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现代语言学流派中的历史比较语言学

现代语言学流派中的历史比较语言学

时间:2024-03-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这本书被认为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性著作,而葆朴也就成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第一个奠基人。从1816年到1833年短短的17年之内,历史比较语言学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代语言学流派中的历史比较语言学

第二节 历史比较语言

19世纪初期的语言学曾受到三种因素的影响:历史主义观点在科学中的贯彻,浪漫主义思想的发展和欧洲学者对梵语的研究。

历史主义的观点是从哲学社会学和法学中传入语言学的,语言学家们开始广泛地采用历史主义的原则来说明各种语言现象。浪漫主义的思想引起了学者们追溯语言过去的历史的兴趣,促进了对各种活语言的古代发展历史的研究。对梵语的研究不仅使欧洲学者们熟悉了古印度的语言,而且还促使他们开始把欧洲语言同梵语进行对比。

1786年,在东印度公司任职的英国学者琼斯(W.Jones,1746-1794),在印度加尔各答的亚洲学会上宣读了一篇论文,认为梵语同欧洲的许多古代语言有着共同的来源。例如,希腊语、拉丁语和梵语的“母亲”“二”“三”这三个词对应如下:

琼斯指出:无论多么古老,梵语的结构是最奇特的,它比希腊语更完备,比拉丁语更丰富,并且比这两种语言都更精美,可是它们无论在动词的词根方面,还是在语法的形式方面,都有很显著的相同点,这不可能是出于偶然的;事实上,这些相同点是这样的显著,使得研究这三种语言的语言学家,没有一个能不相信它们是出于共同的来源。

1808年,德国浪漫派诗人史勒格尔(F.Von Schlegel)发表了《论印度人的语言和智慧》(über die Sprache und Weisheit der Indier),认为梵语与欧洲许多语音的共同点不是出于偶然的。他提出了“比较语法”这个术语,并说:“比较语法将给我们以关于语音谱系的崭新的知识,正如比较解剖学曾给自然历史以光明一样。”(3)

琼斯和史勒格尔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先驱者,但是,他们未能找出梵语和欧洲语言的语音对应规律,因此,他们的研究还不能算是真正的历史比较语言学。

1816年,德国语言学家葆朴(F.Bopp,1791-1867)出版了《论梵语动词变位系统,与希腊语、拉丁语、波斯语和日耳漫语相比较》(über der Konjugationssystem der Sanskritsprache in Vergleichung mit jenem der griechischen,lateinischen persischen und germanischen Sprache)一书,他认为这几种语言都出于一种共同的原始语言,只不过梵语比其他语言保存有更多的原始形式。他以梵语的形式来解释拉丁语和希腊语的许多形式,找出了它们的动词变位系统的对应关系,获得了很大的成功。这本书被认为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性著作,而葆朴也就成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第一个奠基人。

1818年,拉斯克(R.K.Rask,1787-1832)发表了《古代北方语或冰岛语的起源研究》(Unders9gelse om det gamle Nordiske eller Islandske Sprogs Oprindelse)。他指出,在语音方面,日耳曼诸语言的词和其他印欧语的词存在着有规律的形式对应关系。例如,凡是其他印欧语(如拉丁语)有p音的地方,日耳曼语(如英语)便有f音。试比较:

此外,拉斯克还看出了冰岛语与印度语和波斯语有一个较远的共同来源。

当时,丹麦科学院举行论文比赛,研究丹麦语的来源。拉斯克把他的书寄到哥本哈根去应征,获得了丹麦科学院的奖金。

1819年,德国语言学家雅可布·格里木(J.Grimm,1787 -1863)出版了《德语语法》(Deutsche Grammatik)一书(此书实际上是研究日耳曼语发展史的),提出了格里木定律。他认为,日耳曼语与其他印欧语言(拉丁语、希腊语、梵语)之间,存在着如下的语音对应规律:

(i)日耳曼语中的f对应于其他印欧语中的p;

(ii)日耳曼语中的p对应于其他印欧语中的b;

(iii)日耳曼语中的θ对应于其他印欧语中的t;

(iv)日耳曼语中的t对应于其他印欧语中的d;

等等。

现将日耳曼语中的哥特语与拉丁语、希腊语、梵语的语音对应规律列表比较如下:

表1-1 格里木定律

1833年,德国语言学家波特(A.F.Pott,1802-1887)发表了《词源探讨》(EtymoIogical Investigations)一书。书中指出,某个语言形式的词源,就是这个形式的历史。要得到某个语言形式的词源,不仅必须找到它在该语言里较古的形式,而且还要找到它在各亲属语言里的形式,因为它们都是同一母语形式的变体。例如,要说明英语mother(母亲)这个词的词源,首先要找到9世纪古英语的形式mōdor,然后,还要说明它与古北欧语mōσer、古弗里斯兰语mōder、古撒克逊语mōdar等日耳曼语言有亲属关系,并构拟出古日耳曼语的原始形式* mōder(4);最后,再把这个古日耳曼语的原始形式同梵语mātā、阿维斯达语(古伊朗语) mātā、古亚美尼亚语māir、古希腊语mēter、拉丁语māter、古爱尔兰语māthir、古保加利亚语māti相比较,找出它们的亲属关系,根据这样的对比,构拟出这个词的原始印欧语形式* mātēr。(www.xing528.com)

从1816年到1833年短短的17年之内,历史比较语言学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德国语言学家施来赫尔(A.Schleicher,1821-1868)总结了前人的成果,致力于古印欧语的重建。他认为,语言同其他自然现象一样受着相同的功能规律和发展规律的支配,因此可以把自然科学中所制定的精确方法应用于语言发展过程和分类的研究。他在1861-1862年出版的《印度日耳曼语比较语法纲要》(Kompendium der Vergleichenden Grammatick der indogermanischen Sprachen)一书中,根据已经发现的规律来重建原始印欧语,并追溯出它在每一分支中的发展。他把自己对各种语言相互关系的研究成果和它们先后形成的过程绘成了印欧系语言发展的谱系树。施来赫尔在《印度日耳曼语比较语法纲要》一书中绘出的谱系树如下:

图1-1 谱系树

19世纪70年代,德国语言学家勃鲁格曼(K.Brugmann,1849-1919)、奥斯托霍夫(H.Ostohoff,1842-1907)、雷斯琴(A.Leskien,1840-1916)、德尔布吕克(B.Delbrück,1842-1922)、保罗(H.Paul,1846-1921)成立了“青年语法学派”(Junggrammatiker),他们把语言变化的规律归纳为两条极其重要的原则:

(1)语音规律不容许有例外:一切语言的变化都是缓慢的、自发的、依照自然的盲目需要而进行的,它们都是由于语言变化中的生理因素引起的结果,因此,语音规律就跟物理学的定律一样,不容许有任何的例外。

(2)由类推作用构成新形式:所谓类推作用,就是以语言中某些词和形式为标准,使另一些词和形式向它们看齐,从而构成新的词或新的形式。

青年语法学派的这些研究,进一步深化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理论,把历史比较语言学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然而,历史比较语言学家们对于他们的成绩太乐观了,以至于保罗在1870年公然宣称:只有研究语言历史的语言学才是科学,其他的研究都不是科学。他傲慢地把其他方面的语言学的研究一律排斥在科学的大门之外。这种唯我独尊的态度必然要阻碍语言学的进一步发展。

于是,在语言学界酿起了一场新的革命,这场革命的主将是著名的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De Saussure,1857-1913)。从索绪尔开始,语言学便进入了现代语言学的新阶段。

本章参考文献

1.R.H.Robins,A Short History of Linguistics,1967.

2.J.Lyons,Introduction to Theoretical Linguistics,1977.

3.岑麒祥:《语言学史概要》,科学出版社,1964年。

【注释】

(1)形动词是既有静词特点又有动词特点的词。

(2)成分词是置于可以变格的静词前后的词。

(3)F.Von Schlegel,über die Sprache und Weisheit der Indier,P28.

(4)在原始形式之前加一星号*,以示区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