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演自己还是做自己?职业规划师教你职场成功!

演自己还是做自己?职业规划师教你职场成功!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或许这就是演员的工作,演的不是自己是别人。所谓外界型自尊,是指依赖于他人肯定和表扬而产生的自尊。本我型自尊即不依靠他人的看法,而是依靠自我产生的自尊。拥有本我型自尊的人对自己的评判是根据自我的标准。这样的人在思考自己的能力大小时,不会和他人作很多比较,而是和过去的自己比较。如果属于第一阶段,那么我们很多时候是在演自己,就是按照剧本的要求去演,甚至有时候反差很大,自己都觉得很怪。

演自己还是做自己?职业规划师教你职场成功!

有时我在想那些真正做演员的明星,他们有时候会演很多不同的角色,有些明星会一直演一种角色。像唐国强,很多时候都是在演皇上,无论是古代还是近代,或许他的本性就适合帝王气派,于是演起来就会像在日常生活中一样。像很多影视剧里的耿直、可爱傻、固执、善良的角色可能最适合演的就是王宝强了,因为一提到这些,大家就会想到他,或许这也是他的性格特质。但很多演员都会演多种角色,正面的、反面的、主动的、被动的,有些是和自己本身的性格特质和行为风格完全相反的。于是乎,这些演员可能真的算得上在演,是“真正的演员”。一般演得好,导演会很开心,但演员会觉得有挑战性,会比较纠结,工作的时候是这样,生活中又是那样。或许这就是演员的工作,演的不是自己是别人。

生活其实就是一个剧本,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演员,这个剧本很现实,然而我们很多人都在演自己,而不是做自己。当我们面对家人、爱人、朋友的要求时,我们容易妥协,就会演自己。当我们不够有信心的时候,也会放弃已经坚持一段的道路,变成演自己。当我们恐惧未来的幸福或成就的时候,我们依然会演自己,不够坚持内心。当我们演自己的时候,就会内外抗拒,动力自然难以持续。

每个人都有自尊,其实就是自我价值感和效能感,这是推动每个人的巨大动力源,也是自我真实展现和实现的要求。一般人的自尊会有三个阶段的发展。

第一阶段:外界型自尊。所谓外界型自尊,是指依赖于他人肯定和表扬而产生的自尊。这里可能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倾向,总喜欢别人的夸赞,所以很多人都喜欢听好话,或许“拍马屁”就是这样出来的。在《白雪公主》的故事中,新王后总是问墙上的魔镜:“魔镜魔镜告诉我,谁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人?”如果魔镜说是王后你,她就会心花怒放。一旦有人比王后漂亮,她就会恼羞成怒。这个故事就表现出外界型自尊的两个组成部分:第一是“依赖性”,王后要依靠镜子的回答来衡量自己的美貌,不是自己认为的;第二是“比较性”,王后喜欢比较他人和自己的美貌,如问到“世界上还有比我更漂亮的人吗?”外界型自尊需要得到肯定。比如,做演讲的时候如果观众反应强烈,演讲者就会很高兴。如果观众没有反应,便会有自我否定的倾向。再比如,有的学生很在意家长和老师对自己成绩的评价,如果得到表扬,他会很高兴,觉得自己有价值。如果有人对他的成绩表示怀疑或者不屑一顾,他就会很难受,觉得自己不优秀,还需要更加努力。

因此可以看出外界型自尊让人把生活的动力归结于别人的看法,使人把对自己的判断建立在与他人的比较上。几乎没有人不具备依赖性和比较性的自尊。因为我们都是凡人,不可能无视他人的看法、不与他人比较,这是人性使然。

第二阶段:就是本我型自尊。本我型自尊即不依靠他人的看法,而是依靠自我产生的自尊。拥有本我型自尊的人对自己的评判是根据自我的标准。比如,我很清楚自己的学习是否努力、工作是否用心,尽管别人对此有很多的看法,但最终内心的尺子是由自己来衡量的。这样的人在思考自己的能力大小时,不会和他人作很多比较,而是和过去的自己比较。我进步了吗?我是不是比过去的自己更幸福?在这里,别人进步的多少,别人幸福与否,都不会影响到他对自己的评价。本我型自尊水平较高的人的生活动力主要来源于寻找“我对什么感兴趣?我关心什么?我到底想怎样生活?”这些问题的答案。

韩寒坚持写文章,玩赛车,高中就退学,因为他知道读书并不快乐,他需要的是坚持自己想做的。老罗(罗永浩),很彪悍,其实就是坚持自己的理想。学英语,去新东方,办牛博,办老罗英语学校,做手机,也是对自己的挑战和坚持自己的追求,包括去砸西门子冰箱为消费者维权,和方舟子讨论什么是“打假”,这就是他的自我效能感。他们都不会为了别人的期望,而去读书。其实,我挺庆幸父母对我的教育,他们对我的教育更多的是人品和人格的教育,教育我诚实、守信、互助、进步等信条,至于专业选择、读研、工作、事业等选择都是我自己去琢磨的,因此到现在我都是动力十足,至少是我自己真实的样子,也比较开心快乐。

第三阶段:无条件型自尊。无条件型自尊使个体处于稳定的状态,不依靠别人的看法,也不来源于自我的评价。这类人在评价自己能力的时候,既不需要和别人比较,也不需要和自己比较,是一种自然的状态。这类人基本是到达了事业发展的顶峰,也基本做到了事业、家庭等的平衡,总之,这类人超级有幸福感,无所谓高成就,无所谓财富,无所谓权位,只在乎自己的内心追求。这类人基本都是每个职业领域的顶尖人物,大师级的自我感受和体验,超越了外界和自我的束缚。

其实我们绝大部分状态属于前两个阶段。如果属于第一阶段,那么我们很多时候是在演自己,就是按照剧本的要求去演,甚至有时候反差很大,自己都觉得很怪。如果是第二阶段,那么更多的时候就是做自己。第一阶段的人如果缺乏外界的肯定或赞赏,那么就会失去动力,因此这类人易动摇自己的决定和行为。第二阶段的人,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和茫然,但他们都会很好地去坚持,因为内心巨大的驱动力。(www.xing528.com)

说到这里让我想起了李小龙。过去很多人说,华人不能进好莱坞。李小龙说:“我试试看。”

60多年前,在美国三藩市,李小龙诞生了。由于父亲是演员,他从小就有了跑龙套的机会。也渐渐有了当演员的梦想。当时因为身体虚弱,所以父亲让他练习武艺来强身。1961年,他考上了华盛顿州立大学主修哲学。虽然读了大学,但他还是梦想演戏。就像我们很多大学生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想从事其他专业一样,小龙不同的地方就是他在坚持演戏的投资和能力积累。

因此他给自己留了一段狠话:“我,布鲁斯·李,将会成为全美国最高薪酬的超级巨星。作为回报,我将奉献出最激动人心、最具震撼力的演出。从1970年开始,我将会赢得世界性的声誉;到1980年,我将会拥有1000万美元的财富,那时候我和家人将会过上愉快、和谐、幸福的生活。”当时,他过得穷困潦倒。可以预料,如果这张便笺被别人看到,会引起什么样的白眼和嘲笑。然而,他却牢记着便笺上的每一个字,克服了无数次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一次,他曾因脊背神经受伤,在床上躺了4个月,但后来他却奇迹般地站了起来。

1971年,他主演的《猛龙过江》等几部电影都刷新了香港票房纪录。1972年,他主演了香港嘉禾公司与美国华纳公司合作的《龙争虎斗》,这部电影使他成为一名国际巨星,被誉为“功夫之王”。1998年,美国《时代》周刊将其评为“20世纪英雄偶像”之一,他是唯一入选的华人。他就是“最被欧洲人认识的亚洲人”——李小龙,一个迄今为止在世界上享誉最高的华人明星。

李小龙是典型的本我型自尊,尽管是演员,可他是演自己,哪怕在剧本中都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

若没有“本我”,人在心理上无法痛快地活着。如果每个人演的并不是自己,就有可能是外界有个“代理人”进驻了他的内心,他会慢慢失去本我。这个代理人可能是父母、爱人和小孩,抑或是朋友、老师,抑或是社会环境,又抑或是过去和你生活多年的习惯和经验……这些代理人都很关心你,他们或许都是导演,指导着你去演绎生活的剧本,但你会发现你在演的过程中越来越不知道自己在演什么,越发迷茫!

演自己,等于毁了自己。做自己,才能成长为自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