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中作文:使用顺叙记事法

高中作文:使用顺叙记事法

时间:2023-05-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顺叙记事法技巧点拨顺叙记事法是指按照人物经历或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记事的一种方法。顺叙是记事最基本的方法,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鲁迅的《藤野先生》等,用的都是这种方法。为此,采用顺叙记事法时,一方面要注意叙述过程中详写与略写的结合;另一方面在事情本身是非曲直的基础上,加以发掘、加工,写出波澜,写出起伏。作者自3岁开始,通过15个段落,叙述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15个细节片断,“平平常常却刻骨铭心

高中作文:使用顺叙记事法

顺叙记事法

技巧点拨

顺叙记事法是指按照人物经历或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记事的一种方法。顺叙是记事最基本的方法,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鲁迅的《藤野先生》等,用的都是这种方法。叙述的另外几种方法,如插叙、倒叙,都与顺叙相关:插叙常常安排在顺叙的过程中;倒叙实际上是顺叙的一个局部变通。顺叙记事的长处比较明显,容易做到线索鲜明,层次清晰;比较合乎大多数读者的“接受心理”,便于读者掌握事情的来龙去脉。同时,它也容易出现罗列现象、平铺直叙的弊病。为此,采用顺叙记事法时,一方面要注意叙述过程中详写与略写的结合;另一方面在事情本身是非曲直的基础上,加以发掘、加工,写出波澜,写出起伏。顺叙的方法可分为以下三种:

(1)完全按时间顺序记叙。如陆定一的《老山界》一文,就是按照当天下午——天黑——当天夜里——第二天黎明——第二天下午两点——两点以后的时间推移,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

(2)以地点的转换为序来叙述事件。如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就是从作者到东京开始写起,再写到仙台后与藤野先生相处中的几件事,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与崇敬。

(3)以事情的内在逻辑联系为序来叙述事件。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中,作者用三个事例,从三个方面歌颂了志愿军战士的高贵品质:第一个事例重在表现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无比仇恨;第二个事例表现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热爱;第三个事例则展示了志愿军战士崇高的精神境界。这三个事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告诉读者,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

当然,由于材料的安排和作者构思的需要,在一篇文章中几种顺叙的方法兼而有之的情况也是有的。

范例导引

转  折——原来人生可以这样的

3岁的时候,捏坏了邻居家鱼缸里的塑料小鱼并撒谎而挨了人生的第一个巴掌。从此我知道了,诚实是所有人对我最基本的要求。

6岁的时候,和哥哥在路边将一只折断腿的麻雀回家并悉心照料,看着它重飞蓝天。从此我懂得了,善良和爱心可以拯救一个生命。

10岁的时候,因为一篇题为《我的妈妈》的作文被老师当范文在全班朗读,而之后的篇篇作文都成为范文。从此我意识到,一句赞扬有可能注定一个人一生的喜好。

12岁的时候,一次与同学郊游的归途中,发现自行车的座套上浸润了斑斑点点的鲜红。惊惶失措中我明白了,我长大了。

14岁的时候,眼睛总偷偷地落在同年级那个很高、很帅、很沉默的男同学的身上,盼望着哪一天不经意地相逢、相识;盼望着他能注意到我,就像我在注意他一样。然而,直到毕业我们都不曾说过一句话。从此我领悟到,原来喜欢一个人的滋味可能是酸的。

15岁的时候,踌躇满志地报考了艺术学校,却名落孙山。从此我顺顺当当的人生经历中有了第一次刻骨铭心的失败体验。(www.xing528.com)

16岁的时候,在心脏的怦怦乱跳中收到了第一封情书。这是一个小学时同年级的男生,他喜欢我的理由竟是小学一次放学时,我大胆地对正在欺负他的大同学义正词严。从此,我记住了,一个人的正直能够赢取到别人长久的惦念和爱。

17岁的时候,在那个死心塌地地喜欢我、纠缠我,而我一点都不喜欢的男孩子的脸上默然而无情地落下了一掌。他就此远远地躲在了我的视线之外,只留下那双混杂着无助、痛苦、愕然和绝望的眼睛。从此,我的生活中骤然少了一个本可以不被伤害而成为朋友的人,我也明白了,伤害一个人远比宽容更容易。

18岁的时候,一张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带着一颗渴望远走高飞的心顺其自然地离开了家,只留下身后两双充满牵挂的眼睛。从此,我的世界更广阔了,我也猛然间意识到,以后的眼泪,只能一个人偷偷地流。

19岁的时候,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的父亲突然走了。我流着泪回忆着,小时候父亲每天给我洗脚的情景;回忆着,妈妈下乡演出时父亲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回忆着,下雪的天气他一言不发地背着我送我上学的样子;回忆着,离家上大学时他将所有的行李包都拎在自己手里、扛在肩上,却不说一句话……而我却无论如何想不起,我为他做过些什么,甚至在他弥留之际都没能再叫一声“爸”。而当活生生的父亲变成一盒灰白色的粉末的时候,心里的那种悲恸让我明白了“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滋味,明白了父母的爱厚重如山。

22岁的时候,一张10元的报名费帮着我在这个不属于自己的陌生城市里拥有了一份很多人羡慕的工作。扛着行李卷走出学校大门的那个晚上,望着偌大的、陌生的都市街道,我惊慌失措。与一位一同报到的同事打扫了单位一间又小又脏的办公室,在一张用木板搭起的简易的床上挤了一夜。那一夜,我们相互回忆着无忧的大学生活,不敢想象明天怎样开始。当第二天,阳光照进这个满是尘土的小家时,我告诉自己:从此的太阳会是新的,每一个日子只能靠自己去过。

24岁的时候,挽着那个无数次争吵、分手又和好的大男孩走进了一间租来的、小小的、经过我们一起粉刷的屋子,那是我和他的家。从此,在这个城市里独行的我有了亲密的伴儿,委屈的眼泪终于可以在另外一个人的胸前任意流淌。

27岁的时候,我收到了人生最奇特而珍贵的礼物——一个长得像极了我的孩子。生活中已经有的那么多的称呼:女儿、妻子、朋友……之外,又多了一个:妈妈!想着,将由我陪着那个小孩长大,让他拥有自己的灵魂和梦想。想着,我们一起活在世界上一个小小的角落,彼此越来越相像、越来越依赖。我从此感慨,生命的延续要靠爱承担。

儿子3岁的时候,踢坏了邻居家的花盆还撒了谎,我像当年妈妈打我一巴掌一样,打了他。这一年,我30岁……

30岁了,我没有人生大起大落的体验,我没有经历脱胎换骨的变化,生活给予我的就是那些平平常常却刻骨铭心的转折。每一次转折都雕刻着我对自己、对生活、对世界的认知。每一次转折都见证着我或痛苦或快乐的成长。

30岁了,我终于明白:享受转折,享受转折带来的成长,享受成长改变的生活……

(伊 平)

秘诀解读

这是一篇典型的以时间先后为序进行叙事的佳作。文章似乎有些平铺直叙,作者只是按照自己年龄变化的顺序,叙述自己成长过程中的难忘的点点滴滴,但我们似乎并未因此而觉得作者是在罗列现象,因为作者在选择事例的时候,进行了精心的构思,并加以发掘、加工,写出了波澜,写出了起伏。

作者自3岁开始,通过15个段落,叙述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15个细节片断,“平平常常却刻骨铭心的转折”,并由此引发出自己对于人生、社会、友情、亲情爱情等问题的种种感悟,“每一次转折都雕刻着我对自己、对生活、对世界的认知。每一次转折都见证着我或痛苦或快乐的成长”,表达了因转折而带来的喜悦与享受,令人在体会作者灵动语言、真挚情感的同时,不时引发自己对于童年、少年往事的回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