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拥有鲁迅情怀的我

拥有鲁迅情怀的我

时间:2023-05-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的鲁迅观毛一波一我自来是对鲁迅抱有好感的人,也常常觉得中国新文坛的小说,只有《呐喊》之类可读。如果要拼命的回想起来,深觉得自己之喜欢鲁迅,还是在喜欢了多少其他的新作品之后。二我和鲁迅没有见过面也未通过信,我能理解他到何种程度,自然是难以决定的。可见当时的鲁迅,的确具有一点虚无主义的精神。谁都知道,在上海的革命文学初起时,鲁迅是一个强烈的反对者。

拥有鲁迅情怀的我

我的鲁迅

毛一波

我自来是对鲁迅抱有好感的人,也常常觉得中国新文坛的小说,只有《呐喊》之类可读。这不仅口头上这样那样的说,似乎在文字方面也留下过什么话的了。

虽说如此,但最初接触新文艺创作的我的当时,恐怕是对于叶绍钧的《隔膜》吧,就是创造社初期的作品,在十多年前,我也曾喜欢过。如果要拼命的回想起来,深觉得自己之喜欢鲁迅,还是在喜欢了多少其他的新作品之后。

在《小说月报》归由沈雁冰接办的那些时,风头最健的,是落华生冰心女士、王统照、周作人等。而鲁迅的作品,却没有引起过我们的注意。后来《创造季刊》风行一时,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等的文章,却变成了朋辈们的上好读物。而我自己,却不知怎样的变成《呐喊》的爱好者了。

由于个人的经历和趣味,我喜欢的是《故乡》、《孤独者》、《风波》、《祝福》、《社戏》、《在酒楼上》一类;而对于那有名的《阿Q正传》却并未感到了不得的情趣。到现在想来那大概是为了自己富于感伤气质的缘故。

我和鲁迅没有见过面也未通过信,我能理解他到何种程度,自然是难以决定的。

鲁迅的自白中,曾说他从事文学的开始,目的在于介绍和翻译。而且所求的作品,是叫喊的和反抗的,到了后来,《新青年》杂志的编者向他一再索稿,他才渐次的创作起来。他为什么要做小说呢?他的主见,就是“为人生”,他要“救救孩子”。也正因为他的人生主义吧,所以他从五四运动以来,都做年轻人的朋友,他当时是大学教授或讲师,人也相当的老了,但他绝不作“青年的绊脚石”。据说高长虹向培良等之接近鲁迅,完全为了他们在北京《国风日报》上附刊的《狂飙》之故。鲁迅赏识了《狂飙》,于是,高、向等不但成为了鲁迅的座上客,而《莽原》也因以出版。

泰抱扑的《赤俄游记》,在《京报副刊》一发表,鲁迅便自告奋勇的要为它作序,印刷单行本(此事以后并未实现)。可见当时的鲁迅,的确具有一点虚无主义的精神。然而,在他南游以后却改变了作风。(www.xing528.com)

谁都知道,在上海的革命文学初起时,鲁迅是一个强烈的反对者。不过,他所反对的,并不是立脚新阶级的文学的本身,而却主张先拿货色来看。这样,可知他后来所以转变为左翼文学的领导者,并非偶然的事。

一月前,自己曾翻阅到一个叫做《作家》的月刊,在目次上,便发见鲁迅的肖像和许多外国的伟大作品共列。只是这样看来,已有人把他列入世界大作家之林。还有,称呼鲁迅做“中国高尔基”的话,我也听过不只一次了。假如所谓“中国高尔基”也者,如不是类似“中国的歌德”那样的,发为嘲笑的纸冠:则我以为这个比喻倒是非常恰当的。(理由详下)

今日的鲁迅的精神,不但是高尔基的精神,而也是巴比塞、罗曼·罗兰一系的精神,至少他是站在世界主潮之前的。他的作品,自然不必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然其意识的明确,思想之现实,却是把握了这个动荡的时代。恰恰因为这点的可贵吧,故一比较起逝世不久的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来,则两人之间的荣哀也大有差异呢。太炎先生为一代儒宗,本是有其不可磨灭之点,但鲁迅的文章,却更能激动现代人的心胸。而且会使无能的青年为他惋惜和流泪的。

鲁迅的作品和他的战斗精神,不消说,是有其世界评价的。以他和高尔基相比,则高尔基真不愧为民众作家(克鲁泡特金的俄国文学史上如是说),或民众的恋人,(日本藤森风夫的批评)而鲁迅可说是知识分子的作家或民众斗争的同情者。这其间的差别,并非为着鲁迅不是无产者出身,而是因为触到了中国的普及教育的问题,中国人多是贫穷和愚昧,他们实在太没有读书的机会了。(鲁迅也许看出了这点,所以是赞成大众语的。)

高尔基的伟大,不只是俄国的而是世界的。但他的伟大,并不是艺术上的,因为作为他的代表作的《怯尔卡辛》、《母亲》和《克里姆沙木肯之生涯》著者,也决不能和《战争与和平》的著者托尔斯泰相比的。他的无数的短篇小说,如果从艺术的完成之点看来,也远不及柴合甫。叫做《敌人》、《地底下》和《夜店》等剧作,又不如柴合甫、脱斯脱也夫斯基、戈哥理诸人之作。作为诗人及批评家,则远不如普式庚与柏林斯基。而世界文学之巨匠,如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等,他是更不能企及的了。但是高尔基却有其独特的伟大之点,那便是他常有人类最伟大的思想,且还是实行家。他把劳动者阶级之生活政治的艺术的紧密结合起来,在他四十多年的文学创作中,反映了这个阶级之思想、感情、趣味、理想、意志及其斗争,建立了新阶级文学的基础,这是在他以前许多伟大作家所没有做过的工作。

鲁迅呢,在短时间的新文学运动当中,他首先拿出货色而且完成了启蒙运动,这是他的第一个伟大之点。其次是他的与现代精神相结托,以战斗的姿态出现于今日文坛。他虽没有做过象高尔基那样的建设工作,然而他们相互间具有的战斗精神却是一致的,这样,我们称呼他做“中国的高尔基”,绝不是一种恶戏。

鲁迅死了,但鲁迅的精神不死。我以为这倒是千真万确的一句话。

(1936年10月24日重庆《新蜀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