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蜜,创立了德润药业,成为宁波药商中的佼佼者。

蜜,创立了德润药业,成为宁波药商中的佼佼者。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论及宁波药商以德立业、以德卖药、以德行商之际,油然想起了“蜀贾卖药”的成语典故。有研究者认为,一姓一地,造就一方名铺,为世所罕见。百年老店震元堂,为宁波药商在绍兴乃至药业界的百姓心中树立了卓越的信誉,展示了优良的药德。据史料与民间口头传说还原,董氏成年后嫁入邻近的中医世家,带着祖上丰厚的药业经营资源,将医药有机地相结合,真正是水乳交

蜜,创立了德润药业,成为宁波药商中的佼佼者。

在论及宁波药商以德立业、以德卖药、以德行商之际,油然想起了“蜀贾卖药”的成语典故。明代名人刘伯温在《郁离子》中讲过这么一则寓言故事

蜀贾三人,皆卖药于市。其一人专取良,计入以为出,不虚价,亦不过取赢。一人良不良皆取焉,其价之贱贵,惟买者之欲,而随以其良不良应之。一人不取良,惟其多,卖则贱其价,请益则益之,不较。于是争趋之,其门之限月一易,岁余大富。其兼取者,趋稍缓,再諅亦富。其专取良者,肆日中如宵,旦食而昏不足。见郁离子见而叹曰:“今之为士者,亦若是夫!昔楚鄙三县之尹三。其一廉而不获于上官,其去也,无以僦舟,人皆笑以为痴。其一择可而取之,人不尤其取而称其能贤。其一无所不取,以交于上官,子吏卒而宾富民,则不待三年,举而仕诸纲纪之司,虽百姓亦称其善。不亦怪哉!”

这则寓言故事,从药事、药商切入,转而论及官场、宦海,对世俗名利刻画得入木三分,真真切切,悖论逆袭,耐人寻味。当我们掩卷凝神之时,也肯定可以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但就卖药而论,我们觉得,作者通过寓言故事试图告诉人们的是:卖药贵有良知,必须坚守道德底线,万万不可唯利是图;在药业这一行,从善抑或从流,全在自己的道德操守。我们认为,宁波药商在这方面是做得非常出色的,在他们的药业生涯中留传下许多佳话,为同乡、同行和同人树起了高高的道德标杆,反映了宁波药商厚德载道的职业境界和慎独慎行的自律精神。

宁波药商韩梅轩在湖州接盘买入“叶慕韩斋”后,机智化用,通过去叶氏之冠而更名为慕韩斋,不仅恰到好处地凸显了新主人之姓氏韩,而且更激活了历代药商共同羡慕汉代药人韩康的独特医药文化元素。慕韩斋老店新开之后,韩梅轩秉承韩康讲究药物质量、口不二价的卖药传统,而且亮出了“质量优等服同行、信誉卓著招远客”的医药营业宗旨,并落实到饮片丸散、参燕银耳药品的炮制配方、精选细调之中,直白地打出了“不惜工资,以图久远”的个性店招,恪守所售药品没有仿单——立下了凡属本斋出售药品之说明书不出店门的规矩,以优良药品、优质服务创出了药业品牌。由此可见,慕韩斋以其卓越的医药品质成为顾客羡慕的韩字号药店,真可谓韩氏慕韩、人皆慕韩。(www.xing528.com)

陈小南、谢炳武编撰的《震元堂史话》中这样中肯地评价绍兴城乡遍地的宁波药商:“盖绍兴诸多的药材行和星罗棋布的药店,多为慈溪人经营。”在这星罗棋布的老药铺中,经营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的老药铺,非绍兴震元堂莫属。震元堂自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由杜炘(景湘)创立后,家族传承七代、历时180多年。有研究者认为,一姓一地,造就一方名铺,为世所罕见。这里所称的一姓一地,就是指杜家不忘初心、矢志不渝、坚守药业、恪守质量,在同一个地方创立著名药业品牌,从租小屋、开药铺、摆药摊,到典租戤顶、诸法并用、接续办药,书写了德润药业的辉煌篇章。震元堂如堂联所写“震生则万物皆备,元善为众美所归”,药物丰富、品类齐备,出产道地、质量上乘。秉承韩康货真价实、药不二价的卖药传统,行无虚言、口不二价,明码标价、童叟无欺。在绍兴震元堂中医博物馆,有一张盖有“不二价”三字红印的成药女科白凤丹随药说明书引人注目,在“不二价”的左右两侧竖印着“本堂只此老店,没有分出在外”“丸散膏丹认标识,兑出一律不退换”。震元堂就是以这样的方式表达对自己产品的自信和对顾客的认真负责。当然,质量从根本上说必然来自于独特的配方和严谨的工艺,震元堂所珍藏的秘方是一笔重要的知识财富商业经营,从来都可获什一之利,即每次买卖允许赚取百分之十左右的利润,特别是药材生意,杠称进,戥子出,批进零出,差价较大,如不出实价,像《郁离子》中讲到的蜀贾一样,以打折销售吸引病家,可能更能赢利,但震元堂始终做到真不二价,从“不二价”的追求到真不二价的践行,付出的是承诺的代价,收获的则是民众对品牌的回报。百年老店震元堂,为宁波药商在绍兴乃至药业界的百姓心中树立了卓越的信誉,展示了优良的药德。震元堂这种知行合一的职业作为,在平凡之中显示出了不凡的意义。因为就是这种举措,换来了绍兴老百姓的无价口碑:旧时坊间探视病人,必会约定俗成地询问震元堂的药有没有吃过,如果吃过,病家和探家都会信心倍增或了无遗憾了。当然,这句话的两句潜台词是:如果还没有吃过,那就要赶紧去撮;如果吃过了依然不愈,那就得考虑换郎中、换药 方了。

大药铺如此,小药店也毫无二致。相对于北京同仁堂杭州叶种德堂和绍兴震元堂等老字号大药堂,地处义乌佛堂的百年老店沈太和只能算是一爿小药店了。沈太和最早由慈溪药商沈春华(一说沈万田)始创于道光年间,铺名太和堂。民国元年,易主为同是慈溪药商的沈宪麟,并更名为沈太和,并由此将原太和堂换称为老太和。沈太和后来又分出了沈协和,分别由沈寿依和沈寿勇经营。无论是老太和,还是沈太和、沈协和,都一样坚守“以德为上、诚信经营”的药业之本,并落实到一系列便民惠民利民的实际举措之上,为时人和世人所啧啧称道。沈太和、沈协和的主要举措有:店里各聘有2名坐堂医生,可使病家少一些来回折腾;实行昼夜配方,24小时提供服务,为方便顾客特在店面排门上开出一个小窗门,由值夜店员据方供药,即使买一个铜钱两片的膏药,夜半敲门也定然开窗接待,以解病人之急。如果说,以上两条过去的老药铺基本都这么做的话,那么以下这一条可能是并不多见的了:凡急救病人需要配人参、牛黄、熊胆、羚羊角、犀角等贵重药材,贫苦人家一时又筹措不到现金,只要有佛堂的熟人担保,一律准许赊买,不问今后的偿还能力,真正体现了急病人之所急、救人是第一位的药业经营之道。

其实,宁波药商的不少老字号店铺都是这样以德立业、以德赢利、以德传世的。最早由三七市(古属句章,原为慈溪所辖,现归余姚)董氏在康熙年间创办于四川的崇川药肆演变而来的乾宁斋,在宁波办药卖药的同时,还将分号办到了温州。大家都知道,宁波航运业里出过一个女船王,其实在宁波药行业里也出过一个女药王,她就是道光年间董友梅的孙女,由于历史的原因,女药王的名字虽已不可考,医药史上皆惯称其为“董氏”。据史料与民间口头传说还原,董氏成年后嫁入邻近的中医世家,带着祖上丰厚的药业经营资源,将医药有机地相结合,真正是水乳交融、相得益彰,于是很快就成了当地家喻户晓的医药联合体店铺。董氏固然经营有方,但之所以传世,原因还在于其蕙质兰心、药德高尚。据民间所传,当时在董氏药馆附近出现了一位全身溃烂的老人,路人,避之唯恐不及。董氏出于恻隐之心和医药职业本能,主动嘱咐店中学徒用自制药水为他清疮化瘀,经过一段时间的无偿救治,老人很快就康复了。出于感激之情与感恩之心,被救治的老人不仅道出了自己的身世与罹患疮毒之后离家流浪的原委,还以德报德,无偿将自己青年时代担任镖师所收藏的记录着不少秘方的医书无偿地赠送给了董氏。尽管后来没有见到有关董家得到医书后开发利用的情况,但故事本身,特别是爱能生爱、知恩图报、好心有好报等医药美德已经非常值得我们久久回味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