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村庄建设:体现特色与合理规模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村庄建设:体现特色与合理规模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农村的许多村镇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自然风貌、人文风俗景观,这些特殊的发展条件,利用或把握得当,就能形成特色、品味和形象,为现代村庄带来社会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一要充分体现全面小康村村民住宅和湖湘文化特色;二要住宅有合理的用地建设规模。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村庄建设:体现特色与合理规模

二、体现特色

现代村庄规划建设必须体现特色。

中国农村的许多村镇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自然风貌、人文风俗景观,这些特殊的发展条件,利用或把握得当,就能形成特色、品味和形象,为现代村庄带来社会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现代村庄建设规划要根据不同村庄各方面特点,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诸如高效农业型、农产品加工型、观光旅游型、边贸型等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村庄。如在确定村庄支柱产业上,要选择以本地资源为主,或有本地传统技艺特色的产业项目,打破小而全、大而全、村村雷同格局,向专业化发展;在村庄布局上,应该别具一格,既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又有崭新的时代特征,形成协调又丰富多彩的村庄面貌。

例如,农民住宅建设,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不断富裕,传统的生存型住宅已不能满足需要,农民需要既能满足社会和心理要求,又具有良好的生活环境和较高舒适度、有特色的居住建筑。但是目前大部分农居建设缺乏设计,民宅功能不完善,照抄照搬,千篇一律。由于缺乏专业技术,农民住宅建设往往没有经过设计,虽然有村镇住宅设计图集可供参考、套用,但数量不多,适用性不强,且一般只有建筑设计,没有结构、水、暖、电配套设计。甚至有些农户套用和摹仿公共建筑模式,脱离自身的实际需要,尽管面积很大,却缺乏合理性,各功能房间相互干扰,大大降低了使用价值,有的甚至新屋一修好就成了危房。

应该根据不同地方的气候特点、地方风貌、传统特色和生活习惯,以及民宅的功能要求,由建筑设计部门设计出各种各样、新颖别致、功能齐全、结构合理、经济安全,既有传统的民族特色,又具有时代感的建筑方案。

湖南省建设厅、省农办为了科学引导农村村民住宅按照全面小康标准进行建设,2003年在全省开展农村全面小康村村民住宅设计方案竞赛活动。村民住宅设计方案的总要求是,全面小康村村民住宅要满足建筑的多样性、结构的科学性、功能的合理性、居住的安全性,设计方案要在立面、平面、套型、院落布置及组合、内部功能、空间利用、结构体系和节地、节能、美观实用等方面有所创新。一要充分体现全面小康村村民住宅和湖湘文化特色;二要住宅有合理的用地建设规模。住宅建设要节约用地,尽量不占耕地,宅基地要依据庭院经济的要求合理确定,住宅建筑面积控制在人均30平方米左右;三要内外设施配套。住宅内外所必须的道路、绿化、给排水、电力沼气电信等基本设施应当配套。

在这次竞赛活动中,有一批非常有特色的设计方案。(www.xing528.com)

如:《朴素、宁静、现代的农民之家》设计方案,体现着“因地制宜,顺应自然,崇尚自然”的设计思想:沿用传统的干栏式和吊角楼的建筑形式,结合起伏的地形,尽量减少对地貌的损害,力求上部发展,开拓上部空间,达到“借天不借地”;而房屋的地面力求随倾斜的地形变化而建成不同的空间形式,减少对地形的改变,形成错层、叠层等“天平地不平”的建筑形式。这款设计还特别突出环保节能:充分利用当地的木材石材,采用砖木的结构形式,减少人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寻回失落的家园——农家大屋场》设计方案则强调适当集中,尊重传统文化延续邻里关系,提倡与老人共同居住的“多代同堂”,促使传统村镇的结构更新。基本院落(屋场)设计是以6户不同人口构成的家庭,形成了一个关系密切的邻里环境——围合的大“屋场”;在进行组团设计布置时,有意识形成几户共同拥有的院落空间作为交往场所。这个设计充分利用空地,节约土地;强化了归属感,促进村民关心公共利益;等等。

现代村庄建设模式应该追求不均衡发展。

中国地域广阔,各地域或同一地域的各乡镇,经济水平、地理条件、自然资源、风俗习惯有着很大差别,它们在城市化发展阶段上也就存在着悬殊的差距。现代村庄建设不能以一贯之、齐头并进地均衡发展,只能实行因地制宜的不均衡发展模式。即现代村庄建设在速度、规模、标准等方面要区分情况区别对待,坚持量力而行逐步建设,对少数具有综合优势的村镇集中力量有重点地发展。

如在湖南省,长株潭、岳阳等湘中经济实力较强地区,现代村庄建设速度可快一些,力度可大一些。如采取新村建设、旧村拆建、人口迁移聚集、改造“空心村”、建设农业园区等办法进行村庄建设。对城市规划区内的中心村庄,严格按城市总体规划组织建设;乡镇驻地村庄,进行综合开发,配套建设,鼓励有条件的村民、个体户进住住宅小区;平原、丘陵地区的村庄,以节约耕地、旧村改造为主;山区、库区的村庄,实施整体搬迁,占用非耕地建设中心村,腾出村庄旧址造良田;合理合并自然村,小村、穷村向中心村靠拢;归并零散田地向农业园区集中。

湘西、湘南等相对边远、贫困地区的乡村建设,则应当以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逐步建设,不可要求过急,期望过高。边远贫困地区要以县城为基点,首先将县城或县城内的中心市镇建成经济发达、市场繁荣、富有活力、高质量的中心城镇,其不断增强的辐射力扩散力既是对贫困地区乡村城市化的推进,又是一种示范。在山区,集市就是山中“闹市”,从集市建设入手,建立农村社会服务体系,有利于打破封闭状态,促进开放和交流。特别一些省际边缘集镇,若给以正确引导,适当扶持,将对边远贫困地区乡村建设有很大带动、示范作用。贫困地区的农村居民点要改变规模小、布局过于分散的状况,逐步进行合理调整,重点发展潜力大的村落,使之成为中心村镇;自然条件极其恶劣、自然资源极其贫乏、生存环境极其狭窄的山村,则应创造条件逐步实行迁并。不论经济发达地区或边远贫困地区,中心村镇建设一定要坚持典型引路、分类指导,建设一批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标准的村镇样板或试点示范村,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创新,健康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