、瘀”互结,闭阻经脉,引起多种症状,闭阻部位不同,症状各有差异。预防应以调畅情志为主,劳逸结合,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结合心理治疗、体育锻炼,必要时用药物、针灸、气功或采用介入等方法去除危险因素,降低发病率,进行综合防治。

周志杰:中风外治验案,调畅情志为主,降低发病率

周志杰认为中风病的发生与“虚、气、痰、瘀”有关,其中“虚、痰、瘀”是根本,“气机失调”是诱因,其病机主要是“气、虚、瘀”互结,闭阻经脉,引起多种症状,闭阻部位不同,症状各有差异。临证可分为先兆期、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不同阶段,依据病人的体质状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1.先兆期以“预防”为主 中风病从未发病到发病有一个逐渐的演化过程,发生前多数病人都有先兆症状,从症状来说:可能有经常性的头晕、头痛或肢体麻木无力、胸闷等症状,体征可有血压不稳定,或脉象沉细数或弦滑有力或洪,舌质暗或有瘀斑等,也可借助现代医学的检查手段,预知发病风险,可参考的指标有:血压、血脂、血流变的异常改变,或CT、MRI、B超、数字减影等方法发现脑动脉瘤、颈动脉狭窄、椎动脉狭窄、脑动脉硬化狭窄、风湿性心脏病伴有严重的瓣膜病的患者。预防应以调畅情志为主,劳逸结合,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结合心理治疗、体育锻炼,必要时用药物、针灸气功或采用介入等方法去除危险因素,降低发病率,进行综合防治。

2.急性期宜尽快及早明确诊断,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周主任在诊治中风病时,强调要中西医结合,做到早诊断、早治疗。脑出血者,若适合手术治疗,一定要及时手术,清除血肿。脑梗死者,若适合溶栓治疗,一定要及时溶栓,针灸治疗也要尽早介入。闭证者,用醒脑开窍、清心泻火、涤痰息风、平肝降逆的法则,可取头四针(头四针的定位:百会、上星,第三穴:百会与上星连线的中点旁开1.5寸。第四穴:第三穴旁开1.5寸)、风池、内关、人中、丰隆、太冲。脑出血者加隐白,针刺用泻法,每次针刺30~40min,留针期间可行针2次,每日针刺1~2次(脑出血量大者和持续出血者暂时不针灸或只艾灸隐白穴协助止血,待生命体征稳定后,应尽早介入针灸治疗)。脱证者,用回阳救逆,大补元气的治则,用大剂量的参麦或参附注射液静脉给药,加艾灸神阙(隔盐)、关元(隔姜),灸5~10壮,同时应用西医的抢救措施进行抢救。

中脏腑者神志清醒后的急性期和中经络者的急性期的治疗,宜中西医结合治疗,针药并用。针灸治疗取穴,以脏腑辨证取穴为主,配合病变区局部穴,周老师一般将病情分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型,痰瘀交阻型,气虚血瘀型,气阴两虚、瘀血阻络等四型。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型用益肾潜阳、熄风通经,针灸处方;主穴:头四针(百会点刺放血)、风池(双、泻)、中渚(双、泻)、太溪(双、补)、肝俞(双、泻)、肾俞(双、补)。配穴:偏瘫者配肩髃、曲池、手三里、后溪、外关、环跳、秩边、阴陵泉、足三里、申脉、三阴交等穴,均取患侧穴,每次取6~8穴,交替使用,手法用先泻后补;语言不利和饮水呛咳者配廉泉、天突、扶突、哑门,每次取1~2穴,手法用平补平泻;伴有面瘫者配迎香、下关、牵正、颊车、承浆等,均取患侧穴,每次取3穴,手法用平补平泻;偏盲者配睛明、太阳、球后、丝竹空。取患侧穴,每次取2穴,手法用平补平泻;足内翻者配照海(泻法)、申脉(补法)针刺;认知障碍者配神庭、印堂、神门,手法针刺用泻法。痰瘀交阻型用涤痰化瘀、健脾通经。针灸处方,主穴:头四针、风池(双、泻)、列缺(双、补)、中脘(泻)、阴陵泉(双、泻)、足三里(双、泻)、三阴交(双、泻)、脾俞(双、补)、膈俞(双、泻),配穴:偏瘫、语言不利、面瘫、偏盲、足内翻等的配穴主要以疏通局部气血为主,具体取穴同肝肾阴虚型的配穴。气阴两虚型用益气养阴、养血通络。针灸处方,主穴:头四针、膻中(补)、太渊(双、补)、神门(双、补)、关元(补)、气海(补)、足三里(双、补)、三阴交(双、补),针刺手法宜轻,留针时间宜长(40~60min),配穴:偏瘫、语言不利、面瘫、偏盲、足内翻等的配穴主要以疏通局部气血为主,具体取穴同肝肾阴虚型的配穴,但每次取穴宜少,手法宜轻,用补法。气虚血瘀型用益气活血、化瘀通经,针灸处方,主穴:头四针、中脘、合谷、足三里、气海、神阙、脾俞、膈俞。气海、神阙用艾灸,小炷多半壮的徐补法,其他穴位用针刺补法或加灸法。配穴:偏瘫、语言不利、面瘫、偏盲、足内翻等的配穴主要以疏通局部气血为主,具体取穴同肝肾阴虚型的配穴,但每次取穴宜少,手法宜轻,用补法。(www.xing528.com)

3.中风恢复期和后遗症期以针灸治疗为主、针药并用、结合康复锻炼 针灸治疗主要以益气养血、活血通络为主的局部取穴,结合辨证配穴,取穴:头四针,偏瘫者取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后溪、外关、中渚、列缺、内关、环跳、秩边、阳陵泉、足三里、血海、梁丘、髀关、委中、承山、昆仑、申脉、三阴交、太冲、内庭等穴,均取患侧穴,每次取6~8穴,交替使用,手法用先泻后补,每治疗5次可取健侧穴1次,以协调阴阳;语言不利和饮水呛咳者取廉泉、天突、扶突、哑门,每次取1~2穴,手法用平补平泻;面瘫者取迎香、下关、牵正、颊车、承浆、人中等,均取患侧穴,每次取3~4穴,手法用平补平泻;偏盲者取睛明、太阳、球后、丝竹空、风池等,取患侧穴,每次取2~4穴,手法用平补平泻,足内翻者取照海(泻法)、申脉(补法);记忆力差或认知能力差者可取神庭、印堂、神门、太溪、风府、百会等穴,手法用补法,手法宜轻,留针时间宜长。配穴: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者配太冲、太溪、肝俞、肾俞;痰浊中阻型配中脘、丰隆、脾俞、胃俞;气虚血瘀者配气海、关元、天枢、膈俞(刺络拔罐);气阴两虚配气海、三阴交、太溪。

验案:乔某,女,74岁。初诊时间:2004年8月9日。主诉:饮水呛咳、失语1个月。病史:患者1个月前突然出现饮水呛咳、言语吐字不清、并进行性加重10天,来我院神经内科住院诊治,CT检查示:“双侧基底节区梗塞”。曾用“尿激酶腹壁注射溶栓治疗”,病情稳定,现仍饮水时呛咳,声音嘶哑、吐字不清,痰多,咳吐不利,口干,大便3日1次。既往健康,无高血压病史。查:面色萎黄、精神差,声音嘶哑,吐字不清,左侧鼻唇沟稍浅,伸舌居中,舌质暗,苔白厚腻,脉滑、双尺弱,四肢活动灵活有力,双下肢巴宾斯基征(+)。诊断:中风(中经络)(脑梗死),证属:痰浊阻窍。治疗:健脾宣肺、化痰开窍、滋阴润燥。取穴:头四针(平补平泻)、廉泉(泻)、印堂(平补平泻)、中脘(泻)、列缺(双、补)、照海(双、补)、后溪(双、泻)、足三里(双、补)、太冲(双、泻),每日治疗1次,留针30min,留针期间行针1次。治疗3次后拔掉了鼻饲管,能进少量流食,饮水仍有呛咳,口干、食欲差,语声有力,吐字较前清晰。治疗10次后,语声有力、吐字清晰、饮水仍有呛咳,好转出院。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