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的诊疗方法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的诊疗方法

时间:2023-1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均为骨骼肌非化脓性炎症性疾病,以对称性四肢近端和颈及咽部肌肉无力、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是一类异源性的可累及多种脏器的系统性疾病。幼年性皮肌炎伴胶原血管病的肌炎。非肌病性皮肌炎。约7%患者有典型皮疹,始终无肌肉症状,肌酶谱正常,被称为“无肌病的皮肌炎”。原因为急、慢性肺间质病变、食管张力减弱引起吸入性肺炎和呼吸肌无力。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的诊疗方法

第一节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

多发性肌炎(PM)和皮肌炎(DM)均为骨骼肌非化脓性炎症性疾病,以对称性四肢近端和颈及咽部肌肉无力、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是一类异源性的可累及多种脏器的系统性疾病。本病少见,发病率0.5/10万~8/10万,女性高于男性,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发病高峰为45~60岁,另一高峰在10~14岁,伴发恶性肿瘤及包涵体肌炎者在50岁以后多见。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目前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有研究表明患者的细胞及体液免疫异常,另外可能与遗传(HLA—B8和HLA—DR3的个体发展为PM的危险性明显增加,儿童型DM中HLA—B6亦多见)、某些药物、微生物的感染(特别是病毒)及某些恶性肿瘤有关,但因果关系不清。PM主要由细胞介导的抗原特异性细胞毒作用引起,而DM的发病更多与体液免疫有关。与PM和DM相关的自身抗体是肌炎特异性抗体(MsAb),包括酰胺—tRNA合成酶抗体(如Jo—1)、信息识别颗粒(SRP)抗体、抗Mi—2(胞核)抗体。这些抗体可能最初是由某些病毒诱导产生的,是直接针对肌细胞质抗原成分的抗体。儿童及成人DM血管病变明显,这些病人皮肤活检中发现炎性小血管壁上有补体膜攻击现象,提示皮肤及肌肉组织损伤与补体活化有关。目前认为由某些外源性致病抗原(如病毒)对PM/DM易感人进行攻击,导致以骨骼肌免疫炎性损伤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

二、分类

(1)成人多发性肌炎。

(2)成人皮肌炎。

(3)幼年性皮肌炎

(4)伴胶原血管病的肌炎。

(5)伴肿瘤的肌炎。

(6)非肌病性皮肌炎。

(7)包涵体肌炎。

(8)嗜酸粒细胞性肌炎,结节病性肌炎等。

三、临床表现

(一)肌肉病变

多为隐匿慢性起病,进展缓慢,症状持续3~6个月或6个月以上,可自发缓解或加重。典型表现为对称性横纹肌无力、肌痛及肌肉压痛,病程延长时可有不同程度的肌萎缩。最初常见受累肌肉为肢带肌、四肢近端及颈部肌肉。

1.骨盆带及下肢近端肌肉受累

表现为跑步、下蹲、起立及爬楼困难。

2.肩胛带及上肢近端肌肉受累

表现为举物、梳头、穿衣等抬臂动作困难。

3.颈部肌肉受累

平卧时抬头困难,端坐位无力仰头。

4.咽肌受累

可有吞咽困难,发音及构音不清。饮水可自鼻孔溢出,易发生吸入性肺炎。

5.呼吸肌受累

呼吸浅表费力,气促有劳力性呼吸困难。

6.肌肉症状

可伴随乏力、晨僵及食欲不振等全身表现。

(二)皮肤病变

轻重不一,可发生在肌肉受累之前、同时或之后,有时先于肌无力前一年,且两者受累程度可不一致。

1.眶周水肿性紫红色斑

为DM的特征性皮疹,发生率较高,见于60%~80%DM病人。多位于上眼睑,眼睑的紫罗兰颜色改变伴眶周水肿为其特征性表现,还可扩展到面颊部、颈和上胸“V”字区及后肩与颈部的“披巾征”。颈、胸“V”字区及全身还可发生皮肤异色病,即多发角化性小丘疹,伴有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沉着或脱失。

2.Gottron征

发生率高,并具有特征性。位于关节伸面,多见于掌指(跖趾)关节和指(趾)间关节伸面,也可位于肘膝关节伸面和内踝处,花边状粉红色或紫罗兰色隆起或斑块,其上可覆盖细小鳞屑,并可有不同程度的中心皮肤萎缩、色素减低、毛细血管扩张和表面破溃。

3.光过敏

见于多数患者。

4.指甲周围及甲根皱襞处毛细血管扩张性红斑

见于约半数患者,雷诺现象见于一部分患者。

5.“机械手

即横穿手指掌面和侧面的暗灰色或看上去很脏的水平线。

6.恶性红斑

较少见,为全身弥漫性肿胀红斑,头面部较明显,伴有较多的色素斑和毛细血管扩张,此皮疹常提示合并恶性肿瘤。

约7%患者有典型皮疹,始终无肌肉症状,肌酶谱正常,被称为“无肌病的皮肌炎”。

(三)关节病变

见于20%~30%患者,为轻度对称性滑膜炎,一般不发生畸形。

(四)肺部病变

1.临床表现

为不同程度的发热、干咳、发绀、杵状指、进行性呼吸困难。原因为急、慢性肺间质病变、食管张力减弱引起吸入性肺炎和呼吸肌无力。急性型可很快进展为呼吸衰竭而死亡。

2.胸片

间质性肺炎,肺间质纤维化,晚期主要呈轮状或蜂窝状阴影,肺体积缩小。

3.肺功能

约1/3患者有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和弥散功能障碍,但多数无临床表现,重者导致右心室扩大。

4.病理

肺泡壁及间质炎性细胞浸润,间质纤维化。

(五)心脏病变

少数患者有心肌炎、充血性心衰和心包炎的表现,但Holter监测发现约半数患者心电图异常,如ST—T改变、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和传导阻滞等。

(六)消化道病变

1.吞咽困难、食管下咽困难和食物反流

这是食管、咽部横纹肌受累,食管平滑肌蠕动异常及胃排空时间延长所致。钡餐食管造影可见梨状窝潴钡。

2.腹泻

小肠吸收不良所致。

3.胃肠溃疡、出血和血管炎导致的肠坏死

可见于儿童DM。

(七)肾脏病变

多数肾功能正常,少数有蛋白尿、血尿等肾损害表现。肾病理可有局灶增殖性肾小球肾炎表现。

(八)恶性改变

本病患者恶性肿瘤发生率高,为10%~30%。好发部位为肺、胃、乳腺和卵巢(男性为前列腺),多为腺癌。DM发生恶性肿瘤的几率明显高于PM患者,女性居先。

四、辅助检查

(一)一般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多数正常,少数有轻度贫血白细胞及嗜酸粒细胞增多。

2.尿常规

多数正常,少数有蛋白尿及管型尿。

3.ESR

在50%PM患者中正常,超过50mm/h只占20%。

4.其他

清蛋白可减少,α2及γ球蛋白可增高。免疫球蛋白及循环免疫复合物可升高。

(二)特征性检查

1.肌酶谱升高

包括肌酸激酶(CK)、醛缩酶(ALD)和碳酸酐酶Ⅲ、谷草转氨酶(GOT)、天冬氨酸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乳酸脱氢酶(LDH2为主),这些酶的升高程度与病情一致。

(1)CK在疾病活动时最敏感,可作为观察疗效及预后的指标。

(2)CK的同工酶CK—MM主要来源于骨骼肌。CK—MB主要来自心肌,少部分来源于骨骼肌。如是CK—MM升高为主,可确定主要为骨骼肌受损。

(3)碳酸酐酶Ⅲ为只存在于骨骼肌的同工酶,PM及DM均升高。

2.血清肌红蛋白及尿肌酸增高

3.抗核抗体

PM/DM患者血ANA阳性率可达15%~60%,多为斑点型。近年发现一类“肌炎特异性自身抗体”(MSAb),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www.xing528.com)

(1)抗氨酰tRNA合成酶抗体,其中以抗组氨酰tRNA合成酶抗体(抗Jo—1抗体)检出率最高,阳性率PM约50%,DM约10%,此抗体的出现常预示肺间质纤维化,非肌炎患者未见此抗体,抗氨酰tRNA抗体阳性患者基本临床表现具有所谓“抗合成酶抗体综合征”,突出表现为:肺间质病变,关节炎及雷诺现象。

(2)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SRP)对PM更具特异性,检出率仅4%,阳性者肌炎临床表现更为突出,对糖皮质激素反应不佳,五年存活率只25%。

(3)抗Mi—2抗体,为DM特异性抗体(常见于成人DM)阳性率20%

(4)抗PM—Scl抗体,抗Ku抗体,常见于与硬皮病重叠的肌炎患者。

(5)其他ANA如Sm,S—A,SS—B,ACA等的出现提示与其他结缔组织病的重叠。

4.肌电图(EMG)

肌源性改变。晚期可有肌源性和神经源性混合改变。根据EMG异常特征的分布和严重性可定位肌活检的部位。

5.肌活检

肌肉的退行性变伴炎性细胞浸润,间质及小血管周围可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巨噬细胞的浸润,并有血管壁水肿坏死,内膜增厚,管腔狭窄甚至血栓栓塞等血管炎的表现,肌纤维变性坏死、被吞噬、再生及胶原结缔组织增生,肌束周萎缩病变。皮肌炎的皮肤病理改变缺乏特异性。

五、其他类型的肌炎

(一)幼年型皮肌炎

其特点是血管炎、异位钙化、脂肪发育不良和肌无力共存,皮损和肌无力差不多同时发生,但病情严重性和病程的个体差异较大。合并严重血管炎的患者可引起消化道溃疡而导致内脏出血和穿孔,其治疗效果差。异位钙化发生于皮下组织或肌肉中。肌肉活检病理与成人型基本相同。

(二)伴胶原血管病的肌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等疾病可发生炎性肌病,也可以肌炎的表现为主要临床特征,但这类肌炎的患者肌酶谱和肌电图一般正常。

(三)伴肿瘤的肌炎

肌炎的患者伴有恶性肿瘤,恶性肿瘤可先于或晚于肌无力的出现,这种关系可发生于各年龄段,但在儿童少见。切除肿瘤后,肌炎可减轻甚至消退。

(四)非肌病性皮肌炎

约10%的皮肌炎患者有典型的皮肤表现,而肌活检提示无肌肉病变,肌酶谱正常,称“非肌病性皮肌炎”或“无肌炎的皮肌炎”。这些患者无肌无力表现,而只表现为乏力,磁共振频谱学分析提示肌肉能量代谢异常、运动能力改变。

(五)包涵体肌炎

无遗传倾向,中老年多见,慢性起病,可有肢体近端及远端肌无力、肌萎缩,但无肌痛及皮疹,CK可正常或中度升高,EMG呈肌源性和/或神经源性损害,肌活检除肌纤维炎症和坏死外,肌细胞内还可见包涵体,多数患者对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

(六)嗜酸粒细胞性肌炎

本病多数患者血常规可见嗜酸粒细胞明显增多,占白细胞总数的20%~60%,病理除有肌纤维变性,还可见明显的嗜酸粒细胞浸润。

(七)结节病性肌炎

结节病患者可有近端肌无力和皮疹,肌活检除肌源性损害,还可见散在的多核巨细胞肉芽肿,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六、诊断标准

1982年Maddin标准,符合前4项中的3项加皮肤改变可确诊为DM;符合1、2、3、4、项,无第5项者可确诊为PM。前4项中2项加皮肤改变很可能为DM;前4项中3项并无皮肤改变很可能为PM。

(1)肢带肌(肩胛带肌、骨盆带肌及四肢近端肌肉)和颈前屈肌呈现对称性软弱无力,有时尚伴有吞咽困难或呼吸肌无力,症状持续进展几周至几月。

(2)肌肉活检显示本病的Ⅰ型和Ⅱ型肌纤维变性、坏死、被吞噬、再生以及单个核细胞的浸润等,并有嗜碱粒细胞增多,大泡状内膜的核及明显的核仁,还常在血管周围可见肌束的萎缩、纤维形状的变异及炎性渗出物。

(3)血清肌酶谱增高,肌酸磷酸激酶增高明显,其他还有醛缩酶,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

(4)肌电图有肌源性损害运动电位时间短,波幅小和多相三联表现;纤颤波,正锐波,插入激发,异常重复高频发电。

(5)皮肤特征性皮疹,包括眼睑紫红色斑和眶周为中心的水肿性紫红色斑;手背鳞状红斑尤其掌指关节和指关节伸面的Gottron丘疹,可累及膝,肘,内踝,面部和躯干上部。

七、鉴别诊断

(一)与DM鉴别的疾病

1.系统性红斑狼疮

表现为面部蝶形红斑,甲周红斑,口腔溃疡,肾损害明显,轻度肌无力、肌痛,肌酶谱一般正常,肌电图一般无肌源性损害,肌活检一般无肌纤维变性坏死,抗Sm抗体和抗ds—DNA抗体阳性。

2.硬皮病

颜面及四肢末端皮肤硬化明显,肌无力出现晚、程度轻。肌活检为肌细胞纤维化,炎性细胞浸润不明显,一般无肌纤维变性坏死。抗Scl—70或ACA抗体可阳性,抗Jo—1抗体阴性。

(二)与PM鉴别的疾病

1.风湿性多肌痛

多数在50岁以后发病,主要表现为上肢肌痛、肌压痛明显,肌酶谱、肌电图正常,肌活检可有炎性改变,但无肌纤维变性坏死,对小剂量激素治疗敏感。

2.纤维肌痛综合征

全身肌肉骨骼系统广泛疼痛,可有18个(9对)压痛点,无肌无力,肌酶谱及肌电图正常。

3.嗜酸粒细胞性筋膜炎

可有肌炎临床表现,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高,肌酶谱及肌电图异常,肌活检有嗜酸粒细胞增高,但无肌纤维变性坏死,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4.运动神经元病

多数患者开始表现为远端肌无力,逐渐向近端发展,较早出现肌萎缩,肌电图有明显神经元损害。

5.重症肌无力

眼外肌无力明显,抗乙酰胆碱抗体阳性,而PM一般无眼外肌受累。

6.肌营养不良

多有家族史,男性多见,进展缓慢,肌萎缩明显,染色体异常。

7.激素性肌病

糖皮质激素用量较大时,可引起近端肌无力,肌电图与PM相似,但CK正常,肌活检可见Ⅱ型肌纤维萎缩,激素减量可使肌无力症状减轻。

八、治疗

(一)糖皮质激素

对多数患者肌无力、吞咽困难、早期间质性肺炎、关节病变有效,但小剂量效果差,所以开始即用大剂量治疗,但要注意其不良反应

1.泼尼松

每日1~2mg/kg(儿童每日1.5~2.5mg/kg),以肌力、CK改善情况作为疗效指标,病情控制后逐渐减至最小维持量延续2年以上。

2.甲基泼尼松龙

口服甲基泼尼松无效可用泼尼松龙冲击治疗,1.0/d,连续3天,疗效较好。

(二)免疫抑制剂

目前多采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联合治疗,效果较好。

1.氨甲喋呤(MTX)

10~15mg口服或加入生理盐水20ml中静脉注射,每周一次,观察血象、肝功能情况,可逐渐加量至25~50mg/周。

2.硫唑嘌呤

常用剂量为每日2~3mg/kg,最大剂量150mg/d。

3.环磷酰胺(CTX)

200mg静脉注射,2次/周。

4.环孢菌素A和瘤可宁

也有一定疗效。

(三)其他药物

1.D—青霉胺

250mg/d,逐渐加至750mg/d,用3~6个月,可有效改善肌炎等症状。

2.抗疟药

治疗DM的皮肤病变有一定疗效,对肌无力效疗不佳。羟基氯喹200~400mg/d。磷酸氯喹125~250mg/d。

3.蛋白同化激素

促进肌肉蛋白合成,减少尿肌酸的排泄。苯丙酸诺龙:每周注射25mg。康力龙:2mg/次,2~3次/日。

4.磺胺、乙胺嘧啶、叶酸

用于弓形虫感染患者。

(四)血浆置换

用于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无效者,但引起感染的不良反应大。

(五)手术

合并肿瘤者手术切除,可使部分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九、预后

多数患者早期经有效治疗预者后较好。糖皮质激素与免疫抑制剂的联合治疗5年死亡率下降至15%~28%,病程超过7年者很少死于本病,对于合并急性间质性肺炎、治疗较晚已进展为肺纤维化、严重心肌损害或完全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易导致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多数预后较差。合并恶性肿瘤及吞咽困难造成吸入性肺炎者预后也较差。儿童患者预后相对较好。

(宋 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