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凤山世界地质公园:岩溶之冠洞穴之城

凤山世界地质公园:岩溶之冠洞穴之城

时间:2023-1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凤山>>>“岩溶之冠洞穴之城”的世界地质公园凤山县地属云贵高原南缘,世代聚居着壮、汉、满、仫佬、回、苗、毛南等7个民族,总人口18.3万,总面积1738平方公里。2007年10月18日,河池市凤山国家地质公园在凤山三门海举行开园仪式。中国国家地质公园评审委员会认为,凤山国家地质公园拥有众多的世界级地质遗迹,具有世界级保护和开发价值,具备申报世界地质公园的实力。

凤山世界地质公园:岩溶之冠洞穴之城

凤山>>>“岩溶之冠洞穴之城”的世界地质公园

凤山县地属云贵高原南缘,世代聚居着壮、汉、满、仫佬、回、苗、毛南等7个民族,总人口18.3万,总面积1738平方公里。

秦时凤山属桂林郡地,汉属郁林郡地,宋属羁縻兰州地,元属东兰州地。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东兰州改为土州,凤山为其属地;清雍正八年(1730年)升东兰土州为东兰州,分外六哨地另设凤山土分州;1919年土分州改为凤山县,因县治所在地“环山似凤,环凤皆山,翠屏丹嶂,凌霄欲飞”而得名,县名沿用至今。

2007年潘琦题写巨幅“岩溶之冠,洞穴之城”,现刻于穿龙岩(凤阳关)崖壁上 (凤山县文体局提供)

凤山县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是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等老一辈革命家战斗过的地方。中国革命史书记载:(广西)土地革命运动最为普遍、最深入的地方,首推东兰、凤山两县。一代伟人邓小平说:东兰、凤山地区是韦拔群同志长期工作的地区,是很好的革命根据地

凤山具有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壮族铜鼓歌舞民间艺术都带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古今石刻遍布,宋代战营遗址反映了壮族一段悠久的历史,境内各地留下了右江革命领导人和红军熠熠生辉的足迹。石刻、古井、古墓、古战场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

黄冕昌(1902—1934)

黄冕昌,又名王明昌,凤山(今属巴马瑶族自治县)人,壮族。1921年加入韦拔群组织的改造“东兰同志会”,参加万冈地区国民自卫军,任大队长。1925年,入东兰第一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1929年夏,受韦拔群委派带领48名农军骨干秘密前往南宁接受张云逸组织的军事培训。12月11日,参加百色起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编入红七军第三纵队任连长。1930年6月,参加红七军教导队学习。11月,任红七军第二十师五十八团连长,后随军远征到江西中央苏区,任副营长、营长,红三军团第五师十四团团长,率部参加中央苏区第二至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和中央红军长征。1934年11月29日,长征途中率部突破湘江封锁线时,在广西灌阳新圩战斗中牺牲。

姜茂生(1912—1985)

姜茂生,广西凤山县金牙乡人,壮族。1929年参加百色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七军战士、班长,闽西红军独立第八团宣传员,闽西南交通站站长,大队长等职,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新四军连长、营政治委员,团参谋长、团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九分校副教育长,苏浙皖联合抗日司令部参谋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苏中军区团长,华中野战军第六纵队团长、师参谋长,两广纵队参谋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广西玉林军分区司令员,容县军分区司令员,广西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巴岗古寨

巴岗古寨在凤山县长洲乡百乐和郎里两村交界的更社山山顶,距离县城7公里,是广西境内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宋代古建筑遗址之一。古寨内设有大衙门、小衙门、太太泉、营房等,古人作诗记述:“苍苍古砦居高山,八面悬崖未可攀;底事营门忧记认,唤来只许白云关。”旧《凤山县志》记载:宋仁宗皇祐年间,壮族首领侬智高举兵反抗朝廷,后被狄青打败,义军余部的一支便撤到凤山境内,在此筑营扎寨,继续抵抗宋兵。后因出内奸,寨子终被宋兵攻破。

红军岩

红军岩原名恒里岩,是位于凤山县凤城镇恒里村恒里山的一个岩洞,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由一个洞厅和两个小洞组成,宽约200平方米,主体部分可容千余人。1931年初,凤山县苏维埃政府抢在敌人到来之前撤入洞里,恒里村的130多户群众也随着撤入,并把粮食、牲畜都搬了进来,准备和敌人进行持久战。当年3月,敌人举兵1万多人,攻陷了凤山县城及各根据地后进攻恒里村。在其后的8个月时间里,敌人共出动黔军、桂军和地方民团三批部队向洞里发动持续进攻,三次撤换前线指挥官,用迫击炮轰、机枪扫、辣椒熏等手段,但洞中的红军、赤卫队及革命群众共600多人,依靠天险与敌人作战,使其始终未能踏进洞口半步。当年年底,岩洞弹尽粮绝被攻陷,在战斗中牺牲、病亡和被杀害的红军、赤卫军指战员和群众共374人,只有百余人突围出去。1982年,为纪念这段悲壮的历史,凤山县把恒里岩改为“红军岩”。

韦氏官墓群

凤山韦氏官墓群位于距离凤山县县城5公里处旧州屯后山腰上,为凤山土官韦昆年及其嫡子韦述忠及后裔之墓,分别葬于清朝道光年间,总面积约1500平方米,长80米,高差约30米,分下上两层墓地,下层为韦昆年之墓,墓地呈半圆形,面积约500平方米;上层墓地呈长方形,为韦述忠及后裔之墓。这里地形如椅,后山巍峨重叠,面前一马平川,视野开阔,乔音河与其支流上林河在此相会横流而过,如玉带环抱,远山耸立,景致奇特,当地人传说是一块风水宝地。古墓周围碑石林立,有石俑、石狮、石马、石龟等石雕,壮丽堂皇,气度不凡。

凤山国家地质公园

凤山国家地质公园总面积415平方公里,由三门海天窗群、江州仙人桥、穿龙岩、鸳鸯泉、恒里暗滩等五大旅游景区组成,以岩溶地质景观为特征,分布有岩溶峰丛、峰林、水平洞穴、地下河、天窗、竖井、天坑天生桥、边缘坡立谷、溶蚀洼地等众多的岩溶地质遗迹景观。2005年8月国土资源部通过中国国家地质公园评审委员会评审,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2007年10月18日,河池市凤山国家地质公园在凤山三门海举行开园仪式。中国国家地质公园评审委员会认为,凤山国家地质公园拥有众多的世界级地质遗迹,具有世界级保护和开发价值,具备申报世界地质公园的实力。(www.xing528.com)

三门海及天窗群

凤山三门海发育有七个岩溶天窗(天坑),并与坡心地下河出口洞段形成的数平方公里面积的明湖和暗湖串在一起,目前有三个天窗由自然通道可乘船入内,形成“山中有海、海上有门”的奇观,三门海因此得名。

三门海位于盘阳河源头,又称水源洞、寿源洞,为盘阳河上游坡心河的源头,距离县城西南24公里,总面积12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五长寿区巴马盘阳河长寿区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国际洞穴协会专家组考察定位为世界唯一的水上天坑。所在地域属喀斯特峰丛洼地(谷地)地貌,群峰耸立,成片连绵,洼地高程在429米,山区峰顶高程在600米以上。

天窗是地下河或溶洞顶部通向地表的透光部分,这里共串珠状分布有七个紧连的塌陷型天窗,口径40~100米,深50~118米,四周绝壁环绕,内湖水天一色,构成洞、水、天一体景观。

三门海植被茂密,古树古藤,奇花异草,令人称奇。洞口高大的古榕和洞旁林那寨口两株古榕,都有着上百年的历史,树干斑驳苍老却依旧枝繁叶茂。洞内天井峭壁上古藤垂悬,树根遒劲,山坡上树林茂密遮天蔽日,满目苍翠,时有珍稀的兰花开放,更添生气。由南天门步行至飞龙洞,树林逐渐变密,兰花石上吐芳,无花果果实累累。这一带具有高含量的空气负氧离子,年平均浓度约有6000个/立方厘米,而研究证实,空气负氧离子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增强机体抵抗力,它长期维持在相当高的浓度是人类健康极重要的因素之一。

凤山三门海景区 (黄吉遇/摄)

坡心水源洞

坡心水源洞位于凤山县袍里乡坡心村附近,距县城22公里,总面积约14平方公里,为完整的喀斯特地貌,有“丹崖百丈五丁开,逶迤浓牵一水来”的雅称。它洞中有水,水中有洞,山随水转,水流山穿,以山奇、水秀、洞秘等特点而令人神往。坡心河其实是一条暗河,只是在坡心露出地面形成坡心河,由三支暗流汇集而成,全长60多公里,地下流程50多公里,平均流量5.1立方米/秒,是广西流量最大且流程最长的溶洞暗河。从地下出的明流犹如一条蛟龙缠绕坡心大坝,又经坡心桥转入袍村溶洞长廊。沿河两岸景观绮丽、气候宜人、环境幽雅,负氧离子达2万~5万个/立方厘米。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世代健康长寿,水源洞边共300多人口的三个村寨就有长寿老人12人,其中百岁以上的老人4人。沿河一带是人们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的胜地。1987年中英岩溶探险专家在此进行了为期七天的考察,1992年中央电视台、广西电视台对风景区自然景观作了宣传报道,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穿龙岩

穿龙岩是位于凤山县城内西北面的一座岩洞,乔音河从其腹中流过,因其古时候为路人步行入城的必经之道,又名凤阳关。它是由于地下水的侵蚀作用以及云贵高原地壳抬升作用形成的,其西南面石壁高约180米,在130米处另有一小溶洞,被称作凤山的“凤眼”,夕阳晚照,满壁金光,为凤山八景之一的“丹崖晚照”。

岩洞南面的洞厅面积为4.15万平方米,排名中国第五,像一个巨大的会议厅,极为壮观,堪称一绝。洞内地形呈三级,高差约15米。由于年代久远和人为活动影响,洞内石笋、石柱等岩洞景观破坏较大,地面仅有三处较大的石柱,洞顶却到处可见悬挂的石钟乳、石幔、石笋。许多燕子在洞顶筑窝,并且不时在空中飞舞。乔音河如同一条青龙,沿岩道右侧峭壁之下,滩旋而激,水声如同春雷滚地,在洞厅内回响不绝。

穿龙岩内洞左侧,耸立着长50米、高10米的石刻长廊,前有乔音河缓缓流过,河水碧绿荡漾,河面宽约30米。洞内景态千姿,古今许多文人墨客在这里留有不少墨宝。清末南宁官客宋福基挥毫题“大华山川”,凤山文人黄光国在这里泼墨:“天地一崖壁,高山流水来,但凡经此过,无客不徘徊。名胜清幽地,留题尚可观,水流山更好,别有一水间。”民国间广西省主席黄旭初到此,亦挥笔写了“俯仰清高”。2007年时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潘琦题写巨幅“岩溶之冠,洞穴之城”,现刻于此处的崖壁上。

鸳鸯泉

鸳鸯泉位于凤山县城东面1.5公里处。在耸入云端的凤凰山脚下,有两口左右并排的小泉,间隔42米。左泉长轴直径25米,短轴直径20米,泉水混浊略带乳白色,望不见底,当地俗称“公塘”;右泉直径25米,水清澈见底,当地俗称“母塘”。两潭泉水常年交汇流出形成“渊源九曲”的九曲河,淌着清波西流汇入巴马盘阳河。此泉三面环山,蜿蜒秀丽,景致迷人。当地民间原称这两口泉为“公母塘”,后人嫌此名土俗而改为“鸳鸯泉”,1945年被中华书局出版的《辞海》收录后开始名扬在外。

江洲仙人桥

江洲仙人桥位于凤山县城西南方向26公里的江洲瑶族乡凤平村,是一座飞架于两座山之间的天然山梁,江州河穿过其下,俨然一座单孔大拱桥。全桥跨度约118米,宽约76米,高约58米。桥拱下面石乳倒挂,青藤攀援,秀丽壮观,桥底两端有供游览的天然岩洞,有明代建筑物“永宁寺”遗址,有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立的“百色分司王示”石碑。清朝时期,田州土府名士将此桥题为“孔滴清岚”,是田州八景之一。每年春节和农历三月初三,附近各族村民都不约而同地从四面八方聚集到这里赶歌圩、唱山歌。

江洲仙人桥 (黄吉遇/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