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物尽其才:激发创新力

物尽其才:激发创新力

时间:2024-02-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物尽其才以及这个理念蕴含的创新原则呢?管仲是大才,齐桓公能用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第一霸主。按王充的说法,能够举荐大才,任用大才的人,是强有力者。结果身边有才能的人或因为不能受到重视或因为不能物尽其才,最

物尽其才:激发创新力

拙于用大:物尽其才能刺激创新

主讲:周桂钿

所有物,都有它特殊的用处,有的可以互相替代,有的则不能替代。有的有大用,有的有小用。同一物既有大用,也有小用,因人而异。有的似乎无用,实际上却有大用,有的对人有用,对己却有害,有的对别人无用,却是大有利于自己。用还有明暗之分,远近之别。

这一类情况到处都存在着,随便可以举出很多例子。但是,许多聪明人却经常感觉某物无用,某人无用,某某无用。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物尽其才以及这个理念蕴含的创新原则呢?

一、同一种东西,可大用也可小用,用法不同效果大不同——创新不是非要创造出新东西

战国时代,惠施是著名的名家学者。这个名家不是出名的名,而是研究名词、概念、命题这些关于“名”的学问。按现代西方学科分类,是属于逻辑学。可以说惠施是先秦逻辑学家。他很有学问,提出很多命题,成为后代学者感兴趣而不断研究的科学问题和逻辑问题。他与庄周是好朋友,《庄子》一书中有很多故事,是惠施与庄子讨论问题,虽然经常对立,辩驳,由于他们水平相当,正如棋逢对手,互相启发,激发出高深的智慧。他们可以说是谈得来的思想朋友,或叫“论友”与“文友”。对于思想家来说,这种朋友非常难得,也非常重要,失去一方,另一方便会感到寂寞,很多智慧就激发不出来。

在《庄子·逍遥游》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惠施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一颗大葫芦的种子,我种了,长出大葫芦,有五石(一石十斗)的容量。如果用来装水,硬度不够,可能要破。把它分开当水瓢用,哪儿也放不进去,这不是太大了吗?我认为它没有用,就把它打碎了。庄子说:“夫子拙于用大矣。”就是说你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庄子说:“现在你有大葫芦,为什么不想把它浮在江湖上作渡河工具用呢?还能担忧它没地方放?看来你的思想还没有解放,还局限在小雀飞翔的蓬蒿中。”

庄子还讲了一个故事:宋国有个地方的人世代都从事漂洗棉絮的职业。冬天,手沾冷水,寒风一吹,皮肤容易皲裂。他们在多年的实践中摸索,创造出一种“不龟手药”,可以保护皮肤不皲裂。有客人就和他们提出愿意出百金买这个药方。宋人家族聚会商量。有人就说:“我们世世代代从事漂洗工作,一年赚不过数金。现在一下子可以将这技术卖到百金,还是卖了吧。”那个客人买到这个药方后投奔了吴王。后来越国来侵犯,吴王就派他带兵出战。到了冬天,他们与越国军队打水战,因为有这“不皲手药”,战士冻伤的很少,战斗力很强,最终打败了越国军队。这位客人最后得到了封侯。

【编辑注评】

同样是“不皲手药”,有人利用它可以得到封侯,有人利用它不过是当个漂洗工。那只是由于使用的方法不同。同样一种东西,可以有大用,也可以有小用。用法不同,效果大不一样。所谓创新,未必都需要创造出新的东西,有的时候对一种东西加以新的利用,也是一种开发与创新。就像同样是葫芦,脑袋里只想着它能用来做瓢舀水,不过是个儿头大了,就想不到还能开发出一个新的用法,最终当成废物放弃了。说穿了,这就是不折不扣的死脑筋。

二、大匠无弃材,圣人无废才。才不才,关键在于用——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才能留住人才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有贤人不用,是当政者的耻辱。东汉哲学家王充对此有更多的分析。他在《论衡·效力篇》中说:有人上山砍些小木,割些杂草,捆好背回家。“至于大木,十围以上,引之不能动,推之不能移”,就被抛弃在山林中。以此推论,知能高超的大贤人,也像大木一样,当政者举不起来,也就放弃了。王充认为,就是这个原因,“孔子周流,无所留止,非圣才不明,道大难行,人不能用也!”因此可以说孔子就像山中巨木。理论水平太高,低素质的诸侯王没有能力任用。管仲是大才,齐桓公能用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第一霸主。伍子胥屈原都是大才,吴王不能用伍子胥,楚王不能用屈原,不但不用,还要加以迫害。这是贤才遭受迫害,昏君身死国亡的根本原因。王充根据历史事实,加上自己的生活体验,得出结论:当政者无能,贤才不用,无德无能的小人却都占据重要的位置。贤才的走向决定了战争的胜负。项羽手下曾经有过许多贤人,如韩信、陈平,得不到重用,都跑到刘邦一边,结果刘邦战胜项羽。这是最典型的例子。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贤人的走向代表民心所向。不能用贤人,就不会得民心。因此,说到底,还是民心决定历史的发展方向。

杜甫诗句有“古来材大难为用”。这大概是历代怀才不遇的贤才的共同心声。不能用大材的木匠不是高明的木匠,不能用贤能之士的当政者不是高明的君主。(www.xing528.com)

按说,所有人都是人才。只不过才有小才、有大才。道家有“大智若愚”和“大愚若智”的说法。大智若愚,就是大才,在小事上不予理睬,或者不关注小事,就被一般俗人视为愚笨。而他的大智慧在内部藏着,别人看不见,以为没有。最愚蠢的人,凡事都耍小聪明,似乎只有他最聪明,俗人也觉得他聪明,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到头来,落个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小才以自己的小聪明讥讽大才,就因为他不认识大才,也因为他自以为聪明。他不认识大才,也不认识自己。大才超常,不是一般人所能认识的。能够认识大才,本身就应该是高水平的。按王充的说法,能够举荐大才,任用大才的人,是强有力者。自己无力,当然举不起大才。梁山上的白衣秀士就容不下林冲宋江可以拢住一百单八将。这就是他们的区别。一个好汉三个帮,首先自己必须是好汉,如果自己不是好汉,别人不肯帮,也无法帮,即使帮了,他也不会接受,或者不能正确接受,让帮的人伤心,让人感叹所谓“爱莫能助”,所谓“扶不起来的阿斗”,就说的这种情况。任何时代都有大才和奇才,如何发挥他们的特长,是当政者和主事者的重要责任。现在提倡创新,如果谁有了大的创新,就可能受到打击,为什么不能得到容忍呢?当然,创新如果不被质问,可能创新也不会完善,也不会有大的影响。经过冬雪,梅花才特别香;经过百炼,生铁才能成钢。

【编辑注评】

大匠无弃材,圣人无废才。才不才,关键在于用。善用者,到处有才。现在有些企业管理者或者不善用才,总以为身边缺人才,老是想从远处引进什么人才;或者用人不当,大才不及小才,让千里马老鼠,不如家猫。结果身边有才能的人或因为不能受到重视或因为不能物尽其才,最终跳槽走了。留不住人才用不好人才,这样的企业能有好的发展吗?还有些人怀才不遇,于是怨天尤人。实际上古来才大难为用,很多人是大器晚成的。司马迁受到迫害,撰成《史记》,流芳百世;王充宝货待贾,结果老于上虞,留下《论衡》,智撼千秋。如果善于用才,就不要以为身边无才;如果真的有才,就不要担心永远被埋没。

三、人只知道有用的用处,却往往忽略了无用的用处——化腐朽为神奇是另一种创新

惠施对庄子说:“我有大树,叫做樗。它干粗根大,不能加工成长直的材料,枝权弯曲不能加工成圆形或者方形的材料。它长在路边,木匠都不看它一眼。大而无用,被大家所抛弃。”庄子先说两类动物:一是小动物如野猫和黄鼠狼,跳来跳去,很是灵活,却不免落入陷阱,被人捕获。一是大动物如牦牛,虽然大,却抓不了老鼠。樗这种树,惠施怕它没有用,如果长在广无人烟的地方,人可以在树下安心睡觉,逍遥自在,不担心有人来砍伐,也不愁有动物来损害。没有什么用处,还有什么可以烦恼的呢?

在这里讲的用有内外之别。黄鼠狼灵活,却保不了自己的生命。牦牛虽大,却抓不到老鼠。都有“无用”的方面。樗树对人来说,无用,正是这一点,对于保护它的生命安全却很有用。

在《人间世》中,说齐国有一棵栎树,又高又大,被当作神树,树冠可以掩蔽数头牛,高度超过山顶,树干粗达百围。百围,就是一百人手拉手围起来那么大。有一个姓石的木匠,带着弟子经过那里,很多人在观赏那棵大树,弟子也很好奇,看了后对师父说:“自我拿着斧头跟着师傅学艺以来,从未见过这么美的木材。你为什么不停下来看看,一直走过去呢?”石师傅说:“走吧!别提了。这是没有用的木材。用它造船就会沉下去,用它做棺材就会很快腐烂掉,用它做器具容易毁坏,作为门户会流出脂液,做了柱子容易生虫。这是不能用作木料的树,没有任何用处,才这么长寿。”

栎树在梦中告诉石师傅,那些果树果实成熟时,很多人去采摘,爬到树上,有时弄折树枝,给自己的生命带来很多痛苦,所以不能尽其天年,而半途夭折。这不是自找的吗?所有物都是这样,所以我长期追求无用,终于实现了无用,这对我自己有大用,保存生命,因此而长寿。

【编辑注评】

人只知道有用的用处,却往往忽略了无用的用处。一个海滩没有用,在那里建一个浴场,去的人很多,发挥了大用。沙漠现在看没有用,科学发展以后,可以利用那里的太阳能,开发前途不可限量。现在许多人迹罕至的地方,都被开发为自然保护区,成为热门旅游景区。什么东西没有用,那都是需要开发的对象,都有研究价值,都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做到这一点,不失为另一种创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