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文化医学的内容和任务

文化医学的内容和任务

时间:2024-01-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文化医学的研究内容如果按照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意识文化三个方面对文化进行划分,那么,文化医学的研究内容,就应该在文化的上述三个方面与医学问题相结合的范围之内。2.医学与制度文化的互动制度文化是人类行为活动规范和行为活动方式的总称。

文化医学的内容和任务

医学,特别是现代医学,是以认识、治疗、预防人的身心疾病为手段,以恢复、保持和增强人的身心健康为目的的综合性知识体系和实践活动,同时也是一种社会建制和社会文化现象。文化医学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就必定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意识文化密不可分。

一、文化医学及其内容

(一)文化医学

医学的根本任务是防治疾病、保障健康,所以人的健康与疾病问题,是医学应该研究和回答的最基本的问题。文化医学也不例外。现代医学的发展,特别是现代免疫学遗传学的迅速发展以及近年来兴起的控制病理学的发展等,更加深了人们对疾病的一般本质的认识和理解。

现代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层次系统,可分为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等层次。用奥地利著名生物学家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的观点看,健康是人体系统各层次结构和功能耦合的结果,疾病则是某个局部的异常引起的整体的异常反应,表现为各种各样的症状。健康不仅是局部结构的正常,还要求各局部之间的耦合正常;疾病则是局部损伤导致的整体功能耦合的失调,局部的改变和全身反应是症状的原因。系统论还认为,人体的健康和疾病,不仅是个体内部的局部与整体、结构与功能的统一,还是个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在这样的理论框架之中,我们就能较好地理解个体的心理以及社会因素对生命状态的影响。就是说,健康和疾病两种状态,都与自身的生理变化、心理状态、社会影响和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这也是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所主张的医学研究的视野。不难看出,在这样的视野中研究健康和疾病问题,就无法抛开文化的因素。

文化与医学的交叉可不可以建立一门文化医学呢?答案是肯定的。但是,要给文化医学一个明确的概念还有一定的难度,因为人们对文化医学的理解尚未达成一致。

我们认为,文化医学是基于文化所具有的各种功能的医学分支,是从文化的视角来解读和研究医学问题,研究文化与健康之间关系的一门医学分支学科。

(二)文化医学的研究内容

如果按照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意识文化三个方面对文化进行划分,那么,文化医学的研究内容,就应该在文化的上述三个方面与医学问题相结合的范围之内。

1.医学与物质文化的互动 医学文化作为社会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对社会的物质文化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首先,医学文化的发展,提高了人们防病治病的水平,维护和增进了人类的健康,保护了物质文化中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劳动者。人是生产力中的主导因素,发展生产力,发展物质文化,就必须维护和增进人类的健康。疾病是人类的大敌,疾病不仅给人类带来痛苦,损伤体质,甚至危及生命,而且会造成社会经济的严重损失。健康不只是人类的愿望,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我国人口平均期望寿命由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延长到目前的71岁,实际上就是我国平均每个劳动力一生中工作时间的增加,等于大大增加了劳动力资源。

其次,医学的发展,在提高人口质量、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促进了物质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人口因素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和增长速度等,对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人口数量过少或过多,人口增长速度过快或过慢,人口年龄的构成、性别构成比例失调,人口分布的密度不均,都会影响社会生产和生活,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延缓社会的进步。人口质量包括身体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人口的身体素质是人口素质的物质基础,提高人口的身体素质,使人们发育健全、智力完好、体力强大、体质强健、耐力持久、动作敏捷等,就要实行优生、优育、优教。这就要求通过医学的发展,加强医学遗传学、解剖学生理学等研究,开展产前诊断,加强妇幼保健工作,减少或杜绝缺陷婴儿的出生,降低新生儿病死率,加强营养卫生、劳动卫生和环境卫生的研究,提高人的生命生活质量。同时,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使之与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应,也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再次,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医疗卫生事业正在成为社会的一个重要产业部门。随着新科技革命浪潮的冲击,随着后工业社会的到来,医疗卫生事业正成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医疗卫生事业不再是单纯的消费性事业、福利性事业,而日益成为与生产行为不能分离的非物质生产部门。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长,特别是随着人们休闲需要和发展需要的增长,卫生服务的范围日益扩大,目前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的社区医学和家庭医学就是证明。

最后,医药工业的发展,医疗器械的生产,药品的生产、流通、消费,医院的设置和建设等,本身就是物质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总之,医学与社会物质文化的发展密切相连。物质文化是医学文化发展的基础,是医学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同时,医学文化的发展也影响着物质文化不断发展的进程。

2.医学与制度文化的互动 制度文化是人类行为活动规范和行为活动方式的总称。在医学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内部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各种制度和规范,对医学的发展有着很强的制约作用。

医学不仅是一种知识体系,也不仅是一种技艺或实践活动,医学也是一种社会建制。随着医学的发展,有了医生、护士、医药卫生管理者这些特殊的社会角色。在中国的《周礼》中,就记载了中国当时有较完备的医政组织,如《天育》中说,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当时的“医师”是管理国家医药行政的最高官员;至唐代,已设太医署,设有医学博士等职务;到了宋代,除设专管医药行政的医官局外,还设专管医学教育的太医局,甚至还设校正医书局专门整理出版医学书籍。时至今日,现代医事制度更加完善,组织机构更趋健全。世界范围内有世界卫生组织以及许多国际性卫生组织,各个国家也都有系统的医药卫生管理机构,如我国有卫生部等政府部门和中华医学会等群众性组织。医疗机构也发展迅速,有大型综合性医院,有许多专科医院,各乡设有中心医院,村建立卫生所(室)和大量的门诊部。卫生队伍不断壮大,从事医疗卫生事业的人员迅猛增加,医学教育规模空前,医事制度日益完善。(www.xing528.com)

医疗卫生事业也是各国政府关注的重要事业。各国政府都不断地制定和完善医疗卫生的法律、法规。如我国政府制定的西医、中医、中西医结合“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医学发展方针,“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还有《执业医师法》等许多有关医疗卫生事业的法律、法规,都是随着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起来的。

3.医学与意识文化的互动 意识文化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在发展历程中,医学深受意识文化诸因素的影响,医学也不断丰富着意识文化的内容。

首先,医学与社会心理文化实现了互动。

社会心理是-种自发的、朴素的意识文化,是人们对日常社会生活较直接的反映,主要包括朴素的社会信念、流行的社会价值观、社会情趣等。根据社会心理主体的不同,可把社会心理区分为个人心理和群体心理。在群体心理中可有家庭心理、民族心理、阶级心理、职业心理等。在职业心理中,依职业的不同又有更具体的职业心理,如在医学职业心理中,就又有医生心理、护士心理、管理心理、病人心理等。社会心理中往往掺杂着人们的愿望、感情,倾注着人们对前途和命运的向往或信念,特别是流行的社会价值观念,在社会心理文化中居于核心的地位。如在巫术盛行的时代,人们普遍认为,人体疾病是鬼神所致。当人们患病时,治病的手段是请巫婆、神父来吓神驱鬼。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向医学的渗透,现代工业产品在医疗中的广泛运用,又使许多人重视甚至迷信医疗器械,导致出现滥用仪器、迷信进口药物的情况,从而大大提高了医疗费用,浪费了医药资源。

医学的发展也不断地影响人们的社会心理,改变社会心态。如在古代,当人们认识到巫术不能治病,真正治病的是医术而不是巫术时,人们就开始请医而不信巫。这既促使了医巫分离和医学的独立发展,也大大缩小了巫术的市场,促进了社会文明。又如在当代,随着社会进步和医学发展,人类已战胜了许多疾病,大大延长了人类的期望寿命,也大大增强了人们对医学的认同感和信任度,甚至人们把医务人员称为“白衣天使”。

思想意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产物,是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状况在人脑中的反映。思想意识的核心内容是世界观,它确定人们的其他观念,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等的形成。健康观念决定了个体的健康意识,这不仅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也是认识自己躯体状况的重要因素,因而归根到底是个体保健行为的重要因素。

其次,医学与社会意识实现了互动。社会意识包括思想意识、学术观念、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等方面。医学与社会意识的互动表现在原有的社会意识对医学的发展有制约作用,而即将形成的新的社会意识对医学的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反过来,医学的发展为新的社会意识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同时也对旧的社会意识起到了阻滞作用。

概括而言,文化医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几点。

一是研究文化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在文化医学的视野下,人类的健康与疾病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人群健康状况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受多种因素制约,其中文化因素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且常常是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医学采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着重研究文化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为制订卫生政策和措施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二是研究医疗卫生健康状况及应该采取的社会文化防治方法。通过对社会卫生状况的调查,研究医疗卫生状况与文化的关系及其规律,评价医疗卫生需求、卫生资源利用以及人群健康状况,从文化的角度确定存在的主要社会卫生问题,进行“社会文化诊断”,开出“社会文化处方”,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良性发展提供文化软环境

三是研究社会卫生对策及措施。文化医学研究的社会卫生对策及措施不是指医疗卫生技术措施,而是指社会卫生事业的发展所需要的文化战略与策略,尤其是注重发展有利于人群健康的文化背景,从文化事业发展方面改善社会的医疗卫生状况,加强与人群健康水平相关的文化建设措施。

二、文化医学的任务

文化医学的基本任务概括为以下3个方面。

1.文化医学应在倡导积极的健康观方面有所作为 传统的健康观认为,“健康等于无病”、“无病等于健康”。这是一种消极的健康观,已经不能满足人群健康发展的基本需要了,并且与预防胜于治疗的养生方法相冲突。新的健康需求呼唤新的健康观,新的健康观又刺激新的健康需求,新的健康需求和新的健康观,都需要新的文化医学环境。

2.文化医学承担着促进医学模式转变的任务 医学从其产生至今,每一个时期都有一种起主导作用的发展模式。从认识论上看,医学模式不仅是不同时代医学科学总体特征的反映,而且直接表征着那个时代的医学思想和医学观念;从方法论上看,医学模式不仅影响和决定着人们对医学研究对象的思维方式,而且成为人们自觉接受和遵循这种模式的基本理念,用以指导对健康和疾病现象的认识与实践。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主导地位已为国际上绝大多数学者所肯定,并被广泛地运用于医学实践之中,成为引领当代医学发展的基本模式。好的、科学的医学模式对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促进医学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医学发展的历史充分证明,医学模式本身就是文化医学发展的产物。

3.文化医学有助于“社会病”的合理诊疗 文化医学是一种社会化的医学,是一种特殊的医学,因而它的任务还在于可以开展特殊人群的社区保健工作。这里所谓特殊人群是指老年人、婴幼儿、围生期妇女残疾人艾滋病病人等高危人群。要做好这类人群的保障工作,必须有社区的广泛参与。开展社会病的社区防治工作,文化医学的重要特点在于其潜移默化的作用。好的、健康的文化医学应该而且能够提出文化医学处方,即从文化医学的特点出发,为改进社会卫生状况,保护人群健康,提高人群健康水平提出科学的、可行的防治措施,在协助政府做出好的卫生决策方面发挥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