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毽球运动:起源与发展

毽球运动:起源与发展

时间:2024-04-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毽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毽球运动的前身是我国古老独特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踢毽子”,流传广泛,历史悠久,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华夏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以此推断,踢毽子最晚也应起源于2000年前的汉代。踢毽子活动在宋代有了极大的发展,并已定名为“毽子”了。

毽球运动: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 毽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毽球运动的前身是我国古老独特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踢毽子”,流传广泛,历史悠久,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华夏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一、毽球运动的起源

毽球运动俗称“踢毽子”,被人们誉为“生命的蝴蝶”,在古都北京还有个富有诗意的名字——“翔翎”。

“踢毽子”起源于什么时候?又是何人所创?这个问题早已成为我国史学家们积极探索的研究课题。

(一)文字记载起源说

在我国古代,踢毽子是所谓“杂伎”“杂戏”“博戏”“百戏”的一种。毽子,在古籍里又写作“鞬”“子”“蹀”等。清人翟灏《通俗编》卷三十一“子”条载:“《吴氏字汇补》:‘毽,抛足之戏具也。’”毽子分毽铊和毽羽两部分,毽铊多用圆形的铅、锡、铁片或铜钱制成,毽羽多用翎毛。《燕京岁时记》上说:“毽儿者,垫以皮线,衬以铜钱,束以雕翎,缚以皮带。”

有关踢毽子的起源有两种传说。一种传说认为,毽“创自轩辕黄帝”,当时叫“踘”,是练习武士的一种器具。“”在《中华大字典》中解释为“皮毛丸”,显然“皮毛丸”与毽应是两种不同的东西。另一种传说认为,毽“创自岳武穆,用箭之翎,配以金石之质,抛足而戏,以释军闷”,但此传说没有可靠的佐证。

据说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有一种祭祀祈雨时边跳边踢的舞蹈,是古代足球运动——蹴鞠的雏形。古代的名物考据家认为踢毽子源于蹴鞠,如宋人高承《事物纪原》称踢毽子为“蹴鞠之遗事也”。而“蹴鞠者,传言黄帝所作,或曰起战国之时”(《史记·苏秦列传》裴驷集解引刘向《别录》)。如依此说法,踢毽子的历史就要追溯到战国以至遥远的黄帝时代了。黄帝时代,史事渺远不可求,说踢毽为黄帝所作,并不可靠。说起于战国之时,或许有些根据,但因踢毽子乃细物中之细物,要找到确凿起源时间的证据,几乎是不可能的。故这里姑且以前人成说为据,断为起于战国好了。虽然这仍属于传统中的史影,但唐代以前的鞠“用毛纠结为之”(《初学记》),与毽羽类同,且也是“抛足之戏具”,应足以证明鞠与毽的确是有点血缘关系的。以此推断,踢毽子最晚也应起源于2000年前的汉代。

(二)历史文物考证起源说

战国时代蹴鞠很盛行,到汉代又演化出现了蹴毛丸,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当时,蹴鞠须有鞠域,踢法与现代足球相似,而蹴毛丸则和今天的踢毽子非常相似。

1973年在我国山东省济宁县喻北屯城南张村发现了一个东汉墓葬,并从中出土了23块画像石。在其中一块高36厘米、宽42厘米的砖石上,刻画了一幅蹴毛丸图(图1-1-1)。

图1-1-1 蹴毛丸图

图中可见表演者8人,身着统一服装,有1人持1丸,也有1人持2丸的,还有几人持1丸的,共有毛丸8枚,围绕着中央一块云状椭圆形花纹地毯表演蹴毛丸。8人动作和谐舒展,神态各异,身形潇洒自然。从图中可以看到,每个毛丸上部均有几条细线,这和蹴鞠有很大区别,经专家考证确认,图中毛丸上的细线代表一种毛织物品,和我国近代皮毛毽的制作相类似。表演者蹴毛丸的动作形态和现代踢毽子的盘、拐、绷、磕以及手心、手背、里外抱月等花样踢毽技术动作也基本相似。由此可以证明,今天的踢毽子至少是起源于我国公元前200多年的汉代,由蹴毛丸活动发展而来,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不同时代的变迁而延续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二、毽球运动的发展

根据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证明,踢毽子起源于汉代,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体育活动。根据文史学家的考证,汉代画像砖上已有记载踢毽者的图像,且盛行于南北朝隋唐,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从源于汉代的蹴毛丸活动发展到今天的毽球运动,从花样踢毽的多样性、观赏性、个人性到现代毽球的群众性、对抗性、健身性和娱乐性,毽球运动在广泛开展的基础上不断向前发展。

(一)毽球运动的历史演变和发展

1.两汉时期

“蹴鞠”由军中体育逐渐演变成民间体育,流传至汉唐时更为盛行,此时“蹴鞠”俗称“打毯”,因为它是一种用脚踢一个装满毛的球类运动。汉代时,后宫的嫔妃也玩这种游戏,但是因嫔妃们力小又柔弱,所以在毯上绑绳子踢,故称为“系线之鞠”。宫里的鞠华丽讲究,一般平民百姓无法仿制,因此就用线团来代替华丽的鞠,久而久之,复杂的鞠就演变成绑上绳线的制钱。后来又由于踢毽的花样日渐繁多,于是把线去掉并在制钱上系上几根羽毛。这时,我们就约略可以看到今日毽子的雏形了。

2.南北朝时期

到了南北朝时期,人们已经能够熟练、巧妙地踢毽子了。最早记载踢毽子活动的书是唐人释道宣所著的《高僧传》二集卷十九《佛陀禅师传》,其中记载:“沙门慧光年立十二,在天街井栏上,反踢蹀,一连五百,众人喧竞异而观之。佛陀因见怪曰:此小儿世戏有工。”这里的“蹀”就是“毽子”,反踢就是用脚外侧踢,也叫“拐”。反踢五百下,可见脚上功夫。这里的佛陀又是何许人呢?他就是南北朝北魏时河南嵩山少林寺的第一位住持跋陀。他非常喜欢慧光,就将他收为徒弟,因此慧光就成了少林寺的小和尚。而驰名中外、源远流长的少林寺武术也开始采用踢毽子作为锻炼辅助工具。佛陀称踢毽子为“世戏”,亦可表明作为一种游戏,踢毽子在当时社会上已较为流行了。

3.唐宋时期(www.xing528.com)

唐宋时期,踢毽子更加风行,技巧也更高超。踢毽子活动在宋代有了极大的发展,并已定名为“毽子”了。宋朝高承在《事物纪原》一书中,对踢毽子也有较详细的记载:“今时小儿以铅锡为钱,装以鸡羽,呼为毽子,三四成群走踢,有里外臁、拖抢、耸膝、突肚、佛顶珠等各色,亦蹴鞠之遗意也。”可知此时踢毽子有边跑边踢之法,高承所说踢毽子有蹴鞠的“遗意”,就是说受古代足球踢法的影响,吸收了其中的花样踢法。宋代是我国足球发展的一个兴盛时期,踢法有两种。一种是有球门的分队比赛,名曰“筑球”;另一种是不用球门的个人表演赛,名曰“白打”。“白打”踢法,除手以外全身都可以触球,可以组成许多花样,并且难度很大。宋代足球专业书《蹴鞠谱》中说:“脚头十万踢,解数百千般。”就是形容踢法花样之多。踢毽中的里外臁、拖抢、耸膝、突肚、佛顶珠、拐子等动作,都原是足球“白打”踢法中的花样动作,被吸收到毽子游戏中。毽子由原来只有反踢等动作,发展到有多种花样踢法,这就是吸收了足球的“遗意”。

宋代,由于踢毽子的人多,还产生了以卖毽子为生的小商贩。南宋词人周密写的笔记《武林旧事》卷六“小经纪”条,列举了首都临安城(杭州)里经营各种玩具的小商铺,如风筝、粘竿、毽子、鹁鸽铃、象棋、弹弓等等,并指明:“每一事率数十人,各专藉以为衣食之地,皆他处所无也。”有几十家专门制造毽子等玩物的铺子,这说明作为商品的毽子,销售量是不少的,也可见当时踢毽子的社会普及程度是比较高的。

4.明清时期

明清时代,踢毽子更为普及,毽子的踢法更多,技艺也大为长进,并开始有正式的踢毽比赛。其踢法多种多样,有单人踢、双人踢、多人踢,有正踢、反踢、交叉踢等,各种花样也有一二百个。阮葵生《茶余客话》“踢毽”条说:“其中套数家门,凡百十种。”清人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述北京民间踢毽子:“都门有专艺踢毽子者,手舞足蹈,不少停息,若首若面,若背若胸,团转相击,随其高下,动合机宜,不致坠落,亦博戏中之绝技矣。”《通俗编》“踢毽”条说:“今京市为此戏最工,顶额口鼻,肩背腹膺,皆可代足,一人能兼应数敌,自弄,则子终日绕身不堕。”据说清朝光绪年间,承德有一个百岁老进士,能踢出喜鹊登枝、金龙探爪、狮子滚绣球等一百零八种花式。由于踢毽子趣味盎然,观之赏心悦目,故成为艺术家,尤其是民间艺术家的创作题材。花瓶上出现了匠人们绘的踢毽图,画家也把踢毽子的场面画下来,清代风俗画集《北京民间风俗百图》里的踢毽图,就是现存的一幅。

踢毽子既有趣,运动量又可大可小,故踢毽者男女老少都有。尤其清代妇女踢毽子更为引人注目。《清代北京竹枝词》中唱道:“青泉万迭雉朝飞,闲蹴鸾靴趁短衣。忘却玉弓相笑倦,攒花日夕未曾归。”当时女孩们爱玩名曰“攒花”,即“数人更翻踢之”的踢毽游戏。为了玩得痛快,她们脱掉裙裳,身着短衣,踢着,笑着,常常日落不归。陈乃乾辑《清名家词》中记载了清初著名词人陈维崧作的一阕《沁园春》,咏闺人踢毽子,词云:“娇困腾腾,深院清清,百无一为。向花冠尾畔,翦他翠羽;养娘箧底,检出朱提。裹用绡轻,制同转,簸尽墙阴一线儿。盈盈态,讶妙逾蹴鞠,巧甚弹棋。鞋帮只一些些,况滑腻纤松不自持。为频夸狷捷,立依金井,惯矜波悄,碍怕花枝。忽忆春郊,回头昨日,扶上栏杆剔鬓丝。垂杨外,有儿郎此伎,真惹人思。”我们好像看到一位清代女郎在清幽的深院里踢毽子的盈盈姿态,那精心制成的毽子上下翻舞,变化多端,简直比踢球还巧妙,比弹棋更有趣味。

清末时踢毽子已成为民谚内容,而且发展为数人同踢的技巧运动,达到了鼎盛时期,参加的人越来越多。踢毽子不仅用来锻炼身体,作养生之道,而且和书画、下棋、放风筝、养花鸟、唱二簧等并提,一些人更是以会踢毽子而自荣。踢毽子的活动也更加广泛,特别是青少年参加者更为普遍,当时就有这样的童谣:“一个毽儿,踢两半儿,打花鼓,绕花线儿,里踢外拐,八仙过海,九十九,一百。”这也说明踢毽子已经发展到了相当普及的程度。民间踢毽爱好者更是用功苦练,以口传身授的方法代代相传。以北京为例,每遇城乡庙会,各路能手,步行相聚,观摩比赛,培养新手,异常热闹。

清末,北京的民间踢毽子艺人发展为四个流派。他们各有绝活,风格不一,并广收门徒,还时常摆下擂台,较量踢毽子的技艺。1912年,在地安门外举行了一次轰动全城的毽技大表演,会后成立了毽技组织。

清末民初兴办新学,学校中开设了体育课,当时受过专业训练的体育教师不足,许多学校就以传统体育项目作为教材,踢毽子就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一个项目。很多还健在的老人都津津乐道,当年中学读书时大多参加过踢毽子比赛,还能踢出几十种花样呢。

5.民国时期

到了20世纪30年代,涌现了一批全国闻名的踢毽子能手,如北京的谭俊川、金幼申、溥子衡、林少庵,上海的周柱国、陈鸿泰,河北的杨介人,浙江的谢叔安,河南的路锦城,等等,数不胜数。踢毽技术在普及的基础上得到了提高,各种踢法丰富多彩,高难翻新的动作层出不穷,不同风格争奇斗胜,使观者眼花缭乱,惊叹不已。我国传统的踢毽运动,日趋完善。

1928年12月,在上海市举办“中华国货展览会”时,举行了我国第一次踢毽子公开比赛,推动了这项民族体育运动的发展。1933年3月26日,在南京市又举行了第一次全国性的踢毽比赛,据当时的报纸报道:“报名参加者颇为踊跃,其中有河北的溥子衡、金幼申、杨介人3人,对于踢毽子极有经验,能踢之花式均有百余种之多,观者无不赞美。此外,有著名体育家及踢毽能手参加,届时定有一番热闹也。”比赛结果是:河北杨介人获普通踢(盘踢)和花样踢第一名;北京运动员溥子衡、金幼申获普通踢和花样踢并列第二名。在颁奖会上,杨介人、溥子衡、金幼申3人再次进行了表演,还拍了电影纪录片

1933年10月举行的全国体育运动会上,踢毽子同拳术、摔跤、弹弓、剑术等民间运动项目一起,又进行了比赛。周柱国、溥子衡和金幼申分别获普通踢的前三名;陈鸿泰获特别踢(交踢,北京叫“小毽股”)第一名,周柱国和金幼申分获第二、三名。比赛后,金幼申、溥子衡二人,还在南京、上海等地的一些大学、中学等单位进行了多场表演,得到了各界人士的好评。

随着近代体育项目的开展,踢毽子活动在学校中止了,在社会中也逐步衰落。其主要原因是,踢毽子活动虽有不少花样动作能引起人的兴趣,但是一种个人表演的毽技比赛,输赢的标准很难判断,不如近代直接对抗的体育项目,更能满足精神上的需要。

6.新中国成立后

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这项民族体育运动才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1950年北京市吸收了在街头靠踢毽子糊口谋生的艺人参加了杂技团,专设了踢毽子节目,并出国进行表演,受到了国外观众的热烈欢迎。

1961年6月,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了“飞毽”的电影,特别介绍了踢毽运动的历史和踢法,推动了这一运动的发展,天津、上海、保定、哈尔滨等地参加踢毽子的人越来越多。上海电视台也专门向广大观众推荐踢毽运动,上海《青年报》还组织了全市中学生“红花杯”踢毽比赛,历时两个多月。

1963年,踢毽子同跳绳等项目一起被列入国家提倡开展的体育活动,踢毽子运动还被编入了小学体育教材。

1967年左右适逢“文革”动乱,社会秩序混乱,很多人闲暇无事可做,为了自娱自乐,当时广州市街头小巷出现了年轻人踢足球、中老年人踢毽子这样一种情景。传统网毽在这种社会环境中应运而生。它是在广州当时叫“东较场”的地方,由10多名踩三轮车的搬运工人组织开展的,他们在地上划出一个大约长12米、宽6米的长方形场地,中线用两根竹竿两边固定,挂起一张大约1.5米高的网,开展隔网对踢毽球。传统网毽中南派花毽和足球许多技术招式以及精妙而秀丽的脚法,在网毽比赛中演绎得淋漓尽致。传统网毽还融汇了羽毛球的点、线、面等技术层面的打法,比赛精彩瞬间令人津津乐道,经典而精彩纷呈的场面层出不穷,和谐而热烈的传统网毽比赛,为广州毽球书写了光辉的一页。

1984年3月3日,原国家体委将毽球列为正式比赛项目。与此同时,竞赛体制基本完善,全国毽球锦标赛、职工赛、中学生赛、国际邀请赛等竞赛制度相继建立。在政府和体育部门的倡导下,毽球运动在北京、湖北、山东、广东、上海、陕西、河南、山西及东北各省广泛开展,各地相继组织了各种类型的毽球比赛,越来越多的群众参加到了这项活动之中,充分显示了毽球运动的强大生命力。

1987年9月,中国毽球协会的成立,标志着毽球运动在中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进入20世纪90年代,毽球运动又先后跻身于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全国农民运动会和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等大型综合性运动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