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达成交易均衡的博弈论中的不同均衡

达成交易均衡的博弈论中的不同均衡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博弈论中所达成的均衡,被视为达成交易均衡的一种条件,一种背景;或者说,这些不同的均衡被理解为是同时达成的,它们好比一块硬币的两个侧面。然而,截至目前,并非所有的纳什均衡都已经顺利地与交易均衡相协调了。目前,博弈论的巅峰期似乎已经过去,一些研究者陷入了沉默。

达成交易均衡的博弈论中的不同均衡

博弈论主要起源于数学。最初,它是作为数学在经济问题上的“应用”而进入经济学家的视野的。然而,由于它的不可抗拒的魅力,它在经济学界流行起来。经济学家们起初把它视作对于主流经济理论的另一种诠释方法,然而,随着它的自身逻辑的不断发展,逐渐产生了使主流学者们困惑的成果。现在,博弈论本身已经变成了经济学的一个问题。各个领域的学者们都试图把它与各自所在的领域整合起来,可是,结果都不那么尽如人意;这其中的奥妙何在呢?我们需要细细道来。

需要先从“合作博弈”说起。“合作博弈”其实就是指当事人之间的合作,只不过,它是从另一种角度来阐述合作的道理的。这个角度是特别的、非传统的,然而却很少被强调。那么,它究竟是什么呢?这就是,它从一开始就假定当事人不老实,是机会主义的;当事人想行骗,随时想钻空子。用俗话来说,当事人不是个“好人”。传统理论假定当事人是老老实实的,不隐瞒自己的状况,也不打算骗人。而“欺骗”又意味着什么呢?显然,它意味着当事人头脑中的信息(意图也可以作为一种信息)不能在当事人之间任意地传播。这首先表明通信是有代价的(这种代价尤其是结构性的,而不是数量性的);即使物理对象会老老实实地把它自己的信息“告诉”给当事人,当事人也会把它控制起来。这样一来,信息传播的“无摩擦性”假设也就受到了挑战。如果一个人所知道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是从别人那里获得的,或者是经由别人的影响甚至干预才得到的,无摩擦性假设本身也就很难成立了。假如建构理论模型的人又硬要把这两类信息传递区分开来,那么又将如何去做呢?这显然是一个挠头的问题。这个问题也可以换一种方式来定性,这就是,它实际上引入了人的意识(或意志),它把每个人的意识视作整个分析框架中相对独立的因素。意识会“使坏”,会干预“客观的”信息传播过程(即使传播本身仍然是无摩擦的),不同个人的意识会相互作用。至少从表面上看,这种理解给主流框架带来的麻烦要少一些。

当然,如读者所知,现在,我们已经把博弈论所强调的当事人的这些思想倾向归于一个总的概念,叫做“另类算法”。博弈论尤其指其中的“社会性算法”。这些算法主要与决策问题、也即“问题导向的”研究有关,尤其与对行动方案的构思密切相关。博弈论的核心特征实际上就是研究决策过程中这些“社会性算法”的(当然首先是比较一般的)运用及其所引起的一系列后果。传统经济理论其实主要是从物理世界的一些特征(例如生产函数)出发来讲述人类合作的道理的;与其说它不认为当事人会骗人,不如说它来不及研究这个领域。所以,从另类算法的角度来研究合作,也就意味着研究范围的拓展。真金不怕火炼。一个好的理论,要经得起多方面的锤炼、拷打与检验。博弈论的研究者们就是要检验一下,骗子们是否会臣服于一般均衡理论。

其次,博弈论所研究的这些问题,主要不是关于价格与商品数量的决定的,而是在此范围之外,充其量只是与此有关。也就是说,它主要是结构性的。而尤其“令人满意”的是,这种结构性居然可以采用数学来进行表达。博弈论展示出,经济学家们可以像建立价格理论那样来在这些领域中继续有所作为。这就大大迎合了主流学者们的胃口。于是,博弈论的文献开始在经济学刊物上蓬勃而出,经济学家们兴致勃勃地从“博弈”的角度来阐述均衡理论,就好比一个热心的导游带领游客们换个场地来欣赏同一座山峰。博弈论中所达成的均衡,被视为达成交易均衡的一种条件,一种背景;或者说,这些不同的均衡被理解为是同时达成的,它们好比一块硬币的两个侧面。(www.xing528.com)

这就是博弈论研究初期所发生的状况,也就是“合作博弈”的主要意涵所在。换句话说,经济学家们这时以为,“坏人”是没有前途的,博弈论完全可以被主流理论所吸收。

可是,数学家约翰·F·纳什所提出的怪异的均衡概念否定了这种观念。纳什并不否认合作博弈的合理性,可是,他同时指出,人际关系的状态也可以十分合理地区别于通常所理解的和谐的、合作的和理想的状态,而表现为一种不合作、不美满的情形。纳什以及其他学者们精心构筑了模型,其中的状况虽然相当负面,可是,哪个当事人也无法单独地改变这种状况。它是一种僵局。这种僵局一旦出现,整个局面也就无法合理地向交易均衡靠拢。而这些模型又都是从对实际问题的研究中发展起来的,因而它相当真实,很有说服力,以致读者们很难通过提出更好的策略来否定它。读者们既不能否定它的合理性,也不能否定它的现实性。

纳什均衡揭示了社会生活悲观的一面。对于经济学家们来说,一般不曾明言的是,它的吸引力可能首先在于“均衡”这个术语的运用。纳什把这种僵局定义为一种“均衡”,实际上扩展了均衡的概念,而这种均衡(至少在表面上)又与传统均衡的静态性特征相符合,因而这种扩展也就显得合情合理,容易为人所接受。鉴于经济学家们对于均衡的喜爱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习惯,一些人显然也就懒得多加思考了;于是,围绕纳什均衡,大量的文献又再次被发展出来。经济学家们当然仍然不能忘记交易均衡,因此,论者们设想了多种途径,继续促使纳什均衡向交易均衡靠拢。合乎逻辑的是,这些途径不外乎两条:一是扩大或改良信息供应,二是重复博弈。重复博弈过程是一个学习过程,也就是增加知识(从而改良算法)的过程。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手段,经济学家们部分地实现了自己的目的(或者至少自以为如此)。然而,截至目前,并非所有的纳什均衡都已经顺利地与交易均衡相协调了。更为不幸的是,在此过程中,经济学家们发现,还存在一些“根本的不确定性”,它们不会令人信服地收敛于某些确定的状态(更不要说这些状态合乎新古典效率标准了)。经济学家们又不幸地失败了。目前,博弈论的巅峰期似乎已经过去,一些研究者陷入了沉默。真不知道有没有研究者愿意退后一步,脱离数学的迷宫,从根本上来思考一下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