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作文法:文学记事文的底作法

中学作文法:文学记事文的底作法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材料 文学记事文是表现作者对于人物底印象的。记述顺序 文学记事文是偏于主观的,那记述底顺序就应按照作者观察底顺序,或感受底先后为标准;不宜用人物本身各部分的关系做标准。月光照在沿海岸线一带沙汀上,一片白色,照在海面上,海面反射着银光。(四)注意背景科学的记事文只要把对象记述清楚,已完毕了任务;文学的记事文除了记述对象底本身之外,还须记述那对象底背景。

中学作文法:文学记事文的底作法

材料 文学记事文是表现作者对于人物底印象的。所以它底材料,简直用不到在书本上搜寻的,要全凭作者底经验和观察所得的,尤其是观察。它底任务不在使人得到知识,却在使人得到趣味和美感,所以最好能多用旁面反面的材料;因为婉转含蓄的写法比较直率的写法容易动人。

记述顺序 文学记事文是偏于主观的,那记述底顺序就应按照作者观察底顺序,或感受底先后为标准;不宜用人物本身各部分的关系做标准。但观察或感受底顺序也并不可以杂乱的,仍须有条理的。譬如我们看一座山,眼睛可以忽看到山顶的庙,忽看到山间的溪流,又忽而再看到山上的树林;但做起文章来,不能依照眼睛所看到的自然次序记述,仍须加以整理,排成一个最适当的顺序。否则东说一句,西说一句,文章便杂乱无章了。

重要条件 文学的记事文要做得好,应该注意下列几个条件:

(一)要用想像

文学的记事文既不是呆板地把人物记下来的,是要表现作者对于人物的印象的。那么,仅仅靠了观察还是不够的,应该把自己从经验过的印象,来想象出这事物底情景。例如:

今夜的林中,决不宜于将军夜猎——那从骑杂沓,传叫风生,会踏毁了这平整匀纤的雪地;朵朵的火燎和生生寒的铁甲,会乱了静冷的月光

今夜的林中,也不宜于燃枝野餐——火光中的喧哗欢笑,杯盘狼藉,会惊起树上稳栖的禽鸟;踏月归去,数里相和的歌声,会叫破了这如怨如慕的诗的世界

今夜的林中,也不宜于爱友的话别,叮咛细语——凄意已足,语音已微;而抑郁缠绵,作茧自缚的情绪,总是太“人间的”了,对不上这晶莹的雪月,空阔的山林

今夜的林中,也不宜于高士徘徊,美人掩映——纵使林中月下,有佳句可寻,有佳音可赏,而一片光雾凄迷之中,只容意念回旋,不容人物点缀。——谢冰心《往事》

这文是写林中雪夜明月之美的,是全凭想像的。这里我们又须说明所谓想像,并不是胡思乱想。所想像的须以经验为根据,不能凭空捏造的。上面的例中所说的都是实际上可以有的,并不是假造的。

(二)注意特色

科学的记事文描写一件人物,应该把大小以及重要或琐屑的各部分都一一写出来,不可遗漏。文学的记事文却不是这样,不应该琐琐屑屑地写,只要把那人物的特色写出就好。凡是那人物底各部分和其他同类的人物完全相同的,可以不必写。譬如记述一个人,说他是有眼睛鼻子耳朵的,那便使人好笑;这就是因为无论何人都有眼睛鼻子耳朵的缘故。如果说他眼睛很大,鼻子很高,耳朵边有个疤痕,这就说得对了;因为别人底眼睛大了,鼻子未必高,耳朵边未必有疤痕,这是他底特色。写人应该是这样,写景写物也是应该这样。

(三)抒述心情

文学记事文不但须记述从观察上所得印象,还须记述从感觉上所得印象。观察是客观的,感觉是主观的。依观察所得的,不过是人物底本身,从感觉所得的,却是作者底情感和人物融化的东西,用了作者活的情感,放入所记的人物中,那人物便更有活力,文章就有生气了,读者的反应也就强了。所以我们做文学的记事文不但需要尖锐的眼光,而且需要敏锐的感觉。我们现在再举例来说明纯粹客观的和搀入主观底区别。

八分满的月轮,跑出松林上面来了。她照在沿海岸线一带沙汀上,和雪一样的白。她照在海面上,潋潋滟滟的反射出万道银光。晚潮好像欢迎她,一阵一阵的打上沙汀来。(这是搀入着主观的写法)

八分圆的月亮,升到松林上面了。月光照在沿海岸线一带沙汀上,一片白色,照在海面上,海面反射着银光。有晚潮一阵一阵的打上沙汀来。(这是纯粹客观的写法)

我们试着看那一种有生气?看了之后,那一种的印象深?但我们在这里还有应该注意的。就是要把主观的情感和客观的人物融化在一起,不要把主观的情感单独说明。立意应该是主观的,但描写仍须客观的。一个丑的女人,我们可以说他是美女,但仍须客观地寻出其美点来记述,不应用“真美丽极了”“好极了”这类话来赞叹,因为能将美点写出,读者自然会觉得美;如果作者只说“真美丽极了”,“好极了”,硬要读者觉得美,那是不成的。所以记事文极忌半途中,作者加上评论或按语。

(四)注意背景

科学的记事文只要把对象记述清楚,已完毕了任务;文学的记事文除了记述对象底本身之外,还须记述那对象底背景。譬如记一只林中的鹿,在科学记事文只要把鹿底本身记述就好,勿必记述林子的情状;在文学记事文,却须把林子描写进去,有时甚至描写鹿底本身底文字少,描写林子底文字多。这是因为文学记事文底目的在能动人,如果只写对象底本身不写背景,那就会使人看了觉得单调乏味。一朵美好的花,没有绿叶陪衬,看了总觉得有些缺憾。所以我们做文学的记事文,不但要注意对象底本身,还须注意对象底背景。再举例如下:

路尽处,看见一片荒基,立着几根断折了的大理石柱。斑斑点点,绣满了青苔,黝黝然显出苍古的颜色。圆柱外都是一丛丛的白杨,都有十几丈高;我们抬头望去,树梢直蘸到如水的碧天。杨树外还是层层叠叠的树,树干稀处,隐约露出淡蓝碎光——树外的天。——苏梅:《鸽儿的通信

这里是折断的大理石柱和白杨树互为背景。如果我们只写折断的大理石柱,不写白杨树,便显得太单调枯燥。如果只写白杨,不写折断的大理石柱,也显不出清寂萧森的情景。用了树外底天色来做树的背景,文章便生动得多了。

描写方法 记事文底对象,大的不外人、物、景三种。对于描写这三者底一般应注意之点,已在上面说过了。但还有不相同的几点,应该注意。现在再把他逐一来说明。

(一)写人

千千万万的人,在大体看起来,都是差不多的,但仔细观察,没有一个完全相似的。所以写人应从细微处着笔,不应从大体描写。否则,这个人和那个人便没有分别了。要使某一个人能特独地显出来,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某一个人的个性表现出来。所谓表现个性,就是把特殊之点写出来,把普通的一概略去(这就是前面说过的“注意特点”)。因为每一个人的外貌、内性、身份、言语、行为、技能各有不相同之点,所以我们描写起来也应该对于各方面分别注意。

(1)外貌 外貌就是指一个人底容貌、身裁[3]、体格、姿态、服装等等。我们描写一个人底外貌,只要把那人底容貌、身材、体格、姿态、服装等底特点写出就是。不是特点,不要写,没有特点也勿必写。例如: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体很高大(身体)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容貌)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服装)——鲁迅:《孔乙己》

……那台子后,走出一个男人;穿了一件蓝布长衫(服装)长长的脸儿,满脸疙瘩,仿佛像风干的橘皮似的,甚为丑陋。(容貌)——《老残游记》第二回

……却见一个凸歡骨,薄嘴唇,(容貌)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姿态)没有系裙,(服装)张着两脚,正像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姿态)——鲁迅:《故乡

上面所举的例,是把一个人底外貌各部分,分开记述下来的,不用背景,是用素描的方法的。如果要写得更生动一点,可以用含着动作的词句把各部分混杂起来写,或是再配上背景。例如:

林佩珊这天穿了一件淡青色的薄纱洋服,(服装)露出半个胸脯和两条白臂;(体格)她那十六岁少女时代正当发育的体格显得异常圆匀,一对小馒头式的乳房隐伏在白色印度绸的衬裾内,却有小半部分露出在衬裾上端,将寸半阔的网状花边挺起,好像绷得紧紧似的。(服装体格底混合)她一面说话,一面用鞋尖拨弄脚边的细草,态度活泼而又安详,好像是在那里讲述别人家的不相干的故事。(姿态)——茅盾:《子夜》一五九页

(2)内性 内性是包括性情、情绪、好尚等等。这比较抽象的对象,不容易直接素描出来,应该多用旁面反面比喻等材料来写。若只用“性孤高”“多愁善病”“好学”“重然诺”等等简单的词句来记述,就不大容易引起读者底反应。所以描写内性,有许多要从外貌言语行为动作背景上反衬烘托出来的。

公退之暇,披鹤敞衣,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乌、烟、云、竹、树、而已。……——王禹偁:《黄冈竹楼记》(用行为服装环境来表现闲适的性情)

几声晨兴的钟,把他从疲乏的浓睡中唤醒。他还在神志朦胧的时候,已似深深的觉得抑压烦躁。推开枕头,枕着左臂,闭目思索一会,又似乎没有什么事情,可以使他不痛快。这时廊外同学来往的脚步声,已经繁杂了,他只得无聊地披衣起来;一边理着桌上散乱的书,一边呆呆地想。——冰心《烦闷》(用背景动作表现烦闷的情绪)

“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以忽乎哉?”——苏秦语(用言语表现愤慨的情绪)

描写内性的文学记事文,在文章中占重要的地位,有许多文章底分类方法是把他单独列为一类的,叫他做“抒情文”。其实这也是文章记事文底一部分(或叙事文底一部分)。不过别的记事文总是记述自己以外的人的,这是也容许抒发自己的内性的。

(3)身份 每个人所处的时代、环境、阶级各不相同的,那么各人底个性也就不同。我们不能把一九三三年的人写成一个十七八世纪人;一个十八九岁的姑娘,写作一个半老的徐娘;一个中国人,变作外国人;一个环境美满的人,写成处境困苦的人;一个都市里人,写作乡下人;一个黄包车夫,写成纨绔子弟。描写身份自然不是直接能描写出来的,也须用背景、语言、行为、外貌等等反衬出来的。例如:

……一时来至“省亲别墅”的牌坊底下。刘老老道:“哎呀!这里还有大庙呢!”说着,便爬下磕头。众人笑弯了腰。刘老老道:“笑什么?这牌坊上的字,我都认得,我们那里这样的庙宇最多,都是这样的牌坊。那字就是庙的名字。”众人笑道:“你认得这是什么庙?”刘老老便抬头指着那字道:“这不是‘玉皇宝殿’?”……——《红楼梦》

这是《红楼梦》中有名的刘老老进大观园底一幕。用言语行为把刘老老底个性表现出来。我们从这里可以知道刘老老是个见识不大、好自作聪明的乡下老婆子。

(4)言语 言语是表现个性最重要的东西。描写得成功的言语,可以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红楼梦》里王熙凤的口气和史湘云不同,林黛玉的话决不是薛宝钗的口气。我们再看下面的例:

“彼可取而代也。”项羽(见《史记·项羽本纪》)“嗟乎!大丈夫当如是此也”。刘邦(见《史记·高祖本纪》)

这是项羽和汉高祖看秦始皇出巡时候,心里有羡慕而说出来的话。项羽的话,确是快人快语,汉高祖却是比较项羽有些涵养了。又如:

那妇人道:“叔叔是必搬来家里住。若是叔叔不搬来时,教我两口儿也吃别人笑话;亲兄弟难比别人。大哥,你便打点一间房屋,请叔叔来家里过活,休教邻舍街坊道个不是。”武大道:“大嫂说得是。二哥,你便搬来,也教我争口气。”武松道:“既是哥哥嫂嫂恁地说时,今晚有些行李便取了来。”那妇人道:“叔叔是必记心,奴这里专望。”——《水浒》二十三回

这里我们可以看得出武大妻子是个“惯会小意儿”的妇人,武大是个老实人武术是个爽直的人。

描写言语有两方面要注意。大凡描写一个自己所想像出来的人,那就须注意那人底内性、身份如何,看所写的话能不能表现出那个人底内性、身份。如果是记述一个实有的人底话,就须极力把那言语底原词句写出来。语体文中固须如此,就是文言文也最好用语体文间杂着写出来。那言语本来说得颠倒的,或错误的,也应该把他照样写出来,有时不妨用方言俚语。例如:

“那个‘娘滥十十万人生’的叫你‘逃生子’?”爱姑回转脸去大声说,便又向着七大人道,“我还有话要当大众面前说说哩。他那里有好声好气呵,开口‘贱胎’,闭口‘娘杀’。自从结识了那婊子,连我的祖宗都入起来了。七大人,给我批评批评,这……。”——鲁迅:《离婚》

这里有许多绍兴方言和粗俗的俚语,但非此不能显出那小妇人的个性。又如:

“伙颐!涉之为王沉沉者!”——《史记·陈涉世家》

“何物老妪,生此宁馨儿!……”——《晋书·王衍传》

“伙颐”“沉沉”“宁馨”都是当时底俗语。

“伊和希珂先,没有了,虾蟆的儿子。”——鲁迅《鸭的喜剧》

“伊和希珂先”原是“爱罗先珂先生”,小孩子说不清楚,把“爱罗先珂”念成‘伊和希珂’;“先生”漏脱了“生”音。照样写下来,更显得小孩子底天真。

“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发太子,臣期……期……不奉诏。”——《史记·张丞相列传

“期”原是“极”的意思,但因周昌本来口吃的,当时又气极了,所以说成“期期”。司马迁也就照样记下来。

(5)行为 行为更是一个人底主要个性,要描写一个人底个性,对于那人底行为是不可忽略的。行为,大概是一个人底动态,所以记述行为底文字往往被认作叙事文。其实这是有辨别的;记述是描写为所继续成的事迹,是叙事文;记述一种单独的行为,不过是种行写动态,仍是记事文。描写行为,也要摘取特点,不可把吃饭睡觉等事也记述下来。例如:

……李逵看看挨得到岭上,松树边一块大青石上,把娘放下,插了朴刀在侧边,分付道:“耐心坐一坐,我去寻水你吃。”李逵听得溪涧里水响,闻声寻将去;盘过两三处山脚,来到溪边,捧起水来自吃了几口,寻思道:“怎生能够得这水去把与娘吃?”立起身来,东观西望,远远地山顶上见一座庙。李逵道:“好了!”攀藤揽葛,上到庵前,推开门看时,却是个泗洲大圣祠堂。面前只有个石香炉。李逵用手来掇,原来却是和座子凿成的。李逵拔了一回,那里拔得动?一时性起来,连那座子掇出,前面石阶上一磕,把那香炉磕将下来,拿了再到溪边,将这香炉水里浸了,拔起乱草,洗得干净,挽了半香炉水,双手擎来,再寻旧路,夹七夹八走上岭来。——《水浒》第四十二回

不把娘背到溪边去喝水,却用石香炉盛了水来给娘喝,这种行为只有李逵配做。因此能活写出李逵粗鲁的个性。

描写行为,对于一个人偶然的行为固要写出来,而且对于一个人习惯的行为更须写出。除了一个人本身的行为之外,还有帮助行为的东西也应该写出。——这就是指一个人底技能和习用的物,譬如李逵底两把板斧,诸葛亮底羽扇,关云长底青龙赤兔马卓别林底两只破靴子,罗克底大眼镜,和各人底个性有关的,写人时不要把它忽略。

(二)写物

文学记事文底记物,不重在写物底形态,却重在写物底动态,不重在物底本身,却重在物底背景。描写法有两种:一种是偏于客观的描写法,是专写物底动态的;一种是偏于主观的描写法,是把作者从物感受到的反应写出来。例如:

云淡天高,好一片晚秋天气

有一群鸽子,在空中游戏。(www.xing528.com)

看他们三三两两,

回环来往,

夷犹如意;——

忽地里,翻身映日,白羽衬青天,十分鲜丽!

——胡适:《鸽子》——(第一种写法)

雪!

你下来做甚么?

你不是说:

“这世界太暗黑了,

我下来给它明白点”吗?

哼!凭你装得很像,

无非是表面的幌子,

暂时的现状!

等到那真正的光明一放,

你底惰性发作了,

一霎时现了流水底原形,

这不是和没有下来一样!

——刘大白:《丁宁之群三》——(第二种写法)

上面所说是内容上底不同,此外还有两种修辞底方法可以应用。

(1)铺张 文学记事文不重在客观物象的记述,重在由于物象所起的主观情意的畅发。所以为了要自己的情意充分发扬,使读者有深刻的反应,往往可把物象铺张起来。例如: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明日一早定要家去了。虽然住了两三天,日子却不多,把古往今来没见过的,没吃过的,没听见的,都经验过了。”——《红楼梦》第四十二回

泪落枕将浮,身沉被流去。相送劳劳渚,长江不应满,是侬泪成许。——《华山畿》

铺张的描写,大概有二种限制:(一)主观方面须出于情意之自然的流露。如《古文苑》名为宋玉作底《大言赋》《小言赋》,完全出于造作,可说毫无意义。(二)客观方面须不致误为事实。如“白发三千丈”,倘不说“三千丈”而说“三尺”,那便容易使人误认为事实,那便不见修辞上的铺张,只是实际上的说谎。(据陈望道氏说,见《修辞学发凡》)

(2)比喻 有许多抽象的事物,不容易直接描写出来,就可用比较熟悉、比较具体的事物来比喻。如声音、色彩、光线、气味、气候等等。如果只用几个简单的词来形容是不够的,必须用比喻的方法来描写。例如: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琵琶行》

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都是死一般静。——鲁迅:《药》

有许多比喻是和铺张混合着用的。例如: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蜀道难》

比喻的描写,有二点必须注意:(一)比喻和被比喻的两个事物,必有一点极相类似。(二)比喻和被比喻的两个事物,本质上必须很不同。

(三)写景

景就是人和物所组织成的。单独的便是人或物,几个人或物发生了空间的关系,那就是景了。例如:

窗内的空气湿漉漉的带有浴堂的气味,窗外的天色是那样恹恹的灰白得骇人。在窗角的上方,有一个半大的蜘蛛正忙着结网。天边什么地方巳经轰轰地响着低的雷声了。——罗黑芷:《雨前》

这个景致就是空气、天色、蜘蛛、雷声所组织成功的。景既是几个人或物底组织物,所以它底描写法大致和写人写物差不多的。它所要注意的,是要把人物怎样组织描写出来;换句话说,就是要注意各个人物的关系。一个景致,里面有花、有木、有山、有水、有人、有鸟兽,我们还是先说花木呢,还是先说山水呢?一个景致里有大大小小的人和物,我们还是完全写下来呢,还是拣一部分来写呢?这就有问题发生了。这种问题的解决,虽要靠作者自己的见解和眼光的;但也有几个规例可说。一是关于材料底取舍方面的,一是关于材料底配置方面的。现在分述之于下。

(1)材料底取舍方面不外两种方法:

(A)把所有材料都列举出来。例如: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范仲淹:《岳阳楼记》

……人在室中,极目四望,则见城堡冈峦,溪涧树林,森然布列。两军人马杂遝:驰者,伏者,奔者,追者,开枪者,燃炮者,搴大旗者,挽炮车者,络绎相属。每一巨弹堕地,则火光迸裂,烟焰迷漫;其被轰击者,则断壁,危楼,或黔其庐,或赭其垣。而军士之折臂断足、血流殷地、偃仰僵仆者,令人目不忍睹!仰视天,则明月斜挂,云霞掩映;俯视地,则绿草如茵,川原无际。……——薛福成:《巴黎观油画记》

第一、第二两例,每个景物有十来种人物的单位,已经热闹了。第三例,是二十种人物的单位所组织的,把全个景致没有遗漏地描写出来。这便是一种列举的写法。至于每个单位,或简单地描写,或详细的描写,这是可以由作者自己底喜欢的,只要全局匀称就好。

(B)拣几种重要的材料来代表全量。例如: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丘迟《与陈伯之书》

第一例,只用四个事物,写出整个的秋景;第二例只用三个单位,写出无限的春光。但都已经够了。这是一种代表的写法。那一种景致宜用那一种写法,这也没有一定的。大概整个的景致,宜用代表的写法,因为单位太多,不能一一举例。如写整个的秋景或春景,要把所有的人物都写出来,当然是办不到的,所以秋景只好拣最特别的“云”来代表,春景拣最特别的“花”来代表。部分的景致宜用列举的写法来描写,因为用代表的写法,往往是浮泛的,笼统的,不能确定代表某部分,使读者不易明了。

(2)材料配置的方法也有两种:

(A)平列法 这就是把各种景物的单位,不分轻重地把它们前后排列起来。前面所举的五个例,都是这样平列法配置的。

(B)轻重法 这就是把重要的材料用得多,不重要的材料用得少。也就是把重要的单位仔细描写,把不重要的单位写得简单。例如:

春景的美丽真是无限。船前远远近近的一围蔚蓝的山冈还笼着一抹淡云,云上闪着了娇柔无力的春阳,美丽得不让醉酒的小姑娘。田亩间尽是菜花,绿的叶,黄的花,将一片单调的大地装成锦绣。多情的轻风,尤可人意,将那澹薄的花香吹来阵阵,令人陶醉。那清澈的河水故意娇痴地将岸上的桃花倩影,一一抱在怀里,情蜜蜜地不肯分离;然而顽皮的鸭子却也故意娇痴,任性征逐那水底桃花。

这里把菜花桃花做主角,其余的是配角。自然配角之中,仍分有轻重的。

这两种写法都是有用的,大概配置的方法,也不出这两种了。我们要用那一种写法,都可自己随便选择的。但无论那种写法必须写得调和、匀称、有变化;否则平列法容易呆板单调,轻重法容易紊乱芜杂。

练习题五

将下列各题,每题作一篇科学记事文和文学记事文。

(1)雁

(2)我们底花园

(3)上海(或其他著名地方)

【注释】

[1]计画:今写作“计划”。

[2]理知:今写作“理智”。

[3]身裁:今写作“身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