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以中国之名,行豪宅之实

以中国之名,行豪宅之实

时间:2023-1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最大的国情乃是人多资源少,在城市边缘建动辄零点几、一点几容积率的低密度中式民居,断然不是为乡村居民或是普通城市居民准备的,只能说是以中式住宅的名义,行豪宅之实。直到目前仍然有存疑,以目前的市场来说,基本公认超过三层就不能叫“中式民居”了,事实上,两层住宅都很难做出中国味来,尤其对于干旱寒冷的北方来说。

以中国之名,行豪宅之实

陈健

ABC民居之所以能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土壤中生根发芽,并逐步建立稳定的市场支撑,其根源在于中国人精神层面的有所保留。东西方的传统信仰、审美、社会结构迥异,在从19世纪开始的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受到来自西方的巨大冲击,在物质层面已几近投降,而其间几次运动也使得文化传习系统的某些环节遭到灾难性的摧毁,但精神层面上的某些东西始终顽强地存在并周期性回潮。住宅是一个容纳精神和灵魂的场所,住上了“工人新村”、“XX大院”的中国人终究发现,他们并不适应完全西式的生活方式,在繁衍纠缠的生活细节中,失落成了一种普遍却不致命的情感体验。

院落·亲地·容积率

所谓“中式民居”是一个太过宽泛的概念,中国风物庞杂,地区差异堪比欧洲各国之间的差异。从老北京尊卑秩序井然的四合院,到苏州移步见景的精致庭院,白墙青瓦如水墨般的皖南民居或是大理三坊一照壁融合边地异族风格的民居,都有其适应不同地域气候和人文特质的个性特征。共同之处则是以家族宗嗣为核心价值的围合庭院。家族宗嗣价值已经随着城市化进程和一胎化政策渐行破碎,虽底色仍在,却是现在中国人渴望而难以获得的。我们最大的国情乃是人多资源少,在城市边缘建动辄零点几、一点几容积率的低密度中式民居,断然不是为乡村居民(何况现在也没有了乡绅阶层)或是普通城市居民准备的,只能说是以中式住宅的名义,行豪宅之实。

应这种需求而出现的新“中式民居”所满足的生活方式,并非完全因循传统。实际上,传统的民居建筑并不能满足现代中国人的居住需求,因此,ABC民居的设计师们就尽可能地糅合中国传统住宅和西方现代住宅的要求,即所谓“中式住宅的院落空间,西式住宅的居住空间”。对一部分人而言,中式住宅好就好在它的院子,不好则不好在它的房子,生活流线的组织和生活品质的组织还是要按西方的方法来进行,只要中式住宅的院落空间。这种亲地性趣味和对巨大空间的渴求,使得这种住宅注定只是少数人享用的产品。

家庭空间与公共空间

ABC民居对中国传统民居的学习大致有这么几个方法,一是最表层的标签模仿,比如制式门楼、花窗、带弧度的屋脊和瓦的使用。不同的ABC民居对此采取不同的做法,有的精益求精,有的则几乎完全忽略这些元素而更注重建筑布局的流线感。其次,借鉴中国传统住宅布局特点,大面积地使用前庭后院和天井等常见留白空间的设计,用高墙强调私密性和家庭核心单位的意义,使之体现出奢靡的传统空间感,但房间与房间的连接仍然比照西洋住宅紧密相连;第三,这类住宅大多建立在城郊结合带,占据了城市中难得一见的山水资源,有心的发展商则借用中国传统社会的地脉风水观,使建筑群组合符合传统认知。住宅间则多采用所谓街巷式布局——这已是较高层面的临摹

对逐渐成形的中产阶级来说,这样的封闭空间正好暗合了他们对大隐隐于市的向往。家庭结构的自得其乐对他们而言是一种理想状态,这与对墙外公共空间的渴求形成了极大的矛盾。传统步行的街巷在这里已经变成了汽车出入的地方,邻里的功能基本已经荡然无存。这也正是居住者们的矛盾写照:ABC民居的居住者仍然需要西式住宅定义的现代公共空间,需要热闹的城市公共场合,只是这个时段被放在了所谓BusinessTime,剩下的晚上则回归到充满中国风情的、隐秘的、自得其乐的“中式”之家。安闲是一种理想,但只能是部分可行,分时,分地,而且断裂。(www.xing528.com)

所谓院落人家,必有高墙。这跟西方开放且自豪的花园住宅全然不同。中国人对人的赞美,全在内敛和冷静,就算全世界的人都认为中国人最爱财最有财,我们仍然是以不言说财富为美德的。ABC民居在这里又一次显示了它的矛盾和悖论。富不可炫,财为可耻,但藏富于民的高墙大院却又揭露了此地无银的财富所在。而选择这里的人们也是一样的矛盾心情,既欣喜于财富的生长,又希望达到不动声色的境界,最终形成了这种矛盾的产物——ABC民居。

风水不敌画意

不过,从香港、东南亚回潮并势力大增已经年的风水文化在ABC民居中运用得并未如想像中的多。或许是因为风水“行为”已经广泛地渗透到中国的所有建筑市场,形成了一套即定的话语规则,并不独沽所谓中式建筑,也因为ABC民居本身脱不去的“洋务运动”嫌疑,它的建造者、购买者和居住者都不是纯粹的复古主义者,只贪慕这味道而不做信仰,所以风水文化并不过分影响这种产品的设计,它只是作为这个时代的通行规则自然地存在,并不触目。

真正令ABC民居身价直上的原因在于其对山水资源的盘剥和占据。中国的山、中国的水甚至竹、梅、兰、菊,用西方的建筑语言表现始终是不伦不类。中国园林和水墨写意才是这种自然资源最渴求的境界。ABC民居在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下,都不同程度地还原了传统闲适意味。这种资源的稀有性在钢筋水泥丛林的如今更令人侧目,进一步明证了被视为“市场补充产品”的ABC民居在资源占据中所处的高地。如果说,中国古代农村留存的精美高宅大院是既有文化又有土地财富的乡绅阶层对自身价值的一种对外宣言,那么,ABC民居也是其阶层表达自己生活价值的一个渠道。

那么,ABC民居是否只能产出豪宅呢?直到目前仍然有存疑,以目前的市场来说,基本公认超过三层就不能叫“中式民居”了,事实上,两层住宅都很难做出中国味来,尤其对于干旱寒冷的北方来说。也许ABC民居的探索是对适合中国人居环境建设的一种先行模式,但这种摸索仍然是初级的、耗费和占用大量资源的,因而它始终昂贵,始终无法亲民。

就东西方住宅理念与技术的结合而言,历史上有过一个被证明比较适应当时社会资源配置的产品,即旧上海的石库门里弄,这种不中不西的“洋务”平民住宅出现在十里洋场边上,迅速成为小资产阶级的栖身地,并极大地催生了这座城市亦中亦西的市民性格。在1949年后,由于人口的再度膨胀,这种建筑样式逐渐失去满足基本人居要求的功能。如何在新时期做出一眼就能看出中国味又符合现代生活需求、并且不占有超额资源的民居,将是房地产领域乃至全社会持续探讨的一个技术、文化、社会的综合难题。

因此,并不广泛的市场、稀缺的资源和样式,可能造就价值最大化的住宅——这既是ABC民居的卖点所在,也是它的短板所在。它的价值是如此充满理想,却又在表达中处处遇到悖论,显然,它碰到了我们时代的普遍性问题:一扯上人文,谁都说不清是哪里来的传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