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导游词的重要性及结构

导游词的重要性及结构

时间:2024-01-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文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一篇完整的导游词,其结构一般包括习惯用语、概括介绍、重点讲解三个部分。旅游期间,请大家认清导游旗的标志,以免跟错队伍。5.分述这是导游词的重点,它是按照游览景点的先后顺序,对景观逐一进行生动具体的描述,使游客饱览一个个景点的风韵和魅力。

导游词的重要性及结构

××职业学院最近在申办3A旅游景点学院,小张被选为学院旅游形象大使,他的班导对他说:“你现在是学院的旅游形象大使了,可得好好向社会介绍我们的学校。”恰好下个月小张的同学就要到学校来拜访他,小张便开始了他的导游准备工作。

假如你是小张,你要如何向来到学校参观游览的人们介绍自己的学校呢?

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文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其主要特点是口语化,此外还具有知识性、文学性、礼节性等特点。一篇完整的导游词,其结构一般包括习惯用语、概括介绍、重点讲解三个部分。习惯用语又分为两个部分——见面时的开头语和离别时的告别语。

(一)导游词结构分析

1.结构模板:标题+前言+总述(概括介绍)+重点讲解+结尾告别语

2.标题

导游地点+文种

例如,南昌滕王阁导游词。

3.前言

前言部分是导游与游客见面时的开头语,一般是导游在陪同游客在参观游览前,向大家表示问候、欢迎和自我介绍的话,包括问候语、欢迎语、介绍语、游览注意事项和对游客的希望五个方面,放在导游词的最前面。例如:

各位朋友,你们好!欢迎大家来到江西省省会南昌。我姓李,大家叫我李导就可以了。非常高兴今天能够陪同各位一起游览英雄城南昌。旅游期间,请大家认清导游旗的标志,以免跟错队伍。请大家记清集中和游览时间,以免因一人迟到而影响大家的活动。大家有什么问题和要求请尽量提出来,我将尽力解决。最后祝大家这次旅游玩得开心、吃得满意、住得舒适。谢谢!

4.总述

总述是对将要参观游览的景点用精练的词句做整体介绍,用概述法介绍旅游景点的位置、范围、地位、意义、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等,目的是帮助旅游者对景点先有个总体了解,引起游览兴趣,犹如“未成曲调先有情”。

概括介绍应根据时间和游客情况,可长可短,可详可略。让游客对景点有个初步了解。例如:

南昌,是江西省的省会,全国35个特大城市之一,自古以来就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美誉。它有着2 200多年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国务院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南昌不仅是生态环境美的江南水乡”,还是“军旗升起的地方”,是一座举世闻名的英雄城。全市设东湖、西湖、青云谱、湾里、昌北、红谷滩、高新技术开发区几个区域,辖南昌、进贤、新建、安义四县,总面积7 402.36平方公里,总人口550多万。

①直入式:开门见山,第一句话就讲一下本景区的游览内容。例如:

今天我们将要参观的南昌市主要景点有八一起义纪念馆、滕王阁……

②背景式:将游客的思想引导过去,引向深入,通过背景的介绍来加深对景观的了解。例如:

大家看,前面就是神女峰了,它是闻名的巫山十二峰之一。传说中是王母娘娘的小女儿瑶姬幻化而成。传说西王母之女瑶姬下凡助大禹治水,水患消除后,毅然决定留在巫山,之后化身为石,为庄稼保丰收,为行船保平安……瑶姬所立的山峰的位置是最高的,每天第一个迎来朝霞,所以又名“望霞峰”。历代文人墨客如屈原宋玉李白苏轼陆游等都为它留下了非常多的诗词歌赋。唐代诗人刘禹锡游神女庙后赋诗说:“巫山十二郁苍苍,片石亭亭号女郎。晓雾乍开疑卷幔,山花欲谢似残妆。星河好夜间清佩,云雨旧时带异香。何事神仙九天上,人间眸就楚襄王。”李商隐一首无题诗中,有“神女生涯原是梦”一句,均是源出于此景。毛泽东也有诗云:“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历代诗人的不绝咏唱,与浩浩长江一道,形成了环绕神女奔腾流淌的另一条文化江河,绵延不息,代代相传。神女文化也因此成为中国文化中一朵奇葩

③概要式:指对旅游对象做简要的介绍,包括由来、现状、特色等,给游客以一个总的概貌。例如:

广州是一座有2 2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早在公元前九世纪的周代,“百越”人和长江中游的楚国人已有来往,建有“楚庭”,这是广州最早的名称。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统一岭南后建南海郡(郡治设在“番禺”,即今天的广州)。公元226年,孙权为便于统治,将交州分为交州和广州两部分,“广州”由此得名。直到1921年成立市政厅,特指广州这座城市。

④评价式:即以对一景区的景观价值,或对一城市的历史地位、经济地位评价为开始,在颂扬本景区或城镇的同时,提醒游客对这次游览机会的珍惜。例如:

厦门又称为“鹭岛”,是我国东南沿海风景秀丽的海滨城市,享有“国际花园城市”的美誉。它濒临台湾海峡,离金门只有数千米,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又是我国最早的四大经济特区之一,副省级城市,全国计划单列市。厦门云集了海、岛、山、岩、洞、寺、楼、亭、园、林等多种美景,是我国十大重点旅游城市之一。

⑤名言式:引用一些名句作为讲解景点的开场白,会引起游客的共鸣,产生较大的吸引力。例如: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唐代大诗人王勃所写的《滕王阁序》中的佳句……

5.分述

这是导游词的重点,它是按照游览景点的先后顺序,对景观逐一进行生动具体的描述,使游客饱览一个个景点的风韵和魅力。每一个大景点会由很多小景点组成,我们要把重点放在介绍景区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景点和景物上,即对主要游览内容进行详细讲解,不需要面面俱到,一一介绍。

常用以下诸种方法:联想法、问答法、幽默法、比喻法、类比法。例如:

现在我们所处的位置就是玉屏楼,玉屏楼景区是黄山最绚丽的景区,当年陈毅元帅对黄山曾做出精辟的概括:“前山雄伟,后山秀丽”,玉屏楼则充分体现了黄山前山雄伟的地貌景观。玉屏楼集黄山奇景之大成的佳绝处,明徐霞客游此,曾赞叹不已。玉屏楼后方即是玉屏峰,著名的“玉屏卧佛”就在峰顶,头左脚右,惟妙惟肖。峰石上刻有毛泽东草书“江山如此多娇”,朱德刘伯承等元帅也曾在此题词作诗。玉屏峰前的巨石如平台,那是文殊台,是观赏西海云海的绝佳处。大家往左看,有一棵奇特的松树,它的树干中部伸出长达7.6米的两大侧枝展向前方,像不像一位好客的主人,正在挥舞双臂,热情欢迎海内外宾客来黄山游览?是的,这就是寿逾千年、被称为国宝迎客松。这里还是观赏黄山云海景观的最佳地方。天气晴朗时,还可看到附近有“仙人飘海”“羊子过江”“金龟望月”“松鼠跳天都”“孔雀莲花”等奇岩巧石,可谓迷人秀色,如画美景。玉屏楼在天都、莲花两峰之间,左望天都,右看莲花,秀峰相拥,松石斗巧,真是一个绝妙的境界。

6.结尾

写导游词一定要有结尾,也就是导游词的结束语。包括总结、回顾、感谢和美好祝愿。例如: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希望南昌之旅让大家觉得愉快开心!英雄城南昌恭候大家再次光临!谢谢大家!

(二)导游词写作要求

一篇优秀的导游词除了要求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文字流畅外,还有以下要求:

1.注重知识性。导游语言是一种具有丰富表达力、生动形象的口头语言,这就是说,在导游词创作中要注意多用日常用语词汇和浅显易懂的书面语词汇。要避免难懂的书面语词汇和音节拗口的词汇。多用短句,以便讲起来顺口,听起来轻松。

强调导游词口语化,不意味着忽视语言的规范化。编写导游词必须注意语言的品位。

2.突出趣味性。为了突出导游词的趣味性,必须注意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①加入故事情节。讲解一个景点,要不失时机地穿插趣味盎然的传说和民间故事,以激起游客的兴趣和好奇心。但是,选用的传说故事必须是健康的,并与景观密切相连的。

②语言生动形象,用词丰富多变。生动形象的语言能将游客导入意境,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③恰当地运用修辞方法。导游词中,如能恰当地运用比喻、比拟、夸张、象征等手法,可使静止的景观深化为生动鲜活的画面,揭示出景物的内在美,使游客沉浸陶醉其中。

④幽默风趣的蕴味。幽默风趣是导游词艺术性的重要体现,可使其锦上添花,使气氛轻松。

情感亲切。导游词语言应是文明、友好和富有人情味的语言,应言之有情,让游客赏心悦耳、倍感亲切温暖。

⑥随机应变,临场发挥。导游词创作成功与否,不仅表现其渊博的知识,也反映出导游的技能技巧。

3.重点突出。每个景点都有代表性的景观,每个景观又都从不同角度反映出它的特色内容。导游词必须在照顾全面的情况下突出重点。面面俱到,没有重点的导游词是不成功的。

4.要有针对性。导游词不是以一代百、千篇一律的。它必须是从实际以发,因人、因时而异,要有的放矢,即根据不同的游客以及当时的情绪和周围的环境进行导游讲解之用。

5.重视品位。创作导游词必须注意提高品位,一要强调思想品位,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导游员义不容辞的职责;二要讲究文学品位,导游词的语言应该是规范的,文字是准确的,结构是严谨的,内容层次是符合逻辑的。这是对一篇导游词的基本要求。

示例1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对江南三大名楼一定是耳熟能详,可能大家都记得:“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分别是王勃的《滕王阁序》、崔颢的《黄鹤楼》、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可谓是千古流传,脍炙人口。今天我们就去游览江南三大名楼之首的南昌滕王阁。亲身体验一下王勃笔下的境界。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来到的地方是南昌市的榕门路口。一座仿古式的大牌楼巍然屹立。它东面的匾额上书“滕阁秋风”。为什么要在这里建一个牌楼?它对滕王阁景区有什么作用呢?

“滕阁秋风”牌楼是通向滕王阁景区的第一道门,也是景区中轴线上的第一道景观。它耸立在景区东面,是座高大的二柱、彩绘、仿宋式大牌楼,高12米、跨度15米,正中是青石贴金横匾二方,正面朝东“滕阁秋风”横匾为宋苏东坡墨迹,背面为文徵明手书的“胜友如云”。牌楼往西大约50米处是南北向展开的仿古街,牌楼的竖向构图与仿古街水平舒展的横向构图形成对比,同时又跟远处高耸入云的主阁遥相呼应。当我们步入景区,主阁的天际轮廓线映入眼帘,这时牌楼起到了很好的框景作用,再加上仿古街对游客观阁视线有屏蔽效果,避免了景区主要景观一览无余,营造出了一种“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意味。(www.xing528.com)

各位请看,这就是景区的东门,它是一幢五间歇山顶的建筑,墨绿色琉璃瓦盖顶,当中一间是进入口,设内外两道门扇。外门正对东面大牌楼,门首正中悬挂“雄州雾列”匾额;内门面向园区,门首正中为“地接衡庐”横匾。园门是游客进入园区的主要入口。作为景区中轴线上的第二道门,它既起分隔景区内外空间的作用,又是内外空间的过渡区域。

请各位随我由此进入园区,大家是否有眼前突然一亮的感觉呢?我们终于看到了主阁的雄姿。阁前广场的设计也独具匠心,它的宽阔衬托出了主阁的高耸,上出重霄的气势得到充分展现。广场与主阁之间有一条南北贯通的干道,连接着南端的南门入口和北端的俯畅园。

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但唯独滕王阁称为“阁”,这是为什么呢?

在我国的传统建筑中,楼是重屋,即二层以上的房屋。阁是传统楼房的一种,原是架空的楼,由干栏建筑,即树干为栏的木阁楼,演变而来。其实楼与阁在建筑形制上难以明确区分。人们常将“楼阁”二字连用。一般阁都带有平座,四周设隔扇或栏杆回廊。恐怕最明显的区别是它们使用功能的不同,楼的用途是广泛的,而阁仅限用于游憩远眺、藏书、供佛等方面。如北京颐和园的佛香阁是佛阁,宁波天一阁是藏书阁。滕王阁背城临江,雄踞高冈,建筑风格具有较明显的阁的特点。而且当初建造它,就是出于娱乐目的,为一歌舞场所,因此它的功能是游憩远眺,属阁的范畴,故称其为“阁”是名副其实的。黄鹤楼、岳阳楼都是出于军事的需要而建造的,所以它们都称为“楼”。

我们眼前这座阁是第29次重建的新阁。各位可能会问,滕王阁的重建次数居然有29次之多,这在建筑史上恐怕也不多见,这个问题又该如何理解呢?

滕王阁的扬名,的确与王勃的杰作《滕王阁序》大有关系,正所谓“文以阁名,阁以文传”。但一处景观之所以名垂千古,其原因绝不仅仅于此。全国与著名的诗歌和文章相联系的建筑还有很多,有的已杳无踪影,而滕王阁却屡毁屡建,前后达29次之多,仅清代顺治以后的1O代帝王就重建了13次,平均20多年就重建1次。之所以如此,其重要原因是继王勃之后,历代的宿儒学者、名工巨卿在滕王阁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使这座吴头楚尾的西江名楼成为江南的重要人文中心之一。历代名士在滕王阁留下了大量的诗文、绘画、书法、篆刻等艺术珍品,如韩愈、白居易、杜牧、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朱熹、文天祥、辛弃疾等,或以文章纪事,或以诗词抒怀,诗词佳篇卷帙浩繁,仅《四库全书》所收就达三部四十余卷;虽然五代水墨画家李升的《滕王阁宴会图》已湮没失传,但北宋郭忠恕的《王勃对客挥毫图》和明代唐寅的《落霞孤鹜图》已成为保留至今的稀世珍品。历代名家的诗词楹联、书画碑拓,经过一代代文人的收集整理出版,形成了瑰丽多姿的滕王阁文化体系。滕王阁还是历代歌舞戏剧的重要演出场所,建成后几乎所有的洪州都督、知府,每逢接官、送别、聚会、庆典,都要在此举行规模不等的歌舞音乐演出会。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也曾在这里组织演出其不朽作品《牡丹亭》,开了滕王阁上演大型剧目的先河。

滕王阁也不愧是华夏文化的一个缩影,它兼收并蓄,雅俗共赏,这样的景点在国人的心目中已深深扎根,所以它历千载沧桑,而盛誉不衰。

现在我们看到的新阁是1989年10月8日重阳节落成并对外开放的。它坐落在城区之西的沿江大道中段,叠山路口,赣江与抚河故道汇合之处。唐代阁址就在其东面约100米的地方,清代阁址则位于其南端约300米处。高阁面城临江,西南水天相接处,南昌大桥依稀可见,西北与八一大桥遥遥相望,所以新阁的位置既与故地一脉相承,又考虑现代取景的需要,尽可能地体现了《滕王阁序》中的意境。

这是一座仿宋建筑,宋代建筑是对唐代建筑的继承和发展,时间相对较近,且宋代的楼阁建筑可称为古代建筑造型之最。宋大观二年(1108年),滕王阁因年久失修而塌毁,侍郎范坦重建,比唐阁的规模更大,在主阁的南北面增建了“压江”“挹翠”二亭,形成了以阁为主体的建筑群,形貌华丽,气势宏伟。1942年,古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偕同其弟子莫宗江根据“天籁阁”旧藏宋画绘制了八幅《重建滕王阁计划草图》,这就是第29次重建设计的主要依据。另外,还参照了宋代李诫的《营造法式》,此书相当于现在的建筑规范。

此阁主体建筑净高57.5米,建筑面积13 000平方米。其下部为象征古城墙的二级台座,台座以上的主阁取“明三暗七”的形式,即从外面看是三层带回廊的建筑,而在内部计算共有七层,包括三个明层、三个暗层和顶部的设备层。如果加上二级台座,滕王阁整体共九层,寓意“九重天”。“明三暗七”是新阁结构的明显特点。

新阁的瓦件全部是碧色琉璃瓦,因唐宋多用此色。正脊鸱吻高达3.5米,为仿宋特制;勾头、滴水均为特制瓦当,勾头构成“滕阁秋风”四个篆字,而滴水形成“落霞”与“孤鹜”图案。

从南北石阶可登临一级高台,在此可见南北两翼的碧瓦长廊。长廊南北两端分别为四角重檐的压江亭和挹翠亭。从正面观看,南北两亭和主阁组成的建筑群,正形成“山”字;如从空中俯瞰,建筑群犹如一只平展两翅,意欲凌波西飞的巨型鲲鹏。这种立体和平面布局,是新建滕王阁的一大特色。

二级台座高为12米,共89级,寓意新阁于1989年落成。高台与须弥石座垫托的主阁浑然一体。台座之下,有南北相通的两个瓢形人工湖,北湖之上建有九曲风雨桥,楼阁云影,倒映水中,给人以无尽的遐思。

我们现在正位于园区内主阁东面的宽阔广场上。西面是花岗石铺成的临江广场;南面平缓的小山坡上遍植花卉树木,其中有一片四季常青的竹林和一个八月飘香的桂园;北面是占地面积6600平方米的俯畅园,“俯畅”出自《滕王阁序》中的“遥吟俯畅”句。整个景区体现了皇家园林与自然山水式园林相结合的特点。之所以说它是皇家园林,是因为历史上的滕王阁为登临抒怀之处,接诏拜官之所,属官建、官管、官用的歌舞宴集之地。

关于滕王阁的历史背景和总体情况就简单讲这些,下面请各位登石阶进阁内参观。抬头仰望,可见一层檐下的一块九龙匾,上书“瑰伟绝特”四字。这四个字出自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新修滕王阁记》,他对滕王阁的赞美可谓到了极致。现在我们来到高阁的正门处,这部分建筑称为“抱厦”,亦称“龟头屋”,由两个歇山顶作“丁”字形相交的形式,其突出部分称为“抱厦”。抱厦原本不是门,但在中国古建筑当中,常会在抱厦处设入口,因此亦可作为一种门的形式,这个抱厦与进入主阁的大门融为一体。抱厦东端正中檐下横挂“瑰伟绝特”匾额,左右立柱上悬挂不锈钢巨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毛泽东1964年为儿媳邵华亲笔所书。在此,门连同主阁一起,成了景区中轴线的端点、视线的落点、视觉的焦点,这道门是通往文化艺术殿堂的大门。

各位游客,这便是主阁一层的前厅,正面是一幅汉白玉浮雕《时来风送滕王阁》。这件作品是根据明代文学家冯梦龙所著《醒世恒言》中的《马当神风送滕王阁》的故事创作的。请看,画面描绘狂浪掀天,小船破浪向前的情景,年少桀骜的王勃昂首立于船头,他那自信、自负的神态跃然于浮雕之上。王勃(650—676年),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稷山西南)人,是唐初著名诗人之一,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自幼聪明过人,因恃才傲物,仕途不顺,不幸英年早逝。

各位游客,接下来让我们依次参观二层、三层、四层、五层、六层。

二层,是一个暗层,采光和通风均靠人工解决。此层的陈设以“人杰”为主题。请看这正厅的墙壁上,有一幅大型丙烯壁画,称为《人杰图》,上面画出了自先秦至明末,江西各领风骚的名人,有的大家可能都颇为熟悉,如徐稚、王安石、汤显祖、朱耷等。这幅壁画的独特之处是,这些人物时代、地位、年龄、性格、服饰等都不一样,但却统一在同一画面之中,而且如此协调、生动,仿佛是群星大家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很强的感染力。

三层,与一层类似,为一个明层,有圆廊四绕,可凭栏远眺。这一层着力表现了当年重阳盛会的场景,请看西大厅,称为“古宴厅”,西边梁枋上悬挂着“高朋满座”的金匾,东墙上有青铜浮雕《唐伎乐图》。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这幅乐图。画面主角是三位唐代舞伎,她们在表演《霓裳羽衣舞》。舞伎周围配有马术、摔跤、斗牛、横吹等民间游艺景象,上方有星象图,左右侧塑有操持各种乐器奏乐的艺人。画面古朴,体现了唐代盛世升平的景象。厅内还摆放着古雅的红木家具、春秋时期的青铜器复制品以及两个磨漆大花瓶。

请各位参观这一层的中厅,这里也有一幅大型丙烯壁画,名为“临川梦”。它取材于汤显祖《牡丹亭》中的故事。汤显祖在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完成这个剧本的创作,然后他在滕王阁首次排演了这出戏,开创了滕王阁上演戏剧的先河。

四层,也是一个暗层,这里的主题是“地灵”。正厅的墙壁上是一幅大型壁画《地灵图》,与二层的《人杰图》相对应。请看,画中把江西名山大川的精华做了简练、形象的描绘,是一幅大好河山的壮美画卷。

五层,是全阁最高的一个明层。我们先参观大厅,然后再到回廊上远眺。这是中厅,请看正中屏壁上,镶嵌着《滕王阁序》碑,全文系苏东坡手写的小行书,通过复印放大,由工匠在黄铜板上精心镌刻而成。“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阅读此文,我认为要消除两个误解,正确把握文章的主旨。一是那次滕王阁聚会虽在九月,却并非重阳,文中明有“十旬休假”,故当在九月十日、二十日、三十日旬休之日,且全文无一处涉及节事。二是这篇文章为“饯别序”,而非重阳“宴聚序”。现存王勃文集中的此篇题目是《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这已非常清楚了。既然是饯别序,那么被饯别者是谁呢?这在文中有迹可循。宴会的主人当然是洪州都督阎公,陪客的是孟学士和王将军,一文一武;被饯别的是那位路经洪州,前往新州(今广东新兴)赴刺史任的宇文大人;从身份和文中描写来看,作者本人也可算作一位次要的客人。明确了这次宴会的主、客情况,特别是重视主要客人宇文新州的存在,才能对全文脉理和主旨有正确的理解。

“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是全文意思转折的关节点,而两位被饯送者则是体现本篇主题的中心人物。作为饯别,文章不可避免地带着应酬色彩。首先是对主人阎公及其文武陪客盂学士、王将军等人,作者备致颂美仰望之忱。其次是对洪州地势和高阁景观以及胜饯的赞扬夸说,也是对主人的另一形式的称颂。上述就是前半幅所写的“兴”。从“望长安日下”以下的后半幅,则主要写“失路之人”“他乡之客”宇文新州和作者之“悲”。以“勃三尺微命”为转折,此前的悲和自勉兼指二人,且以宇文新州为主,文中有“老当益壮”“桑榆非晚”之语,似更切合宇文新州,而下面才单指作者自身了。仕途多舛的共同遭遇,客中送客的特殊感受,使王勃在寄情抒怀时显得更为投入,尽情地发泄了怀才不遇的人生悲慨,表达了济世的渴望和志节自守的坚贞。失落、追求、怨恨、勉励,各种矛盾复杂的感情交织在一起,使这篇美妙的骈文超越了应景酬世的目的,而成为表现主体情性、寓意极深的文学作品。

下面我们再到这层的西厅看看。请看这幅《百蝶百花图》磨漆画,给人以富贵高雅、清新悦目之感。为什么在这里悬挂一幅蝶画呢?这其中含有纪念滕王阁首创人李元婴的意思。这位王爷颇具才华,他爱蝶,爱画蝶,而且自成一派,画界称其为“滕派蝶画”。他的蝶画非常珍贵,有“滕王蛱蝶江都马,一纸千金不当价”的说法。这幅蝶画制作考究,工艺精湛。它以三合板为底,贴金箔为底色,用细铜丝勾勒蝴蝶的线条,将贝壳碾成粉末,敷成翅膀,花瓣儿用蛋壳拼成。

五层是在滕王阁上观赏南昌城全景的最佳楼层,现在我们就去回廊。

各位感觉如何呢?在这里漫步,眺望四周,但见江水苍茫,西山叠翠,高楼如林,大桥如虹,公路如织,人车如流,自然的美和现代城市的繁荣景象交织在一起,与当年王勃的感受自然不可同日而语。如果要想找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感觉,恐怕只能把思绪推向一千多年前。假如没有这么多高大建筑,假如这里基本上是蛮荒之地,只有这座高阁鹤立鸡群,假如……在这一系列的“假如”之后,各位的思想可能就会与那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产生共鸣。

六层,是处于重檐大屋顶间的暗层。这一层作为游览层,是最高的了,所以大厅题匾“九重天”。它的东面和西面的重檐之间,各悬一块“滕王阁”金匾,字是苏东坡手书,匾宽2米、长5米。虽是一个暗层,但中厅南北角重檐间不是墙体,面是做成花格窗,因而采光很好。这一层的西厅布置了一座小型戏台,为“仿古展演厅”;厅的南、北、东三面墙上,嵌有大型唐三彩壁画《大唐舞乐》;厅的中央有汉白玉围栏通井,下可俯视第五层,上方正对圆拱形藻井。此藻井在全国古建筑中不多见,其结构颇有一番讲究。它蕴含天圆地方之意,24组斗拱由大到小,由下至上共12层,螺旋排列,取意1年12个月,24个节气。斗拱采用明、清民间木作处理手法,彩绘彩装,沥粉贴金,金碧辉煌。最顶端的彩绘参照了西安钟楼的彩绘式样。由于斗拱呈螺旋形盘绕而上,所以藻井给人以动感,凝神仰望,仿佛在不断旋转、不断变化,使人有种时空无限的感觉。

各位游客,滕王阁的文化积淀真是太深厚了,今天的参观和讲解,大家可能意犹未尽,希望有机会再为大家导游,对这座名楼做进一步的探讨和了解。

评析:这篇导游词结构完整,按照游览的顺序,抓住滕王阁的文化特色,从情感、文学、历史、建筑、自然景观等方面对滕王阁进行了介绍,没有面面俱到,详略得当,既有口语化的特点,还具有知识性、文学性、礼节性等特点。

示例2

各位尊敬的旅客朋友们,大家好!今天由我带领你们参观一个不知名的小石潭。

大家请看身边的这个小丘,虽然小,却景色宜人。四周郁郁葱葱,人烟稀少。大家跟我往西走,请闭上眼睛,大家有没有听见什么?有些像玉佩与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现在请大家随我顺着这条小路下去,喔,原来有个小石潭。大家可以看到,这潭底是以一整块石头做成的,大家可以再走近些,潭底石头有些部分翻卷出来,形成千奇百怪的形状。潭水清澈,连鱼的形态、数目都清晰可见。请大家顺着潭西南方向望去,就会看到一条小溪,溪身弯弯曲曲,溪岸由于水流的冲击而参差不齐,像狗牙那样。潭周围是竹林和树丛,很幽静,让人抛去一切杂念。对了,唐朝的柳宗元是第一位发现者。

时间不早了,我们要告别了,希望大家旅途愉快!

评析:导游词的开头语中说带游客参观的是“一个不知名的小石潭”,结尾处又说“唐朝的柳宗元是第一位发现者”前后矛盾;重点介绍部分景点成因、历史传说、文化背景等都没有涉及,自然景观的介绍没有抓住重点,告别语十分匆忙。

1.小张同学的好友要来学校拜访,作为学校旅游形象大使的小张决心要做一个好导游,向来学校的好友介绍自己的学校。请帮助小张准备一份校园导游词。

2.为自己家乡的美景撰写一份导游词。

3.请比较下面两例导游词异同:

(1)这叫日晷,是我国很早就发明、秦汉时期即已广泛应用的一种计时器,它利用太阳的投影和地球自转的原理,借指针所生的阴影的位置以表示时间。这晷盘中心的铁针上端指北极,下端指南极。晷盘上下两边刻的是时辰,上面时辰由早到晚向左转,下面时辰则向右转。每年春分后看上面的针影,秋分后看下面的针影。这个日晷是明代和清代所置,虽然早已不用,但仍闪烁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之光。

(2)这个由石头做的东西叫日晷,发音和“日轨”一样,是古人用来看时间的“石头针”,它在秦汉时就已广泛应用,虽然没有现代的电子钟、石英钟轻便、准确,但也有一定的科学性,它是借太阳光照在铁针上的阴影位置来表示时间的。指针两端刻的这些字叫时辰,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几点针,但没有精确到分和秒。不过,在2 000多年前,世界科学技术还十分落后的情况下,能造出这种计时器是不简单的,它说明我国古人的科学头脑是比较发达的。

4.案例讨论,站在游客的角度,你如何评价下面这则导游词?

各位亲爱的团友:欢迎你们来到国家风景名胜区——龙虎山游览。龙虎山风景名胜区位于鹰潭市郊西南20公里处,是道教的发祥地,在1988年被评为国家4A级风景名胜旅游区。全景区面积有200多平方公里。它的原名为云锦山,后来因为第一代天师张道陵在云锦山下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现,因此而改名为龙虎山。

人人都说我们龙虎山有三绝,一绝是:进道都仙府,溯道教之源。所谓道都仙府就是我们要去的上清天师府。天师府坐落在上清古镇的中部,在宋朝时始建于上清镇关门口。元延六年(1319年)迁至上清长庆里,就是现在的天师府了。是历代天师起居饮食的地方,也可以说是天师的家。天师府现以被列为全国二十一座重点开放的宫观之一。在我们龙虎山道教最鼎盛的时期,在上清镇共建有十座道宫、八十一座道观、五十座道院。其中有三座最为出名,第一个是上清宫,相信大家都知道水浒中的一百零八将就是出自上清宫的镇妖井中。上清宫位于上清古镇的东面距天师府约二华里,是一座规模宏伟的宫殿,它不仅居江南道教宫观之冠,而且在全国也是首屈一指,是历代天师阐教演法、传道授箓的主要宗教活动场所,也是正一道高道修身养性的阆苑,即天师的办公室。在它规模最大时曾建有二宫、十二殿、二十四院。但最可惜的是这个宏伟建筑在民国十九年(1930年)因几个乞丐在长廊下烤火一不小心被一场大火给烧毁了。本来一些海内外的道徒都想集资重建上清宫,但我们的鹰夏铁路线又下好从中穿插而过,所以已经根本无法修复了,所以我们现在只能从天师府所保存着的上清宫沙盘图中一睹上清宫的宏伟了。另一个建筑是正一观,正一观是历代天师收学徒的地方,说通俗些就是天师的学堂。

龙虎山的二绝是“丹山碧水”。龙虎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山体经过自然界长年的风化剥蚀及造山运动的作用,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峰峦岩窟,奇山怪石;穿过景区的泸溪河又像一条玉带,把两岸99峰、24岩、108处自然人文景观以及10大美景串连在一起,山因水活,水因山媚,构成了一幅巨大的丹山依碧水的秀丽画卷,自然景色极为壮观。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就此曾留下千古名句:“一条漳水琉璃合,万叠云山紫翠堆。”王安石在游览中,也曾即兴赋诗一首:“湾湾苔径引青松,苍石坛高进晚风。方响乱敲云影里,琵琶高映水声中。”从上清乘竹筏漂流而下,可欣赏两岸秀丽的山峰、郁郁葱葱的竹林,可看到祖天师张道陵肇基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现”的龙虎山,更可观溪中引吭高歌的鸭群、溪岸挥着棒槌洗衣浣纱的村姑。看着两岸秀丽的风景,听着动人的传说,坐在小小的竹筏上,这种移步成画的感觉让您不得不惊叹:泸溪河不是漓江,但更胜漓江。

景区内距今2 600余年的春秋战国崖墓群,是龙虎山的又一绝景。崖墓群镶嵌在陡峭的石壁上,犹如陈列在巨大的历史长廊中的文化珍品。岩洞棋布,高低错落,不可胜数,遥望淡黄色的棺木和垫底泥砖,历历在目。然而,墓中所葬何人,为何要葬在悬崖绝壁之上,硕大的棺木如何放置入内等一系列问题,至今无人完整准确解答,已成“千古之谜”,令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为它皓首穷经,不断求其真解。1989年上海同济大学陆敬严教授经过长期研究,在龙虎山仙水岩,采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的绞车、滑轮、绳索等,进行了崖棺吊装试验,一次成功,对于“如何安放”便有了一个说法。现在每天在龙虎山仙水岩都有这样的表演,由当地以采药为生的同胞五兄弟向游人展示下索、起吊、入穴的全过程,令人惊叹不已。

观赏完我们龙虎山的各种精华景区,大家应该累了饿了吧!让我们一起在这家依山傍水的小酒楼坐下,尝尝龙虎山当地有名三大名菜吧!

正所谓“水至清则无鱼”。而清水中有鱼,这鱼一定是特别鲜嫩。泸溪河里的鱼就是如此。泸溪河发源于崇山峻岭之中,一路穿山过峡,流过卵石河床,毫无污染,清澈见底,所以河中盛产的鱼、鲑鱼、黄角鱼肉嫩味甘,没有泥腥味,特别好吃,故“泸溪活鱼”成为当地的名菜。大家尝尝看是不是味道很特别?

龙虎山出产的天师板栗,个大香甜,淀粉丰富,是历代天师特别喜爱的果品和滋补品,素有“人间仙果”之称。而这钵天师板栗与当地农家喂养的土鸡相配,在文火中慢慢地烧出来的“天师板栗烧土鸡”,油光发亮,清香四溢,是这里很有名的美味佳肴。这道菜的形成还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说是有一次天师在家宴请宾客,家厨用一般的烹调方式制作,当厨师配好料,将鸡块装入砂钵放炉灶上烧制时,天师的儿子乘厨师不注意,调皮地将正在吃的去了壳的板栗放入砂钵内。烧熟后,整钵端上了桌,拿掉钵盖后,一股清香扑鼻,只见鸡块色泽淡黄,栗香酥烂,客人一品尝赞不绝口,天师也欣然得意。席后,命家厨进一步改进,使之成为安宴中必备的菜。而且,这道菜可以滋阴补阳,健脾益肾,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上清豆腐是龙虎山另一道有名的菜,制作豆腐在上清有着悠久的历史,至今镇上仍是作坊林立。这里的豆腐因水质好,加上传统的手工工艺十分地道,过滤精细,含水适度,具有白、嫩、香、滑的特点,无论是煎、炸、煮、炖、焖、凉拌,都清香鲜美,柔滑润喉。说起上清豆腐的由来还有一个故事。据说在上清镇建镇前的西晋永嘉年间,当地有一户农家,小两口勤俭持家且感情甚笃。丈夫早晨下地前,妻子常将黄豆腐磨成豆浆放些盐给丈夫充饥。有一次妻子要回娘家,就多磨了一些,将剩余的装入一个坛子里盖上以备丈夫第二天吃。可丈夫第二天下地时却忘了吃。妻子回家时,见坛了里的豆浆结成了块,硬要丈夫尝尝。丈夫为说:“你这不是在逗我吗?”没办法只好用勺子舀出一块尝尝,觉得味道很好,接着一口气吃完了,赞叹道:“太好吃了!”妻子打趣地说,“不是我逗你,你有这口福吗?”丈夫一高兴说:“那就管这结冻的‘豆浆’叫‘逗夫’吧!”后来夫妻俩便天天做起了“逗夫”当菜吃。妻子把“逗夫”的做法传授给邻里,经过不断改进,便有了今天的上清豆腐。

观赏完美景,品尝完美食,太阳也快落山了,我们也应该踏上归途了。相信这里的景,这里的食和这里的风土人情都给大家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回忆,让我们留下更多的期待相约在下次的龙虎山之旅吧!

(http://3g.yjbys.com/daoyouci/698634.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