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物权法》对私人所有权的保护与限制

《物权法》对私人所有权的保护与限制

时间:2023-05-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物权法》通过确立私人所享有的各项物权类型,实际上也是对私人财产的强有力保护。需要指出的是,私人所有权并非是绝对和不受限制的权利,受到物权法保护的私有财产必须是合法的财产,非法财产是不受保护的,例如,贪污受贿、盗窃、抢劫的财产当然不受法律的保护。

《物权法》对私人所有权的保护与限制

四、对私人所有权的保护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物权法》按照宪法的规定,根据宪法扩大私有财产保护范围的精神,进一步强化了对公民私有财产的保护。如果私人所有权得不到法律的切实保护,则私人对其财产缺乏应有的安全感,从而不能形成恒产、恒心的财产秩序,将束缚私人大胆创业、自主经营。[27]《物权法》采纳私人所有权的概念,不仅要强化对公民个人所有权的保护,而且强化了对私人投资者投资到公司、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中财产的保护。《物权法》对私人所有权的保护,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物权法》第一次以基本法的形式确立了平等保护原则,这是宪法确立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具体体现。平等保护原则,实际上是将私人的财产置于和国家财产同等保护的位置,这不仅有助于端正人们对私有财产权的观念,而且有助于强化物权的观念。平等保护原则也为依法行政确立了依据。政府和人民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政府的根本任务是保障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但行政机关在行使公权力时,要遵守行政行为合法性的原则。而判断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标准之一,就是要看是否尊重了《物权法》所确立的公民所享有的基本财产权。《物权法》规定的财产权是依法行政的基础,财产权与生命权、自由权一起被并称为公民的三大基本权利,保护合法的财产权,就是保护公民的基本人权,就是保护公民通过诚实合法的劳动创造财富,保护公民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第二,《物权法》中对私有财产的保护范围非常宽泛。《物权法》不仅规定了私人对其合法收入、房屋、生活用品、生产工具、原材料等不动产和动产享有所有权,而且规定,私人的储蓄、投资及其收益,受法律保护。由此可见,对于私有财产的保护,不仅要保护有形财产,还扩大到对无形财产的保护。《物权法》通过确立私人所享有的各项物权类型,实际上也是对私人财产的强有力保护。

第三,《物权法》关于城市居民的房产权的规定,有力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物权法》对城市居民的房产权作了充分的确认和保护,主要体现在:一是《物权法》第149条规定,“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的,自动续期”,该规定使城市居民的房产权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保障。二是《物权法》第六章规定了城市居民对其购买的商品房所享有的各项财产权利,确定了小区内的车库、车位和公众设施、绿地道路等的归属,规定了业主对于物业服务企业的聘任权、更换权、监督权等,从而有利于保护广大业主的基本权利。《物权法》第20条规定了商品房预告登记制度,保障期房的买受人将来实现其物权,从而切实保护了广大购房人的利益。(www.xing528.com)

第四,《物权法》完善了征收补偿制度,从而强化了私人财产权的保护。征收、征用制度是对私人所有权的重大限制,所以在任何国家,它都是直接关系公民的基本财产权利的重要法律制度,我国《物权法》通过多个条文完善了征收、征用制度。《物权法》首先区分了征收和征用的概念,明确了征收、征用的条件和程序,尤其是着重规定了对被征收人的补偿。这些规定都切实保护了私人财产权,也有助于强化政府的依法行政意识。在我国,强化对公民财产权的保护更有必要强调政府的依法行政。当前,公权力对私有财产权的侵害,突出表现在征收、征用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土地征用、房屋征收和失地安置中的矛盾日益突出,实践中,在进行房屋拆迁时,确实存在着个别政府机关借所谓“公共利益”之名,侵犯拆迁户利益的情形,因此,必须按照《物权法》的规定,非依法律规定的程序,不得征收、征用公民的个人所有的财产。

第五,《物权法》完善了私有财产的保护方法。《物权法》规定了对物权保护的各种方法,包括物权请求权和债权请求权的保护方法,它们都可以适用于物权遭受侵害的情形,对权利人提供救济。《物权法》第66条规定,私人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侵占、哄抢、破坏。公民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其生产资料所有权,从事正当的生产经营活动,或利用其生活资料满足个人的需要,都受法律的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以任何方式无偿平调公民的财产。对于各种非法摊派和收费,公民有权予以拒绝。公民在其所有权受到侵犯时,有权要求侵权行为人停止侵害、返还财产、排除妨害、恢复原状、赔偿损失,或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需要指出的是,私人所有权并非是绝对和不受限制的权利,受到物权法保护的私有财产必须是合法的财产,非法财产是不受保护的,例如,贪污受贿、盗窃、抢劫的财产当然不受法律的保护。公民利用其财产从事生产经营和投资活动,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和政策,依法纳税,服从有关国家机关的监督管理,不得通过非法手段获取财产。保护公民个人财产,要明确合法与非法的界限,并严格禁止采用非法手段获取个人财产,从而堵塞用不正当手段谋取个人财产的途径,引导人们凭合法手段取得财产。应当看到,目前个体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一些非正常因素,一些个体经营者从事偷税漏税、非法经营、掺杂使假、短尺少秤、偷工减料等行为,从中谋取非法利益,并直接损害了国家和社会利益。对非法获取的财产,法律不仅不予保护,而且应严加禁止,对违法犯罪者应绳之以法,这样方能鼓励人们凭合法手段特别是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劳动成果和收入,从而形成良好的经济秩序和社会风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