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施人本关爱的适应性教育策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减少适应性障碍。

实施人本关爱的适应性教育策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减少适应性障碍。

时间:2023-05-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样做,可以减少一些师源性因素造成的学生适应性障碍。要注重抓好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的前期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要构建和实施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要以自己为主体,有效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老师的引导,融入最有利于认识和发展的情境中去。

实施人本关爱的适应性教育策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减少适应性障碍。

二、实施人本关爱的适应性教育策略

为了防止认知偏见在学生适应性教育中的负面影响,我们采取了如下教育策略。

(一)树立人本关爱的教育观

人的观念决定人的行动准则,我们教育工作者,每天面临的是活生生的人,是鲜活的生命。因此,在考虑年级工作时、班级工作时,首先要考虑到是做人的工作,而不仅仅是做事。“眼中有生命,心中有学生”,实施人本关爱学生才是我们教师应有的观念,树立人本关爱的教育观是解决教育中认知偏差问题的根本所在!

什么是人本关爱学生?人本关爱学生就是无条件地接纳学生,尽管学生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作为教师,教育学生是我们的职责,我们必须无条件地接纳全体学生,哪怕是你不喜欢的学生。人本关爱学生就是真诚的关心学生,分科分班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重要选择,教师要真诚地关心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爱是发自内心的情感,只有真正的爱才能打动、感染学生,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人本关爱学生就是积极地关注学生,人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学生尤其如此,关注学生能让学生感受到他在你的心中有地位,能使学生树立起自信心。人本关爱学生就是尽力满足学生的合理心理需要。刚分到新班级的学生首先有消除陌生感、恐惧感的需要,作为老师的我们就应该把班级创造成为学生温暖的家,让学生找到安全感和归属感

(二)及时对教师进行新生心理分析

教师应正确认识分班后学生面对的各种不适应。

1.部分学生未做好分班心理准备。学生在新环境中容易出现各种现象和问题,心理承受能力不会太高,容易导致心理失衡,出现陌生感、不安全感和怀旧感。

2.人际环境改变导致的不适。虽然仍在同一个年级,同一幢楼,但人际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他们对新的人际环境适应能力普遍不强。如果我们的分班前的教育没有跟上,学生在新环境中会出现人际对比心理,用原来的老师、同学中的长处来对比现在老师、同学中的短处,自然眼中看到的更多的是现在的环境对他不利的因素。所以我们应该在分班后的第一时间让学生感受到新班级的温暖。

3.学习内容、方式改变、教师改变的不适应。分班分科后,文科生的政治历史地理,理科生的物理、化学课时增加,难度增加,教师有变化,教师的人格特征不同、教学方法不同,学科知识点多,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接受的知识信息广,而用于巩固消化的时间少,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对知识的自主整理能力和灵活运用能力。因此,教师不要急于上课要多下工夫,在学生学科适应上、学习方法上多进行指导。

教师了解了新生的心理,在教育学生上更具有宽容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制订一些必要的教育规范和具体措施

心理学家富勒尔认为,规范就是一种约束行动者的原则,能够对人们的行动、思维做出自发的校正,使他们按照正确的模式进行推理,从而更好地进行认知活动。对教师教育新学生的方法、措施进行具体详细的指导,制订一些必要的教育规范,比如规定一些老师不能做的事,不能说的话,提倡做的事等。这样做,可以减少一些师源性因素造成的学生适应性障碍。

(四)通过加速班集体建设,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加速班集体建设,指导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他们较快地融入新的集体。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之后,集体自身就能成为一种很大的教育力量。”新同学来到一个陌生的班级,特别希望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班主任应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尽快构建新的集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创造亲切的气氛,带动班级每一个成员积极热情地投入到集体中来,促进新生间交流思想、沟通情感,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产生归属感。

班主任要教育原班的学生特别是具有号召力的学生,不以自我为中心,不凌驾于新同学之上,善于和新同学们平等相处。班主任在管理中更要注意公平性,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平等地对待他们,不能出现对新同学要求更严格而对原班同学却要求宽松一些的现象,反过来应该对新同学多一些包容和理解,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适度允许新同学犯错。

(五)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增强班集体凝聚力

活动是德育的良好载体,通过活动可以解决许多仅靠说教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开展以下活动。

1.主题班会活动

主题班会是新老同学迅速认识了解的一个有效途径,班会活动形式多样。例如:

主题一,我的新班级、我们是一家人。老师讲班级的特点,介绍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教师与学生、同学与同学见面,发表一些讲话,相互认识,初步了解。

主题二,展现自我(初步)竞选班干部。通过临时班委演讲竞选活动,同学们得到展示自我的机会,也增进同学们间的相互了解。

2.班级文化建设

通过班级文化建设的载体来整合班集体,凝聚班集体。要美化布置好教室,学生给自己的班确定班歌,取班名,确立班级口号。

寝室也同步进行寝室文化建设,把寝室建设成为一个温馨的家园。(www.xing528.com)

3.培养良好习惯,加强养成教育

教师在分班后要抓学生各种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重申对课堂的要求:纪律上不迟到、不缺席、不早退,不随便溜出教室。行为上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眼到、手到、口到、心到,认真书写的习惯,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预习、复习的习惯,在不同阶段制订不同学习计划的习惯。严格要求学生:字要规规矩矩地写,书要仔仔细细地读,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考试要认认真真地完成等。

要注重抓好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的前期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要构建和实施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要以自己为主体,有效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老师的引导,融入最有利于认识和发展的情境中去。以老师设计的问题为契机和策略来促进自己的积极思维、主动学习,使自己能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主动研究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审视和自我调节

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如按时就寝的习惯、文明卫生习惯等。

4.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文体活动对增进学生友谊,打造班级精神,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建议高度重视,精心准备,特别要注重过程,要让学生都有事可做,在活动中育人。在活动中增进了解、增进友谊、团结协作,彰显青春活力。例如:班级间的拔河比赛,“春之歌”、“夏之梦”、“秋之韵”等诗歌朗诵比赛,班级文艺联欢晚会等。

5.评选年级之星和“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活动

开展年级之星评选活动,在大型考试后评选各类年级之星,如学习之星、进步之星、纪律之星、管理之星、艺术之星、体育之星、文明之星等。我们的目的在于评选争创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所以要发动学生人人都要积极申报,人人都上台激情演讲,人人都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在活动过程中规范自己的行为,在活动过程中找到自信心,在活动过程中找到归宿感,在活动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六)发挥同学情、师生情、亲子情的教育功能

1.发挥年级学生会、团支部、心理学会的作用。通过学生群团组织、各班心理委员关心,帮助问题学生,让他们在消除学生对学生的认知偏见、学生对老师的认知偏见中发挥积极作用。

2.实行“导师制”,全班老师分别成为学生的导师,导师从学习、生活、思想、心理、人际关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关爱辅导,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对新入班的学生老师更要加强个别辅导,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心理等各方面进行辅导。

3.善用节日进行亲子情感教育。比如设计这样的主题班会活动:妈妈我想对您说……目的:以“三八”节为契机,激励学生努力上进,回报父母。具体做法:先告诉学生,星期天是“三八”节,我该为妈妈做什么?(可以是家务活儿)我该告诉妈妈什么好消息?(比如:给妈妈谈谈知心话,谈自己的前途有什么打算、发展目标,自己的发展计划等,让妈妈放心自己长大了、懂事了、有理智了。如果有什么不满意的给老师说,最好不要给妈妈说以免妈妈担心过不好节)。星期天晚上的班会:让学生通过讲母亲或奶奶对自己的关爱小故事,自己母亲的生日、爱好、对自己的期望,自己怎样通过努力感恩母亲,回报母爱等。

(七)实施人本关爱的学科适应性教育

新同学的学习适应是适应性教育很重要的一环,如果学生在学习上适应很快,那么他的适应期会大大缩短。因此,学科教师不要还没有整合好队伍就急急忙忙赶教学进度,我们采取的措施是:

1.加强情感教育。学科老师多到教室、甚至深入寝室,与学生交流、沟通、辅导,增强师生的情感,增加学生对老师的认可度,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2.认真进行学情分析。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文理分科后的学习困惑和要求,调整教学计划

3.教师对学生进行学科学法的指导,各备课组写出本学科文理分科后的学习方法和规程。

4.分班前备课组加强学科组的集体备课活动,分层次统一教学要求、统一标高。减小因教师的教学不同的因素而造成分班后学生的不适应现象。

以上为我们在适应性教育过程中的一些实际探索,我们相信,只要老师们对认知偏见有了正确的认识,在以人为本、关爱学生的理念指导下,分班后新生的适应性教育会顺利完成,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会得到发展,老师(特别是班主任)通过这一教育活动,教育教学水平会迈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陈安福.课堂教学管理心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王柏远.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管理机制探微.教育科学论坛,2005(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