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饮食养生的原则和方法

饮食养生的原则和方法

时间:2023-1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并应根据自身的身体情况禁忌某些食物,这样才有利于防止疾病的发生,达到饮食养生长寿的目的。而饮食不当,则是导致疾病和早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饮食养生的原则和方法

第三节 饮食养生的原则和方法

饮食养生涉及到饮食的调配、烹调加工、进食的卫生、饮食前后的保养、饮食的节制、饮食的禁忌以及食疗等许多内容,它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构成了传统饮食养生的核心。

一、合理调配,多样饮食

饮食是人类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而要使人活得健康愉快、充满活力和智慧,则不仅仅满足于吃饱肚子,还必须考虑饮食的合理调配,保证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的摄入平衡且充足,并且能被人体充分吸收利用。营养平衡,首先不可偏嗜某种食物、偏废某种食物。并应根据自身的身体情况禁忌某些食物,这样才有利于防止疾病的发生,达到饮食养生长寿的目的。

饮食的种类多种多样,所含的营养成分各不相同。只有将各种食物合理搭配,才能使人体得到各种不同的营养,才能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人吃单一食物是不能维持身体健康的,因为有些必需的营养素,如一些必需脂肪酸氨基酸和某些维生素等,不能由其他物质在体内合成,只能直接从食物中取得。而自然界中,没有任何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

我国人民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如《黄帝内经》中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谷肉果菜,食养尽之”。这就全面概述了粮谷、肉类、蔬菜、果品等几个方面,是饮食的主要内容,并且指出了它们在体内起补益精气的主要作用,人们必须根据需要,兼而取之。我国百岁中医罗明山的长寿经验是:“饮食宜杂不宜偏,偏食阴阳偏,杂食保平安。”

但目前在我国的一些地方,尤其是广大农村,人们只有吃饱、吃好的概念,而所谓“吃好”,主要是指吃鸡鸭鱼肉奶等中高档荤腥食品或味道好的食品。他们很少知道人体需要什么营养素,哪些食品含有什么养分,应当怎样搭配为平衡膳食。例如,营养学要求早餐必须摄入足够的营养,特别是要有一定量的蛋白质和脂肪。

根据中药学的理论,还应注意食物的配伍问题。食物的配伍分协同与颉颃两方面。在协同方面又分相须、相使,在颉颃方面分为相反、相杀、相畏和相恶。这些知识对于我们调配饮食也是很重要的。

所谓相须,是指同类食物相互配伍使用,可起到相互加强的功效,如百合炖秋梨,有清肺热、养肺阴之功效;山药与母鸡搭配食用,能增强补益强壮的作用。所谓相使,是指以一类食物为主,另一类食物为辅,使主要食物功效得以加强,如姜糖饮,温中和胃的红糖增强了温中散寒生姜的功效;黄芪炖鲤鱼,黄芪益气,可以增强鲤鱼利水消肿的作用。

所谓相反,是指两种食物合用,可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柿子忌茶,白薯忌鸡蛋。所谓相杀,是说一种食物能减轻另一种食物的不良作用。所谓相恶,是指一种食物能减弱另一种食物的功效,如人参萝卜,萝卜耗气,能降低人参的补气作用。所谓相畏,是指一种食物的不良作用能被另一种食物缓解,如扁豆的不良作用(可引起腹泻、皮疹等)能被生姜减轻;螃蟹配生姜,生姜可减轻螃蟹的寒性并解除蟹毒。

二、五味调和

人的生命是靠能量来维持的,人体的能量主要来自于食物。中药学认为,食物具有寒、热、温、凉四气和酸、苦、甘、辛、咸五味以及升降沉浮4种作用趋势,而且各有其所主的脏腑和归经。如食物搭配不合理,或者偏食,则有损于人体健康。《素问·生气天论》指出:“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以法,长有天命。”说明了五味合理搭配的重要性。

所谓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这五种类型的食物,不仅是人类饮食的重要调味品,可以促进食欲,帮助消化,也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中医认为,味道不同,作用不同。如酸味有敛汗、止汗、止泻、涩精、收缩小便等作用,像乌梅山楂、山萸肉、石榴等;苦味有清热、泻火、燥湿、降气、解毒等作用,像橘皮、苦杏仁、苦瓜、百合等;甘味即甜味,有补益、和缓、解痉挛等作用,如红糖、桂圆肉、蜂蜜、米面食品等;咸味有泻下、软坚、散结和补益阴血等作用,如盐、海带、紫菜、海蜇等;辛味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如姜、葱、蒜、辣椒胡椒等。

因此,在选择食物时,必须五味调和,这样才有利于健康,若五味过偏,会引起疾病的发生。《黄帝内经》就已明确指出:“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说明五味调和得当是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重要条件。

要做到五味调和,一要浓淡适宜。二要注意各种味道的搭配。酸、苦、甘、辛、咸的辅佐,配伍得宜,则饮食具有各种不同特色。三是在进食时,味不可偏亢,偏亢太过,容易伤及五脏,于健康不利。

对于最后一点,《黄帝内经》中指出:“多食咸,则脉凝涩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内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即咸味的东西吃多了,会使流行在血脉中的血瘀滞,甚至改变颜色;苦味的东西吃多了,可使皮肤枯槁、毛发脱落;辣味的食品吃多了,会引起筋脉拘挛、爪甲干枯不荣;酸的东西吃多了,会使肌肉失去光泽、变粗变硬,甚至口唇翻起;多吃甜味食品,能使骨胳疼痛、头发脱落。《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殃。”以上都是因五味失和而影响机体健康的情况,从反面强调了五味调和的重要性。合理的膳食必须是荤素搭配合理,各种营养成分兼备,这样才可能使饮食起到养生而不害生的作用。

三、饮食有节,三餐有别

所谓“节”,就是指“节制”与“节度”,所谓饮食有节,是指饮食要有节制,不能随心所欲,要讲究吃的科学和方法。它要求饮食的时间有规律,饮食的种类要合理搭配,饮食量要严格控制。古人云:“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节,不足以存生也。”合理的饮食,可以使人身体强壮,益寿延年。而饮食不当,则是导致疾病和早衰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我国古代养生家都十分重视饮食的适度。

“饮食有节”是上古之人的经验之一。《黄帝内经》中说:“饮食有节……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饮食自倍,肠胃乃伤”。2 000多年前,管子在《管子·形势篇》中就曾指出:“饮食节,则身利而寿命益;饮食不节,则形累而寿损。”我国古代养生学家认为,“谷气胜元气,其人肥而不寿;元气胜谷气,其人瘦而寿。养生之术,常使谷气少,则病不生矣。”现代医学也认为,过食是健康的大敌。因此饮食应当少而精,富于营养又易于消化,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限制高脂肪、高热能食物的摄入。每餐的食量应适可而止。一般以七八分饱为宜。《千金要方》里亦云:“饮食过多则聚积,渴饮过多则成痰。”这些都说明了节制饮食对人体的重要意义。

晋代张华的《博物志》一书明确阐述了饮食数量与养生长寿之间的必然联系,大胆地提出了“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的观点。到了明代养生家敖英的《东谷赘言》中,则进一步详细分析了饮食过量对身体造成的危害:“多食之人有五患:一者大便数,二者小便数,三者扰睡眠,四者身重不堪修养,五者多患食不消化。”至于食量究竟控制在什么程度最为适宜,明代御医龚廷贤认为应该是“食惟半饱无兼味,酒至三分莫过频”(《寿世保元》)最为恰当。

具体地说,是要注意饮食的量和进食时间。

1.饮食要适量

这是说人们吃东西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要恰到好处,饥饱适中。人体对饮食的消化、吸收、输布、贮存,主要靠脾胃来完成,若饮食过度,超过了脾胃的正常运化食物量,就会产生许多疾病。南北朝道家著名人物、医药学家陶陶居曾写过这样一首诗:“何必餐霞服大药,妄意延年等龟鹤。但于饮食嗜欲中,去其甚者将安乐。”“餐霞”、“服大药”是当时追求长生不老常用的两种方法,陶陶居这首诗歌劝告世人:何必去追求什么长生不老药,还妄想靠那些东西益寿延年,寿比龟鹤。只要在饮食嗜好中,改掉那些最突出的毛病,就会给你带来安乐。那么,哪些是饮食嗜欲中的“甚者”呢?饮食过饱就是一甚。

饮食过量,在短时间内突然进食大量食物,势必加重胃肠负担,使食物滞留于肠胃,不能及时消化,从而影响营养的吸收和输布,脾胃功能也因承受过重而受到损伤。过饱不利于健康,但食之太少亦有损于健康。有些人片面认为吃得越少越好,结果强迫自己挨饿,由于身体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反而虚弱不堪。正确的方法是“量腹节所受”,即根据自己平时的饭量来决定每餐该吃多少。“凡食之道,无饥无饱……是之谓五脏之葆”。这无饥无饱,就是进食适量的原则。只有这样,才不致因饥饱而伤及五脏。

传统饮食养生推崇的原则之一就是“未饱先止”、“食无求饱”。《长生秘诀》有:“食宜八九分,不可过饱。”《琐碎录》说:“食取补气,不饥而已,饱生众疾。”并且提倡少食安脾。清代曹慈山所著的《老老恒言》中有:“凡食总宜少为有益,脾易磨运,乃化精液,否则极易之物,多食反至受伤,故曰少食以安脾也。”少食可以调理脾胃,对于病人,尤其是外感初发的病人,少食可安脾,有利于病邪的祛除。病人的胃口欠佳,可以饿一两日。在现代社会,人体发生的疾病大部分都与摄入热量过多有关。

2.饮食应定时

“不时,不食”,这是孔子的饮食习惯,即不到该吃饭的时候,就不吃东西,这是正确的。一日三餐,食之有时,脾胃适应了这种进食规律,到时候便会作好消化食物的准备。好吃零食的人,到了该吃饭的时候,常会没有饥饿感,勉强塞进些食品,也不觉有何滋味,而且难以消化。对饮食宜定时这一点,《尚书》早就指出了“食哉惟时”,意思是,人们每餐进食应有较为固定的时间。这样才可以保证消化、吸收正常地进行,脾胃活动时能够协调配合、有张有弛。

中医学认为,一日之中,机体阴阳有盛衰之变,白天阳旺,活动量大,故食量可稍多;而夜暮阳衰阴盛,即待寝息,以少食为宜。因此古人有“早餐好,午餐饱,晚餐少”的名训。

清代马齐《陆地仙经》中提到:“早饭淡而早,午饭厚而饱,晚饭须要少,若能常如此,无病直到老”。按现代营养学的要求,一日三餐的食量分配比例应该是3∶4∶3,即如果一天吃1斤粮食的话,早晚餐各吃3两,中午吃4两,这样比较合适。有人观察,每天早餐进食2 000卡的热量,对体重并无明显的影响,而把这么多热量放在晚餐,人的体重就会明显增加。这说明,对于体重的影响,“什么时候吃比吃什么还重要”。

我们强调“按时进食”,也不能完全排斥“按需进食”,即想吃时就吃一点,不想多吃就少吃一点。像加夜班的人,在第二天早餐时往往不想吃东西,希望赶快睡上一个好觉;心情不好的人,在吃饭时间往往没有食欲;午睡过久的人,常常在晚餐时间不想吃东西;正全神贯注、忙于工作或比赛的人,自然不想停下来吃东西。对于他们来说,等有了食欲时再吃会更好一点。

对于这一点,中医就认为“胃以喜为补”。我国著名养生学家陶弘景早就指出:“不渴强饮则胃胀,不饥强食则脾劳。”意思是,人若不渴而勉强饮水,会使胃部胀满,若不饿时而勉强进食,则会影响脾的消化吸收,使脾胃功能受损。以上说明,“按需进食”,是适应生理,心理和环境的变化而采取的一种饮食方式。但它不是绝对地“随心所欲”,零食不离口;也不是毫无规律地随意进食,而是于外适应变化的环境,于内适应变化的需要,使饮食活动更符合内在规律。

总之,“按需进食”与一日三餐、按时吃饭的饮食习惯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它们可以适合人们在不同环境中的饮食需要,目的都是让人们的饮食活动变得更科学、对健康更有益。

四、烹调有方,避免过咸

这是因为合理的烹调可以使食品色、香、味俱全,不仅增加食欲,而且有益健康。如炒菜时要急火快炒,避免长时间炖煮,而且要盖好锅盖,防止溶于水的维生素随水蒸气跑掉,也防止在加热情况下,让容易被氧化破坏的维生素C再得到充足的氧气供应而加速氧化破坏。

在炒菜时,应加一点醋,既可调味,又可保护维生素C少受损失,这是因为维生素C是一种还原性物质,在酸性环境中比较稳定,而在中性或碱性环境中加热,很容易氧化成二酮古洛糖酸,失去作用,加醋可以减缓这一氧化过程。

在多种烹调方法中,以蒸对营养素的损失最少,其次是炸,再其次是煎、炒。对营养素破坏最厉害的是煮。不论哪种方法,最好能够做到热力高,时间短。总之,要掌握做菜的火候恰到好处。在主食方面,煮饭、煮粥、煮豆,皆不要放碱,因为碱容易加速维生素C以及维生素B的破坏。

中医营养学还主张在食物的制作过程中,应注意调和阴阳、寒热;对老人饮食还提倡温热、熟软,反对黏硬、生冷。所谓制作中的调和阴阳,是指在助阳食物中,需加入青菜、青笋、白菜根、嫩芦根、鲜果汁以及各种瓜类甘润之品,这样能中和或柔缓温阳食物辛燥太过之偏;而在养阴食物中加入花椒、胡椒、茴香、干姜、肉桂等辛燥的调味品,则可调和或克制养阴品滋腻太过之偏。

所谓制作中的调和寒热,是指体质偏寒的人,烹调时,宜多加姜、椒、葱、蒜等调味;体质偏热的人,则应少用辛燥物品调味,并须注意制作清淡、寒凉的食品,如蔬菜、水果、瓜类。(www.xing528.com)

还应注意的是,饭菜宜淡不宜咸,这亦是烹调中要注意的一条原则。食盐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它对人体的作用一是调味,二是为身体提供维持正常生理代谢功能的钠和氯。但食盐不能多吃。《千金要方》指出:“咸则伤筋,酢则伤骨。”《养生随笔》中有:“凡食物不能废咸,但少加使淡,淡则物之真味真性俱得。”现代研究表明,吃盐过多,容易造成高血压病、冠心病、脑溢血甚至癌症,影响心肾功能,等于慢性自杀。一般来说,每人每天从食物中获得的食盐量最多不应超过10克。但也有特殊的时候,如盛夏季节,人们因大量出汗,使体内盐分失去过多时,就要随时注意补充丢失的盐。

五、饮食禁忌

元末明初的百岁养生家贾铭则在《饮食须知》中进一步提出了“饮食藉以养生,而不知物性有相宜相忌,丛然杂进,轻则五内不和,重则立兴祸患”的饮食禁忌原则。概括古代养生家有关饮食禁忌的方法,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时令饮食禁忌

大体上说,春季饮食应该忌辛辣和发散之物。夏季消化功能减弱,饮食应忌生冷肥腻之物。秋季气候由热转凉,此时应忌食或少食性燥和大补的食物。冬季气候干燥寒冷,“切忌食热肉酒面灸煿之物,多食令人血脉不行”(《数量级俗颐生录·冬时消息第六》)。

《饮膳正要》中说:“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菽以寒之;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这段话说明了,由于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病理有很大影响,故人们在不同的季节,应选择不同的饮食。《周礼·天官》中亦云:“春发散宜食酸以收敛,夏解缓宜食苦以坚硬,秋收敛吃辛以发散,冬坚实吃咸以和软。”这种因时择味的主张至今仍为群众所喜用。

春天,万物复苏,阳气升发,人体之阳气亦随之升发,此时应养阳,在饮食上要选择一些能助阳的食品,如葱、荽、豉等,使聚集一冬的内热散发出来。在饮食品种上,也应由冬季的膏粱厚味转变为清温平淡。冬季一般蔬菜品种较少,人体摄取的维生素往往不足,因此,在春季膳食调配上,应多采用一些时鲜蔬菜,如冬种绿色蔬菜春笋、菠菜、芹菜、太古菜等;在动物性食品中,应少吃肥肉等高脂肪食物。中医还主张:“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益甘,以养脾气,饮酒不可过多,米面团饼不可多食,致伤脾胃,难以消化。”

夏季酷热多雨,暑湿之气易乘虚而入,人们往往会食欲降低,消化力也减弱,大多数人厌食肥肉和油腻等食物。因此,在膳食调配上,要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尽量引起食欲,使身体能够得到全面足够的营养。中医认为,夏季阳气盛而阴气弱,故宜少食辛甘燥烈食品,以免过分伤阴,宜多食甘酸清润之品,如绿豆、西瓜、乌梅等。《颐身集》指出:“夏季心旺肾衰,虽大热不宜吃冷淘冰雪、蜜冰、凉粉、冷粥”,否则饮冷无度会使腹中受寒,导致腹痛、呕吐、下利等胃肠疾患,这点对年老体弱的人尤其重要。此外,夏季食物极易腐烂变质,因此,夏季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生吃瓜果蔬菜一定要洗净。

秋天凉爽、干燥,随着暑气消退,人们从暑热的困乏中解脱出来,食欲逐渐提高,再加上各种瓜果大量上市,应特别注意“秋瓜坏肚”。立秋之后,不论是西瓜还是香瓜、菜瓜,都不能恣意多吃了,否则会损伤脾胃的阳气。因气候干燥,在饮食的调理上,要注意少用辛燥的食品,如辣椒、生葱等皆要注意,宜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甘蔗、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明代李挺认为:“盖晨起食粥,推陈致新,利膈养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补不小”,此是主张秋季早晨要多喝点粥。

冬天,气候寒冷,虽宜热食,但燥热之物不可过食,以免使内伏的阳气郁而化热。饭菜口味可适当浓重一些,有一定脂类。因绿叶蔬菜较少,故应注意摄取一定量的黄绿色蔬菜,如胡萝卜、油菜、菠菜及绿豆芽等,避免发生维生素A、维生素B2、维生素C缺乏症。为了防御风寒,在调味品上可以多用些辛辣食物,如辣椒、胡椒、葱、姜、蒜等。此外,炖肉、熬鱼、火锅亦可多食一点。冬季切忌黏硬、生冷食物,此类属阴,易伤脾胃之阳。对于体虚、年老之人,冬季是饮食进补的最好时机。

2.食物属性相克禁忌

在我国历代流行的养生经验中,还有不少关于食物属性相克而产生的饮食禁忌内容。例如西瓜、南瓜忌羊肉,鲜鱼忌甘草,豆腐忌蜜糖,狗肉忌绿豆、生葱,甲鱼忌花菜、苋菜、鸡蛋,生葱忌蜂蜜,鸭肉忌李子,香蕉忌地瓜,柿子忌螃蟹,人参忌萝卜、茶叶、山楂,兔肉忌芥等等。

近代研究证明,有些食物不能搭配加工。如白萝卜、旱芹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不宜与胡萝卜、黄瓜等含有分解维生素C酶的食物一起加工;含钙丰富的食物,不宜与菠菜等含草酸较多的食物搭配使用。

3.服药期间的饮食禁忌

如患有疔疮、肿毒的病人应忌食猪头肉、鹅肉、公鸡、竹笋、南瓜、芥菜、各种菇类、海鲜之类的所谓“发物”(能加重病症或引起旧病复发的食物);口腔糜烂的病人要少吃炒、炸类食物;腹泻、痢疾的病人应忌食油腻和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六、因人制宜

此指因人们的年龄、体质、职业不同,饮食应有差异。

第一,不同年龄的饮食要求。胎儿期,是指从受孕到分娩的时期,为使胎儿先天营养充足,此期加强孕妇的膳食营养极为重要。总的饮食要求是以可口清淡、富有营养为佳,不宜过食生冷、燥热、辛辣和油腻的食物。具体地说,怀孕早期,饮食宜少而精,以新鲜蔬菜瓜果为佳,忌食辛辣刺激之品,以免加重妊娠反应。在妊娠4~7月时,孕妇宜食富有蛋白质、钙、磷的食品。如磷存在于黄豆、鸡肉、羊肉中,钙含于蛋黄、乳类、虾皮中,而鱼肉中蛋白质含量丰富。妊娠晚期,孕妇应多吃优质蛋白,并注意动物蛋白与植物蛋白的搭配食用。

新生儿期:是指从初生到满月的时期。此时一定要用母乳喂养。母乳中不仅含有孩子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而且含有较多的抗体。

婴儿期:是指从满月到1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喂养,最好用母乳;若不能喂奶,可采用牛奶或代乳粉,并需要添加辅助食品,如菜水、蛋黄、水果泥、碎肉等。

幼儿期:是指1~3岁的时期,食物应以细、烂、软为宜,既不要给孩子吃油腻食物,更不要吃刺激性食品。添加的辅食应该由流质到半流质,到固体,由少到多,由细到粗。

儿童期,是指从3~12岁这段时期,在饮食上,营养价值可高一些,精一些,使之充分被消化、吸收、利用;另外,在食量上应有所节制。

青少年生长发育迅速,代谢旺盛,必须全面合理地摄取营养,并要特别注意蛋白质和热能的补充。为此,应保证足够的饭量,并摄入适量的脂肪。

健康的中年人常用的饮食,一般除了正常热量的饮食外,就是在劳动量增加的情况下,分别考虑给予高热量、高蛋白的饮食。所谓正常热量的饮食,一般认为,每天每千克体重需蛋白质1克左右,脂肪为0.5~1.0克,糖类每天约400~600克,其他各种矿物质、维生素,主要由副食品予以补充。

老年人的饮食中必须保证钙、铁和锌的含量,每人每天分别需要0.6克、12毫克和15毫克。人到老年后,体内代谢过程以分解代谢为主,所以需要及时补充这些消耗,尤其是组织蛋白的消耗,每天所需蛋白质以每千克体重1克计算。此外,老年人要注意米、面、杂粮的混合食用,并应在一餐中尽量混食,以提高主食中蛋白质的利用价值。

第二,不同体质的饮食要求。根据传统中医学理论,从人的脏腑气血阴阳虚实来看,可将人的体质分成许多种类,不同的体质对饮食的要求亦有区别。

对于阴虚之体质,应多吃些补阴的食品,如芝麻、糯米、蜂蜜、乳品、甘蔗、蔬菜、水果、豆腐、鱼类等清淡食物,对于葱、姜、蒜、椒等辛味之品则应少吃。

阳虚之体质者,应多食些温阳的食品,如羊肉、狗肉、鹿肉等,在夏日三伏之时,每伏可食附子粥或羊肉附子汤一次,配合天地阳旺之时,以壮人体之阳。

气虚之体质者,在饮食上要注意补气,药膳“人参莲肉汤”可常食;粳米、糯米、小米、黄米、大麦、山药、大枣,这些都有补气作用,亦应多食之。

血虚之体质者,应多食桑葚、荔枝、松子、黑木耳、甲鱼、羊肝、海参等食物,因为这些食物均有补血养血的作用。

阳盛之体质者,平素应忌辛辣燥烈食物,如辣椒、姜、葱、蒜等,对于牛肉、狗肉、鸡肉、鹿肉等温阳食物宜少食用。可多食水果、蔬菜、苦瓜。因酒是辛热上行的,故应戒酒。

血瘀之体质者,要多吃些具有活血祛瘀作用的食物,如桃仁、油菜、慈姑、黑大豆等;酒需长饮,醋可多食,因二者均有活血作用。

痰湿之体质者,应多食一些具有健脾利湿、化痰祛痰的食物,如白萝卜、紫菜、海蜇、洋葱、扁豆、白果、赤小豆等,对于肥甘厚味之品,则不应多食。

气郁之体质者,可少量饮酒,以活动血脉,提高情绪,平素应多食一些能行气的食物,如佛手、橙子、柑皮、荞麦、茴香菜、香橼、火腿等。

第三,不同职业的饮食要求。体力劳动者,首先要保证足够热量的供给,因为热量是体力劳动者能进行正常工作的保证。为此,必须注意膳食的合理烹调和搭配,增加饭菜花样,提高食欲,增加饭量,以满足工人们对热量及各种营养素的需求。此外,还要多吃一些营养丰富的副食以及蔬菜和水果。

脑力劳动者,脑消耗的能量占全身总消耗量的20%,因此,脑需要大量的营养。经研究证实,核桃、芝麻、金针菜、蜂蜜、花生、豆制品、松子、栗子等均有健脑补脑的良好功效,可多食之。此外,蔬菜水果是钙、磷、铁和胡萝卜素、核黄素、维生素C的主要来源,因此,脑力劳动者亦应多食之。由于一般脑力劳动者活动量较小,对脂肪和糖的消耗量不大,所以不宜多食含糖和脂肪过多的食品,否则会造成体脂过多,身体肥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