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古德时代前德国文学纲要

古德时代前德国文学纲要

时间:2024-01-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歌咏师生活的时代里,虽然仍存在着君主与平民这种阶级地位上悬殊的鸿沟,但这却是德国有史以来最民主的时代。这使得德国产生了单调的拟古主义文学,或使德国没有选择的一味模仿邻国的文学。值得庆幸的是,即便在这样黑暗的时代里,德国在思想上的光芒却未消失。在30年战争快要结束的时候,德国诞生了第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莱布尼茨。但是在德国,文学虽未终结,但在再次复兴前的百年间,则是极其暗淡的。

古德时代前德国文学纲要

路德—歌咏师—萨克思

我不能够也不想放弃,因为去做任何违背良心的事情是既不安全也不够审慎的。我站在这里,我什么也不能做,请神帮助我,阿门!

——路德

许多人既有实干的才能,又有文学天赋。比如沃尔特·拉雷和葡萄牙诗人珈芒斯。但在历史上具备极强的政治才干和文学天赋于一身的人却只有一个,他便是马丁·路德。从文学的表述中,要把人物性格的一方面和其他方面分开,以及将生活中的每一个部分分开是不可能的一件事情。我们无法说出马丁·路德的宗教和政治上的权利在多大程度上来源于他对文字的掌控,我们也无从知道作为德国的民族英雄,他对从萨克森分化出来的德育的发展,以及对构成近代德国文学的基础——德语的贡献。我感兴趣的仅仅是文学事实。在文学史上,可以和路德媲美的只有但丁。他们都是对祖国或者一些松散地关系着国家文学的发展做出贡献的“唯一人”。在意大利文学史上,但丁第一个用多斯加纳语进行写作,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多斯加纳语风格。从文学的观点来说(让我们记住,历史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一种观察事物的方式),路德对《圣经》的翻译使他成为权威并且变得重要。德意志在16世纪进行的宗教改革并不完全只是为了反对教堂对权力的滥用,也不完全只是神学意义上的革命。它确实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斗争运动,让人热血沸腾。路德意识到,把《圣经》译成本民族的语言,让本国人民都能够了解其内容,这是形成自己强大号召力的唯一的方法。此前,《圣经》用古语写成,话语权掌握在一些有知识的学者、僧侣手中。路德的目的就是把基督教的一切有记载的内容昭示给本国民众,把引起宗教争端的一些基本教义告诉民众,这一点与英国的《圣经》译者相同。毫无疑问,许多人无法阅读或者没有钱买《圣经》文本,但当有人读给他们听的时候,他们却能够理解本国的语言。不久之后,德国学者和哲学家的散文也发展起来,但是这些散文陈腐艰涩,声名狼藉,甚至本土的德国民众都难以理解。而路德的共通德语,不仅使远离人间的《圣经》重新焕发青草的气息,而且其清新活泼的文风一扫当时晦涩难懂的风格,还德语以活力。路德并非首先希望成为一个文学艺术家,他是为实际目的而写作。那个说他将墨水瓶投向恶棍的故事很可能是真的,但他说扔出去的是墨水,而不是墨水瓶。像他同时代的人一样,从君王到农民,他对一些简单的音乐非常熟悉,还擅长演奏琵琶。他是听着重新焕发活力的15世纪的赞美诗成长起来的,那时候它们在曲调以及歌词上都和英国的赞美诗非常相像(音乐常常是从德国借鉴过去的)。路德写了一些很有影响力的赞美诗,歌词是不用说的,有时候他还亲自编曲。他创作的最著名的赞美诗是《坚固的堡垒是我的神》。这首诗气势磅礴,文笔简约,其神的意蕴很难也不可能被英文译者完美地把握,哪怕是德国人最崇拜的天才托马斯·卡莱尔也不例外。路德的诗句“没有神,人就无能为力”,就像来自天堂的声音,虔诚而激昂。但这么美丽的诗句却被卡莱尔译成:“用人的腕力,我们什么都做不成,”没有丝毫的美感。这也许是我们只能找到少量解释的原因,这也显示了翻译的困难:文学故事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www.xing528.com)

路德和他的宗教改革并没有吸收德国在16世纪的一切聪明才智。在当时,世俗诗人辈出,在手工艺人、商人、绅士和骑士当中,还存在着以“歌咏师”形式组织的公民大众,他们继承了12至13世纪“吟游歌手”的传统。他们的艺术是很严肃的,要想成为歌咏师,候选人必须证明他的作词和编曲的能力,而他的成功也相当于获得骑士身份一样重要,或者相当于获得了一个大学学位。

歌咏师、诗歌和喜剧的精神都保留在瓦格纳歌剧当中。在歌咏师生活的时代里,虽然仍存在着君主与平民这种阶级地位上悬殊的鸿沟,但这却是德国有史以来最民主的时代。工匠由早先的出卖劳动的奴隶转变成独立的手工业者,接着成为拥有公民权力的工会成员。所以歌咏师中最著名的诗人,是生于纽伦堡的汉斯·萨克思,虽然他是鞋匠出身,但地位并不比绅士、学者们低贱。这一点可以从伊丽莎白时代的剧作家托马斯·德克尔活泼、风趣的喜剧《鞋店的节日》中看出来。剧中主要描写了15世纪的一个当了伦敦市市长的鞋匠的故事,虽然故事纯属虚构,但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萨克思是一个多产的散文和韵律诗歌作家,他的很多作品都成为了德意志文学史上永传不衰的部分。但比任何作家的作品都更加永久的是正常运动所产生的效果。成千上万的受过训练的业余爱好者——他们中间有平民、面包师和匠人——都来参与创作歌曲。而那些不会创作的人至少也可以得到一个无处不在的诗的氛围。在这些大众艺术和将诗歌与音乐作为一门课程学习的德国人之间有一个最基本的联系。最为平凡、最为普通的德国公民都能够吟唱和表演巴赫舒曼的作品,他们还阅读歌德席勒。当伟大的德意志音乐家和诗人来临的时候,就连那些乡野村夫都能够理解他们。

但是在德意志,伟大的天才推迟到18世纪和19世纪才姗姗而来。17世纪对英国和法国来说是一个辉煌的时代,但对中欧来说则密布着黑暗。30年的战争一直持续到1648年,而且甚至到那个时候还没有完全终止。德国遭到了毁坏,成年人受到了摧残,年轻人惨遭屠戮(如果有谁能够统计出战争中死亡的人数,那他毫无疑问是一个天才)。文艺复兴之光照遍了欧洲的其他地方,却在德意志熄灭。这使得德国产生了单调的拟古主义文学,或使德国没有选择的一味模仿邻国的文学。值得庆幸的是,即便在这样黑暗的时代里,德国在思想上的光芒却未消失。在30年战争快要结束的时候,德国诞生了第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莱布尼茨。在18世纪,他的理性主义思想不仅在它自己的国家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盛行于法国。但是在德国,文学虽未终结,但在再次复兴前的百年间,则是极其暗淡的。关于这点,我将会在第四十章再次提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