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非理性”到欲望:探究人类精神世界的多元构成

从非理性”到欲望:探究人类精神世界的多元构成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的精神世界至少由理性与“非理性”两个系统所组成。总的说来,可以认为,所谓“非理性系统”,主要是一些以硬件化的方式预存于人体之内的、并且可以遗传的程式。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欲望”可能是最靠近物质的精神性存在了。

从非理性”到欲望:探究人类精神世界的多元构成

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在接触算法框架理论之后,立即产生的一个印象是,这只是关于人的精神世界中的一个“子系统”(也即思想系统、思维系统或者“理性系统”)的理论,它是局部性的;在这个系统之外,还有广阔的“精神世界”,包括欲望、情感、情绪、心理、冲动、本能、直觉、“人性”等,它们是“非理性的”。人的精神世界至少由理性与“非理性”两个系统所组成。

计算主义纲领的基本主张是,这种传统的见解是错误的,上述两个系统其实是一个系统,它们都可以统合进思想的框架。这种认识目前已经越来越流行了。研究者们从各个不同的进路试图来证明这一点,而笔者认为,只有算法的进路才能给出比较完善的证明。我们将在下一节概述这种证明的一些要点,在这里,先说明一下基本的算法式观点。

总的说来,可以认为,所谓“非理性系统”,主要是一些以硬件化的方式预存于人体之内的、并且可以遗传的程式。结合生物学以及其他相邻学科的一些研究结论可知,这类程式是在人类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甚至是在动物演化阶段逐渐形成的。它们不是指令系统,而是在历史上用指令系统逐渐做出来的。它们可以在指令系统的平台上运行,用于应对各种基本的然而却频繁发生的生存问题,或者,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某些基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有点儿类似于电脑的操作系统。这些程式在本质上与思想程式并无区别,它们也可以与思想程式联合作业;事实上,两者也是频繁地相互引用和相互作用的。然而,由于这些“硬件化的软件”(或称“硬软件”)固定在细胞组织之中,因而不能像普通的思想程式那样,直接地予以删除或修改。作为一种“天然的设计”,这种“安排”提高了程式运行的可靠性,但是,它也给思想系统带来了麻烦。它的高度固定化的计算方式占用了较多的系统资源,加剧了其与思想系统之间的冲突。思想系统要么放任它的运行,要么则只能修改它输入输出的数值。思想系统的内部固然也广泛地存在着冲突,然而,由于这个原因,一般说来,这个“硬软件”系统与思想的“纯软件”系统之间的冲突,要比“纯软件”系统内部的冲突更大。由于“硬软件”本身并不更新(或者只能利用人的出生进行生物学的、一次性的更新),而“纯软件”却快速地进步着,这就会导致当“纯软件”“观察”“硬软件”的时候,会觉得后者相当落伍和不合理;这就可以解释人们为什么(显然是在直觉上)会误以为这两者之间在本质上是不相同的,并且认为后者是显著地“非理性的”。

以下对这个“硬软件”系统做一点分述。

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欲望”可能是最靠近物质的精神性存在了。这个看法也许是不错的。这种精神实体所表达的,主要是一些生理上的需求,例如食欲、性欲、对舒适的要求等。生理系统把它的要求转化为一种信号,向人的精神系统进行表达,精神与物质之间于是得以沟通起来。对这个过程进行详细分析,当然不是社会科学的专长。所以,经济学家们很明智地从欲望起步,而不再做进一步追问。这反映了潜藏于经济学家内心的一种观念,即社会科学其实就是研究思想的;凡是“非思想的”对象,只能作为前提(或者所谓“基据”,datum)而存在。我们要把缠绕在所有对象上的思想全部不剩地剥离下来,这种剥离要达到最大限度;然后,把思想留下来进行研究,把物质归还自然界。(www.xing528.com)

从欲望起步的做法大体说来是没有问题的,不过,我们要做两点补充。第一,原初的、从生理系统直接转化而来的那种感觉,是欲望的最初表现,也是它的真正表现。从这里出发,到当事人想要某种东西,其间存在着一个思想的旅程,它需要信息、知识与计算活动才能完成,而这些活动必须纳入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围。欲望本身也许是比较确定、比较机械的,非思想可以直接控制,但是,对具体物品以及其他精神性事物的需求,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思想与实践活动。肚子饿是一种感觉,而“我想吃猕猴桃”的“欲望”却源于我有关于猕猴桃的知识和体验。欲望的表达有时候很复杂,也很精细。例如,猕猴桃吃得过于频繁了,也就不想再吃了,就会转向寻求其他的食物。然而,过一段时间,吃猕猴桃的欲望重新回归,并且很强烈。据此,我们可以推测,欲望的产生、消失和重生,反映了生理系统对于猕猴桃所提供的营养的需要程度以及需要的时间;只不过,这种实际的需要转化为肌体的欢愉与痛苦而“表达”出来了。这就好比老师用不断地提供各种奖励与惩罚的办法来驱使学生学习一样。用俗话来说,什么事情都需要一些“润滑剂”,一些“佐料”,一些噱头,方才轻快易行。这个道理是很“算法”的。懂得这个道理的人,就会认识到欲望的积极价值,也就会有意识地利用这一点,把享乐与实用结合起来,而不会总是刻意地压制自己的欲望。例如,我们通常说“有营养的东西不一定好吃”,而另一层的道理是:好吃的东西才有营养。这后一层的道理是不可忽视的。我们通常说“体育锻炼要刻苦”,而另一层的道理是:体育运动要适可而止,以舒适为宜。这后一层的道理也是不可忽视的。这些道理都是重要的,它们可以视作思维弯曲原理的一些具体应用。价值观、高尚感、伦理、道德、声誉等社会性的精神价值,都与这样的道理有关,对此在5.7 节我们将继续论及。

与第一点相关的另一个补充是,即使上述表达方式具有某些精细之处,它仍然不是完全精确的,它包含着错误、纰漏、模糊和简略的成分,甚至具有误导性。例如,生活常识告诉我们,放纵欲望是有害的,大吃大喝会损害健康。疼痛感固然可以视作肌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但这个信号却是不完全的。有时,微小的伤害会引起严重的疼痛,而严重的伤害却缺乏痛感。医学手术引起疼痛,但它可以治疗疾病,因而一般来说却是对健康有利的。治病要以“治本”为主,但是,有时候也要“治标”,后者意指单纯以减轻精神痛苦为目的而采取的措施。就好比汽车的变速器只能分为几个档位一样,人的欲望和感觉系统好像也只有有限的“档位”,总是只做一些简化、粗糙甚至扭曲的“表达”。假如人真是由造物主设计和“制造”出来的,那么这个造物主的设计和制造能力显然是有限的。由于认识到了这样的不足,启蒙思想家们赞美理性的伟大和光明。可是,启蒙思想家们没有认识到的是,“理性”同样是会发生简化和扭曲的,“理性”与这样的“非理性”之间,虽有技术性、程度性的差异,却并无本质的不同。“理性”与造物主具有相似的性格。这就好比猕猴桃与面条,它们都是食物,既是相互竞争的,又是相互补充的;哪一种都有益处,但都不能食用过多。

从以上论述当中,我们究竟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这就是,不能把欲望绝对化,欲望是复杂、相对而不完美的,这就好比思想是复杂、相对而不完美的。新古典主流经济学试图在欲望和理性分析之间做出泾渭分明的划分,实际上并不十分妥当,它具有“偷懒”的成分,它所要迎合的是建立完美理论分析的臆想。而对于人自身的建设与发展而言,既要重视满足欲望,又不能被动地成为欲望的奴仆,只顾迎合它。思想可以越过欲望(以及感觉)这个环节,来确定个人的需要和目的。在这一点上,欲望是与理智相竞争的。为了达到理智的目的,个人甚至甘愿忍受身体的痛苦。据此又可以进一步阐发的观点是:鉴于思想过于活跃,有时候甚至是邪恶的、荒谬的和危险的,因此,对欲望的尊重可以带来安全可靠性,它应当成为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基本的和主要的向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