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西安培华学院的办学实践:继承与发展展示特色

西安培华学院的办学实践:继承与发展展示特色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继承与发展中进一步彰显办学特色 ——以西安培华学院不断创新发展的办学实践为例姜波[1]西安培华学院秉承了培华女职、培华女大的优良传统,通过继承、发展、调整、完善,进一步彰显了办学特色。本文以西安培华学院不断创新发展的办学实践为例,探讨如何在继承与发展中进一步彰显办学特色。之后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相继更名为陕西培华职业学校、培华财经学校、西安财经学校。

西安培华学院的办学实践:继承与发展展示特色

在继承与发展中进一步彰显办学特色
——以西安培华学院不断创新发展的办学实践为例

姜 波[1]

(西安培华学院,陕西西安 710065)

【摘 要】西安培华学院秉承了培华女职、培华女大的优良传统,通过继承、发展、调整、完善,进一步彰显了办学特色。在“培育英才、振兴中华”的教育报国思想引导下,在“校誉至上,质量第一;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校训激励下,在日渐优化的硬件教学设施武装下,在面向世界努力发展女子高等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中,在“以产养学、产教结合”办学模式的调整与完善中,在“聚专家名师、建培华大学”的苦干实干中,在“建设信息化网络校园”的高效运行中,西安培华学院成为我国民办本科高校中独具特色的教育品牌。

关键词】西安培华学院;办学特色;继承;发展

1.引 言

办学特色是教育理念的体现,是教育创新的积淀,是教育质量的标志,是教育水平的象征。我们认为,高等学校的办学特色必须是领先的科学创新,既要力求超前发展,又必须能够指导实践获得成效,这可称为特色的先进性和成效性;特色还需要不断的调整和完善,就是说对办学特色要继承,更要发展,这可称为特色的动态性。本文以西安培华学院不断创新发展的办学实践为例,探讨如何在继承与发展中进一步彰显办学特色。

西安培华学院,其前身为1928年由陕西女子职业教育促进会筹办、陕西省教育厅批准设立的西安第一平民女子职业学校。1935年由著名和平老人邵力子先生及夫人傅学文女士、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的夫人谢葆真女士等社会知名人士捐资建校并报请教育部备案,将校名改为陕西培华女子染织科职业学校。之后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相继更名为陕西培华职业学校、培华财经学校、西安财经学校。1956年教育部为支援东北建设将学校迁往吉林,更名为长春统计学校。1984年由陕西省政协倡导,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委备案,由我国著名教育家姜维之教授在恢复原培华女职的基础上创建西安培华女子大学(民办公助),当年纳入国家计划内统招,后于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高校,并更名为西安培华学院(男女生兼收)。

“培华”经过极不平常的80年奋斗与创新历程,如今已跻身于全国最著名、最具实力的民办本科高校之列。在“培育英才,振兴中华”,“校誉至上,质量第一”的办学方针指引下,西安培华学院以其优良的学风和校风获得了同类院校中最多的关注与好评;培华早期努力发展女子高等教育,并且在国内民办高校中最早与诸多发达国家结成友好合作关系,最早与国外一些大学互派留学生;培华开创的“以产养学、产教结合”的双赢办学之路,给世人留下无尽思考,也给后来的其他民办高校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西安培华学院凭借悠久的历史和独具特色的教育品牌,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认同。

2.继承优良传统,打造办学特色

2.1 80年不变的教育报国情结

2.1.1老院长的言传身教

“培华”老院长姜维之教授早年执教于“老培华”,并于80年代初期恢复原培华女子职业学校的办学形式成立“新培华”——我国第一批纳入国家计划内统招序列的民办高校西安培华女子大学,他的生命中有着深挚的教育报国情结。他为什么对培华这块金字招牌情有独钟呢?老院长是这样解释的:培华,就是“培育英才,振兴中华”,就是要抱定教育报国的理想,引领高等学校的信仰文化

老院长常说:培华发展教育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传承人类文明、促进社会进步,是为了给党和国家培养输送人才!所以,一定要让学生有崇高的信仰。高等教育必须有信仰教育的内容,要用健康向上的信仰文化武装每一个人,对入党积极分子则用党章、党纲来引导和要求。因此在培华,多年来始终坚持每月有一堂党课,坚持向学生讲解党的知识,介绍时事政治;班级每周有一节德育课,由辅导员针对学生“活思想”,理论联系实际,引导他们在生活学习、思想方面知难而进,适应艰苦学习的环境

老院长生前常对学生现身说法,他说:“做一名共产党员,是我青年时代的远大理想。即便是被错打成‘右派’的20多年里,受尽了人间许多磨难,但是我对党的忠诚信念始终没有改变。直到平反后我59岁时,依然义无反顾地坚定地加入了党组织,成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他的人生历程给我们诠释了他对党的无限忠诚。他总是这样教育学生:大学生在政治上还很幼稚,容易上当受骗,只有踏踏实实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和政策水平,端正自己的政治立场,才能在思想上澄清糊涂认识,分清大是大非,增强政治上的免疫力。

身教重于言教。为了党的教育事业的腾飞,为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振兴,为了千千万万中国青年对知识与技能的渴求,也为了养育了他的这片热土上的人民,姜维之教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把自己的全部身心和整个生命都奉献给了党和国家,奉献给了社会,奉献给了他无比热爱的民办教育事业。他不仅是尊师重教的楷模,而且是当之无愧的教育报国的典范。他穷尽了毕生精力,无怨无悔地尽着一位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义务,向他所钟爱的祖国和人民献出了全部的情和爱。

在面临重大考验的关键时刻,往往更能体现出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英雄本色。例如:1989年“两乱”过后,6月16日上午,时任西安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崔林涛、赵毓华、姜信真、刘德才、刘乙峰等一行16人在百忙中来到培华,专程向姜维之教授表示诚挚的谢意。崔林涛同志说:“我们今天来到培华女大,主要是向姜维之校长表示感谢的。姜校长治校有方,培华在全国性的学潮中,在西安有数万学生上街游行、静坐的情况下,前后56天排除了外界干扰,坚持正常的教学秩序,为西安局势的稳定做出了榜样,为此我们向姜校长表示感谢!”

2.1.2培华学子综合素质之高为世人称道

培华老校友中,有很多已是年逾花甲,在岁月的流逝中成为“老人”。原国务院副总理、中央统战部部长杨静仁的夫人、原国家物资部部长柳随年的夫人,杨虎城将军的女儿杨拯英等一批杰出的女性曾就读于培华。当年的老校友已白发如霜,可她们说:“比起老校长来,我们都还年轻,我们永远是学生,我们与老师有半个世纪师生情。”

2003年5月16日上午,8位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就读于“培华”的老校友专程回校看望了老院长姜维之。这8位培华老校友50年代就读于西安培华财经学校,是老院长的“开门弟子”。老校友们纷纷发言,对培华今后的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原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市分行行长刘汉中谈到,看到学校现在有了这么好的基础,并在国内外有了这么好的声誉,他深深被姜校长的办学精神所感动,说培华的确是培育英才、振兴中华。培育英才是“事”,振兴中华是“志”。这事与志就结合在姜校长这个人身上,姜校长是心在培华,志在培华,功在社会。从学生的角度讲,我愿永远当校长的学生……原西安市物价局局长、党委书记高焕方,原西安市审计局局长王长水,原西安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魏玉博,原西安城建委主任、市人大常委田自力,原陕西电视台总编室主任、主任编辑朱文洲,原中国银行陕西省分行副行长庞锡珍,原西安市市容办副主任王建鹏等人也纷纷发言,表达了同样的心声。

从培华女职到培华女大,再到西安培华学院,“培华”向社会培养输送了一批又一批合格毕业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和输送了两万多名合格人才。培华的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他们辛勤工作在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有许多人已成为各自单位技术、管理岗位的业务骨干和积极分子,不少人已成为领导干部,担任了银行行长、总经理、董事长、局长、处长等职务,他们以良好的敬业精神、扎实的业务能力、认真的工作态度和艰苦奋斗的思想作风,为社会作出了贡献,为培华争得了光彩。

2.1.3培华学子对母校和老师由衷感激

为了鼓励品学兼优的学生,西安培华学院设有“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姜维之奖学金”“培华奖学金”“力学奖学金”“日野强奖学金”及“社会实践奖”等多项奖学、奖励制度。同时,贫困生还可享受“生源地贫困生助学贷款”和学校设立的“贫困助学金”。西安培华学院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招生与就业工作逐年向好。

如果说老一辈培华学子综合素质之高历来为世人所津津乐道,那么,新一代培华学子对母校和老师的由衷感激,以及对教育报国思想的认同与追随,常常情不自禁溢于言表。进入西安培华学院的校园网就可以看到,培华的莘莘学子常常在校园网上发表感言,表达他们对母校和恩师的感激之情,同时也为培华喝彩,为培华加油。

来自培华外国语学院学生黄某——“我即将走出校园,但并不会离开培华,而是把培华伸展到空间无限的社会和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前沿。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我将牢记教导,以实力证实自己;坚守真诚与善良,梦想与信念。时刻不忘自己永远是一名培华人。”

来自培华国际商务系学生黄某——“我对母校和恩师的教诲将永世不忘。我会发扬培华精神,在今后的工作中,艰苦奋斗,报效祖国,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

来自培华文法学院学生会全体成员——“……八十载树木,幼苗成长,桃李满天下;八十年育人,春风化雨,栋梁荣中华。您是天,给予我们展翅的空间;您是雨,滋润我们干涸的心田。八十年风风雨雨,八十年同舟共济,看今朝再谱新篇……”

来自培华信息工程学院电子系学生会全体成员——“八十年的寒冬酷暑我们从容走过,八十年的坎坷泥泞我们傲然挺立;八十年的漫漫长路,见证了培华峥嵘岁月……让我们用冲天的豪情诠释她永恒的誓言——培育英才,振兴中华。”

这些是从培华校园网上的学子感言中摘录的只言片语,难免挂一漏万,但是应该具有一定代表性。可亲可爱的培华学子,他们的赞誉进一步增强了我们的职业自豪感和责任感。把培华芬芳的桃李培养成为祖国明天的栋梁,是我们神圣的使命和不可懈怠的职责!培华人“培育英才,振兴中华”的教育报国情结,80年来始终不渝。即使再过80年也依然不会改变,惟其如此,西安培华学院才能真正成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一段长城,一座丰碑。

2.2坚持质量第一,学风校风优良

西安培华学院在“校誉至上,质量第一;自强不息,开拓前进”的校训指引下,每年都在发展创新。特别是2003年升本以来,培华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坚持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教学工作和其他各项工作都取得了突出成绩,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育工作新局面初步形成。

2.2.1近年来西安培华学院在教学方面的成绩

西安培华学院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并且善于不断总结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性地加强和改进教学工作,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保证,总体情况是好的。近年来,西安培华学院在教学方面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学中心地位有效巩固。培华在每年的工作计划中都把教学工作放在突出位置,重点部署、重点投入、重点支持,并在全校倡导“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教师为主体”的以人为本理念,不断强化教学质量意识和政策倾斜力度;各院系始终把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头等大事抓紧、抓实、抓好,行政职能部门始终围绕教学开展工作,服从教学,服务教学,为教学工作提供有效的支持与保障。教学中心地位的有效巩固,使全校形成了重视教学、关心教学、支持教学、服务教学的整体氛围,广大教师的从业观念不断转变、敬业意识不断强化、乐业精神不断提升,献身教育的荣誉感、培养人才的使命感、发展学校的责任感普遍增强。

二是教学基本条件大为改善。近年来,我们坚持对教学优先投入,特别是在新校区建设中突出重点项目,确保教学需要。不断改善的教学条件,为确保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人才质量的稳步提高以及学校发展的整体推进提供了重要基础。目前,学校教学设施完善,拥有先进合格的计算机实验室以及国内领先水平的电路与电子线路实验室、电子专业实验室、计算机多媒体实验室、网络中心、解剖学实验室、机能实验室、模拟实验室、形态学实验室、生化实验室、医学基础实验室、免疫实验室、药学和护理实验室、贸易金融和电子商务模拟实验室、财会模拟实验室、会计电算化实验室、服装工艺室、多媒体设计制作室、影棚、摄录编演播音实验室、动漫创作室、语音实验室、外语教学电台、外语视听室、模拟法庭等专业实验室及实训基地72个。

三是学科专业体系日趋完善。近年来我院把学科专业建设作为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根据学科专业发展趋势和社会对人才规格的现实需要,不断巩固优势专业,突出特色专业,发展新兴专业,使学科专业覆盖面不断扩大。学院开办本科专业26个,专科专业25个,涵盖财经、商贸、文学、艺术、法律、医学、电子、信息、建筑等九大职业门类,形成了以经、管为主,文、法、工、医多学科协调互补发展的格局。

四是师资队伍结构明显优化。我院坚持“稳定、引进、培养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方针,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力保障。最近几年,我们集中精力紧抓引进人才的工作,特别注重高职称、高学历人才的引进。青年教师是学校的未来和希望,他们身上存在着巨大的潜能,潜能的发挥靠引导和激励。学校近年来对不同学科的青年教师实行岗位选聘,只有教学出色的青年教师才能从事挑战性的精品课程教学工作,冒尖的青年教师成为骨干,担任教研组长、教研室主任,担任中层干部或助理,职称破格晋升,低评高聘,并且每年进行教学评优奖、指导学生竞赛奖的评选,激励教师爱岗敬业,既个体成才,又群体成林。

五是巩固和发展了实践教学特色。培华有着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传统,通过全程化、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岗前经验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我们在校内外建设了开放型、创新型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在课程实习、生产实习和专业实习中,使我院实践教学从模拟型向实战型、从限制型向自主型、从验证型向创造型、从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

六是采取了有力措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我们按照专业或专业方向特点,制定知识、素质、能力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构建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人才质量保障体系;按服务面向要求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结合学生的特征、特长、特质,推动因材施教、特材特教、优材优教等教学改革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构建了一套综合性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践体系。以理论与实践、课堂与课外、共性与个性结合为手段,全力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了培养出一专多能的优秀人才,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团委和各院系在学校的支持下先后成立了社会实践发展协会、全国高校最大的社团组织——培华红十字会、足球俱乐部、支教协会、职业生涯发展协会、天成创业协会、马列主义学习研讨协会、心理健康协会、星空女子俱乐部、CT网络协会、绿园环保协会等30余家学生社团,会员共计8761人。通过定期举办各种主题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广泛的社会关系,同时运用自己在社团学到的管理知识,在进入社会后迅速成长为单位的骨干。

2.2.2秉承三大传统,提供三大保障,抓好三大环节

培华的三大传统是:顾全大局的团结意识,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敢于拼搏的求实作风。很多兼职教师反映:培华的学风,在同类院校中是比较好的。学校多年来在陕西省普通高等院校在校生的“专升本”统考中,上线率和录取人数连续名列全省前三位。每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通过“专升本”考试进入国家重点院校继续深造。这不仅因为培华是同类院校中统招生人数最多的,更为关键的是在重视教育质量上培华人秉承了优良传统,锤炼了可贵品质,而且做到了保障到位。保障到位才能确保部署到位,保障有力才能确保措施得力。

培华为提高教育质量提供的三大保障是:

坚强的组织保障——在教学工作中,培华建立了纵向贯通、横向协调的组织结构体系,学校成立了学术委员会、教学工作委员会和学位委员会,负责教学工作的策划、组织、协调和指导;成立教学督导室、教务处、评估办,负责教学工作的自评自检、宣传发动、制度建设、联络协调、督促指导等工作,各部门、各教学院系也成立了相应的教学科、教研室,明确了各部门的行政一把手就是部门教学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求切实负起责任,严格实行问责制度,对那些消极、拖沓、推诿、抵触教学工作的行为,影响甚至阻碍教学进度的现象,要及时警示、纠正直至对当事人进行责任追究。有了坚强的组织保障,教学工作的开展才能有序、高效。

充足的精力保障——培华学院领导班子,特别是主管教学副院长能够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紧紧围绕“质量第一”的要求来决策;各教学院系的一把手把教学工作作为全职性的工作抓好抓实;各职能部门的负责人把教学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出色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广大教师把自己作为教学工作的主力和骨干,备好课、上好课、多献计、多出力;绝大多数学生把自己当作教学工作的主人,努力学习、发奋成才,积极投身、参与到提高教育质量中来,以优异的成绩和优良的学风迎接社会的考验。

可靠的资金保障——学校尽管资金压力大、建设任务重,但对教学工作这一头等大事优先保证。凡是涉及教学条件完善的经费重点投入,有利教学工作的经费合理投入,确保教学基本条件改善的经费、教学建设与改革的经费、教学正常运行以及维护校园正常教学、生活、稳定秩序的有关经费。

培华一直重视抓好提高教育质量的三大环节:

环节一:教学质量。培华高度重视提高教学质量,把提高教学质量摆在突出的位置,在三个方面加大力度:一是高水平的教师给学生上课。二是高质量的课堂教学组织。三是高规格的人才培养计划。

环节二:校风学风建设。校风、学风是学校整体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加强校风、学风建设,是高校永恒的课题。应该说,培华的校风、学风总体上一直是不错的。在校园里,我们每天感受到的不是教师无所作为,而是严谨治学;不是学生无所事事,而是一心向学;在教学楼、图书馆里看到的不是虚空的座位,而是攻读的身影;在绿草地上听到的不是缠绵的情话,而是朗朗的读书声!

环节三:重视督导、考评。首先是重视督导,不断完善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其次是注重考评,一方面科学评价教师教学工作绩效,另一方面通过抓考风端正学生学习态度。(www.xing528.com)

学校的工作千头万绪,但又必须突出中心,正如一篇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所谓神,就是学校的第一生命——教学质量。由于培华在发展教育的过程中坚持质量第一,其良好的办学业绩已受到人们的广泛赞誉,树起了良好的口碑,成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帜。

2.3面向世界,努力发展女子高等教育

2.3.1 1984年7月26日,西安培华女子大学成立

上世纪80年代初,姜维之教授立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视角,面向世界,回顾女子教育的沧桑历程,深感女性素质的提高是社会进步与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他以提高女性文化素养为己任,致力于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开拓与发展。1984年7月26日,西安培华女子大学在西安成立。这是建国后国内成立的第一所女子大学,也是新时期陕西第一所民办高校。当时《人民日报》(李树忠)、《光明日报》(徐有斌、刘炳琦)、《陕西日报》(戴超)、《人民政协报》(屈良)等全国40多家媒体,集中报道了这所女子大学的成立。培华女大成立之时,习仲勋亲自接见了姜维之教授,并且互相交流了对女性教育的认识。赵朴初为学校亲笔题写了校名。

2.3.2培华女大对外交流十分广泛

培华女大在国际上的知名度是比较高的,对外交流十分广泛。培华国际交流方面的工作从1987年就有了实质性的成果,在民办高校中是全国最早的一家。对此,《西安晚报》曾以《培华女大又一批学生赴日留学》为题进行报道:西安培华女大又一批留日学生4人,日前离开西安飞往日本京都。1987年日本成安女子大学与培华女大结成友好学校,每年互相访问,互派留学生。1992年培华曾派出留学生4人赴日深造[2]。香港《大公报》也有类似的报道:培华女大与日本京都成安女子大学缔结为友好学校,相互开展学术交流。从1991年起,每年派一批优秀学生赴日本留学,至1999年9月已有8批学生被送往日本深造,许多业已回国,在校任教[3]。1996年11月28日《民声报》刊登了署名薛勇的报道,题目是《姜维之的两手抓》,文章中说:日本私立大学协会、世界银行代表、法国妇女权利部长、泰国王室成员、美国西雅图大学负责人、加拿大驻华使馆官员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友人纷纷来校考察,表现出他们对培华女大的浓厚兴趣,日本京都成安女子大学与培华女大结成姐妹学校,每年都互派学生进行交流。2000年6月5日的《中国教育报》上有一篇题为《聚古都神韵,育巾帼英才》的报道,作者是李婧和劲均。文章中说:培华女大从1991年起每年选派优秀学生赴日本留学;1999年学校又与日本立命馆亚洲太平洋大学签订了派遣留学的协议。同时,培华女大正积极探索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院校、经济实体携手,实现远距离联合办学的新思路,加强与国际教育的接轨,为学生开辟一条更为广阔的通向世界的道路。

2.3.3为何要发展女子教育

由于西安培华女大面向世界发展女子教育,成立之后发展很快,培养了大量的优秀女生,为我们伟大的祖国输送了大量的女子人才。培华女大的成立,是上世纪30年代培华职业女中的恢复和发展,这个恢复和发展,为教育水准偏低,就业相对困难的女子开辟了一条成就事业的道路[4]

老院长当初办女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解决女子受教育的权利问题,借此为妇女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因为根据当时国际上的实际情况,女子进大学的相对来说比男子少,而培华招收的学生大部分是接近我国规定的录取线的,这样就为更多的女孩子提供了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平台。当时除了适应女性生理和心理特点的课程以外,学校还办有不少艺术素质教育类的课程,例如书法、美术和音乐欣赏课程。在帮助女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关照她们的个性特点是符合教育基本规律的。据培华老教工杨平(现供职于西安房地技校)、赵秀兰(现供职于培华学院院办)、杨文艺(现任培华成教院院长)等人回忆:培华女大的服装设计专业是老院长组织人员到日本调查访问之后在1988年开办的,1989年正式招生,是陕西高校中唯一的一家。在陕西省举办的服装设计大赛上,连续几年都是把各种奖项全部拿完的。1999年培华建立了女子军乐团、合唱团和模特队,到各地巡回表演并参加各级各类比赛,拿过不少奖牌,其中还有省级银奖。军乐团、合唱团和模特队的学生们都说,在巡回演出和参加比赛过程中大家都得到很好的教育和锻炼,甚至可以说是受益终生的。

时至今日,站在历史发展高度和国际视角来看,我们认为发展女子教育的意义首先在于人性的大解放。我们可以把“因性施教”简单解释为:素质教育+性别视角。研究差异不是为了扩大差异,而是为了更好地尊重差异。社会的发展,需要整体提高女性素质,需要有大批的优秀女性人才,同时,时代对女性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这是对现代女性的挑战,也是机会。开发女性潜能,让女性得到更好的发展,是社会的要求,也是女性自身的要求。近来,西安培华学院经过慎重的考察研讨,有了专门开设女子学院的设想。

未来新建的女子学院,将在总结传统女校特点的基础上,确立学院自身的新特色。比如开设适合女性学习的专业,并在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上加以整合调整,同时加强学院对外交流,包括与男性的交流。我们开设女子学院的主要动因之一就是:对于培华的办学特色,我们要继承,更要发展。

女子学院不只是培养女子人才的摇篮,而且要成为女子教育理论的研究基地,以对女子成长规律的研究来推动女子教育的发展。2008年初,全国妇联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陕西党校基地第一分基地在培华学院挂牌,标志着培华将把教育科学研究作为发展女子教育的依托。离开科学研究,专业和课程建设只能是纸上谈兵。只有通过研究,才能为学术梯队建设和专业带头人的成长、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良好的条件,才能保证女子教育的长远存在与发展。

如今,西安培华学院一如既往地注重对外文化与学术交流,和国内外近百所知名院校建立了友好的交流与协作关系,并吸引了包括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韩国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内的百余个友好团体来校参观交流。学院新成立的国际交流中心,为吸引外籍教师和国际留学生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3.通过调整与完善,进一步彰显办学特色

3.1“以产养学、产教结合”的双赢办学之路

3.1.1通过实行三大举措,解决学院办学资金

培华早年开创的“用办经济实体的方法来维系学校运行”的办学模式,作为民办高校发展的成功范例很快被业内认可,并被誉之为“培华模式”;老院长姜维之教授关于“以产养学,产教结合”的教育思想,尤其闪烁着理性的光辉,为人们研究中国民办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例难得的范本。2006年,陕西省教育厅组织专家组对培华进行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我院“以产养学、产教结合”的双赢办学之路,作为特色建设和创新项目,得到了专家组的认可与好评。

我院从1984年7月26日诞生第一天起,就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强化学校办学责任的同时,通过实行“收费走读”“社会融资”和“以产养教”三大举措,全面解决学院的办学资金。

学院成立初期,为了解决建设发展中所需要的大量资金,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积极协调与运作,相继创办了“西安通达房地产开发公司”“西安培华城市信用社”和“西安培华科工贸公司”等三大校办经济实体,达到了以校办企业养教的目的,开拓了一条“以校带企,以企养学,产教结合,两手都硬”的办学之路。校办企业的创立,为学校统筹资金解决了困难,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3.1.2当年媒体相关报道

据《陕西科技》报道(朱介人,1993年2月17日),西安培华女子大学创办的“西安通达房地产开发公司”于2月10日正式开业。公司面向社会主营房地产开发及商品经营,兼营房地产业务论证、工程设计、室内外装修及材料。这一公司的成立,使培华女大的教育改革跨上了一个新台阶。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西安通达房地产开发公司成立不到半年,就以它雄厚的技术,经济实力承接下学校新校园10万平方米的基建工程。一期综合教学楼17000平方米的培华小区、36000平方米的商品楼总投资近6000万元,为学校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西安培华城市信用社营业刚刚一年,就为学校建设融资起了关键作用[5]

另据《西安工人报》报道(李力),由我市第一所民办培华女子大学所属的又一个经济实体——西安培华科工贸公司日前在西安陵园北路正式成立。该公司属集体性质,实行总经理负责制,下设高新科技开发部、企业管理部、经贸涉外部等。该公司成立得到了金融界广泛支持,资金雄厚,人才济济,经商技艺精湛,它们除代购代销、批发零售日用百货、建材纺织品、高新科技产品外还将在独联体等国家和地区设立办事机构和签订贸易协定。西安培华女子大学在深化改革中,实行产教结合,以企养学的方针,继“通达房地产开发公司”“西安培华科工贸公司”之后,近期还将成立西安培华城市信用社。

3.1.3前期效果与后期调整

在2002年之前,我院校办企业每年均有数千万元的经济效益,这些经济效益除少部分用于企业扩大经营外,其余全部用于学院的软件和硬件建设。到2002年,依靠校办企业,除完成学院12.3万平方米的部分教学基本建设任务外,还为学院提供了2000多万元的教学仪器设备经费。与此同时,使占地1156亩的长安新教学区一期工程于2003年12月胜利竣工。

“产教结合”不仅是学校与企业相互依存和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而且也是高等教育实现“产学研相结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一种新型办学模式,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一项具有前瞻性的重大改革举措。实践证明,这种办学模式密切了学校与企业间的关系,促进了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发展,使学校成为企业的精神支柱和智力之源,使企业成为学校发展的坚实后盾和资金保障。培华开创的“以产养学,产教结合”的双赢办学之路,给世人留下无尽思考,也给后来的其他民办高校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历史已成过去,创新成就未来。如今的西安培华学院,按照教育部文件规定将逐步转变为以实施本科层次高等教育为主。我们认真研究了培华办学特色的动态性,对于“产教结合”,我们有了新的认识。

“产教结合”,或者叫“产学研结合”,它可以有多种模式。我们过去采用的是校办产业、以产养学模式,今后还可以采取校企股份合作模式、依托行业协会组建教育培训公司模式、市场导向型的技术服务和科技开发模式等等。而且“产学研结合”应该具有多主体、多要素的特征。多主体就是政府、行业、学校、企业多方的有机的结合,政府是调控主体,学校和企业是操作主体;它还应该是多要素之间动态的结合,包括理论知识学习过程和实践工作过程相结合,人才培养方式与用人标准相结合,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搭建与企业需求相结合,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结合,实习基地建设与师资培养相结合,服务企业,拓展学校发展空间与企业发展相结合。这些都是我们当前正在努力实现的,而且已经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例如:培华目前是国家授权的大学非专业英语四、六级考点及英语、日语专业四、八级考点,并设有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心,同时设立开展与本、专科各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和技能培训,如秘书、公关员、人力资源、报关报检等资格认证,计算机软件开发与应用、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认证(ATA)、电子商务、国际物流师、英语等级、计算机等级考试、CISCO网络工程师等,为我校学生获取“双证”“多证”创造了有利条件。今后,我们仍要勇于创新,超前发展,不断调整和完善办学特色,全力打造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3.2聚专家名师,建培华大学

在培华,以信仰文化作引领的思想政治工作是越来越出色的。特别是上级组织给我院委派了党委书记以来,党委充分发挥了指导作用。培华一定会始终不渝地全面贯彻党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全方位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我院党委书记王斗虎同志在2008年6月26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西安培华学院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指出:要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的观念,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我们要始终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在战略的位置,不断完善任用、选聘、考核办法,努力营造用能人、能干事、干成事、干好事的良好氛围,努力建设一支造诣深厚、师德高尚、素质全面、能力顶尖、结构合理、充满生机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和管理干部队伍。

目前,学校拥有以中国工程院院士薛鸣球教授和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会长、博士生导师王德炳教授为代表的众多知名学者在校任职任教;学院党委书记由西安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硕士生导师王斗虎担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由陕西省高校教学督导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束鹏程教授担任;学院副院长由原西北政法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陈明华等人担任;各院(系)院长(主任)和各专业学术带头人均由知名教授担任,为开展相关门类的科学研究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信在所有培华人的共同努力下,将会把学校打造成一所“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同行羡慕”的高水平民办大学,实现老院长姜维之教授绘就于胸中的创办“培华大学”的美好理想。

3.3超前发展,建设“信息化网络校园”

我在2007年10月18日召开的“西安培华学院信息工作会议”上提出:培华要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通过信息化带动我院工作的现代化,为实现把大学办到网上而努力。

建设“信息化网络校园”是学校科学发展的需要。培华学院占地1340余亩,建筑面积逾45万平方米,各类在校生逾30000名。现设有文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医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国际商学院、建筑系、职业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社科部、基础部、体育部、信息与网络中心等教学机构,以及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教学辅助设施,并设有中华和谐文化研究所、法制新闻与传播法制研究所、周秦文化研究所、经济研究所、西部民俗文化研究所、女子教育研究所、艺术教育中心、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教育科学研究与实验基地、全国妇联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陕西党校基地第一分基地等研究机构。面对这样的规模和发展态势,必须通过校园网建设使各部门之间由相对独立的状态整合为一个真正的有机整体,促进学院各方面的改革,提高学生对学院的满意度。

目前,培华已经初步实现全方位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化服务,创建了为广大师生满意的数字化教学平台,节约了大量的办公时间和学习时间,大幅度提高了各项工作的效率。今后,我们还将继续努力,使培华的信息化校园建设每年上一个新的台阶。

综上所述,西安培华学院秉承了培华女职、培华女大的优良传统,通过继承、发展、调整、完善,进一步彰显了办学特色。在“培育英才,振兴中华”的教育报国思想引导下,在“校誉至上,质量第一;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校训激励下,在日渐优化的硬件教学设施武装下,在面向世界努力发展女子高等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中,在“以产养学,产教结合”办学模式的调整与完善中,在“聚专家名师,建培华大学”的苦干实干中,在“建设信息化网络校园”的高效运行中,西安培华学院以其不断创新、超前发展的先进理念,必将成为我国民办高校中一块耀眼的金牌。

参考文献

[1]姜维之,刘希林.找准民办高校的位置推动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N].培华学院报.2004-06-25

[2]姜维之.姜维之遗作选登:在教育创新中发展壮大[N].培华学院报,2007-11-29

[3]姜波.搞好校园网建设加快信息化步伐[J].西安培华学院学报,2007,(2):1~4

[4]贾勇,周广宇,张亚军.高校管理与教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注释】

[1]姜波,男,博士,副教授,西安培华学院理事长兼院长。

[2]尚利林.培华女大又一批学生赴日留学[N].西安晚报,1993-05-17

[3]任小燕.华人教育家——为中国教育事业独辟蹊径的带头人[N].大公报(香港),1999-09-15

[4]卢小敏,赵志宏.用灵魂托起明天的太阳——姜维之和西安培华女子大学的采访报告[N].文汇报(香港),1998-06-16

[5]惟实.人生有古稀事业总美丽[N].中国教育报,2000-05-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