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舆论引导与舆情应对:现实手段和案例曝光

舆论引导与舆情应对:现实手段和案例曝光

时间:2024-01-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通过合法的正式或非正式渠道删除和控制这是有害信息控制的具体手段之一。2011年12月13日,警方展开抓捕行动,在深圳市龙岗区一座出租屋内抓获王智权。王智权已被公安机关逮捕。

舆论引导与舆情应对:现实手段和案例曝光

应对和引导的现实手段从哪里来呢?需要从网络舆论引导所要达到的意图中来。简单地说,这个意图就是根据不同的舆情,要么阻断信息的传播,要么减小各方面的杂音,要么挽回和塑造社会影响。对此,一些传播学的专家、学者,其实早就为我们奠定了网络舆论引导的方法论的基础。

20世纪60年代,美国传播学者罗杰斯就将信息传播过程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信息传递过程的“信息流”(information flow),二是作为效果形成和发散过程的“影响流”(influence flow)。近年,胡百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传播流的另外一个环节—“噪音流”(noise flow),即传播流是由“信息流”、“影响流”和“噪音流”三部分聚合而成,这给舆论引导指明了方向:控制信息流、引导影响流、消除噪音流。

由此,我们就得出了网络舆论引导中“应对”的手段。第一是控制信息流,控制和删除;第二是引导影响流,发布正面信息;第三是弱化噪音流,通过参与互动,发表正确意见。

具体地讲,比如同为网上有关“7·23”铁路事故的舆情,就需要分类处理。面对网民对事故赔偿方案中“事发后在短时间接受谈判并签订协议的可视情况酌情予以数万元奖励”的措施,发出的诸如“这是什么逻辑?拿生命做交易吗?”“赔偿搞得像动迁似的,还有什么奖励,太恶心了!”等的强烈质疑,应对方法则首要考虑答疑解惑,理清意图,说理引导,尽可能争取更多的理解。这就是互动引导。而对网上不断出现的一些极端过激言论和关于死亡人数的谣言,则首要考虑通过合法的正式或非正式渠道给予删除。这就是所谓有害信息控制。而其他日常正面和正确信息,则需要及时发布和主动推送。这就是所谓正面信息的发布。

一 有害信息切断

舆情搞清楚了以后,接下来就是采取具体应对措施了。而这其中“有害信息控制”居首要。这里说的有害信息,主要指那些极端有害的信息,如反动言论、惑众谣言、恶意诋毁、色情淫秽、血腥恐怖、煽动暴力、伤天害理等信息或对本系统、本部门、本单位、本人而言特别有害的信息。这种信息的性质多属违法侵权行为,对此,最有效应对思路,就是要通过各种合法手段予以删除。

(一)查清源头

一个涉我舆情出现后,首要的工作就是查清信息源头。查清信息源头至少有两个方面的用途:一是可以知道是哪个出来的信息,是哪个媒体、哪个记者或是哪个网民关注和发布了这个信息,做到知己知彼,心中有数;二是应对也能做到有的放矢,解铃还须系铃人嘛。更何况,要删除网上转载,首先删除原发稿源也很重要,这是起码的。不然转发网站没有理由删除啊。特别是需要百度搜索引擎网站协助切断传播,也同样需要原发稿源删除的先决条件。

(二)通过合法的正式或非正式渠道删除和控制

这是有害信息控制的具体手段之一。互联网互联互通、传播快速、互动性强的技术特点要求我们,网上有害信息一经发现就必须立即采取措施控制,稍一耽搁,可能就会造成有害信息的传播扩散。我国实行的是网络媒体属地化管理制度。互联网管理主要有三方面的主管部门,一是主管网络违法犯罪的公安部门,二是主管网络准入的工信部门,三是主管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形态领域)的网管部门。可以通过有关部门公对公、公函的形式协调属地管理部门给予控制;另外,在实际工作中,还有很多非正式的渠道可以达此目的,但必须强调合法性。同样是值得关注和充分运用的。

(三)不容忽视的法律手段运用

近年来,一些网站以“维权”、“反腐”等为名,招摇撞骗,进行敲诈勒索等违法活动的现象也日益凸显,成为互联网发展中出现的不可忽视的问题和信息化社会一大公害。有媒体报道,2011年年底的一天,广东省化州市一位镇干部向当地警方报案。说起自己3个月来的遭遇,这位镇干部既气愤又无奈。原来,2011年9月,他发现化州论坛网站上刊登了关于自己的不实信息,说他“利用土葬敛财”,还是个“桃色书记”,而这些信息都出自以“神出鬼 末”、“灰太狼”、“功成身退”等网名注册的账号。抱着花钱买“平安”的心态,这位镇干部联系到网站的管理员王智权,要求对方删除这些网帖,而王智权则借机敲诈了他5000元。可事情并没结束。一个月后,关于这位镇干部的谣言又一次出现在化州论坛上。无奈之下,这位镇干部又给王智权汇去2000元“删帖费”。不过,他觉得这件事不会就这么轻易结束,于是向警方报了案。警方在调查中发现,从2009年底起,这个网站就已经开始出现“收钱删帖”行为,但受害事主为了息事宁人,一直没有报案。经过侦查,警方掌握了王智权利用化州论坛炒作负面信息多次对多人进行敲诈勒索的犯罪事实,并很快摸准了王智权的落脚点。2011年12月13日,警方展开抓捕行动,在深圳市龙岗区一座出租屋内抓获王智权。在这个简陋的出租屋里,一张办公桌上摆放着4台电脑。两年多来,王智权就是利用这些电脑实施网络敲诈勒索的。警方在调查中发现,犯罪嫌疑人王智权利用自己开设和管理的化州论坛,注册“神出鬼末”、“灰太狼”、“功成身退”等一批马甲账号,靠炒作负面信息勒索被害人钱财,收取删帖费,共作案10宗,所得共计人民币约10万元。不仅如此,王智权还制定了一套删帖收费标准,其中,删帖竟然还有“月卡”、“年卡”,老顾客及删帖量多的“大客户”还可以“打折”。从这些收费标准不难看出,在这个网站,并非花了钱删帖就能一劳永逸。王智权已被公安机关逮捕。

众所周知,此非个案,有一些网站和所谓的公关公司以此为业。媒体报道,早在2008年,河北省行唐县警方就曾破获一起拥有众多所谓“记者”、开设30多个省级频道的大型非法网站“记者”诈骗案。2008年5月,行唐县公安局接到县国土资源局报警,称几名自称是中国法治网记者的男子前来采访,声称该局工作中存在问题,要求订阅《中国法治网·资讯》,身份可疑。警方在调查中发现,几名所谓记者的记者证只是“中国法治网”网站核发的,并非原新闻出版总署(现为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所规定的标准记者证。警方还发现,这家网站能链接众多知名网站,设立了30多个省级频道。在随后的调查中,警方掌握的证据证明,该假记者团伙已经发展成员82名,索订《中国法治网·资讯》935份,涉案金额超过110万元。2012年,又有一家名为“中国法治网”的网站在网上出现。该网站声称由司法部主管,其招募的工作人员持所谓的“中国法治调研证”在社会上活动。司法部明确表示与该网站没有任何隶属关系。该网站日前已被有关部门依法关闭。此外,2010年,山西省中阳县警方也曾破获一起利用“网络监督”敲诈勒索案。在这起案件中,张某某打着“网络监督”的旗号,通过网上曝光、炒作,要挟基层干部,从而达到敲诈勒索钱财的目的。2012年6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通报,“中国预防腐败网”、“中国预防腐败调查研究中心”等47家招摇撞骗、进行敲诈勒索违法活动的网站被依法关闭。而自2012年3月份以来,已有89家此类网站被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协调相关部门依法关闭。

据介绍,这些网站大多数未经备案或是虚假备案,有的把服务器放在境外,以“反腐”、“维权”、“监督”为名,或以刊载负面新闻相要挟,向单位、企业或个人索取所谓“赞助费”、“广告费”或“会员费”等,实施敲诈、诈骗。

由此可见,如果相关信息明显不真实、无中生有,捕风捉影、道听途说,违反了相关法律,构成了侵权、违法的,可以借助法律手段,加以解决。无论是单位、企业还是个人受害者,都可以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反映被敲诈勒索情况。

2009年12月26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并于2010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六条就是与互联网维权直接相关的法律条款:

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实施侵权行为的,被侵权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通知后未及时采取必要措施的,对损害的扩大部分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

网络服务提供者知道网络用户利用其网络服务侵害他人民事权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

尤其是在遇到涉及个人权益的相关侵权行为时,应更多地运用法律手段维权。甚至可以采取进一步的法律手段,如报案、起诉等。2011年年底揭露出的中国互联网最大规模的泄密事件,将个人信息保护推向了风口浪尖。2012年4月间,工信部联合30多家单位起草的《信息安全技术、公共及商用服务信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指南》已正式通过评审,正报批国家标准,但这个指南并非国家强制性标准。

而且,法律将在维护网络信息安全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这是发展的必然。2012年3月间,有个别网民在互联网上特别是微博中编造、传播所谓“军车进京、北京出事”等谣言,产生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北京市公安机关迅速展开调查,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在网上编造谣言的李某、唐某等6人依法予以拘留。少数网站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疏于管理,致使网上谣言传播,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责成有关地方网络管理部门进行严肃查处,电信管理部门依法对梅州视窗网、兴宁528论坛、东阳热线、E京网等16家造谣、传谣,疏于管理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网站予以关闭。针对新浪腾讯微博客网站集中出现的谣言,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造成恶劣影响的问题,北京市和广东省互联网信息管理部门分别对两个网站提出严肃批评,做了相应惩处。两个网站表示要认真落实相关要求,采取整改措施,进一步加强管理。[1]

但是,我们已经看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微博客的普及应用,其传播方式和特点使得切断信息的流向更加困难。例如,2009年伊朗大选期间实行了严厉的网络管控,目的在于阻止反对派候选人穆萨维的支持者利用网络为竞选造势,力图将“网络战”的威胁全面消除。伊朗政府首先暂停了手机短信服务,继而又加强了对互联网的控制,切断了伊朗境内对境外部分网站的访问渠道,并一度阻断了部分聊天工具的使用。虽然当局采取了严厉的网络管制措施,然而从效果上看并不理想,民众依然能够利用新兴的技术突破封锁,对某个节点的封杀已无法完全控制信息传播。严厉的网络管控还成为国外势力借以插手伊朗大选的口实。

二 正面信息发布

这是信息主动发布和推送的重要手段,也是传统意义上的宣传和营销,只是如今必须充分运用新媒介的优势。有建设成就,有好的产品,有利好消息,需要自己主动发布信息;针对网上某种舆情倾向,需要大量正确信息,塑造正确舆论,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一个信息出来后,没有理由也不大可能删除和控制其传播的,也需要主动发布引导舆论的信息。如:2012年2月16日,苏泊尔再陷质量门。央视焦点访谈》爆出苏泊尔钢锅锰含量高出国标近4倍,81个规格的炊具为不合格产品,锰超标可致类帕金森症。消息一出,引起业内轩然大波。2月17日,小家电巨头苏泊尔因产品陷入“质量门”宣布停牌。类似这样的情况,就需要苏泊尔公司主动回应,如果是报道有误的话,更是需要发布大量正面信息以证明自己“未超标”和产品卫生安全。如果真如报道所说,也同样需要积极面对,诚恳改正赢得谅解。

党政机关的角度讲,主动提供信息是十分重要的,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程曼丽教授认为,政府要以主渠道强大的信息攻势,去影响公众,纠正畸变的舆论。许多情况下,人们产生听信谣传的倾向和从众行为,是因为得不到来自政府方面的权威信息,或者信息太弱。因此,对于政府而言,必须在发现某种舆论动向的同时,以足够量的、优质的信息来影响公众,引导舆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史安斌教授认为,从本质上说,新闻发布制度体现的是政府信息传递模式的变革—从传统的宣传模式向公共传播模式的过渡。在全球、全民、全媒的微博时代,随着信源和信道的多样化,政府部门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提供者,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受众需要,采用更符合新闻传播规律、更为“人性化”的手段,以期获得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就正面信息发布而言,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召开新闻发布会

回顾一下历史,我们会发现,新闻发布会从一开始出现就发挥了引导舆论的作用。召开新闻发布会,主动推送新闻信息,是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的重要方法。正确发挥新闻发布会在社会舆论中的作用,既是正确引导公众认识的需要,也是反对和纠正错误报道的重要措施。国务院新闻办主任王晨在2012年7月间举办的全国政府新闻发言人集训培训班开班仪式上表示,实践充分证明,政府新闻发布工作不只是简单地介绍本部门本地方的工作,而是推进政务公开、维护政府公信力的重要途径,是有效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平台,是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基本国情、发展道路、内外政策、各种变化了解和认识的重要渠道。2011年,我国各地各部门积极组织新闻发布会、见面会、集体采访、专访、互联网访谈等多种形式的新闻发布活动,举行新闻发布会2211场,比2010年增加335场。而2012年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60场,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举行825场,各省(区、市)党委和政府举行1352场,三个层次共举行2237场。在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和舆论关注的热点敏感问题,妥善应对突发事件以及综合运用多种新闻发布形式方面,都有较大进步。

新闻发布从主动和被动两个角度考虑,它的作用包括:一是主动引导媒体报道,传递自己的声音,设置公众议程。二是回应公众关心的问题,澄清事实真相,释放媒体疑虑。“经常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有助于释放怨言、压力和情绪。”美国前任副总统的新闻发言人大卫·贝克卫斯曾说。适当的新闻发布能够使记者的精力得以消耗。随着时间的积累,积压在记者心中的问题形成一种进攻性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可以在新闻发布会上得到排解。

从新闻发布会的形式看,可分为正式与非正式两类。正式的新闻发布会形式常见的有6种:召开新闻发布会、举办记者招待会、接受单独或联合采访、发布公报或声明、组织考察采访、回应记者询问。非正式的新闻发布形式常见的也有6种:新闻讨论会、新闻通气会、北京吹风会、“新闻泄露”、“试探气球”(遭到强烈反对便宣布报道不实)、记者座谈会。可以根据舆论引导需要和每一种发布会的特点穿插、配合使用。[2]

新闻发布会,也是一种议程设置,其作用也是很明显的,如武汉大学教授沈阳所讲:“议程设置像一盏探照灯,照到哪里公众的视线就跟到哪里。通过议程设置,新闻媒体可以有意识地引导舆论关注点,引导社会不同人群对话,促进人们就某些议题达成一致,建立共识。”

通常,准备充分,材料充裕,需要全面宣传和阐释时,可选择召开新闻发布会。其中,策划发布会的新闻亮点十分重要,这是发布会的灵魂。几乎100%的媒体都将各种新闻发布会列为自己最常参加的媒体活动,新闻发布会也是媒体获得新闻线索的最重要的一个途径。新闻发布会现场人物、事件都比较集中,时效性又很强,且参加新闻发布会免去了预约采访对象、采访时间的一些困扰。

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需要至少把握以下要点:

确定主题。在召开新闻发布会之前,首先要在舆情研判的基础上确定发布会的主题。主题是围绕要宣扬的事情或要解决的问题而来的。简单说,拟宣扬什么?要解决什么疑问?这就是新闻发布会的主题。但是,外化的主题是需要策划的,它既要有分量和高度,又要有新闻性,所谓新闻性就是指要挖掘出事物的新闻价值出来。主题策划十分重要,决定着发布会对媒体的吸引力和资源的调动力。也就是说,要想让媒体“争着来”、“抢着报”、“发大稿”,“成为明天的头条”,则取决于新闻亮点的策划。新闻亮点的元素一般包括特殊人物的参与、大政策背景下的实际举措、社会公益性以及其他独特性和新奇性等。

主题新闻性的策划,有点类似于新闻标题的制作,一定要突出、准确,富有吸引力。要善于“制造”新闻。

明确意图。召开新闻发布会的目的是什么?或者说通过发布会想要告诉媒体什么?希望媒体怎么报道?这是必须要明确的。比如:国务院新闻办于2012年3月2日上午10时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厅就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等方面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其意图就很明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自2008年1月立项修订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尤其是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连续出现灰霾天气,新闻媒体和公众热切盼望尽快颁布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将PM2.5纳入常规监测范围。为给媒体和公众提供全面准确信息,国务院新闻办请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介绍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等方面情况,并答记者问。向媒体着重说明,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污染物控制项目实现了与国际接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发布,在中国环境保护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开始从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管理阶段向环境质量管理阶段、从控制局地污染向区域联防联控、从控制一次污染物向控制二次污染物、从单独控制个别污染物向多污染物协同控制转变;环保部门愿与社会各界一道,以更大的决心、下更大的气力,为早日实现祖国的蓝天白云而不懈努力。

明确意图后,就可以紧紧围绕此意图开展工作。

确定口径。在确定主题和明确意图后,最要紧的就是确定发布口径。这是和主题和意图直接相关的,相互渗透的。口径是指发布方对某个问题权威、准确、一致的回答。确定口径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根据掌握的媒体情况,针对他们关心的问题准备回答;二是必须注意的,尽管记者会问到很多问题,但是新闻发言人不能够被记者的问题牵着鼻子走,要在发布会前明确这次新闻发布会的主题,并且围绕这个主题确定口径。

确定口径首先要准确把握本部门的情况,新闻发言人应该能够列席本部门的重要会议,了解决策层在关键问题上的态度,确保各分支机构传来的信息无误、及时。新闻发言人要对将要发布的信息进行收集、提炼,口径就是对新闻发布中的主要内容的概括,它的表达应是准确、简练和易懂的。这样既便于新闻发言人记忆,记者也容易理解。确定口径需要考虑到以下问题:

新闻发布会的主题以及想要传递的核心信息是什么?

目前已经掌握的相关信息有哪些?还缺少哪些信息?

决策领导对新闻发布内容的意见,尤其是对敏感问题的意见如何?

还有哪些漏掉的问题没有确定口径?

新闻发言人应把重要问题的口径牢记在心,或者制作成方便查找的小册子。发言人还可以为一条敏感问题的口径准备几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在新闻发布会过程中用变化的语言不断重复同一个意思,从而加深记者的印象。[3]

口径的准备和编写,是确保发布会顺利进行的十分重要的“功课”。2012年3月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首场发布会后,全国政协发言人赵启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作为新闻发言人在发布会之前都要做哪些准备”的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道:“我平时是很用功的,每天都有1个小时以上的时间阅读国内外重要新闻。政协的三大职能包括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可以说,记者的问题对于政协而言没有边界,这是我最大的困难。今年发布会有人统计我回答了19个问题,像高考一样,为了这些问题,我至少要准备200个问题。这些问题来源于我平时的积累,还有跟国内外主流媒体的接触,对各大部委的调研。”“我们有个新闻组,包括全国政协的同志和我的博士生,我会给他们布置任务,一共六大方面,针对各种热点和敏感问题,分别调查事实是什么、相关领导说过什么、是什么时候说的、媒体说过什么、网民说过什么,还有就是委员们说过什么。我们花了将近1个月在郊区(准备),每天12个小时工作,连续作战,尽可能充分地进行准备。”“有人指责过我,说‘你都准备好了’。我当然要准备,我来(参加)‘高考’,准备有错吗?还有人说‘你好像都知道(记者)要问什么’,我说你的感觉没有错,我会预计你想问什么,因为我做了大量功课。”

高效发布。发布会的主题、意图和口径都确定好了以后,高效发布成为关键。高效发布就是指新闻发布活动中的传播效果,即发布活动使受众(记者及媒体受众)的思想情感及行动发生新闻发布者预期的变化。复旦大学教授孟建认为,欲凸显新闻发布活动传播效果,需要注重四个重要梯度指标。第一个是知晓度,即信息公开并被公众知晓的程度;第二个是理解度,即对传播内容的思路、观点、依据、逻辑的清楚和领会程度;第三个是赞成度,即受众对传播内容的认同度以及满足信息渴望的程度;第四个是支持度,即受众对传播的观点和依据的真实性、权威性的信任度以及传播前后受众与传播目的一致性的行为增长程度。

要达到高效发布的目的和实现预期的传播效果,一切都集中在发言人身上了。气质风度、人格魅力、基本素养(包括政策素养、媒介素养等)和发言水平等都是对发言人的基本要求。简单说,就是发言人的自身形象和发言水平两个方面。

这两方面,哪个方面不适合需要都会有问题。形象不好,招人反感,信息自然难以传递;水平太低,难以应对,自然洋相百出。这方面的教训是不少的。据中国青年报2010年1月25日报道,贵州安顺苗岭县一个派出所的警察,在处理一起民事纠纷中,将两位乡民射杀。这一事件当地政府第一时间草率发布的“袭警”,引发强大舆论。在舆论压力下,安顺地方政府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其意图当然是要应对公关危机,找回一点政府的公信力。然而,有亲身参与此次发布的媒体记者感叹道:通观整个新闻发布会,犹如一场蹩脚的演出,演员不管台下观众如何不满意,如何喝倒彩,决不改变既定剧本。那位充当发言人的公安局副局长,说话语无伦次,毫无逻辑,记者追问的十几个关键性问题,他全以“正在调查”敷衍,而更可笑的是,当记者问一名死者身中两枪,先击中头部,为什么要补一枪给腿部,他断然否定这种说法。当记者再问那就是先击中腿部,为什么还要再给头部开枪呢?他又说“不存在”。记者疑惑地追问,如此的话,岂不是两枪同时击中死者?面对如此一件全国公众关注的大案件,面对着全国各地赶来的媒体记者,安顺政府竟然敢用这样一种新闻发布会来应付。安顺这场发布会固然太“雷人”、太匪夷所思,却有典型性。

发言人“3”原则。综合看来,发言人尤其需要注重三个“3”原则:一是“心理3要素”:真诚、热忱和投入;真诚带来信任,热忱带来气场,投入则带来感召力。二是“语言3原则”:紧要、简短和平实;紧要要求清楚表达核心信息,简短要求言简意赅不拖沓,平实要求说大白话。三是“说‘不’3技巧”:太极、反推、幽默。太极强调礼貌而委婉地拒绝,反推强调用逻辑的力量归谬反问,幽默强调运用智慧轻松风趣化解难题。此事说来话长,此处点到为止,另当别论。

(二)提供新闻通稿

发布会上一般要给记者提供新闻通稿、事实材料、背景资料以及其他相关素材。而有时如果不便于面对面与媒体接触和不便于扩展话题,仅需提供单纯说明性材料时,也可选用新闻通稿形式。即提供新闻通稿可以是新闻发布会内含的一个内容,也可以单独作为一种信息发布的方法。

新闻通稿是一个传播术语,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词。新闻通稿原本是一些新闻通讯社的“专利”,后来,很多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在对外发布自身新闻信息的时候,也会组织新闻通稿,以统一口径更全面更准确地提供给需要的媒体。

新闻通稿基本都是模仿平面媒体的稿件形式来写的,按照基本的形式来分,可以分为消息稿和通讯稿。简单地说,可以按照这样的标准来对两种文体进行区别。报纸上新闻正文前面有某某报某月某日讯(消息头),记者某某,然后才是新闻正文的,就是消息。上来就是文章,最后才署作者名字的新闻,多数是通讯。新闻通稿就是要模仿这些不同的文体,把需要传达的内容预先写好。对于公关人士来说,新闻通稿应该准备两篇以上,至少保证一篇消息,一篇通讯。消息中应该包括整个事件的过程,简明扼要。通讯则是对消息内容的补充,相对丰富,可以是整个事件的背景情况介绍,也可以是一些花絮或者参与事件的人物和故事等。

要确保新闻通稿的内容是发布人最希望传递出去的信息。新闻通稿最好写成真正的新闻报道,以便记者几乎可以直接使用。

(三)坚持网络发言

网络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舆论场。网络发言机制是传统发言机制的补充和发展,是传统发言在新媒介上的延伸,是适应新形势下网络舆论引导需要的产物,也是行使社会管理职能的创新之举。网络发言,就是通过网络即时、主动地发布权威准确信息或回应社会关切和舆论监督,尽快澄清不实和片面信息,消除误解,化解质疑,正确引导舆论,营造良好的服务和舆论环境。

微博平台的兴起。近年来,政务微博发展呈现燎原之势,微博问政逐渐成为主流。尤其是2011年,中国的政务微博快速发展,呈现出“井喷”的增长态势,被称为“政务微博元年”。据2011年年末《2011年新浪政务微博报告》,通过新浪微博认证的各领域政府机构及官员微博近2万家,其中政府机构微博超过1万家,个人官员微博近9000个;政务微博蓬勃发展的同时,成功的运营模式不断涌现;“北京微博发布厅”从上线伊始便为全国各地树立政务微博集群化发展标杆,各地紧跟,运用蓬勃发展。2009年11月21日,昆明市螺蛳湾批发市场发生部分商户聚集事件,云南省政府新闻办开设了国内第一家政府微博客“微博云南”,第一时间对事件做出简要说明,因此当天在网络上并没有出现以往群体性事件中曾经有过的种种谣言。政府变被动为主动,走在了流言前面。2011年9月5日,北京市西城区富果里菜市场发生火灾,北京消防局官方微博“北京消防”第一时间发布过火面积、有无人员伤亡、调集力量、截至几时几分火灾已经基本得到控制等官方火情信息,各级领导在现场就决定以“北京消防”的信息为对外统一新闻口径。由于信息发布及时、权威,此次火灾没有出现任何负面报道和舆论炒作。当前,各行各业均十分重视网络发言平台的搭建。2011年7月20日至23日,时任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孟建柱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调研公安工作间表示,要充分依托现代科技手段,进一步提高新形势下与社会、与群众沟通的能力,通过建立网上公安局、网上派出所、网上警务室和QQ群、微博等方式,着力搭建警民联系新平台。2011年8月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强调:“抓好重大突发事件和群众关注热点问题的公开,客观公布事件进展、政府举措、公众防范措施和调查处理结果,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正确引导社会舆论。”(www.xing528.com)

政务微博历经两年多的迅猛增长,正逐渐进入稳定发展阶段。这种发展不仅深刻改变着传媒生态,也重塑着政府的执政与公共关系传播方式。2012年兴起的政务微博集群化运作机制,为政府信息发布和新型公共关系的塑造打下了基础。如“北京微博发布厅”集合了北京市16个区县微博和几乎所有市属委办局,在遇到事件时各部门发布本部门信息,共同为市民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网友有问题亦可通过这一“窗口”反映,获得相关部门及时且有针对性的回复,发挥了微博平台“主动发布信息”和“回应社会关切”的信息传播功能。

从“7·21”特大自然灾害的网络发言情况来看,北京各政务微博已经变得比较成熟和自信,树立了新媒介传播观念,建立健全了微博发布机制,而且有一大批有热情、懂互联网、善于运用微博的机关干部或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成长起来、脱颖而出。

暴雨发生以后,“@北京消防”、“水润京华”、“平安北京”、“交通北京”、“首都健康”、“@水润京华”等委办局政务微博与16区县政务微博持续不断发送官方消息、雨情信息,凝聚人心,助力救灾。在雨中,“@北京发布”通宵发布暴雨的动态,11小时共发布微博25条;“@北京消防”以每小时4~5条的数量,发布灾情和救援情况,尤其面对各方求助信息,发出“我们一定会全力救援”的回应;上线不久的“@房山水务”,截至22日晚连发68条暴雨相关微博……

@北京发布

政务微博作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网络发言平台,其信息具有较强的权威性,这种权威性让政务微博的信息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成为网上权威的信息源。尤其是针对网民的关切进行回应时,政务微博更是起到解疑释惑的重要作用。在善后工作阶段,“冒牌‘@北京民政’账号辱骂网民”、“有人苛责广渠门桥下救援迟缓”、“协管员在暴雨后贴罚单”、“市委市政府正常人事变动”、“受灾死亡人数公布”等几个话题激起了几轮舆论波澜,但都在得到政务微博及时回应后迅速降温。

北京“7·21”大雨

针对有媒体刊发“广渠门车主遇难事件还原”报道,质疑在“广渠门救援”中交警不作为、消防部门不下水搜寻、接警三小时后才救出死者的信息,“@北京消防”及时进行了回应,对广渠门救援详细情况进行了说明,对质疑的网友开展说服解释工作,说明当时大雨,消防队员在潜水作业中基本上所有的手机、手表都被泡了,根本无法记录救援进展的准确时间。另一方面消防队员平时参与此类救援少,经验准备不足等。如网上谣传“拒马河上游水库要下泄洪水”,“@水润京华”及时辟谣:“拒马河上游没有水库,更不存在所谓的#紫荆关水库泄洪#一事,此消息应为不实消息,请大家安心。”针对部分网民对郭金龙书记、王安顺代市长等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人大正常变动程序的猜测和质疑,“@北京发布”等政务微博及时发布信息指出这一决定是人大正常履职程序,有利于全力抗击自然灾害,应给政府和领导更多的支持、理解。针对雨夜车辆抛锚停路边被贴了违法告知单网民“不人性化”的质疑声,“@北京发布”以“突发灾害后贴条错”为题,对“趴窝车辆被贴条”的行为进行了说明和纠正。微博中写道:“针对网民反映的交通协管员给昨天遭遇强降水熄火停在路上的车贴罚单一事,北京市常务副市长吉林表示,在突发灾害降临时这种处罚是错误的,所贴罚单作废。吉林已责成市交管局处理此事。感谢广大网友的监督。”几天被转发数万次,受到好评。

政务微博的积极表现和信息的权威性,赢得了网民的信赖,网民纷纷“@”政务微博,“报告”雨情,提示救援,为救灾鼓劲加油。政务微博作为政府与民众互动的渠道,一方面介绍政府救援举措和行动,帮助网民解决实际困难,另一方面,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在这次北京暴雨中,北京属地主要政务微博及时启动,对救灾信息进行全程发布,积极回应,网上网下互动,值得称赞。经过这次特大暴雨灾害的考验,政务微博也经历了一次全新的洗礼。

对于微博平台来说,坚持发言主要就是坚持两点:一是坚持主动发布政务或商务等信息,二是积极回应网友和社会的关注,二者并重。

网络发言基本要求。网络发言,有两大硬性要求和三大必备意识。两大硬性要求,一是发言主体要具备相应的能力和水平,包括基本发言素质和网络素养等;二是建设好网络发言阵地,包括微博发布平台、外网的其他互动环节、内网建设等。三大必备意识,一是信息要真实充足,二是秉持平等交流观念;三是保持热度和效率。

2012年2月27日,上海市民秦岭在网上发布“一名癌症晚期病人家属致上海市市委书记俞正声同志的公开信”。在信中,这位“青年党员教师”反映了患癌症晚期的父亲屡被拒收、辗转多家医院的遭遇,呼吁“能完善癌症晚期病人的治疗环境和用药保障,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心理救治,并打击医托和高价医护用品带来的二次伤害”。

秦岭抱着“这封公开信极大可能石沉大海”的心情诉说遭遇,不料,就在公开信发布后的第三天,貌似“沉没的声音”即被打捞,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上海发布”发布了俞正声的回信。信中写道,“我们大家会尽力帮助你,更重要的是同志们都赞成你的四点诉求,特别要在癌症晚期病人的关怀上,争取在制度上有所前进”。而据当地媒体报道,在回信发布前,俞正声还曾专门给秦家打过电话。“电话里,俞正声表达了对小秦父亲病情的关切,并询问卫生管理部门是否已经有所安排。”收到俞正声的回应后,秦岭连发多条微博,表示“我们的问题已得到很好解决,我们需要的是安静地陪病人走好最后的日子。”经过及时有效的互动,反映问题、表达意见的秦岭怨气得到缓解,这种利用互联网开展官民互动的现象正是当下所稀缺的。3月1日,秦岭的父亲就医环境终于有好转,安静地睡了几小时后辞世,令网民感慨唏嘘。

据媒体报道,俞正声是首位通过新浪微博发布给网友回信的中央政治局委员级别官员,如其所言,“大家(包括医院同志们)的共识会推动我们前进”,通过有效互动,各个相关方取得“大家的共识”,将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加强官民互动也应该成为“大家的共识”,让更多的官员参与互动,回应民众诉求,应该成为今后制度完善的方向。[4]

2011年8月间,网友网络论坛中发帖说发现了一个最幽默又最认真的官方网站—广西壮族自治区公路管理局网站,说网管回复得幽默及时又认真,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关注。帖子介绍,网友“萧逸”在网站上提问:“国道×线×公路没有正式验收就被大车把路压成了波浪,坑深得可以养鱼。如果没人来管的话,我可以在那儿养我家小白(一条小泥鳅)了!”管理员答:“该工程于2009年12月通过交工验收,需要等一年后才能竣工验收。期间该路段如有相关工程问题,建设方要进行修复。你可以用‘佳能’将路况拍下来,让我们也看看,也让建设方感到压力;小白让它和小蝌蚪去找妈妈好了。都是超载超限惹的祸!”

类似的幽默回答还有不少。而且,管理员比较认真,不管群众询问的是专业问题,或者只是发发工作中的牢骚,管理员都进行了相关回复。广西壮族自治区公路管理局办公室主要负责网站留言回复工作的李工说,上网的多是年轻人,幽默的方式更通俗易懂,网友更容易接受。“如果涉及政策法规,就会严格根据相关政策法规介绍情况,如果涉及个人问题或遇到语言活泼的网友,我们也会用幽默生动的语言回答。”看得出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公路管理局网站答复网民问题,有两个特点,一是及时认真,一是幽默亲和。及时认真是必须,幽默亲和是必要。这可成为当前我国政府部门网络发言的样板和楷模。

三 积极意见互动

互动性是互联网做大的魅力。可以说,能把互动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的只有互联网。笔者曾多次撰文讴歌互联网的互动魅力。互动能拯救网络媒体,互动能拯救互联网,互动是一种生产力。互联网的出现和运用,不仅把人类连接起来了,更为美妙的是,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自由地交流互动,从而也把传播主体和收受主体的关系推向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互动的具体表现就是新闻传播由单向的发送式向双向的、多向的交流式转变,交互性使互联网真正成为大众共同发言的媒体。不是平等的主体,或者说不具有平等理念的主体之间,很难形成实质上的互动。传受平等的互动,将是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判断,在未来的新闻传播关系中,传播主体与收受主体是共同的新闻主体,他们面对的共同客体是新闻传播内容,他们共同驾驭和运用新闻传播工具。这样的发展趋势,让无论是网络舆论工作者还是普通网民,都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利用网络的这种互动性,充分进行意见互动,在平等交流中,影响网民,引导舆论。这也是新时期网民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论的核心内容。通常,集中的反馈能激发更多反馈,而且往往越是偏激、越是激烈的言论,越是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并得到追捧。多数事件之所以被大众广泛关注,很快形成强大的舆论,主要源于相关发帖人或其他网民持续不断地在一些有影响的互动环节互动。

有的事情需要开新闻发布会,有的事情给出通稿即可,而有的事情需要以往普通网民的姿态和风细雨般去交流。有时,互动环节里的只言片语往往比大篇文章更能引导舆论。

(一)互动人员

我们已经看到,越来越多的人不仅仅想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他们也想参与到互联网中来,在网上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见解。写作的本质就是给更多的人看,进入网络发言的网民,只可能有两种目的,要么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响应,要么是响应别人的发言。因此,互动成为一种必然。

我们要培养本单位、本系统、本行业的干部群众、工作人员都养成上网发言、与网民互动的习惯。因为针对涉我舆情来讲,只有我们自己最了解情况,信息最全面。主动参与互动交流和讨论十分必要。针对网民关注的热点问题,尤其是与本职工作领域有关的话题,参与互动,阐释党和政府的政策措施,说明相关事情的原委,解答网民的疑问和困惑,疏导网民的思想情绪。

信息化时代,人人都是发言人,人人都是宣传员,人人都是思想政治工作者。

(二)互动阵地

微博将网络互动和自由交流的特性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微博、新闻跟帖、论坛、博客以及即时通讯等互动空间成了掌握在网民手中的“发布系统”。

我们知道,目前,影响网络舆论形成主要有两个信息源:一是各大网站转载各传统媒体和一些新闻网站原创的新闻报道,再一个就是网民在新闻页面后或专门的论坛里自由发表的大量跟帖和评论。从新闻的社会控制的角度看,前一信息源是可以有效调控的,而后一信息源则是网络媒体的另外一种原创,它无组织、无预期。网民互动的强大空间也存在于后一个信息源。我们互动阵地也就是在互动这一块。包括微博、新闻跟帖、论坛、博客、即时通讯、社区等。或者从原则上讲,网民在哪里,我们的阵地就在哪里;舆论场在哪里,我们的阵地就在哪里;网络热点在哪里,我们的阵地就在哪里。

互动阵地,不仅在网上的互动,也可以是网上网下的互动。2007年5月间,据媒体报道,为迎接湖北省第九次党代会,湖北日报下属荆楚网组织了一场名为“东湖网友看荆楚”的活动,13名身份各异的网友从湖北省内各地分批到达活动的第一站宜城市,受到当地政府的热情接待。短短的一天考察之后,网友们分批返回,并开始在论坛发表感言。现在的网民已经不是仅仅局限于单纯的“读”,而是已经在“写”和“共同建设”互联网,尤其是互联网信息。任何一个网民都可以成为一个信息源,任何一个网民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开辟自己的话语空间,任何一个网民都可以利用互联网传递信息和表达观点。因此,不严格地说,一个有一定影响力的网民就是一个媒体。一些地方政府或相关机构,重视和发挥有网上舆论影响力的网民的积极作用,组织一些便于他们深入实际,了解实情,客观表达的活动,是可以理解并应该得到赞扬的。在国外,人们已经意识到了普通网民的舆论影响力,并开始寻求引导和积极利用的方法。比如博客,在美国总统大选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民主党还破天荒地给博主颁发采访证。2004年7月26至29日,在波士顿举行的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在观众席的最远端,出现了36名外表年轻,几乎随时随地都开着笔记本电脑上网的“另类记者”。因此,不久的将来,有影响力的网民,甚至可能成为“记者”的主体。

(三)互动思路

互动思路莫非两方面,一方面是把真实信息传递出去,二是引导网民用正确的思想方法去认识和判断事物。而往往后一方面需要做得更多,就是引导网民怎么看待这个事。这实质上就是做网民的思想政治工作。

做思想工作就得有思想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就是我们引导网民正确认识和判断事物的基本思想方法。比如,一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一个事件发生了,网民往往习惯于主观推测和假设原因、背景。很多时候,网民的讨论不是从事实出发、以事实为依据,而是以虚假为前提并以此推理。方法上的错误,其结果也必然是错误的。二是要有全面的观点,既要看到各个方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一分为二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但不能把一分为二理解为一半对一半。必须要弄清哪个是主要面,哪个是次要面,不分不对,颠倒和不分主次也不对,我想这才是辩证法。三是要有发展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对一个事件、对形势,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去看,不能只看眼前,要看到长远,要看到发展趋势。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矛盾是发展中的矛盾,发展中的矛盾要在发展中解决,要通过发展去解决。

当然,现实中,矛盾是很复杂的。我们必须引导网民区分它的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弄清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区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方面和次要矛盾方面;区分对抗性矛盾与非对抗性矛盾。

四 方法配合运用

实践表明,有一些舆情的应对和舆论的引导需要硬性手段予以封堵,有一些舆情的应对和舆论的引导需要公开发布予以透明,有一些舆情的应对和舆论的引导需要平和对话润物细无声。这就要求我们酌情配合运用上述“有害信息控制”、“正面信息发布”、“积极意见互动”三种方法。三种方法,各有针对性,各有热点,配合运用,形成互补,将大大提高网络舆论引导的有效性。

2011年六七月间某日,也就是在北京市某区发生重大火灾,造成18人死亡的事故之后,该区城管队继续清理该地区无照商贩,不料,一城管队员刚下车就给人扔砖头砸伤头部。见此情况,城管队只好开车送医院。但是车刚一启动,一名妇女就躺倒在车前,其他城管队员只好将她拉开,以便让车过去,但是城管队员一伸手,就被围观者拍照,发到网上,附上文字说明:“城管打人”。一时,网上网下快捷互动,事件迅速升温。

该区政府第一时间通报有关部门管控谣言传播,同时召开新闻发布会,说明情况,澄清谣传,但是,和全国大多说事故的发布会一样,没有人相信。舆情进一步发酵。后来,该区有关部门请当时在场的城管和民众,写帖文,以目击者和普通网民的身份,说明当时的情况,确实是该妇女无理取闹,并非“城管打人”。网民对目击者和普通网民很信任,舆论得以有效引导,舆情很快降温、平息。

类似配合运用多种舆论引导方法的案例有很多,都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如2010年“北京强化麻疹疫苗事件”和2012年“烟台违禁药袋毒苹果事件”就是如此。

按照国家五部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北京市于2010年9月11日至20日,集中10天对在北京市行政区域内的全部8月龄至14岁的中国籍儿童进行疫苗集中接种。非中国籍适龄儿童视监护人意愿进行接种。据摸底调查,北京市当时目标人群大约有200万人。目标人群无论是否接种过麻疹疫苗,无论是否患过麻疹,凡是没有麻疹疫苗接种禁忌的儿童都可以免费接种麻疹疫苗。为此,北京市卫生局组织制定了全市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工作方案、应急预案异常反应监测处置方案及接种工作督导方案等九个工作和技术方案,特别统一印刷接种通知单、致家长一封信、居民告知书、宣传画、折页、楼口告示书、操作手册等累计200万册,下发至各区县。

但是,网上网下疑虑四起,有认为“疫苗不安全”的,有说“疫苗是美国来的垃圾”的,有说“这是美国的阴谋”的,有说“如果是自愿,我不准备带女儿进行麻疹疫苗的强化接种”的。总之,到处弥漫着对接种安全的担心。这可能与当年3月,山西发生的疫苗事件有关,此事件被曝有近百名儿童因接种问题疫苗导致死亡、残疾或引发各种后遗病症。对此,卫生部、北京市卫生局均召开发布会或出面回应表示,我国政府2005年向国际社会承诺到2012年全面实现消除麻疹,强化免疫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消除麻疹的有效策略之一。麻疹疫苗已用44年,均为国产,质量有保障。然而,这对于大家的信心,似乎还是无济于事。

后来,意见领袖方舟子发表了一篇题为“我也是父亲,不必害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的博文。博文以一个普通网民普通市民的身份娓娓道来:

我也是父亲,不必害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摘编)

2010年9月7日

直到今天网上网下认识不认识的全来问我麻疹疫苗该不该打,我的小孩也带回了一份“麻疹减毒活疫苗强化免疫知情同意书”要我签字,我才注意到卫生部决定于2010年9月在全国范围开展适龄儿童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而网上有谣言称这次所用的疫苗其实是“从美国进口的慢性毒药”,是美国“共济会”要灭绝中国人的阴谋。

这次麻疹疫苗强化免疫计划,不是因为有疫情,而是为了实现全国消除麻疹的目标;要实现“到2012年实现消除麻疹”这个目标的最有效方法是接种疫苗;我国还有一部分儿童未能获得常规免疫服务,少数儿童虽接种过麻疹疫苗却未能产生免疫力。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强化免疫活动就显得很有必要;在短时间内统一对易感人群注射疫苗,让足够多(至少95%)的人产生了抗体,才能形成免疫屏障,阻断病毒传播。这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做法,并非中国卫生部的发明。

据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资料,2000年至2008年期间,共有136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407次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有效地降低了当地和全球的麻疹发病率。例如,美洲各国早在1989~1995年期间进行了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和每4年进行1次后续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2002年11月以来,美洲未发现有本土麻疹病毒传播。

这也不是中国第一次进行强化免疫活动。自2004年以来,陆续有27个省开展了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针对脊髓灰质炎(即小儿麻痹症)的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更是在全国、全省范围内经常进行,世界卫生组织还为此在1988年设立了世界强化免疫日(每年的12月15日)。只不过这些活动的动静不像这次那么大,没有引起太大的关注而已。

有人觉得奇怪,家中儿童已经接种过一次甚至两次麻疹疫苗,为什么还要求也一起再接种一次?这是因为麻疹疫苗接种后,仍有一小部分人免疫不成功。免疫不成功的人群虽然比例很小,但是累积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导致麻疹局部暴发。强化免疫为这些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免疫不成功的人群提供了一次补种的机会。理想的状况当然是对已接种过麻疹疫苗的儿童进行检测,看是否产生了针对麻疹病毒的抗体,如果已产生了就不必再接种,没有产生再接种。但是实际上要一一检测每个个体体内是否有麻疹抗体,成本很高,组织很困难,是不可行的。最简单的办法是大家一起补一针,这样即使有一小部分人没接种成功,也会受到保护。因此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是在进行强化免疫时不考虑是否已有免疫史。曾接种过麻疹疫苗的儿童可以再接种一剂或多剂麻疹疫苗而不会对身体健康造成损害。

中国这次强化免疫行动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支持和赞赏,却在一些公众中引起了不安和恐慌。这固然与此前的“疫苗质量事件”导致中国卫生部门公信力下降有关,也是某些人故意散布谣言混淆视听的结果。强化免疫活动必须要有足够多(95%以上)的易感人群接受了接种并产生了抗体才能成功,如果有太多的人因为听信谣言不参与,就会使整个计划失败。那么,对那些以专家的身份造谣惑众,破坏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人,是否应该追究其法律责任呢?

卫生部有关这次活动的材料中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家长有权利让自己的孩子得到预防麻疹的机会,同时,也有义务为建立全人群免疫屏障、保护我国儿童不受麻疹疾病的侵扰作出贡献。”我的小孩虽然此前已接种过两次含麻疹疫苗的麻风腮疫苗,有99%的可能已对麻疹免疫,但是我还是要按照要求让其再接种一次。今天让我们的孩子多挨一针,是为了未来的孩子能够从此不挨针。

此说法,入情入理,有说服力,有感染力,让人信服。

为了扩大这个观点,北京日报据此采写新闻“95%人群有抗体才能阻断传播”,进一步扩大影响,引领舆论,引导公众:

95%人群有抗体才能阻断传播

2010年9月8日

由于很多家长对即将开展的大规模麻疹强化免疫心存疑虑,昨天中国疾控中心邀请六位专家网上答疑。专家表示,人群中至少95%的人有抗体才可以产生人群免疫力,形成免疫屏障,阻断麻疹病毒传播。国内外的研究均表明,多次接种麻疹疫苗不会增大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

尽管2009年我国麻疹发病处于历史最低水平,但病例数仍达5万。为加速消除麻疹进程,卫生部组织国内外专家多次讨论,决定于今年9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开展一次针对适龄儿童的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

卫生部表示,强化免疫为各种原因导致免疫不成功的人群提供了一次补种的机会,特别是对于免疫史不详或未完成2剂次免疫的人群尤为必要,因此国际上在开展强化免疫时,通常不考虑目标人群既往的麻疹疫苗免疫史,都接种1剂麻疹疫苗,以便建立起高水平的人群免疫屏障。强化免疫并不是我国首创,其他国家也曾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免疫、疫苗和生物制品部医学官员彼特介绍,世界卫生组织向所有国家的儿童推荐麻疹强化免疫活动。韩国在本世纪初进行了一个基于学校的强化免疫活动,英国在1994年进行了一次针对目标年龄内所有儿童的免疫活动,不论其既往免疫接种史,均接种1剂次麻疹疫苗。日本目前也在进行一个类似的活动。

有的家长提出,我的孩子已经接种过疫苗,能不能检测一下孩子是否已经获得了足够的免疫力。对此,世界卫生组织驻中国代表处医学官员丽萨表示,目前没有一种便捷、廉价并且操作简单的措施或者方法。国内外的研究明,多次接种麻疹疫苗不会增大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