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数学结论的其他意义:从科学基本定义出发的重要结论

数学结论的其他意义:从科学基本定义出发的重要结论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凯恩斯所针对的经济危机其实不是缺乏需求,而是缺乏消费者信心或生产力进步。从主客观共同分析法出发,目前各国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应该变为针对解决经济中的生产力和信心问题。(三)另一个重要的结论这个结论要从科学的基本定义开始说起。

数学结论的其他意义:从科学基本定义出发的重要结论

(一)主客观共同分析法

这一章在经济学方面运用的是理性情绪分析法。理性情绪分析法可以被更普遍地上升为主客观分析法。主客观分析法是一种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分析问题的方法论。这一方法论是建立在人类社会的本质之上的,因为人类社会是由物质和意识共同决定的。

由于市场经济是理性与情绪的结合,所以市场经济中的问题既可能来自理性,也可能来自情绪,或者同时来自理性和情绪。理性情绪分析法是一种这样的分析法,即通过确定一个经济问题是由于缺乏生产力要素,比如政治制度改革、技术转移;或是确定一个经济问题是由于缺乏消费者信心,比如大萧条时的深度恐惧。

理性情绪分析法可以被用在所有的经济问题中。理性情绪分析法和主客观共同分析法作为一种二分分析法可以被运用于所有的社会科学

(二)如何解决经济和经济学中的问题

我们在经济中遇到的问题要么是像生产力之类的理性中的问题,要么是来自情绪的问题,要么是两者都有。所以当面对经济中的困难的时候,我们应该首先分析问题的本质。这种分析法即理性情绪分析法(主客观共同分析法)。

主客观共同分析法告诉我们,由于市场经济中同时存在着客观理性和主观欲望,它们虽然是共存的,但是在共存的同时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既有相互的积极影响,也有相互的消极影响。积极的相互影响促使市场经济在长期上增长(比如,主观需求促使产量在长期上增长);消极的相互影响比如生产商过分地追求利润(主观的欲望)扩大投资,在产能扩大之后,产量超过了市场需求,那么在短期内就会形成经济危机。由于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客观理性和主观欲望情绪的结合,它们的共存虽然是合理的,但是它们的共存又必然导致它们之间的矛盾,它们之间的矛盾必然使经济危机不可避免。因此,从哲学和实际经济的运行而言,有些经济危机是内生的(endogenous),是不可避免的,它不是由外部因素引起的,不是外生的(exogenous)。外生的经济危机是如1974—1975年的西方石油经济危机之类的危机。内生的经济危机是由市场经济自身的本质——理性和欲望情绪的结合——所导致的,所以是不可避免的。(www.xing528.com)

在面对内生的经济危机时,我们要做的是让经济危机发生,但是不要让经济危机演变为经济大萧条。“让它发生”意味着有些经济危机一定会到来,所以我们让它到来。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面对经济危机时无所作为。如果我们处于一次经济危机之中,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方式面对它。

在其他问题上,主客观共同分析法也可以做到对症下药。比如,最近一次的全球经济危机(2009年)是由次贷金融危机引起的。对于解决那次金融危机有过很多观点,但是从主客观共同分析法出发,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发现次贷危机是由于缺乏生产力的进步,与此同时美国的经济只由对金钱的追求来驱动造成的。对此,处方可以是非常简单的:在经济危机发生之前,我们可以将次贷停止,因为次贷只意味着对金钱的追求,而没有提升生产力,次贷的发展一定会产生隐患;当它发生之后,由于我们已经无法规避,危机一旦爆发,就变得不可避免,我们能做的就是用之后的部分国内生产总值去支付危机中的损失,这一部分的国内生产总值本可以形成经济增长。支付了经济危机造成的损失之后,经济危机才会过去。在那段金融危机中的消费者信心波动可以被认为是一种附属产物。再比如,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危机很明显是因为缺乏生产力要素、制度生产力要素。在1955—2009年,日本实际上是一个一党制国家。除了1993年的部分时间,日本政府一直由自民党所掌控。在30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之后,政治制度的落后最终阻碍了日本经济的发展。以上面的例子为例,使用理性情绪分析法能够很简单地发现经济停滞现象中的问题。

需要明白的是我们应该思考如何保持生产力的增长和调整消费者信心。如果一次经济危机是由缺乏生产力增长引起的,那么我们应该鼓励将基础科学研究转化为实际生产或者从新的制度中找到生产力。如果一次经济危机是因为起先消费者的情绪过热变为了沮丧,政府就应该找到一种方式来使消费者兴奋(如世界杯、奥运会),或者让中央银行使用货币政策:发行货币可以使人们开心一点,因为他们的现金余额多了,这可以在短期上鼓励消费信心[9]。如果一次经济危机是两种因素共同造成的,那么就在两个方面同时采取措施。同时也需要明白,如果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犯了错误,走错了方向,如把次级贷款证券化,那么经济衰退就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也必须为此付出代价。

目前经济学里的部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于处理经济危机并不相宜。比如,我们先前使用财政政策购买商品来应对凯恩斯认为的“缺乏需求”的经济危机。凯恩斯所针对的经济危机其实不是缺乏需求,而是缺乏消费者信心或生产力进步。比如,在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历了“失去的十年”。在那段时间里,日本政府虽然使用了许多财政和货币政策,但是这些政策却与解决经济停滞的源头无关。日本政府所采取的大多数对策都被用于无效的金融项目或资源再分配,这些只是支持了陈旧的而不是新兴的或技术领先的产业。[10]在货币政策方面,日本银行(日本中央银行)没有成功地鼓励人们的信心。使用理性情绪分析法,很容易发现在那段时间里,日本经济缺乏生产力增长[11][12]。在那段时间里,日本人最应该做的是解决生产力增长的瓶颈(在制度和技术两个方面)。从主客观共同分析法出发,目前各国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应该变为针对解决经济中的生产力和信心问题。

(三)另一个重要的结论

这个结论要从科学的基本定义开始说起。“科学是认知物质世界和它现象的各种知识体系,并且必须经由无偏见的观察和系统的实验。总的来说,科学是对普遍真理或基本规律运作的知识的追求。”[13]“社会科学是科学的分支或学科,这些分支或学科研究的是人类的社会和文化行为。”[14]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15],是被包括在科学的定义之内的。但是在本书的这一章之前,经济学不具有“无偏见的观察”这一性质。过去,经济学要么是只以理性为基础,要么建立在情绪上。之前的经济学理论都没有从无偏见的角度出发——无偏见的角度要求经济学以理性和情绪两个必要部分为基础。虽然许多经济学家曾经试图找到经济学的规律,但是,他们的观点要么单纯地建立在价值基础上——经济中的理性部分,要么单纯地建立在金钱驱动上——经济中的欲望情绪部分。他们的观察是片面的。他们从来没有形成一个无偏见的普遍的理论,经济学过去也没有达到科学的标准。在这一章之前,经济学是一门学科;通过这一章,经济学成为一门科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