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波特竞争优势理论及其应用

波特竞争优势理论及其应用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4-1波特“国家钻石”模型生产要素波特采用了新古典的比较优势理论中的要素禀赋论的思想,并从两方面进行了改进。从这点来看,他完全颠覆了要素禀赋作为竞争优势的H-O理论思想。波特指出,政府不能通过其政策扶持创造出有竞争优势的企业,但可以为企业创造一个优良的竞争环境。

波特竞争优势理论及其应用

与贸易经济学家的研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来自商学院的管理学家通过一种经验归纳的分析方法,来解释一国(地区)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取得成功的原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1990)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1.波特理论的核心内容——“国家钻石”模型

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以“国家钻石”模型(national diamond model)为核心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地区)要想在某个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中获得成功,需要从该产业的“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以及“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状况”这四个环境因素中寻找答案。此外,“政府”和“机遇”这两个辅助的外部因素也通过影响上述四个主要因素而间接影响一国(地区)的产业国际竞争力 (见图4-1)。该理论认为这六个因素互相影响、相互加强,形成一个有机的总体,构成一国(地区)产业竞争力的源泉。

图4-1 波特“国家钻石”模型

(1)生产要素

波特采用了新古典的比较优势理论中的要素禀赋论的思想,并从两方面进行了改进。

第一,他认为要素禀赋在决定一国(地区)的竞争优势方面所起的作用要比传统所认为的更加复杂。为此,他将生产要素分为初级要素(或基本要素)(basic factor)和高级要素(或推进要素)(advanced factor)。前者是指一国(地区)先天拥有或不需太多投资就能得到的要素,如天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非技术工人和半技术工人等。高级要素指需要通过长期投资和培育才能创造出的要素,如技术优势、基础设施、人力资本以及各大学的研究所。另外,根据其专业程度,要素又可分为通用要素(generalized factor)和专用要素(specialized factor)。前者是指适用范围广泛的要素,如交通系统、受过高等教育的员工等。而专用要素是指针对单一产业的专业性生产要素,如专业人才、技术和知识等。波特的研究表明,在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中高级生产要素和专业生产要素更加重要。

第二,他认为要素是可创造、可升级的,是动态的。他指出,初级生产要素已不再重要,而可创造、可升级的高级生产要素在竞争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另外,他还指出,丰裕的初级要素(如丰富的资源或廉价的成本)甚至会造成资源配置没有效率;相反,人工短缺、资源不足、地理气候环境恶劣等初级要素的劣势反而能形成一股刺激产业创新的压力,从而使一国(地区)获得更强的竞争优势。从这点来看,他完全颠覆了要素禀赋作为竞争优势的H-O理论思想。但他也指出,在以天然产品或农业为主的产业,以及对技能要求不高或技术已经普及的行业而言,初级生产要素仍有其重要性。

总之,波特认为,生产要素的创造、升级是一个国家(地区)获得强大而持久的竞争力的关键。同时,高级要素和专用要素决定着竞争优势的质量和可持续性。因此,一个国家(地区)拥有创造出生产要素的制度远比拥有生产要素重要。

(2)需求条件

这里的需求是指内部市场需求(即区域内部市场需求)。波特认为,内部市场需求不仅会影响到产业的发展规模,而且对企业的发展与创新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进而影响一国(地区)的发展效率。他还进一步指出了内部市场需求通过三种不同的方式影响着本产业的竞争力:一是内部市场的需求性质,如消费市场的需求形态,超前性、挑剔性等;二是内部市场的大小与成长速度;三是内部市场需求转化为国际市场需求的能力。后两点又是第一点的延伸。

(3)相关和支持性产业

“钻石模型”的第三个重要因素,即与企业有关联的企业和供应商的竞争力。波特认为,相关的支持性产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协同效应。一方面,当本国(地区)的支持性产业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时,它对下游产业造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会及早地向下游企业做出反应,快速并有效率,甚至是以最低的投入成本,同时为下游企业提供更合理的价格与更高的服务。另一方面,竞争力强的企业也会通过“提升效应”(pull-through effect)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因为相关产业之间的产业价值相近,可以通过合作、分享信息来促进关联产业提升竞争力。

(4)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状态

在国家竞争优势对产业的关系中,第四个关键要素就是企业,这包括该如何创立、组织和管理公司,以及竞争对手的条件如何。波特认为,不同的环境和国情造就不同的企业发展战略、发展目标以及不同的产业结构,这些差异的最佳组合便形成了一个国家(地区)产业独特的竞争优势。他指出,适应地区环境,包括人文、地理环境的管理方式能够提升该国(地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另外,波特的研究还发现,内部市场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是创造与保持产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激烈的市场竞争之所以会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主要原因在于竞争环境会迫使企业不断提高生产率,更新产品的样式,提高产品质量,以取得持久的竞争优势。此外,激烈的内部市场竞争还会迫使企业走出该区域,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企业通过内部激烈竞争的锤炼,往往更加成熟,更有利于在国际竞争中取胜。

(5)机遇

波特认为,偶然事件有时也会影响一国(地区)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其中特别重要的是,基础科技的发明与创新、传统技术出现断层、生产成本突然提高、突然爆发的国际或区域范围的经济危机、全球金融市场或汇率的重大变化、战争、全球或区域市场需求的剧增以及国与国之间政策的变化(如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等。偶然事件之所以会对竞争优势产生影响,是因为它打破了原有的竞争状态,提供了新的竞争空间,这使原来的竞争者优势顿失。

(6)政府作用(www.xing528.com)

波特认为,政府政策的影响力固然很大,但有其局限性。产业发展如果没有其他关键要素的搭配,政府无论怎么帮忙,也是无效的。为此,政府在保持产业竞争优势方面仅能起到辅助的作用,它主要通过制定政策以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为企业提高生产率提供支撑,从而间接影响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波特指出,政府不能通过其政策扶持创造出有竞争优势的企业,但可以为企业创造一个优良的竞争环境。政府的政策主要包括:通过补贴、教育投资和金融市场的政策影响生产要素,通过制订本地标准和采购行为影响需求,通过制定法律来规范市场的恶性竞争,等等。

2.“国家钻石”模型的缺陷

波特的“国家钻石”模型的问世,顿时引起了西方各界强烈的反响,大多数学者对该理论表示肯定,认为该分析方法突破了比较优势理论的分析方法,建立了一个新的竞争力理论分析范式,R.Ryan评价“国家钻石”模型为“当代的国富论”(R.Ryan,1993)。然而,该理论也并非完美无缺,它在博得声望的同时也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一些学者对其研究方法提出了质疑。如格瑞威(Greenway,1993)质疑其没有用经济语言和数学语言进行规范研究,不能称其为理论。而另外一些学者则质疑该理论的原创性,他们认为波特没有在模型中注明各个观点的出处(Rugman和D'Cruz,1993;Dunning,1993)。还有一些学者认为美、日、德等发达国家具有良好的国内经济环境,波特模型用于解释这些国家具有说服力,因为发达国家的企业可利用“母国基地”(home base)建立起竞争优势。但是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它们不具备与“国家钻石”模型相匹配的内部经济环境,波特的“国家钻石”模型并不具备说服力。

3.竞争优势理论的新进展

由于上述原因,国外学者针对“国家钻石”模型的缺陷,并结合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生产力和产业发展水平对“国家钻石”模型进行了拓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约翰·哈里·邓宁(John Harry Dunning)的波特—邓宁(Porter-Dunning)模型、鲁格曼的双重钻石模型和乔东逊(Dong-sung Cho)的九要素模型。

(1)波特—邓宁模型

美国学者约翰·邓宁通过对英国制造业的实证研究提出了“波特—邓宁模型”(见图4-2)。该模型指出,除了政府和机遇外,外国直接投资和竞争意识也对该国的产业竞争力的各个方面有重要的影响。邓宁的研究结果还表明,外国直接投资在提升一国(地区)的产业竞争力上,与该国或地区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有密切的相关。他根据一国(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将投资情况分为4类:第一,人均GDP低于400美元的最不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几乎为零,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为负值;第二,人均GDP在400~2000美元的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相对较少,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为负值,但由于区域投资环境的改善吸引了大量外资,其绝对值有增大的趋势;第三,人均GDP在2000~4750美元的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依然表现为负值,但由于外资输入不断增加的同时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也在不断加大,为此,其直接投资净额绝对值有缩小的趋势;第四,人均GDP超过4750美元的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力度明显加强,对外直接投资净额明显表现为正值,并呈逐步扩大的趋势。

图4-2 波特—邓宁模型

(2)双重钻石模型

穆恩、鲁格曼和沃伯克(Moon,Rugman&Verbeke)根据加拿大、韩国新加坡的情况创立了双重钻石模型。

鲁格曼的研究发现,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建立,使得经济规模不足美国十分之一的加拿大得以突破“母国钻石”的限制,进一步提升国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由于具备更强竞争优势的美国企业在加拿大投资、生产,加大了加拿大本土企业的竞争压力,客观上促使了加拿大企业竞争力的提升。第二,加拿大可以根据美国市场的需求状况来扩大生产、提高产品质量,从而达到竞争优势的升级。基于此,鲁格曼和穆恩等人根据加拿大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来源建立了双重钻石模型,该模型是“加拿大钻石”和“美国钻石”的联合体(见图4-3)。对于加拿大企业来说,它不仅受到本国国内经济的影响,还受到“美国钻石”的影响。

图4-3 克鲁格曼的双重钻石模型

鉴于此,穆恩等人进一步将以上理论扩展到所有“小国经济”的一般化的双重钻石模型,即“一般双重钻石模型”(the generalized double diamond model)。该理论还吸收了“波特—邓宁模型”的“跨国经营”的影响变量,并将其扩大到“国际钻石”的高度,构建了由“国内钻石(domestic diamond)”和“国际钻石(international diamond)”组成的“一般双重钻石模型”,如图4-4所示。图4-4中内部实线代表“国内钻石”,它的大小是由国家(地区)的大小和该国(地区)的竞争力影响因素决定的;图中虚线代表纳入邓宁的“跨国经营”这一变量后的“国际钻石”;另外,图中的外部实线代表“全球钻石”(global diamond),它代表假定一个国家(地区)完全融入全球经济时该国(地区)产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它的大小在可预期的时间内是固定不变的。

图4-4 一般双重钻石模型

(3)九要素模型

另外,韩国学者乔东逊认为波特的“钻石模型”用来解释发达国家的产业竞争力较为合适,而对于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解释力度要明显降低。他根据韩国产业发展的实际状况也进一步发展了“钻石模型”,提出了“九要素模型”(the nine-factor model)(见图4-5)。他将产业竞争力的决定要素分为“物质”要素和“人力”要素两大类。其中,“物质”要素包括资源禀赋、相关和支持产业、国内需求以及商业环境,这四要素共同决定了一国(地区)的竞争力发展水平。而“人力”要素包括企业家政治家和官僚、工人以及职业经理人和工程师,他们通过创造和控制四个“物质”要素促使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该研究指出,韩国虽然缺乏“物质”要素,但拥有经过良好教育、充满活力和极富奉献精神的“人力”要素。韩国经济腾飞的关键在于通过“人力”要素创造“物质”要素。此外,机遇作为一个外部影响因素与上述八大要素共同组成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范式。

图4-5 乔东逊的九要素模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