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音乐奇才路德维希凡贝多芬的命运

音乐奇才路德维希凡贝多芬的命运

时间:2024-01-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扼住命运喉咙的天才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莫扎特之后又一位天赐的旷世奇才。老贝多芬并不清楚,其实儿子的才能并不在莫扎特之下,而且还多了一分莫扎特没有的刚强。不过,随后的一段即兴演奏,莫扎特立即正视眼前这个年轻人。命运再一次降福于他。也许贝多芬不认为观众真正理解了他的音乐,也许天才往往有一些怪脾气,这大概就是他们不同常人之处吧。观众们交口称赞贝多芬,且谅解他的粗鲁无礼。

音乐奇才路德维希凡贝多芬的命运

扼住命运喉咙的天才

路德维希•凡•多芬莫扎特之后又一位天赐的旷世奇才。

贝多芬在离克罗涅不远的波恩出生,他的童年并不快乐。他的父亲也许是欠缺才干,难以维持全家生计,因而酗酒,并且脾气暴躁。尽管如此,他却对小贝多芬期望甚高,希望儿子有朝一日能成为像莫扎特那样的名家,光宗耀祖。他十分野蛮地逼迫儿子学小提琴,当时贝多芬只有四岁。贝多芬生性倔强,不会轻易屈服,因而父亲的高压政策未取得成效。这种品质,正是贝多芬的优点。

老贝多芬并不清楚,其实儿子的才能并不在莫扎特之下,而且还多了一分莫扎特没有的刚强。

终于,贝多芬还是被父亲带上了科隆的台面。他已经七岁了,但老贝多芬偷偷改小了他的年龄,好让他拜师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他的启蒙恩师,海因里希•凡•邓•艾登,是一名供职宫廷的风琴师,负责教授基础理论和管风琴演奏。老师已经发现了小贝多芬身上的天才潜质,评价是:容易害羞、不爱说话、喜欢思考、有着对音乐和诗歌的强烈热爱、富有想象力。这确实是很准确的评语。

1781年,贝多芬完成通奏低音、作曲和键盘等课程,从鹿特丹的宫廷管风琴师涅夫那里毕业了。他还在第二年代理了涅夫的管风琴师职位,可以说是毫不费力地得到了这个令许多人羡慕的职位。过了不久,贝多芬的钢琴曲集也经由曼哈姆的哥茨出版了,这些以得累斯勒进行曲写成的乐曲使得贝多芬声名鹊起,像莫扎特一样春风得意,此后也得到了众多机遇的眷顾。在为马克西米利安•弗朗茨工作这段时期,除了有着丰厚的待遇之外,他还和韦格勒及布鲁宁家族成为了好友。他十分庆幸,布鲁宁家族有浓厚的文化气息,但又崇尚自由,这样的陶冶使他更加具备成为大师的素质。如此年轻,就有机会出版自己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作品,这也是莫大的激励。与此同时,宽松的经济状况让他可以没有顾虑地把自己仍然酗酒的父亲赡养起来。

贝多芬的梦想之所在还得说是维也纳。不仅仅因为维也纳是世界知名的音乐之都,还因为莫扎特——青年贝多芬一直崇拜的偶像——就在那里。1787年,年仅十六岁的贝多芬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来到维也纳,并且经人引荐见到了莫扎特。见到自己的偶像,贝多芬首先演奏了一首不知道练习了多少遍的曲子。贝多芬急于在自己崇拜的人面前表现,夸张地展示演奏技巧,但莫扎特不以为然。不过,随后的一段即兴演奏,莫扎特立即正视眼前这个年轻人。后来莫扎特告诉朋友,贝多芬必在未来的某个时候取得惊世成就。虽然莫扎特极有眼光,发掘了贝多芬的才华,但他很早就离开了世界,而没能看到贝多芬后来的巨大成就。但是,他是贝多芬心中永远的偶像和强大的精神支柱。

贝多芬离开波恩的时候,他的母亲很不幸地因病离开人世。贝多芬十分悲痛,最爱他的母亲离开了他,他对未来一片迷茫。他那可恨的父亲越发地沉溺于酒精麻醉之中,债务累累,年轻的贝多芬不知道如何找到生活的方向。

命运再一次降福于他。正在贝多芬感到山穷水尽的时候,他生命中的贵人——条顿骑士国的华尔斯坦伯爵出现了。这位未来的奥地利首相十分赏识贝多芬的才华,希望能够帮上这位前途无量的青年。他希望贝多芬能够根据不同题目即兴创作变奏曲,并以选帝侯名义给了贝多芬一大笔钱来支持他的创作。当然贝多芬不会仅限于他的这点要求,而是广泛汲取文学科学哲学政治等各科的知识,像一只勤劳的蜜蜂,不知疲惫地飞在艺术的花丛中。广泛的涉猎使贝多芬获益良多,丰富的积淀是他创作如此博大精深、雄伟瑰丽的音乐的灵感源泉。

回到波恩后,贝多芬与更多贵族结交,以便迅速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1790年,贝多芬为一些达官贵人创作了两首清唱套曲和二十四首一组的变奏曲。不久之后,他就如愿以偿地成为了宫廷管弦乐队的一员,并开始沿着莱茵河游历。这次旅行得到华尔斯坦的资助,贝多芬再次到维也纳。尽管他仍然没什么名气,但再度归来,他创作出了一生中最伟大的作品。

在维也纳,贝多芬又有幸得到两位音乐界前辈的悉心指导。第一个是海顿,他十分欣赏贝多芬的才华。得到新音乐的开山始祖的亲自指导,贝多芬的新音乐功力大进。我们会在后面的章节专门谈谈新音乐,这个话题并非三言两语能尽言。另一个前辈是萨里埃里,这个莫扎特的死对头虽然人品不佳,但也算是个热心的先生,贝多芬得到了他不少的指点和提携。

比起在波恩的生活,贝多芬在维也纳幸福多了,至少没有终日醉醺醺的父亲再惹麻烦了。贝多芬很快融入了这个德奥音乐圣地,和他的老师海顿一样戴上假发,而且气质也颇为接近。贝多芬的音乐功力自然是日日见长,不过他需要尽早步入当地名流的交际圈子,而且需要马上解决一个问题:稳定的职位。

其实,只需要小小改动一下作品署名,就可以摆脱目前的困境。自尊心极强的贝多芬是个极为自信和骄傲的人,他不认为他向海顿学习了很多东西,也不希望通过在自己的名字前面缀上“海顿的学生”,借老师的名气出名。他私下里从约翰•申克那里学到了对位法和基础理论。然后他投身创作,写出了一首有八个声部的组曲、五重奏、双簧管协奏曲、一些钢琴变奏和赋格曲,他满心以为这些作品能换得波恩选帝侯的一笔资助,但是颇为失望的是,选帝侯不认为他有所提高,因而回绝了这个请求。

贝多芬对这些不是最在意的,他一心想出名。他迫不及待地想像莫扎特一样少年成名,他也终于迎来了收获的季节。尽管波恩选帝侯轻视他的努力,但这个自信的年轻人逐渐得到了维也纳的肯定。贝多芬不再是往日的那个无名小卒,而开始走上音乐之都众人瞩目的前台。

1795年3月29日,贝多芬迎来了他在维也纳的首次登台,在城堡剧场以钢琴家和作曲家的双重身份,首度献演原版的《降B大调钢琴协奏曲》。这次演出得到了难以言表的成功,听众受到如此震撼,以至于有些人当场落泪。他的音乐的迷人魅力非言语所能形容,超过了通常意义上的创意、美感等,体现出前所未有的独特风格。然而贝多芬面对向他表现出无尽崇拜和感激的观众的阵阵掌声时,却大声讥讽:你们这些白痴!也许贝多芬不认为观众真正理解了他的音乐,也许天才往往有一些怪脾气,这大概就是他们不同常人之处吧。这些都只是猜测,只有这个事实是肯定的:贝多芬无可比拟的才华和亘古未有的成就为大家公认。观众们交口称赞贝多芬,且谅解他的粗鲁无礼。贝多芬后来的几场音乐会甚至使人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没有一个即席演奏者能和他相比。”音乐会极大地改善了贝多芬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他得以离开李希诺夫斯基亲王搬入自己在十字街的住宅,还有了自己的仆人和马。他弟弟得知哥哥的名利双收,也前来投奔。随着社会地位的提高,贝多芬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近了。

尽管此时的贝多芬已经名声在外,他仍然保持了一贯勤奋钻研的本色。波希米亚人温泽•克鲁赫兹成了他的小提琴老师,而毫无疑问,贝多芬在很短时间就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在维也纳一系列成功的音乐会之后,贝多芬又顺利地完成了一次长途旅行,去了布拉格德累斯顿莱比锡、柏林等地,由布拉格的卡尔王子全程陪伴。他在柏林宫廷的演出也十分成功,以至于威廉二世赏赐了一个鼻烟壶——装满了金路易!莱比锡更是他创作的黄金地带,《意大利一隅》、《负心的人》、《初恋》等脍炙人口的作品是献给波希米亚女高音约瑟夫•杜赛克的礼物,还有题献给海顿的作品等,都是在这里创作出来的。

到了1797年,贝多芬创作出了更多优秀的作品,包括两首新的大提琴鸣奏曲、羽管键琴或钢琴鸣奏曲,管乐重奏,以及歌曲《阿黛莱娜》,等等。但我们知道这并不是贝多芬最杰出的作品。也许传世之作不仅仅需要创作者的天才,也需要特殊时间、场合的机缘。贝多芬因“名噪一时的即兴独奏”而引起了尚•巴第司特•伯纳德将军的兴趣。这位极具军人气质和英雄形象的将军请求贝多芬创作一首《英雄交响曲》。这次贝多芬并没有像往常那样充满了对贵族的偏见,而是欣然应允,因为贝多芬有很强的英雄情结。他开始培养一种英雄般的情绪和酝酿壮丽的旋律

我们都知道,贝多芬十分高傲,但这种高傲仅仅针对那些不懂得尊重艺术的草包贵族,他对真正才华洋溢的艺术同行们十分尊重。1799年,贝多芬在威尼斯遇到了古怪的天才低音提琴家多米尼格•格拉格涅提,这位大师级人物用低音提琴演绎了贝多芬的大提琴奏鸣曲第五号作品,这深深地震撼了贝多芬。随后结识的钢琴名家约翰•巴第司特•克莱马也令贝多芬敬佩万分。

18世纪的尾声,贝多芬为世人贡献了两部不朽名作——《悲怆奏鸣曲》(另一名称为《C小调钢琴奏鸣曲》)和《C大调第一交响曲》。《悲怆》是贝多芬为献给李希诺夫斯基亲王而创作的。以厚重的和弦起头,以富含感情的慢板为主体,最后的快板节奏紧凑,充满叛逆精神,意境幽远。也许这就是贝多芬命途多舛的未来的“悲怆”预兆。

当然,“悲怆”并不能停下贝多芬创作的脚步,新世纪的开端,他屡出新作:六首弦乐四重奏、一首圆号奏鸣曲和大获成功的第二场音乐会。他心中也萌发了爱情的新芽,布伦斯威克家的两姐妹同时闯入了他的心扉,但是这场爱情注定没有结果。贝多芬似乎注定与爱情无缘,尽管作为音乐沙龙的耀眼人物,有许多和贵夫人、小姐碰面的机会,但他却显得十分自卑,甚至放任自己以丑陋形象示人,常常在给女伯爵上课时“只穿着睡衣拖鞋”。他曾经鼓起勇气向一个动人的独唱演员维尔曼求婚,但不幸遭到了拒绝,这更加打击了他,他对自己更加失望。他是一个如此有名气有才华的人,也应当拥有完美的爱情,可是上帝似乎觉得他拥有的已经太多。贝多芬始终难以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爱情,只能像终身未娶的达•芬奇那样,忘我地投入在自己热爱的音乐事业中。1801年又是他的一个丰收年,创作了《月光奏鸣曲》、《第一交响曲》的分谱、《C大调钢琴协奏曲》、《降B大调钢琴协奏曲》、《C大调弦乐五重奏》、《降E大调钢琴五重奏》、献给劳布克维兹王子的《弦乐四重奏》等。

命运往往喜欢和那些正值一帆风顺的人开玩笑,贝多芬也经历了命运的无情责难。正当他积极地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创作时,突然一场大病袭来,险些终结了他的音乐生命。贝多芬的身体状况一直很严峻,除了反复被痢疾折磨,更令他恐惧的是听力的衰退。这几乎要了一个视音乐为全部的人的命。贝多芬很长时间都无法正视这个残酷的事实:“我只能停止社交活动。我实在不能忍受别人同情的目光,我难以开口:我听不见了。如果我在别的行业,也许还能挺过去。但是对于我喜欢的音乐,这种病是一场可怕至极的噩梦。”

贝多芬感到了任何时候不能比拟的悲痛和绝望,他每天被疾病困扰,生活在担心失聪的极大精神恐慌之中,还有死对头们的奚落和讥笑。他甚至想过自杀。他曾希望到以硫磺温泉闻名的海利根施塔特排解心中抑郁,但他心中的沮丧和痛苦与日俱增,终于在这里积累到了承受的极限。他甚至写了遗嘱,通过这些“最后”留下的文字,我们窥视到他痛苦绝望、精神崩溃的状态。(www.xing528.com)

但贝多芬始终是不同凡响,除了无与伦比的才华,他还有着常人无法想象的勇气和耐力。“我会迎接命运的考验,尽管我明白,我是神创造的最不幸的活着的人。但我必须活下去,哪怕像一个被神放逐的人。”最终,他毅然选择了扼住命运的喉咙!

经过生死边缘徘徊的考验,贝多芬选择再次坚持自己的音乐道路,音乐是他坚不可摧的精神支柱。从地狱边缘归来的贝多芬也许离天堂更近了一步。他以饱满的激情再度投入创作,他的音乐有了一种全新的面貌,更加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失聪的贝多芬更加接近音乐的巅峰,为我们奉献了更多美妙的音乐。比如,这个时期的三首钢琴奏鸣曲,以及献给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三首小提琴鸣奏曲。这两组曲子既有复古风格的浪漫,也有描写田园美丽风光的意境,或者以一种崭新的形象畅想未来。几乎为零的听力也使他可以屏蔽来自外界的嘈杂评论而坚持自己的风格。展演清唱剧《橄榄山上的基督》,以及第三钢琴协奏曲的音乐会他也不甚关心。后来,他和混血小提琴家乔治•奥古斯汀•波尔特里•布里奇特维合作演出,作品为A大调小提琴鸣奏曲《克莱采》。

《英雄》的旋律仍然在他脑海中反复回响,完成这个作品简直成了他的一块心病。而如今,是时候了,挣脱死神魔掌的贝多芬准备倾注心血铸成《英雄》。19世纪交响乐之最就在1803年的柏林诞生了。

这是音乐史的标志性事件。《英雄》寄托了贝多芬改革交响乐的宏愿,在各个层次全面突破维也纳古典交响乐的传统格式。它致力于表达“一种走向完美的进步”,烘托“全世界为之默哀祭奠”的肃穆气氛,塑造了一个在人们心中长存的为自由而生、为自由而死的英雄形象。贝多芬后来的交响曲进一步丰富了这个完整和特有的“英雄”。

年轻的贝多芬推崇自由和平等观念,他之所以如此积极投身《英雄》的创作,是因为他始终对英雄充满了崇敬之情。这个英雄就是能够建立起未来新的民主社会的拿破仑。他甚至在作品的第一页写上了献给拿破仑的字样。但是拿破仑欺骗了他,加冕消息传来,愤怒的贝多芬撕掉了曾经寄托了无限敬仰的首页,他重新把标题改为《英雄交响曲》。这一年,贝多芬继续创作了《C大调三重奏协奏曲》和《C大调钢琴鸣奏曲》,并且积极准备歌剧《费黛里奥》和鸣奏曲《热情》的创作。

1805年,歌剧《费黛里奥》再一次轰动了维也纳。1790年伯顿《艰难的修道院》创立了“恐怖”或“营救”式歌剧,《费》剧是又一部极为出色的这种风格的歌剧。它赞颂献身精神,讲述忠诚的妻子挽救自己的爱人的故事。拿破仑制造的战争极大地干扰了这部歌剧的排练和上演,贝多芬甚至找不到参加彩排的演员,为招揽观众,他也几度修改该剧,虽然他很不满但也无可奈何。

《费黛里奥》热情地讴歌了新时代的女性。故事的女主角是品德高尚和人格完美的莱欧诺拉。这个有着“美丽容颜,高贵的品质和坚定道德原则”的优秀女性似乎只能存在于贝多芬的想象之中。虽然贝多芬身边也有很多杰出的女性,但他的爱情是那么珍贵和稀缺。他矢志不渝地追求纯洁完美的精神爱恋,而害怕美好的爱情堕落为兽欲。他害怕认识的女性不能了解和认可他,所以只是“毫无目标地招惹偶遇的美妙少女,或就是仅仅驻足远观”。他看似高傲的外表不能掩盖对爱情的渴求,但却总在一次次接近幸福时黯然却步。他遇到了许多对他有重要意义的女性:朱丽耶特•朱切迪伯爵夫人,安娜•玛丽•阿尔特蒂伯爵夫人,特莱莎•约瑟夫姐妹,贝蒂娜•布里特鲁,爱玛丽•赛伯,以及多诺蒂亚等。但是贝多芬与这些女性都没有公开表达彼此的心意。我们不清楚贝多芬是否因此备感遗憾,但纵观他的一生,不难发现他的爱情都无果而终。

接下来的岁月里,贝多芬坚持不懈地创作。1806年他为俄罗斯使节创作了三首四重奏。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他成功地加入了一些俄罗斯民间音乐的元素,大使非常认可。这位名叫拉苏莫夫斯基的大使是位高雅的俄罗斯伯爵,他喜爱音乐,特别修建了一座供音乐家免费使用的豪华表演场所,在他的影响下,俄罗斯风格的音乐在维也纳也一度流行。

1807年,骑士协会接管了维也纳剧院和两座宫廷剧院后,贝多芬觉得这是一个机会,但他的名气未能打动主管的三大亲王,未能取得预期的职位,所以贝多芬又重返自己热爱的创作之中。

1808年夏天,贝多芬为维也纳剧院奉献了一场精心准备的超长版音乐会,此次音乐会可谓维也纳历史上的音乐盛典。许多经典曲目,如《命运》和《田园》,即第五、第六交响曲被演奏。此外,还有钢琴管弦乐的《合唱交响曲》、《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即兴E小调幻想曲》等。

这次音乐会的压轴巨作当数《命运》和《田园》。《命运》极力描绘了与命运作斗争的壮丽画面。C大调的激昂结尾预示着告别黑暗、迎接光明,雄壮的大号仿佛贝多芬本人面对命运发出的振聋发聩的呐喊。这是一部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自传性作品。《田园》则展示了另一幅景象,几乎完全听不见声音的贝多芬在如诗的田园景色间漫步,他通过俯卧在大地上,直接用心去倾听大自然生生不息的美妙旋律。与《命运》中激烈抗争的画面不同,《田园》致力于展现怡然平和的乡村生活的景象。有湍流的泉水,载歌载舞的朴实乡人,暴风雨袭来前的平静和悠扬的牧歌。这部作品对音乐元素的捕捉和运用已经具有后来浪漫主义的雏形。

1809年春末,维也纳又一次被法国入侵。贝多芬不但痛恨拿破仑和他的军队的侵略行径,也愤怒地斥责没有真才实学的维也纳军官。他说:“作为一名将军,对策略的了解就应该像我对对位法的熟悉一样。”1810年,奥地利皇帝忍痛割爱,将十八岁的女儿嫁给比她大了二十二岁的拿破仑,才求得维也纳的和平。战争结束之后,维也纳百废待兴、经济衰败,但是贝多芬并没有受此影响,他专心致志投入创作,陆续完成了《降E大调弦乐四重奏》、第五钢琴协奏曲和其他一些鸣奏曲,其中包括名曲《告别》。此外,他还编写了一本教材。战争没有摧毁他惊人的创造力和才华。但是他又一次求婚失败,感情上一败涂地。

贝多芬十分敬佩歌德,因此他屡次修改为歌德五幕剧《爱格蒙特》写的一支配乐曲。自此,贝多芬的音乐开始转变,从1812年《A大调第七交响曲》、《F大调第八交响曲》可以看出来。《第七交响曲》不再像以往从战争到获胜的传统模式,而是描绘人民聚在一起欢庆胜利的景象,以轻松活泼取代了以往的厚重风格,侧面勾勒出一个充满活力的英雄形象。贝多芬希望用这种焕然一新的曲风表达自己祈愿祖国迎接胜利的美好愿景。《第八交响曲》在和声与配器上有很多创新,以舞蹈性的音乐为主体,歌颂美好的生活。变化多样的风格说明贝多芬丰富的想象力和超强的创作力,他运用各种元素和各种风格已经达到了收放自如的境界。

贝多芬已经进入了晚年,以岁月的累积迎来了艺术上的成熟。他越发地陷入了重重的矛盾之中:积极行动和审慎反思,对胜利的信心和斗争的艰巨曲折,对现实不满、对理性与和平的不懈追求,等等。既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又是一个普通人,这就是贝多芬最大的矛盾。但是这种矛盾没有禁锢他,而是通过丰富的心理斗争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心灵自由,他正“越过一座座前人的音乐高山,向想象力的巅峰迈进”。贝多芬的最后十年是在病痛的折磨中度过的,但他惊人的毅力和对创作无比的热爱让他依旧年轻,活力无穷。这十年,他创作了最后五首出类拔萃的钢琴鸣奏曲,以迪亚贝利圆舞曲为基础创作了三十三段变奏,独唱、合唱、管风琴和管弦融为一体的《庄严弥撒曲》,以及开拓新形式的实验性作品第九交响曲。也许他还在计划《C小调第十交响曲》的创作,但上帝吝啬给他更多的时间了。

《庄严弥撒曲》和《第九交响曲》可谓是贝多芬的绝唱。在这里,他深切地表达了对天国的向往之情,仿佛处处回荡着上帝庄严的声音。《庄严弥撒曲》手稿的开头是这样写的:“全由心生,只求表达心声。”他通过音乐“找到了充满谦卑的崇敬、心怀感激的赞颂,全身心地表达坚定信仰的圣言”,这部作品凝聚了贝多芬多年与命运抗争的人格力量,使音乐获得了救赎生命、扫清罪恶、升华灵魂、放飞希望的能力。贝多芬就是这样,无论如何也没有放弃希望,他通过《第九交响曲》中的《欢乐颂》一节,唱出了全人类团结成大家庭,携起手来走向光明的精神。雄伟的乐曲,使人们感觉与上帝同在,音乐就像上帝的声音,只有注入生命的精华,才能创作出这样不同凡响的音乐。在1827年3月26日那个风雨交加的日子里,贝多芬孤独地离开了人世。时至今日,贝多芬的音乐仍然继续陪伴着我们,每当《命运》的旋律响起,我们仿佛总能看见贝多芬在天国的微笑,他虽然双耳失聪、流露出一贯的忧郁气质,但却还是那样充满雄心壮志和对音乐的无限激情。

我祝愿在天国的贝多芬过得幸福安详,因为他在人间承受了太多的痛苦和折磨。比如,贫寒的出身和暴虐的父亲、受人嘲笑的苦难童年、事业巅峰时的致命耳疾、一生向往而又终生抱憾的爱情……他没有享受到什么亲情的温暖,酒鬼父亲自不必说,那些势利的亲戚,包括亲生兄弟,都没有真正关心过他。唯一真正无私地深爱他的母亲,却又早早地离开了人世。贝多芬的寓所也是一片脏乱不堪:随意摆放的钢琴、积满灰尘的乐谱、到处乱放的脏盘子、多日未倒水的脸盆、乱得像一团麻的床。他的衣橱倒是塞得满满的:一件蓝外套、两套燕尾服、两件紧身外衣、两套双排扣大礼服、两顶帽子、八条长裤、六双靴子、十四件衬衫、十四条内裤、六把刮胡刀、十六双长袜、一根手杖,甚至还有两把小手枪……一面是奢华的衣柜,另外却是时常陷入拮据的生活。

贝多芬音乐之外的生活就是这样!所以我们应该完全理解他的弧僻冷漠,甚至不近人情。所以他会对敬仰他的观众大吼:“你们这些白痴!”所以他会离群索居,远离喧闹,而折磨人的疾病甚至使他怒斥酒馆里坐在身边的人是“流氓”;所以他会苛刻得因为一点榨菜就叫老仆妇卷铺盖走人。一切的一切,我们必须选择理解和谅解。只有明白伦勃朗双目失明的感受,才能了解贝多芬的痛苦。听力丧失的他几乎不能与同行交流,仅靠一些小字条与外界的交流。这些记录了贝多芬的问题和困惑的字条,其中有一些还保存至今。贝多芬就是这样的人。他为世人留下的一曲曲惊世之作,使我们无法再表达更多的敬重和感激。我们需要同情这个骄傲的人吗?不!贝多芬不容得别人对他的一丝同情。

在贝多芬自尊自强的一生之中,命运的坎坷几乎将他击垮,他却更加斗志昂扬,高贵骄傲。当然,在贝多芬的那个时代,由于民主自由理念的广泛传播和版税制度的确立,经济独立的音乐家已经不再需要对资助人卑躬屈膝像仆人一样侍奉。贝多芬有着极强的自尊和艺术家的傲骨,其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高贵品质为人们所称道。据贝多芬的好友韦格勒回忆“李希诺夫斯基亲王的母亲图恩伯爵夫人在他(贝多芬)面前跪着请求演奏,而贝多芬倚坐在沙发上,不客气地拒绝了她”。贝多芬甚至在信中这样大骂亲王:“你是因为环境和出身才成为了亲王。亲王过去有许多,未来也是,而贝多芬却只有一个。”

1812年夏天,贝多芬和歌德一起在捷克温泉城泰普利茨散步。当他们谈兴正浓之时,歌德见到了迎面而来的奥地利皇后和亲王,他恭敬地摘下帽子站到一边。贝多芬颇为不屑,他说:“这些人应该给我们让路,我们何必要让他们呢?”然后就目中无人地穿行于这些贵族中间,拂袖而去。王公们不但毫不介意,还颇有礼貌地向他致以问候。贝多芬这才轻轻推了推帽子作了礼貌地回应。歌德随后赶上来的时候,贝多芬对他说:因为尊重你我才等你的,你本该受到和我一样的尊重,只不过你对他们过于谦卑了。

贝多芬一如既往地高傲,不愿意为事权贵而轻贱自己。他平生只有一次例外,就是对李希诺夫斯基亲王——一直对他悉心照顾的一位仁慈的绅士。亲王从未怠慢他,尽管他不止一次对亲王发脾气,甚至让亲王吃闭门羹。贝多芬内心其实一直十分感激这位十分尊重和爱护他的长者。亲王快要离开人世的时候,他应亲王一直以来的恳求为其最后演奏了一次钢琴。其实丧失听力的贝多芬在表演上已经严重走音,但贵族们没有与他计较,他们甚至说:“我们不能苛责老贝多芬,他就是这样的脾气,谁叫他是天才呢?”贝多芬五十七岁离开了人世,送葬的途中不仅仅站满了悲痛的仰慕贝多芬的普通观众,还有整齐肃立的王朝士兵——这是哈布斯堡宫殿和贵族们向贝多芬致敬的特殊方式。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离开了这个世界,他仿佛站在高高的天堂之上,俯视着我们这些疯狂崇拜、仰慕他的人。他的音乐和高傲,都给我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当然,除了音乐和高傲,我们还应该记住他的虔诚和爱。贝多芬在一封给弟弟的信中记录了辛酸的心声,他诚挚地自我反省,他非常希望后来的我们不要把他看成一个脾气暴躁、自大狂妄的社会渣滓。他想让我们知道:他对整个人类、整个世界都有深沉的爱。他其实是个孤独的清醒者,他希望通过音乐将人类的灵魂和全知全能的上帝连接,他希望用音乐救赎、感化、涤净世上千千万万仍然迷茫、困惑的灵魂。一切的一切,都源于他对上帝的无限虔诚和对人的无尽热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