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糖尿病防治,全球呼吁行动

糖尿病防治,全球呼吁行动

时间:2024-01-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糖尿病患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及总体健康危害程度,已跃居非传染疾病的第三位。世界糖尿病日是由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糖尿病联盟共同倡导确立的,目的是在全球唤起对糖尿病防治重要性的认识并付诸行动。糖尿病是以血糖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的总称。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包括多食、多尿、烦渴多饮和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

糖尿病防治,全球呼吁行动

糖尿病患者知多少

糖尿病(简称DM)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而引起的一种慢性、全身性、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由于胰岛β细胞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因而胰岛素分泌的绝对量或相对量不足,以及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的降低,从而引起人体血糖升高,出现尿糖。严重者发生糖、脂肪、蛋白质、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久病可引起人体多系统损害,如心、脑、肾、神经等重要器官和组织的并发症。病情严重或应激反应时可发生急性冠心病、缺血性或出血性脑血管病、失明、肢端坏疽等严重并发症者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人群。因此,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重要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报告,目前全世界大约有2亿糖尿病患者,预计到2025年将上升到3亿多人。糖尿病已成为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的第三大非传染病(第一是心血管病,第二是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日益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我国糖尿病的人数正以惊人的速度急剧增多。据报道,我国每年新增糖尿病患者80多万。根据一项最新的全国性流行病调查结果,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已超过4%,这意味着我国现在已有5 000多万糖尿病患者,居世界第二位,接受治疗的人数不到7%,这其中大部分是2型糖尿病患者。回顾其增长过程,就会发现这一数字是多么惊人:20世纪80年代,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为0.67%;到了90年代增长为3.2%;而由于我国肥胖人群、老龄人口、妊娠糖尿病和城市人口的持续增加,以及以每年8%~11%的比例转变为糖尿病的糖尿病前期(糖耐量受损/空腹糖受损(IGT/IFG))人群的大量存在,第17届国际糖尿病大会预计到2010年,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将会增至14%。在高患病率的同时,还出现了“低龄化”现象,增长最快的患者人群,恰恰正是20岁以下的低龄人群。根据国际糖尿病研究所的最新预测报告,全球2003年糖尿病患者人数为1.94亿,到2025年将激增72%,达到3.33亿。1995年,发展中国糖尿病患者占全世界的60%,到2025年将占80%。按照目前的速度发展,大约到2025年,我国糖尿病患者将有可能突破1亿人,约占当时世界糖尿病患者的1/4~1/3。据统计,美国每年用于其1 700万糖尿病患者的直接医疗开支超过2 000亿美元,而我国未来5~10年内每年用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费用也将不低于2 000亿元人民币。其中,治疗一位普通糖尿病患者每年平均需花费3 726元,严重糖尿病患者平均高达13 879元。糖尿病患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及总体健康危害程度,已跃居非传染疾病的第三位。据资料显示,糖尿病患者病死率较非糖尿病患者高11倍,全球每年有400多万人死于此病,占全球死亡人数的9%。这一严峻形势已引起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每年11月14日,在全球范围内都会开展大规模的糖尿病宣传教育活动,因为这一天是世界糖尿病日。世界糖尿病日是由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共同倡导确立的,目的是在全球唤起对糖尿病防治重要性的认识并付诸行动。1991年6月27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召开的第14届国际糖尿病学术大会期间进行了首次活动。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糖尿病联盟为了表彰加拿大医生班亭发现并创立用胰岛素挽救糖尿病患者生命的历史功绩,以其生日(11月14日)作为世界糖尿病日。现在,国际糖尿病联盟的130多个国家都会在世界糖尿病日这一天举行活动。从2001年起,连续5年,每年11月14日的世界糖尿病日都将关注的重点放在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和控制上。

糖尿病又称为文明社会的“退化性疾病”,不仅是现代疾病中的第三杀手,而且现在的糖尿病有扩大化和年轻化的倾向。由于糖尿病本身及其并发症对人的身心健康危害越来越大,糖尿病已成为当今全球化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所以应重视糖尿病的防治。

糖尿病是以血糖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的总称。所谓血糖,就是指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根据1998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制定的最新糖尿病诊断标准诊断为糖尿病:①出现糖尿病症状加上随机血浆葡萄糖11.1≥毫摩尔/升。随机是指一天内任何时间,忽略上次用餐时间。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包括多食、多尿、烦渴多饮和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②空腹血浆葡萄糖(FPG,简称血糖)7.0毫摩尔/升。空腹指至少8小时内无含热能食物的摄入。③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小时血浆葡萄糖≥11.1毫摩尔/升。试验应按世界卫生组织的要求进行,受试者服用的糖量相当于溶于水的75克无水葡萄糖。

以上三种方法都可以单独用于诊断糖尿病。其中任何一种出现阳性结果,必须随后用三种方法中的另外任意一种进行复查才能最终确诊。其中,血浆葡萄糖均指静脉血浆葡萄糖值;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方法,同时收集尿标本测定尿糖。目前,国内临床已普遍采用美国糖尿病学会的新标准作为糖尿病的诊断依据。当然,也有例外的情况,那就是如果出现了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性昏迷),那么不必复查也可确诊。如果空腹血糖在7.0毫摩尔/升以下,又在正常值以上,而临床怀疑为糖尿病的患者,应让患者做一项称为葡萄糖耐量试验的特殊检查。方法是嘱患者在试验前一天的晚上7时后禁食,次日早晨抽取静脉血液做空腹血糖测定,随后让患者口服含有75克葡萄糖的温开水300毫升,再分别于0.5、1、2、3小时各抽取静脉血一次,其正常血糖值的上限分别为6.9、11.1、10.5、8.3、6.9毫摩尔/升。每次血糖值为1点,其中0.5小时和1小时血糖值为1点,4个中有3个点大于上述正常上限者,即可诊断为糖尿病。糖耐量试验在确诊糖尿病、判定糖尿病患者的病情稳定程度、判断治疗效果等方面均有很大意义。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耐量试验可确诊糖尿病,但要分清糖尿病的类型及结合糖耐量判定病情程度还必须做胰岛素释放和C-肽兴奋试验。这两项检查是与糖耐量试验同步进行测定的。分别在空腹1、2、3小时采血测胰岛素和C-肽。正常情况下,胰岛素和C-肽变化与血糖一致,高峰值在1小时,胰岛素高峰值比基础值高5~10倍,C-肽高峰值比基础值高5~6倍。经讨论研究,1999年10月我国糖尿病学会决定采纳上述这一新的诊断标准。

试验结果发现,血糖在正常与糖尿病标准之间,即空腹血糖6.1~7.0毫摩尔/升称为空腹血糖受损(IFG);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1.1毫摩尔/升称为糖耐量受损(IGT)。它们都是糖尿病前期,即从正常人发展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过渡状态。据统计,这些人每年发生糖尿病的可能性为10%。也就是说,从空腹血糖受损或糖耐量受损发展成为2型糖尿病大约需要10年时间,但也因人而异。

在临床上,绝大多数医务工作者只根据空腹血糖和尿糖来诊断糖尿病。这种检测方法使很多糖尿病不能被早期发现,因而延误了治疗。原因如下。

1.空腹血糖正常不能排除糖尿病。人们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发现,糖尿病血糖升高是有一定规律的。即先是餐后血糖升高,0.5~1年后空腹血糖才升高。一时发现空腹血糖超过了正常值(>6.1毫摩尔/升),甚至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7.0毫摩尔/升),说明这个人患糖尿病已有1年以上的时间。因此,要想早期发现糖尿病,一定要查餐后血糖,最好做糖耐量试验,而不要只查空腹血糖。

近年来,通过开展胰岛素受体结合率检查,人们对2型糖尿病的发病规律又有了新的体会,即由健康人发展到糖尿病一般要经过以下3个阶段。

第一阶段:血糖升高前期。此阶段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均正常,但胰岛素受体结合率降低。

第二阶段:糖耐量低减期。此阶段血糖超过正常值,但尚未达到诊断标准。

第三阶段:糖尿病期。此时血糖进一步增高已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

基于以上的认识,建议糖尿病高危人群尽早做胰岛素受体结合率检查,切实做到未病先防。

2.根据尿糖诊断、排除糖尿病更是错误的。尿糖除反映血糖高低外,在很大程度上受肾糖阈的影响,正常人的肾糖阈值为8.9~10.0毫摩尔/升。也就是说,血糖超过8.9~10毫摩尔/升时才出现尿糖。但是,老年人及糖尿病肾病患者往往血糖很高却无尿糖,这是肾糖阈升高所致。相反,在妊娠期或肾性糖尿病患者中,血糖低于8.9毫摩尔/升却出现尿糖,这是肾糖阈降低所致。简言之,血糖和尿糖在很多情况下不成正比,如此根据尿糖“+”号而调整降糖药或胰岛素是非常危险的。在糖尿病诊断过程中,一定要鉴别由甲状腺功能亢进、肢端肥大症、皮质醇增多症、嗜铬细胞瘤、胰腺肿瘤,以及由于服用使血糖升高药物,如泼尼松(强的松)、异烟肼(雷米封)、利尿药、苯妥英钠、吲哚美辛(消炎痛)等导致的血糖升高。在上述情况中,经治疗原发病和停用以上药物后,血糖则恢复正常。

糖尿病的主要症状

1.无症状期 在糖尿病早期,患者大都是中年或中青年,食欲良好,体态肥胖,精神、体力如正常人一样,临床上很难发现,往往是在定期体格检查或因其他疾病检查过程中,以及妊娠检查时偶然发现有尿糖。多数患者通常是先出现并发症,如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血管病,或屡发疮、疖、痈等化脓性皮肤感染等疾病,有时偶然发现眼底视网膜有糖尿病典型病变等,经进一步检查,才发现患了糖尿病。许多2型糖尿病患者没有明显的“三多一少”症状,主要是因为患者的肾糖阈增高所致。多数老年患者的肾糖阈会相应增高。例如,有些轻型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异常增高,尿糖却一直为阴性,甚至血糖很高也不会出现尿糖。没有尿糖,就不会出现由渗透性利尿引起的多尿症状。没有大量的水分丢失,血浆的渗透压力就不会升高,也就不会刺激口渴中枢引起口渴多饮。没有尿糖,就没有大量糖分的丢失,也就没有明显的饥饿感或多食症状。临床发现,糖尿病患者出现“三多一少”症状时,其实已到了2型糖尿病中度、重度。是否患有早期糖尿病可按如下十大信号来判断。

(1)经常疲倦、乏力、虚弱、头晕。多数糖尿病患者早期表现为疲劳乏力,尤以双下肢明显,且休息后不能缓解,进而出现周身乏力。一名30岁以上体形肥胖的成年人或有糖尿病家庭史者,如果近期出现疲劳症状,首先应考虑是否患了糖尿病。

(2)皮肤干燥瘙痒,用止痒药无明显好转,尤其是女性外阴瘙痒(因尿糖刺激局部皮肤所致)经抗炎、抗真菌治疗无效。

(3)皮肤易患化脓性脓肿、痈、疖、疮等,且不易治愈,以及伤口感染久治不愈或手术后伤口不易愈合。

(4)皮肤感觉异常。如四肢麻木、感觉迟钝、蚁爬感、套状感觉、烧灼感、针刺痛。

(5)顽固的泌尿系感染。

(6)肺结构异常进展迅速,治疗效果不佳。

(7)近期视力迅速下降、白内障进展迅速。

(8)男性有不明原因的阳萎、早泄等性功能障碍,女性有性欲减退、月经不调。

(9)不明原因的肢端溃烂、坏疽。

(10)经常有心慌、手抖、出冷汗等低血糖反应者或常有空腹感者。

只要具有这十大信号中的1~2种,就应尽快到有条件的医院去就诊,检查尿糖和血糖,以及糖耐量试验以明确诊断。不要等到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时才去就诊,这样就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2.症状期 糖尿病典型的自觉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多次、多食、多尿及体重减轻和体力下降。

(1)多尿。糖尿病患者尿量增多,每昼夜尿量达3 000~4 000毫升,尿量多者可高达10 000毫升以上。排尿次数也增多,常尿意频频,1~2个小时就排尿1次,有的患者日排尿可达20余次。

(2)多饮。由于多尿,体内水分丢失过多,发生细胞内脱水,刺激口渴中枢,患者表现烦渴喜饮,以大量饮水来补充。因此,排尿越多,饮水量就越大。

(3)多食。糖尿病患者由于尿中丢失糖分过多,容易产生饥饿感,如每日从尿中排出糖分500克以上,人体处于半饥饿状态,热能缺乏引发食欲亢进,食量增加,甚至一日进食5~6次仍不满足。

(4)体重减轻或消瘦。由于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致使体内脂肪和蛋白质加速分解,消耗过多,出现形体消瘦,精神委靡,体力下降,甚至面容憔悴。

糖尿病的致病原因

1.遗传 无论是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均有遗传性,而且2型糖尿病的遗传倾向更为显著。糖尿病遗传的并非糖尿病本身而是它的易感性,也就是说,糖尿病患者的子女比其他人更易患糖尿病。父母均是糖尿病患者的子女,或有糖尿病家庭史的人,易患糖尿病。

2.肥胖因素 调查表明,有60%~80%的成年糖尿病患者都十分肥胖,而且生活条件比较优越。肥胖人体内糖、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代谢呈现紊乱状态,长期进食过多又迫使胰岛B细胞不断处于分泌状态,从而导致高胰岛素血症。在这种情况下,会使肌肉及脂肪组织变得对胰岛素不敏感,以至于无法纠正血糖过高的状态而最终发生糖尿病。

有学者认为,胖人易患糖尿病的原因是:①胖人由于脂肪细胞变得肥大,脂肪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密度变小,同时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从而发生糖尿病。胖人多数不爱活动,从而使糖代谢减慢,造成体重进一步增加,形成恶性循环。②肥胖者往往同时伴有高血脂和高血压,而高血压和高血脂又是发生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应该引起注意。这里所说的肥胖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体重严重超标,全身肥胖;另一种是体重超标不严重或不超标,但腹部肥胖(即向心性肥胖,俗称啤酒肚、大肚子),往往伴有脂肪肝,此类人更易患糖尿病。国内有多项流行病学调查证实,胖人患糖尿病的概率要比体重正常者高数倍。

3.高淀粉、高糖、少纤维饮食因素 美国科学家认为,经常吃高淀粉和高糖食物的人在40岁后患2型糖尿病的危险性大大增加。试验研究结果显示,高纤维性饮食会降低人体对胰岛素的需求,而少食粗纤维食物者,则极易患糖尿病。

长期进食过饱,会使人体内分泌胰岛素B细胞长期处于“负担”过重、相对疲劳状态,造成胰岛素分泌功能障碍,特别是有糖尿病遗传易感性的人群,极易诱发糖尿病,还会引起全身性动脉硬化等疾病。

4.缺铬因素 铬是胰岛素发挥作用的一个必需辅助因子,缺铬使胰岛素的活性受抑制,葡萄糖在血中的运转速度受到影响,造成糖耐量异常,长时间缺铬,最终会发展成糖尿病。

5.精神因素 长期心理压力过大、精神刺激、精神紧张、心情郁闷或情绪波动等精神因素是诱发糖尿病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在精神紧张的状态下,体内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增加,对抗胰岛素的升糖激素,如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分泌增加,使血糖升高。中医学对此也早有认识,如《黄帝内经》中就有明确记载:“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髋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痒。”说明在2 000多年前,古人已认识到“消渴”(糖尿病)的发生与情志不舒,肝失调畅,气机紊乱等精神、情绪变化有密切关系。所以,精神因素可诱发或加重糖尿病。

6.缺少运动 有人问,人类的遗传基因并未发生多大的变化,为什么现在会出现这么多的糖尿病患者?甚至出现了子女先患糖尿病,父母反而在其后才发现糖尿病的现象。研究表明,不良的后天因素可以在糖尿病先天易感的遗传基础上,起促使糖尿病发病的决定性作用。缺少运动是一个重要的后天因素。因为少运动会降低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影响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容易导致糖尿病。

糖尿病的分类分型

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79年将糖尿病分成两类,即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或称1型糖尿病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或称2型糖尿病,这是最早的一种分类方法。1985年,世界卫生组织重新修订了分类方法,仅保留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这两个名称,不再使用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名称,同时增加了营养不良性糖尿病。从整体上看,这两个分类方法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和是否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进行分类,并没有从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等深层次进行区分,有一定的缺陷。

近年来,糖尿病研究取得快速的发展,进入了基因水平,以往的分类方法逐渐显现出落后和不足。在这种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1998年美国糖尿病学会重新制定了以下最新的糖尿病分类方法。

1.1型糖尿病 多见于青少年,在成人糖尿病患者中占10%~15%。它是由于制造、分泌胰岛素的胰岛B细胞受到破坏,存留的胰岛B细胞极少,致使患者体内缺乏胰岛素。因此,患者空腹和餐后4个时间点的胰岛素分泌极度低下,严重者C-肽也出现在空腹及餐后的低下。

2.2型糖尿病 在体内的胰岛不能发挥应有作用(称为胰岛素抵抗)的基础上出现胰岛素制造、分泌过程缺陷。糖的利用发生障碍,以餐后血糖升高为其特点。胰岛素和C-肽释放,在空腹时的基础值均降低。

3.特殊类型糖尿病 已知明确原因(如基因异常、疾病、药物等)的糖尿病。

4.妊娠糖尿病(GDM) 妊娠妇女发生的糖尿病。

以上最新的分类方法取消了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名称,分别改称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这说明人们已经不再根据治疗方法分类,这无疑有利于消除“只有胰岛素依赖型才能使用胰岛素”的长期错误观念,树立起“任何糖尿病患者都可使用胰岛素”的新观念,为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胰岛素治疗奠定了基础。目前,我国临床上已接受了以上最新分类方法。

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

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急性并发症包括急性感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乳酸性酸中毒和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低血糖症及昏迷等。慢性并发症通常伴有血脂异常、血压高、血黏度高和身体抵抗力低等情况。而且随着病程的延长,可导致患者眼、肾、神经、肝胆、胃肠、心脑血管等发生病变。有的患者从不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只是在以并发症为突出表现就诊时才发现患有糖尿病。因此,及早发现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可减少或防止糖尿病并发症致残致死。

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1型糖尿病患有自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倾向,2型糖尿病患者在一定诱因作用下,也可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常见的诱因有感染、胰岛素治疗中断或不适当减量及胰岛素抗药性、饮食不当、创伤、手术、妊娠和分娩,部分患者也可无明显诱因。多数患者在发生意识障碍前几天有多尿、烦渴、多饮和乏力,随后可出现食欲减退,恶心或呕吐,常伴有头痛、嗜睡、烦躁、呼吸加快。对于昏迷、酸中毒、失水、休克的患者,应考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可能,尤其对原因不明而出现意识障碍,呼气有酮味,血压低而尿量仍多者,应及时进行实验检查,以便及早诊断,及时治疗。

2.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 简称高渗性昏迷,这是糖尿病急性代谢紊乱的另一种临床类型。这类急性并发症多见于老年人,好发年龄50—70岁。大约2/3的患者在发病前无糖尿病病史,或者仅有轻度症状。常见诱因有感染、急性胃肠炎、胰腺炎、脑血管意外、严重肾病、血液或腹膜透析、不合理限制水分、应用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药、噻嗪类利尿药和β-受体阻断药)等。也有个别患者因误诊而输入葡萄糖液,或因口渴而大量饮用含糖饮料而诱发或促使病情恶化。

3.各种感染 糖尿病患者常发生疖、痈等皮肤化脓性感染,也常发生肾盂肾炎和膀胱炎等尿路感染;部分患者易合并肺结核。

4.动脉粥样硬化 糖尿病人群中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比糖尿病人群高。其原因是胰岛素、性激素、生长激素、儿茶酚胺等激素水平异常,高血糖、血管内皮功能紊乱、血小板功能异常等也直接或间接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大、中动脉粥样硬化主要侵犯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和肢体周围动脉,可引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缺血性脑血管病、出血性脑血管病、肾动脉硬化、肢体动脉硬化等改变。肢体外周动脉粥样硬化常以下肢动脉病变为主,表现为下肢疼痛、感觉异常和间歇性跛行。

5.微血管病变 微血管是指微小动脉和微小静脉之间管腔直径在100微米以下的毛细血管及微血管网。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典型改变是出现微循环障碍、微血管瘤形成和微血管基底膜增厚。微血管病变主要表现在视网膜、肾、神经、肌肉、心肌组织,其中糖尿病肾病和视网膜病变为重要的并发症。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与山梨醇旁路代谢增强、生长激素过多、血液流变学改变、凝血机制失调、血小板功能异常、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增高、红细胞2,3-二磷甘油酸(2,3-DPG)增多等病理改变所导致的组织缺氧有关。

(1)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其病理改变主要有3种类型:一是结节性肾小球硬化型病变,具有高度特异性。二是弥漫性肾小球硬化型病变,此种并发症在临床上最常见,对肾功能影响最大,而且特异性较低。三是渗出性病变。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可分为5期:Ⅰ期,为糖尿病初期,肾体积增大,肾小球内压增高,肾小球滤过率升高。Ⅱ期,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尿白蛋白排泄率(AER)多数在正常范围。Ⅲ期,早期肾病,出现微量白蛋白尿,即尿白蛋白排泄率持续在20~200微克/分钟(正常<10微克/分钟)。Ⅳ期,临床上肾病,尿蛋白逐渐增多,尿白蛋白排泄率>200微克/分钟,即尿白蛋白排出量>300毫克/24小时,肾小球过滤过率下降,常伴有水肿和高血压,肾功能逐渐减退。Ⅴ期,尿毒症期,尿白蛋白排泄率降低,血肌酐及尿素氮升高,血压升高。通过检查尿微量蛋白,可以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这是诊断糖尿病肾病最敏感、最准确、最可靠的指标,也是治疗的最佳时期。一旦一般的尿常规检测发现蛋白出现阳性,就表示肾病已进入了中期(临床期糖尿病肾病),治疗的难度加大,病情难度加大,病情难以逆转。数年以后将发展到晚期(尿毒症期),此时血液中尿素氮、肌酐升高,肾逐渐衰竭。早期肾病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药可减轻微量蛋白尿。此类并发症者应严格控制好血糖,吃清淡、少盐饮食。

(2)糖尿病眼病:糖尿病致盲的主要原因是白内障及视网膜病变。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重要表现之一,是糖尿病患者引起失明的主要原因。按眼底改变要分为6期,分属两大类。Ⅰ期,可见微血管瘤和小的出血点。Ⅱ期,可见微血管瘤,出血并有硬性渗出。Ⅲ期,出现棉絮状软性渗出(Ⅰ~Ⅲ期为背景性视网膜病变)。Ⅳ期,可见新生血管形成,玻璃体积血。Ⅴ期,可见机体物增生。Ⅵ期,可见继发性视网膜脱离,失明(Ⅳ~Ⅵ期为增殖性视网膜病变)。许多患者在视网膜早期视力无减退时往往不去医院检查,只有出现眼底出血、渗出、视网膜脱离、玻璃体积血并严重影响视力时才去就诊,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因此,糖尿病患者从诊断糖尿病之日起,应每6个月进行1次眼科检查(如眼底检查、眼B超等)。

出现眼底改变的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血糖,通过药物等综合治疗使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均接近正常水平。糖尿病患者除并发白内障、视网膜病变外,还可并发青光眼、虹膜睫状体病变等眼科疾病。

(3)糖尿病心肌病:糖尿病患者并发的糖尿病心肌病有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甚至猝死。主要是由心脏微血管病变和心肌代谢紊乱所致心肌广泛灶性坏死等损害所引起。

6.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并发的神经病变主要由微血管病变及山梨醇旁路代谢增强,以至于山梨醇增多所致。其病变部位以周围神经最常见,通常为对称性,下肢较上肢严重,病情发展缓慢。临床表现常为肢端感觉异常,分布如袜子或手套状,伴麻木、针刺、灼热或如踏棉垫感,有时伴痛觉过敏。肌电图表现为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病情进一步发展为肢端缺血、坏死、感染、溃疡,称之为糖尿病肢端坏疽。许多患者因得不到合理的治疗,而发展到需要截肢(趾)的结局。研究结果发现,在患者未出现神经症状前就已经表现为神经传导速度的减慢,被称之为神经病变的亚临床期。因此,及早进行肌电图检查是非常有必要的。有的表现为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失常或胃肠功能失调,出现直立性低血压、持续心动过速或便秘、腹泻等。

7.糖尿病足 是指糖尿病患者并发的末梢神经病变,下肢动脉供血不足及细菌感染等多种因素引起的足部疼痛、皮肤深溃疡、肢端坏疽等病变。防治措施有降血糖、降血脂,戒烟、戒酒,穿宽松的软底鞋,每晚用温开水泡脚,剪趾甲不宜过短。(www.xing528.com)

8.糖尿病性心脏病 是指糖尿病患者所并发的心脏病,包括冠心病、糖尿病性心肌病、微血管病变和自主神经功能有紊乱的心律失常及高血性心脏病。

9.糖尿病伴发脑梗死 据资料显示,糖尿病患者脑梗死的患病率是同年龄组其他人群的2倍以上,病死率也高于非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并发的脑血管病主要是颅内椎动脉粥样硬化。长期糖尿病患者的脑血管主要是颅内椎动脉粥样硬化,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受损,局部脑血流量减少,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失调,红细胞聚集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管壁粥样硬化,循环障碍,导致糖尿病患者并发脑梗死患病率增高。

10.糖尿病合并高血压 临床发现,糖尿病患者容易合并高血压。发生机制有:长期高血糖可引起细胞外基质过度增生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导致血管收缩增强,并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胰岛素抵抗可使细胞内钙浓度增加,使血管平滑肌对加压物质反应性增强,使血压升高;镁缺乏可引起高血压;血浆肾素活性升高。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可出现糖尿病肾病性高血压、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慢性肾盂肾炎性高血压和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危害很大。糖尿病患者一旦合并高血压,最大的危险是加速大、中动脉粥样硬化。它不仅能够促使糖尿病肾病的进一步恶化,而且成为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抗高血压治疗是减慢糖尿病进展的最有效措施,也是降低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脑卒中发病危险的主要措施。

11.糖尿病性功能障碍 据统计资料表明,男性糖尿病患者的1/3存在性功能障碍。主要是引起阳萎。其原因主要有:①自主神经病变所致。②血管病变,动脉粥样硬化。③性激素改变或精神因素所致。

其他慢性并发症尚有糖尿病口腔病变、糖尿病性皮肤病变、糖尿病性胃肠功能紊乱、糖尿病性骨关节病、糖尿病性脂肪肝等。

据报道,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冠心病)是糖尿病患者的“头号杀手”。曾有一项研究对5 102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8年随访结果发现,心血管病变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均较非糖尿病者高2~3倍,70%~80%的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并发症;尸检资料也提示,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发病率为45%~70%,而非糖尿病者则仅为20%~30%;糖尿病成为冠心病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王海燕教授指出,有30%~40%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糖尿病肾病。据统计,在欧美和日本,由糖尿病引发的病变是造成终末期肾病(ESRD)的首位病因;在我国已成为终末期肾病的第二位常见疾病。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包括糖尿病性脑病、糖尿病性脊髓病、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其中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约为40%,可对躯体神经或自主神经造成影响。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钱荣立教授认为,糖尿病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致残和损寿的主要原因。一项全国范围的对近10年住院糖尿病并发症的回顾性调查发现,80%的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并发症。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糖尿病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20%~40%。我国糖尿病人群中的高血压病率约为29.2%。我国有1 200万人合并高血压,600万人合并心血管疾病,500万人合并脑血管疾病,50万人发生尿毒症,45万人失明。并指出,发生大量糖尿病并发症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公众防病意识差,不能早诊早治。

治疗糖尿病的“五驾马车”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至今仍然不能彻底根治,只有采取综合治疗措施,才能有效控制。所以,世界卫生组织(WHO)明确指出,现代糖尿病治疗的五大基本原则是: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自我血糖监测、糖尿病教育。有人将这五项治疗措施比喻为治疗糖尿病的“五驾马车”。

1.饮食治疗

饮食治疗是综合治疗的基础,对于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患者的预防和治疗都十分重要。有人把饮食治疗比作控制糖尿病的“五驾五车”中的驾辕之马是恰如其分的。任何再好的治疗措施,如果离开了科学的饮食,都不会获得满意的疗效。人们在临床中发现,一些患者得病前吃饮都很随便,毫不在意,一旦被诊断了糖尿病,就什么都不敢吃了。每顿只以一些所谓的低糖食品如豆面、莜面、杂面、燕麦等充饥,希望以此方法控制血糖。其实这些食物的含糖量都在60%~70%,只是难以消化与吸收,长时间大量进食这些食物易导致患者的营养不良,使患者日渐疲乏、消瘦、机体免疫力下降,不利于胰岛功能的恢复。还有的患者得病以后仍然是暴饮暴食,这样致病的原因没有去除,治疗自然也不会取得好的效果。

科学合理的饮食能减轻胰岛B细胞的负担,对于空腹及餐后血浆胰岛素不低的轻型糖尿病患者来说,饮食疗法是治疗糖尿病的主要方法。饮食治疗总的原则是平衡膳食,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要全面,比例要适当,数量要充足,使患者比较乐意接受。同时,还要提供足够的营养以满足生长发育及生活、劳动的需要,并减轻胰岛B细胞的负担。主张低血糖指数、低脂、低固醇饮食;增加富含膳食纤维、微量元素、维生素、不饱和脂肪酸食物的摄入。可将主食由大米、白面改为适当搭配吃些粗粮,例如荠麦、玉米、小米等。早上应进食营养丰富的食物,如可吃1个鸡蛋,1杯牛奶,1/2~1个馒头,加点凉拌菜就可以了。中午吃饱,指的是中午的食量可以稍大,营养更丰富一些,一些肉类食物宜放在中午食用。晚饭吃少,一方面总量要少,另一方面要清淡。每顿进餐量不宜过大,可吃八成饱,可在中间适当加餐。这样可以避免一次大量进食后,血糖明显升高,减少对患者的危害,也不宜食用直接加糖的食品,以防血糖过快升高。最新科学研究结果发现,糖类含量完全相同的食物进入人体后,引起的血糖反应是不同的。同样食物含50克糖类的食物,2小时后,其血糖生成指数(GI)有“质”的区别,认为血糖生成指数低于55的为适合糖尿病患者和希望控制血糖者的健康饮食,而血糖生成指数超过70的食物不仅不适于糖尿病患者和糖耐量异常者食用,也不适用于希望享受健康饮食的人。引入血糖生成指数概念以后,可使糖尿病患者对食物的选择面更宽,能够更加大胆地选用某些水果,更多地选用豆类食品和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多吃粗制或较少加工的谷类食物。少选择血糖生成指数值高的谷类及发酵食品,既可满足口福,又有利于血糖的控制。因此,提倡糖尿病患者轻轻松松吃主食。

在饮食治疗中应控制油脂食物的摄入,注意粗细粮搭配,多吃蔬菜,以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量。合理摄入蛋白质,肉类、蛋类、奶类要适量,还应重视铬、锌等微量元素的补充和禁止烟、酒。将体重保持在理想的范围之内。

有些糖尿病患者口渴而不敢饮水,担心多饮而导致多尿,这是非常错误和危险的。糖尿病多尿是由于血糖高引起的,所以限制饮水,易造成脱水,老年糖尿病患者可诱发高渗昏迷及脑梗死、肾功能障碍等。故糖尿病患者不应限制饮水,除一日三餐之外,每日至少饮水1 000毫升以上,以补充足够的血容量,降低血液黏稠度,可饮温开水或凉茶水。老年糖尿病患者饮茶宜适量,因茶叶中含有的大量鞣酸会与铁离子形成不溶性鞣酸铁排出体外,致使失去增加,吸收减少,从而导致缺铁性贫血的发生。

许多糖尿病患者十分关心“怎样计算自己的饮食量”这个问题。有专家研究认为,首先是根据自己的体重和活动量确定合理的摄入总热能。应注意该体重(千克)指的是标准体重而非实际体重。标准体重=身高(厘米)-105。活动量决定着每千克标准体重应该摄入的热能,分轻度、中度、重度3个活动量档次,分别对应125.5、146.4、167.4千焦(30、35、40千卡/千克)体重。例如,成年人陈某,身高165厘米,则其标准体重为165-105=60千克;他平时从事家务劳动和太极拳等体育活动,应属轻度活动量,日摄入热能应为125.5千焦(30千卡)×60=7 531.2千焦(1 800千卡)。其次,把这个总热能分配到蛋白质、脂肪和糖类这三大营养素中去。推荐的方案是:蛋白质每千克体重1.2克,脂肪每千克体重是1.0克,余下的应是糖类。对陈某来说,他的饮食中蛋白质应为1.2×60=72克,脂肪为1.0×60=60克。每克蛋白质含热能16.736千焦(4千卡),每克脂肪含热能37.656千焦(9千卡),这7 531.2千焦(1800千卡)中,剩下的就应该是糖类提供的热能=7 531.2千焦(1 800千卡)-16.736千焦(4千卡)×72-37.656千焦(9千卡)×60=3 878.568千焦(972千卡)。每克糖类含热能也是16.736千焦(4千卡),则应摄入糖类972÷4=243克。这些营养素可按每日早餐1/5、午餐2/5、晚餐2/5分配。另外,要选择合适的饮食配方,以满足这些营养素的合理分配。所有食物可大致分为9类,每一类含的营养素成分大致相同。分类方法和营养素含量见表2-2。

表2-2 100克食物含有的热能和各类营养素

大家可以对照这个表格计算自己每日摄入的热能和营养,判断营养是过剩还是不足。另外,计算方法还可根据饮食习惯、病情和药物适当调整。例如,较肥胖者,可以把总热能适当降低。如果经常发生低血糖,则应考虑调整降糖药而不是增加饮食总热能。如果已经有糖尿病肾病,就应将蛋白质的摄入量进一步降低(推荐量每千克标准体重0.6~0.8克),以保护肾功能。总之,每日不需要计算得特别精确,但贵在坚持。只要血糖能控制在一个较满意的范围内,糖尿病的各种危险并发症就会远离一步。

有专家建议,正常情况下糖尿病患者每日可消耗以下各类食物:①身高大于175厘米、正常体型或偏瘦的男性。每日消耗的食物为:谷类300克,豆类50克,蔬菜类450克,水果100克,肉类100克,蛋类50克,奶类100克,鱼类50克,油脂类25克。②身高小于175厘米、正常体型或身高大于175厘米的肥胖男性。每日消耗的食物为:谷类250克,豆类50克,蔬菜类400克,水果80克,肉类75克,蛋类40克,奶类100克,鱼类50克,油脂类25克。③身高小于175厘米的肥胖男性或正常体型的女性。每日消耗的食物为:谷类230克,豆类50克,蔬菜类350克,水果60克,肉类50克,蛋类38克,奶类100克,鱼类50克,油脂类25克。④肥胖女性每日消耗的食物为:谷类190克,豆类50克,蔬菜类300克,水果50克,肉类50克,蛋类25克,奶类100克,鱼类50克,油脂类25克。如果增加运动,要根据运动量的大小适当增加食量,以保证身体的需要。

2.运动治疗

运动治疗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重要方法,有减轻体重、缓解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和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的作用。此外,它也是预防和治疗2型糖尿病的重要方法。在决定要采取运动疗法以前,患者应先进行相关的各种检查,了解一下自己的血糖、尿酮体、血常规、心肺肝肾功能及糖尿病并发症等情况。一般来说,只有当糖尿病控制在一定程度,而且不存在可能会因运动而使病情加重的情况时,运动治疗才是合适的。下列情况应限制或禁止运动:①糖尿病控制状态很差者。空腹血糖在13.9毫摩/升以上且尿酮体阳性,或尿酮体虽阴性但空腹血糖在16.6毫摩/升以上的患者。②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引起眼底出血的患者。③糖尿病肾病到了氮质血症期以后的患者;男性血肌酐在221微摩/升以上,女性在177微摩/升以上者。④患有严重末梢神经病变,或合并有严重的自主神经病变者。⑤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⑥出现下肢坏疽或有破溃、感染者。⑦伴有其他急性感染者。

在确定自己确实适合运动治疗之后,运动强度是患者必须考虑的另一个重要问题。一般来说,中等强度的运动是比较合适的,每次运动时间为l0~30分钟,每周进行运动的时间应不少于3~5日(所谓中等强度运动指的是最大耗氧量为50%的运动,就成年人来说,运动时应达到的心率为170-年龄,如一个50岁的糖尿病患者的中等强度运动心率为不超过170-50=120次/分钟)。

运动种类要根据患者体质、年龄及运动习惯等,可采取散步、打太极拳、做广播体操、爬楼梯、骑自行车及游泳等项目,使全身肌肉都能得到有氧运动的锻炼。对于肌力低下的高龄患者,被动的肢体按摩也不失为一种可行的肌肉运动方式。

结合运动强度和种类综合考虑,可有多种选择。以散步为例,有人推荐每日行走l万步以上(至少7 500步),这种方法简便易行,适合于多数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进行运动应当首先考虑安全性,事先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与医生共同制定科学的运动方案,循序渐进,长期坚持。

3.药物治疗

(1)磺脲类:最早应用的口服降糖药之一,是临床上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主要通过刺激胰岛素分泌而发挥作用。餐前半小时服药效果最佳。常用药物:格列本脲(优降糖),格列齐特(达美康),格列吡嗪(美吡达),格列喹酮(糖适平),甲苯磺丁脲(D-860)。

(2)双胍类:口服降糖药中的元老。降糖作用肯定,不诱发低血糖,具有降糖作用以外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如调脂、抗小血板凝集等,但对于有严重心、肝、肺、肾功能不良的患者,不推荐使用。一般建议餐后服用。常用药物:二甲双胍,苯乙双胍(降糖灵)。

(3)糖苷酶抑制药:通过抑制小肠黏膜上皮细胞表面的糖苷酶,延缓糖类的吸收(就像人为的造成“少吃多餐”),从而降低餐后血糖,故适宜那些单纯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的患者。餐前即服或与第一口饭同服,且膳食中必须含有一定的糖类(如大米、面粉等)时才能发挥效果。

(4)噻唑烷二酮:最新的口服降糖药。为胰岛素增敏药,通过增加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而降低血糖,并能改善与胰岛素抵抗有关的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该类药物应用过程中须密切注意肝功能。常用药物:罗格列酮(文迪雅)。

(5)甲基甲胺苯甲酸衍生物:非磺脲类胰岛素促分泌药,起效快、作用时间短,对餐后血糖有较好效果,故又称为餐时血糖调节剂。进餐前服用。

(6)胰岛素:胰岛素的种类非常繁多,常见的分类主要如下。①根据作用时间分类。短效胰岛素:即最常用的一种普通胰岛素,为无色透明液体,皮下注射后的起效时间为20~30分钟,作用高峰为2~4小时,持续时间 5~8小时。中效胰岛素:又叫低精蛋白锌胰岛素,为乳白色浑浊液体,起效时间为1.5~4小时,作用高峰 6~10小时,持续时间为12~14小时。长效胰岛素:又叫精蛋白锌胰岛素,也为乳白色浑浊液体,起效时间3~4小时,作用高峰 14~20小时,持续时间为24~36小时。预混胰岛素:为了适应进一步的需要,进口胰岛素又将其中的短效制剂和中效制剂(R和N)进行不同比例的混合,产生作用时间介于两者之间的预混胰岛素。②根据来源分类。牛胰岛素:自牛胰腺提取而来,分子结构有三个氨基酸与人胰岛素不同,疗效稍差,容易发生过敏或胰岛素抵抗。动物胰岛素惟一的优点就是价格便宜。患者可以轻松负担。猪胰岛素:自猪胰腺提取而来,分子中仅有一个氨基酸与人胰岛素不同,因此疗效比牛胰岛素好,不良反应也比牛胰岛素少。目前国产胰岛素多属猪胰岛素。人胰岛素:人胰岛素并非从人的胰腺提取而来,而是通过基因工程生产,纯度更高,不良反应更少,但价格较贵。进口的胰岛素均为人胰岛素。国内目前也渐渐开始具有生产人胰岛素的能力了。③根据胰岛素浓度分类。U-40:40单位/毫升。U-100:100单位/毫升,常专用于胰岛素笔。

4.自我血糖监测

由于快速血糖仪方便、快捷,结果可靠,价格患者可承受,所以家庭血糖仪已经普及,并已经可以在家中独立完成。这是人类继发明胰岛素之后,在挑战糖尿病过程中的又一个里程碑。有了家庭血糖自测仪,糖尿病患者可以在家中、学校、办分室及任何地方,足不出户,30秒钟后即可知道自己的血糖情况,并可在任何时间自测血糖。运用血糖自测仪测出来的血糖值要比从静脉抽血检验的血糖值约低10%。但即使如此,血糖自我检测还是有许多优点。它比尿液测试更加准确,尤其适合那些因患有糖尿病肾病而引起肾糖阈变化的糖尿病患者;任何时间都可测知即时的血糖水平;高血糖和低血糖可立即被识别;测试血糖不受肾糖阈的影响。把血糖控制在正常值内,可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怎样保证快速血糖仪测试结果的正确性呢?首先是商品的存放及使用要科学。常见的新型血糖仪(稳步血糖仪),每次开机时都做了校正,可直接检测血糖,每日校正1次即可。

血糖试纸正确使用也至关重要。血糖仪显示的密码与试纸包装上所印密码应相符,两者相符方可测试。应注意试纸有效期,不能使用过期试纸。试纸条不要存放在2℃以下或30℃以上的环境中,应在盒内保存,取后要及时盖好,防止灰尘吸附或潮湿。应保持试纸支撑区清洁,防止血液黏着,定期用清水擦洗,不要用手指触摸,以免使反应膜反应区受损,影响检测结果。

要妥善保护好仪器,特别要注意防尘防潮。使用时,血糖仪要在温度10~40℃,温度的环境中至少放置20分钟以上,注意防止电磁干扰。其次是采血部位要合理。要注意采血时手的位置:手心向下,所需指在下,其余手指上翘形似兰花指,点刺处应处于手指最低点,使血珠与手指形成切面。取血部位一般为手指尖,避免取血部位太靠近指甲,因为这可增加感染的危险性。监测指端毛细血管血糖应首选环(无名)指末端。需监测血糖的患者,在一段时间内应相对固定在一个手指指端采血,以便作出准确判断。此外,消毒与采血方法要正确。应用75%医用乙醇(酒精)消毒皮肤,消毒点完全干燥后用稳步血糖仪配备的一次性针头刺在线皮肤2~3毫米,血液自然流出,使血珠与试纸上的核动力相符,避免用力挤血导致组织液的不正常渗出,从而保证测得血糖值的准确性。

糖尿病患者确保血糖水平接近正常而不发生低血糖,应该每日多次(4次或更多)对自己的血糖进行监测。在一日的不同时间或进行不同的活动,如吃饭、运动时,血糖的水平会不一样。监测血糖对控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具有良好的作用。美国国家糖尿病、消化及肾病研究所完成的评价血糖控制水平与糖尿病并发症危险性的试验也证实了这一点。参加该试验的糖尿病患者每日至少测4次血糖,经过10年的试验发现,血糖控制在接近正常值的水平,可以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神经病变等并发症的发生危险性下降60%。在血糖控制稳定的情况下,每月至少检测一次空腹、一次餐后血糖。空腹血糖能反映胰岛素基本分泌状况,餐后血糖血糖同等重要,作为糖尿病患者,不仅要控制好空腹血糖,也要控制餐后血糖,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带病延年。

血糖控制不稳定,需要调整药物、饮食和运动,调整期间宜每周检查一次空腹血糖、一次餐后血糖,然后按照血糖测试结果调整药物、饮食、运动,直至血糖稳定,方可每月测一次(饮食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目前糖尿病治疗中最大的问题是很多患者知道服药重要,殊不知,监测血糖更加重要。对于部分通过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及药物治疗后血糖逐步控制正常,其后再逐步减少药物用量,直至停止一切用药仅靠控制饮食、运动也能把血糖控制平衡的患者,即使暂不服药,也还是要继续控制饮食,不能放松血糖监测。这类患者最好2周测1次空腹及餐后血糖。因为一旦确诊为糖尿病患者,即终生带病,不存在完全治愈。

糖尿病有关的实验室检查主要用于糖尿病的筛查、诊断、分型,并了解患者胰岛功能状况、评价治疗效果及早期发现糖尿病并发症,这也是糖尿病监测的主要内容。糖尿病患者十分关心怎样看懂有关的检验问题,现简要介绍如下。

(1)尿糖(U-GLU):正常情况下,尿液中只含有微量的葡萄糖,尿糖定性检查呈阴性。当血糖浓度增高到一定程度(≥8.9~10.0毫摩/升)时,肾小管不能将尿液中的葡萄糖全部回吸收,尿糖增高呈阳性,临床用“+”号表示。一般情况下,尿糖可以反映出血糖的情况,但尿糖还受其他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有时与血糖并不完全一致。例如,当患者有肾小动脉硬化等肾病时,由于肾糖阈增高,尿糖却往往呈阴性;又如,妊娠期妇女糖阈往往减低,尽管血糖不高,但尿糖也可呈阳性。因此,尿糖结果仅供参考,而不能作为诊断的依据。

(2)血糖(GLU):临床上所说的血糖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空腹血糖(FPG)的正常值为3.9~6.1毫摩/升;空腹血糖≥7.0毫摩/升或餐后2小时血糖(P2hPG)≥11.1毫摩/升为糖尿病;6.1~7.0毫摩/升为空腹血糖异常(IGT),空腹血糖和糖耐量异常是界于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之间的中间过渡阶段,这样的人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和后备军,应引起高度重视并及早干预。

(3)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正常人在一次食入大量葡萄糖后,通过体内的各种调节机制的调节,血糖浓度仅为暂时升高,2小时后恢复到正常水平,这是人体的“耐糖现象”。给受试者抽取空腹血标本后,口服75克葡萄糖,然后每隔一定的时间测定血糖含量并画出曲线即为“糖耐量试验”。正常值:空腹血糖为3.9~6.1毫摩/升,服糖第一个小时后血糖为6.7~9.4毫摩/升,第二个小时后血糖≤7.8毫摩/升,第三小时后血糖恢复正常,各次尿糖均为阴性。患糖尿病时,空腹血糖高于正常值,服糖后2小时血糖≥11.1毫摩/升。

(4)糖化血红蛋白(GHb)和果糖胺(GSP):由于血糖受饮食、活动、药物的影响而波动,因此,测定一次血糖只能反映取血当时血糖水平,不能反映采血前一段时间血糖情况的全貌。而糖化血红蛋白是血红蛋白与葡萄糖非酶促结合的产物,合成的速度与红细胞所处环境的糖浓度成正比。由于红细胞的寿命是120日,半衰期是60日,所以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反映采血前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正常值为4%~6%。果糖胺是葡萄糖与血清蛋白非酶促结合产物,血清蛋白的半衰期为2周,所以果糖胺仅反映检查前2周的血糖总体控制状况,正常值为1.5~2.4毫摩/升。至少应每3个月检查1次,以作为监测糖尿病控制情况的指标之一。

(5)胰岛B细胞功能测定试验:主要用于观察胰岛B细胞的功能状况,协助判断糖尿病类型。通常包括胰岛素释放试验和C-肽释放试验。

胰岛素释放试验:口服75克葡萄糖或馒头1个(100克),测定餐前及餐后血浆胰岛素水平。空腹正常腹岛素值5~15国际单位/毫升,服糖后1小时上升为空腹的5~10倍,3小时后恢复至空腹水平。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严重缺乏,餐后胰岛素分泌也无明显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空腹胰岛素水平可略高或正常,晚期则往往减低,餐后胰岛素分泌高峰多延迟在2~3小时出现。晚期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B细胞已处于衰竭状态,试验结果可与1型糖尿病患者相似,此时单靠胰岛素测定来区分1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已无意义。

C-肽释放试验:C-肽是内源性胰岛素最后生成时的等分子解离产物。正常人空腹血浆C-肽值为0.8~4.0微克/升,餐后1~2小时增加4~5倍,3小时后基本恢复到空腹水平。本试验的意义与胰岛素释放试验相同。其优点在于,血清C-肽测定可以排除外源性胰岛素的干扰,能更准确地反映患者自身胰岛的分泌功能。

(6)尿微量白蛋白(MALB):糖尿病患者易并发肾损害,如不及时发现和治疗,会逐渐发展为尿毒症。早期糖尿病肾病,一般检验的尿蛋白常为阴性,易被忽略,待尿中出现蛋白或其他异常时,肾病变常不能逆转。尿微量白蛋白测定是反映早期肾损害的良好指标,如尿中尿微量白蛋白超过30毫克/24小时或20毫克/分钟,则提示有早期肾损害,此时严格控制血糖并及时用药,肾功能尚可恢复正常。

(7)血、尿酮体检查:正常时的血、尿酮体为阴性。严重的糖尿病可使酮体在血中堆积,造成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如不能及时发现和救治,可危及患者生命。尿酮体检查是筛查试验,即使筛查阴性也可能已发生了酮症酸中毒,所以准确性较差。可靠的试验是测定血中的β-羟丁酸含量,如超过0.5毫摩/升,提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8)免疫学检查:包括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胰岛细胞抗体(ICA)和胰岛素自身抗体(IAA)等,主要用于糖尿病的分型。正常人及2型糖尿病患者这三个抗体测定均为阴性,而1型糖尿病多呈阳性,其中,谷氨酸脱羧酶抗体最具有价值,1型糖尿病阳性率可高达90%,且可持续多年。

糖尿病患者除了进行以上内容的实验室检查监测外,还应该定期检查如下项目。

(1)眼科检查:至少每6个月至1年检查1次,以便及时发现眼底出血、视网膜脱离、白内障、玻璃体病变等眼部疾患的发生。

(2)肝功能检查:至少每6个月检查1次,判断有无肝功能损害,并且作为选择降糖药物的参考依据。

(3)肾功能、尿常规、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检查:至少每6个月或1年检查1次,以判断有无糖尿病肾病。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是目前用来反映糖尿病患者肾病变的最好检测方法。

(4)神经科检查。至少每6个月至1年检查 1次,以判断有无糖尿病并发神经病变。

5.糖尿病教育

为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最新的糖尿病治疗理论认为,治疗糖尿病需要医生和患者的共同努力,强调患者进行自我管理,自我血糖监测。但在实际生活中,许多患者由于缺乏必要的糖尿病知识,连正确理解和落实各种治疗措施都觉得困难,当然就更谈不上自我管理了。这种情况使我国的糖尿病治疗基本上仍然停留在以医生为主、患者被动接受的水平。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加强对患者的糖尿病知识教育。所谓糖尿病知识教育,就是指采取各种形式为患者提供科学、实用的糖尿病防治知识。其中,经常阅读有关糖尿病的科普读物便是接受糖尿病教育的好方法,可以提高患者自我治疗、自我监测和自我管理的技能。通过糖尿病教育要让患者熟知糖尿病的病因及临床表现,了解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危害,熟悉糖尿病的基本饮食原则和运动疗法的作用、禁忌证、运动项目选择和运动时的注意事项,以及常用血糖药物的作用机制及服用方法。掌握血糖自我检测技术,熟悉酮症酸中毒的诱因及症状,低血糖的症状、危险及自我救助,病情恶化实际的急救联系及应急措施。对自己的病情做到心中有数,对自己的生活、工作做到合理安排,控制好血糖、尿糖,严密监测并积极预防糖尿病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使自己真正关注自己的健康,成为自己生命健康的保护神。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证明,糖尿病患者经过教育后,接受治疗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加强,疗效也随之提高了。有学者曾对3 234名接受药物预防糖尿病的试验与中国和芬兰用改变生活方式预防2型糖尿病试验相比较,结果发现,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降低58%的2型糖尿病患病率,而使用药物只能降低31%的2型糖尿病患病率。因此,要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更好地注意饮食、增加体育锻炼和适当地减肥。由此可见,通过糖尿病教育,指导大众采用科学的生活方式,可有效地预防糖尿病。

糖尿病的三级预防

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糖尿病的预防应构筑三道防线,医学上称之为“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树立正确的进食观和采取合理的生活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糖尿病的发生率。糖尿病是一种非传染性疾病,虽有一定的遗传因素在起作用,但起关键作用的是后天性的生活因素和环境因素。热能过度摄入、营养过剩、肥胖、缺少运动是发病的重要原因,而这些原因是和人们的进食观、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热能摄入适当、低盐、低糖、低脂、高纤维、维生素充足,是最佳的饮食配伍。对体重进行定期监测,体重增加时,应及时限制饮食,增加运动量,使其尽早回落至正常。不要到体重明显增加时才采取措施。运动不但可以消耗多余的热能和维持肌肉量,而且能提高充实感,要养成终生习惯。杜绝和戒掉一切不良嗜好,要戒烟少饮酒。属于高危人群者,如双亲中有患糖尿病,而本人又肥胖多食、血糖偏高、缺乏运动者,尤应注意预防。

二级预防:定期测血糖。二级预防是指定期测量血糖,以尽早发现无症状性糖尿病。血糖测定应列入中老年常规的体检项目,即使一次正常者,仍要定期测定。凡有糖尿病蛛丝马迹可寻者,如有皮肤感觉异常、性功能减退、视力不佳、多尿、白内障等,更要及时去测定和仔细鉴别,尽早诊断,争得早期治疗的宝贵时间。要综合调动饮食、运动、药物的手段,将血糖长期平稳地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水平,不可满足一时的控制。还要定期测定血脂、血压、心电图,这些都是血糖控制的间接指标。

三级预防:早期发现并发症。三级预防的目的是预防或延缓糖尿病慢性合并症的发生和发展,减少其伤残和病死率。由于糖尿病患者很容易并发其他慢性病,且易因并发症而危及生命。要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加强监测,做到早期发现。

早期预防是其要点,晚期疗效不佳。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常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能长期过上接近正常人的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