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快小城镇建设,优化城镇结构,拓展经济空间

加快小城镇建设,优化城镇结构,拓展经济空间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小城镇建设可以优化城、镇、村结构,拓展经济发展空间,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最关键的是要提高小城镇的经济功能,通过小城镇的经济功能提升城镇的集聚效应和经济容量。其次,乡村-城镇转型中小城镇建设的规划要因地制宜,科学论证,严格审批;要统一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注重质量,体现特色,逐步完善。

加快小城镇建设,优化城镇结构,拓展经济空间

加快中心城镇建设是乡村-城镇转型的主要路径,也是乡村人口向县域范围内的中心城镇集中和农业人口就地转移为非农人口的过程,是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小城镇建设,不仅指以县城为中心的重点镇建设,也鼓励一些农民自主性的小城镇建设(指乡镇集体在符合城乡规划的前提下,不经过土地征用,在集体土地上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并实现农民生产方式转变与分享经济成果的城市化模式)。通过小城镇建设可以优化城、镇、村结构,拓展经济发展空间,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发展小城镇,不仅有利于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集约化、产业化经营,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更重要的是通过重点城镇的开发区建设可以促进乡村工业的集聚,激励乡镇企业二次创业,推进乡村工业化进程。小城镇作为乡镇企业的载体,不仅是乡村-城镇转型中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也是城乡物质信息交流的枢纽;不仅是乡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火车头,也是乡村居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转变的引领者;不仅是大中城市功能的自然延伸,也是大中城市功能向乡村地区辐射的接收站,还是具有较强辐射和带动能力的乡村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许经勇,2006)。小城镇的发展过程,是与乡村产业结构转化、农民职业和身份转换相互交织同步演变的过程,是乡村经济全面繁荣的过程。

其一,做好小城镇的规划和管理,确保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区域小城镇建设应当根据自身的区位优势、经济基础条件和功能,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选择适合本区域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发展模式。具体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从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的要求来思考小城镇的发展方向,使全局和局部有机结合,形成以强镇为节点的城乡一体化格局;二是要坚持分类指导,针对不同类型的小城镇提出不同的要求,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小城镇;三是要继续搞好小城镇的综合改革试点和小城镇建设试点,积累经验,加快发展(季任钧等,2009)。此外还要做好小城镇发展的远景规划,主要有五个方面(陈烈等,1998):一是要优先规划,加强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必须要坚持人口、资源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原则,绝对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二是要注重小城镇规划的科学性、长期性和超前性。小城镇的商业区、生活区、服务区、工业区和基础设施等的布局要科学合理、有序发展。三是要体现城镇规划的层次性、配套性和布局的合理性。既要符合城乡总体规划,小城镇的布局要尽可能与大中城市布局相结合,做到规模适当、重点突出,防止村村有镇、遍地开花的现象。四是要强调城镇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小城镇管理是小城镇规划得以顺利实施的保障,因此,必须与城镇发展的同时不断完善城镇管理机制,实行政企分开。五是提高小城镇居民的素质,强化小城镇居民的规划意识和城镇意识,鼓励其自觉参与小城镇的发展和管理。

其二,发挥小城镇在城市带动乡村和工业反哺农业中的枢纽作用。加快小城镇建设,最关键的是要提高小城镇的经济功能,通过小城镇的经济功能提升城镇的集聚效应和经济容量。在小城镇的产业发展中,要优先发展金融业、储运服务业、电信业、保险业,大力发展产前、产后服务行业来推动乡村工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乡村的城镇化转型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和城市带动乡村的战略转型。首先,乡村小城镇建设不仅要与大中城市实现工农互补、紧密联系,还要成为乡村与城市结合、协调发展的联结点,所以要提高它的集聚效应,让其更好地成为城市和乡村互动的媒介。其次,乡村-城镇转型中小城镇建设的规划要因地制宜,科学论证,严格审批;要统一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注重质量,体现特色,逐步完善。通信网络设备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尤其要建好,这样的小城镇才能便捷地接受大中城市的辐射,才发挥集聚效应,提高其经济功能,才能更好地带动广大周边乡村地区生产、生活方式的城镇化转型。再次,乡镇企业在小城镇集中的过程也带动着乡村居民点向小城镇的整合集中,从而使得乡村生产分工进一步深化,产业规模效应和外部经济效应进一步增强,所以要用乡镇企业的工业化和集群化,推动乡村-城镇转型的进程。(www.xing528.com)

其三,建设小城镇的同时要积极发展能为乡镇企业和乡村-城镇转型服务的第三产业。优先发展储运服务业、电信业、金融业、保险业等与乡村工业发展有较大关联的第三产业,通过发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产业链的延伸逐步建立乡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优化乡村工业发展的投资环境,以此推动乡村-城镇转型的现代产业体系和小城镇的综合建设,逐步淡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在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中,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鼓励建立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保险体系。建议选择部分条件成熟的地区试点开放民营中小银行,取得一定成效和经验后再全面普及,努力打破乡镇企业融资和农业贷款的瓶颈约束。银监会要督促各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在合理规避风险的基础上,简化乡镇企业贷款的手续,从减免过多的中间检查环节入手,防范信贷部门的寻租行为,降低中小企业的贷款成本。通过税费减免、设备折旧补贴等支持措施,扶持乡村融资租赁业,为乡镇工业企业扩大再生产规模解决资金难题;通过构建对高新技术等先进生产力的运用提供风险投资的社会金融保险机构,激励乡镇工业企业使用先进技术,利用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二是抓住全国正在构建中小企业社会服务体系的契机,尽快完善乡镇企业的社会服务机构组织和建设。积极调动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力量,着力构建以创业培训、人才培训、技术创新融资担保、市场开拓等信息化服务和仓储、电信等通信、物流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中小企业社会服务体系。具体内容包括: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组织科研院所针对企业需求开展培训活动,积极引导企业成立行业协会和自助团体,向有关部门反映企业要求,维护企业权益,规范社会服务制度,同时努力健全社会服务所需要的各种基础性设施,为企业提供创业咨询辅导、贷款担保、产权交易和储运物流通道、营销、电信网络等服务活动。不仅要重视现有机构功能的充分发挥,而且要不断建立健全新的社会服务支持机构来满足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三是搭建中小企业技术服务平台,推动新技术的应用。以适当的资金扶持和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创办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各种技术服务中心,搭建技术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广泛的技术咨询、技术转让、培训、设备安装和调试、现场指导等全方位的服务,引导、支持乡村地区工业企业采用最新的技术和工艺,提升乡村工业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