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企业:一种资本保障的组织形式

企业:一种资本保障的组织形式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企业是由多人所组成的组织,其中的每个人都是这个组织的一部分。鉴于企业所采取的会计核算方式,“企业”这种组织形式就好比一种救济机制;它的特点就在于拥有一笔可观的资本。例如,企业的主管同意某个员工预支一大笔差旅费,这并不表明该人表现良好,应予加薪;这笔差旅费也不是对他的奖赏。企业当前的收支与未来的收支是放在“同一口大锅”中进行核算的,因此,企业的身份是延续存在的。企业一解散,这些关系就都浪费了。

企业:一种资本保障的组织形式

基于以上论述,现在就可以对企业如何抵御风险的问题做出一个初步的回答。

企业是由多人所组成的组织,其中的每个人都是这个组织的一部分。企业以支付报酬为条件让这些个人来扮演“他”的“器官”,因此,除了雇佣谈判和领取报酬等事项外,当员工进入工作状态时,他是不独立的;无论进行具体作业,还是收取收入、支付支出,他都不是在替自己做事,而是在代表那个假想的主体做事。所有的收支项目都要汇总在一起,来统一进行核算。由于企业中的人数较多,所从事的工种广泛,与外界打交道的渠道比较丰富,这就产生了一个基本的机制,即当其中的某些部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其他部分可能同时存在相反的变化;这正反两方面的变化相互抵消之后,反而对企业的总体财务状况不造成影响,或者影响较低。这是任何组织都具有的一个基本优势。这就好比船舶大海中航行,为了抵御风浪,办法之一就是把船造得大一些。大船不容易被风浪所掀翻。假如企业不采用上述核算办法,或者假如企业分解为由一个个单独的个人所构成的众多独立经营单位,则这种效应就不会存在。

我们可以发挥一下这个观点。鉴于企业所采取的会计核算方式,“企业”这种组织形式就好比一种救济机制;它的特点就在于拥有一笔可观的资本。生产部门生产商品(从而产生销售收入)是需要时间的,可是,在此期间,工人需要源源不断的生活费用,因此需要定期地、以固定不变的节奏发放工资。供应商也需要收取货款。于是,这笔资本就可以用于垫付这些开支。这种把资本视为“垫付”的观点由来已久,可是,因为新古典经济学的遮蔽,其真实意义至今不曾显露。这个真实意义就是强调了货币与动态性是经济学必不可少的基本问题和基本元素,绝不能撇开它们来研究所谓的“经济学”。

销售部门把销售所得的现金“无偿地”交予生产部门,生产部门把产品“无偿地”供给销售部门,这都分别类似于一种“救济”行为。现金尤其相当于企业(以及整体经济)的血液;按照管理人员的指示,它在不同部门之间来回地、无偿地进行划拨,以保证各个部分运转正常,不致因为缺少养料而死亡。这种划拨之所以是无偿的,是因为所划拨的现金(或其他资源)并不是赠予接收现金的人的,他不得把这些现金用于个人的目的,而只能用于企业本身的目的,并且只能当他扮演企业的“器官”时才能使用。至于他个人的报酬,则完全是另一回事。例如,企业的主管同意某个员工预支一大笔差旅费,这并不表明该人表现良好,应予加薪;这笔差旅费也不是对他的奖赏。这个意义和关系虽然复杂,但我们却很容易理解。这是因为我们就生活在当事人中间,我们自己也是当事人的同类。通过与当事人进行直接的通信,或者经由亲身体验,我们对此已经完全熟悉了。这就是“人的意识的独立性”的含义,也是“意识与思想作为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含义。假如我们忽略思想,不与当事人进行对话,而只观察他的肢体动作,我们是很难猜测到他的动作具有如此丰富的含义的,我们也就很难把他的动作作为现象来进行解释。(www.xing528.com)

上述对冲不仅是当期的,而且也可以是跨期的。企业当前的收支与未来的收支是放在“同一口大锅”中进行核算的,因此,企业的身份是延续存在的。这就好比今天的张三与明天的张三都被视作同一个人,发生在张三身上的权利义务关系也被认为是延续存在的(尽管张三实际上已经有所变化了)。所以,今天的盈利(假如不进行分配的话)会被用来弥补明天的亏损,反之亦然。这就再次来到了资本的作用。资本的功能,就是为了平抑经济活动的波动,平抑流量的不稳定和不均匀。资本越多,可以进行流量平抑的范围也就越大,期限也就越长,企业也就越容易延续下去。资本的作用在商业周期中可以看得尤为清楚。提前为可能的危机囤积好现金的企业,就可以安全度过危机,其产品与资产就不至于在危机中被迫以低价售出;而缺乏资金的企业,危机通常会使之雪上加霜。如果其产品或资产在危机期间被迫售出,就会发生净损失,就不能享受危机结束后资产价格的回升。

有人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投资机会出现,我就创办企业,对之加以利用;如果投资机会消失,我就关闭企业,售出资产;我为什么一定要冒着风险持续经营下去呢?这不失为一个聪明的想法,而且,事实上,一定会有一些人已经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然而,这个问题本身却是新古典式的,它受到了新古典主义的鼓励和误导。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写得很长,这里只是非正式地列举若干要点。1.在有时间的环境中,事情绝不可能如此称心如意。所谓的“投资机会出现”,实是一个过去的事件。“现在”是一个极短期,一般是抓不住的。新古典的误导性就在于,它想象着有一个相当长的期间可以拿来近似地当做“现在”,其长度允许当事人完成一切占用时间不那么长的操作。这是空想。怀抱这种如意算盘的人,常常会落空。他将发现,当为利用一个“眼前的”机会而做好了准备的时候,这个机会却消失了;而当没有准备或者撤销已经做出的准备时,机会却又浮现。所以,在实际商务操作中,风险如影随形,绝不是可以摆脱的。至于在生产过程中所遭受的“意外的”冲击,往往看似“意外”,实则很普遍。抱有新古典主义思维方式的人常常不是积极地预判并应对这些冲击,而是抱怨“运气不好”。2.企业的建立与解散绝非轻而易举,其花费和代价都是显著的,绝非可以忽略。代价之一就是,在企业清盘操作中,由于急于售出资产,报价通常只能打折扣。成交价、等待时间与搜索范围都是密切相关的。这是常识,也是一个容易得出的算法式结论。而在算法框架下,如前所述,我们可以提出的另一个较为新鲜的论证就是:企业在其建立和运转过程中形成了众多个性化的、不可转移的资产,企业的关闭将会造成这种资产直接被破坏。例如,在雇主与雇员之间以及雇员内部所存在的人际关系,都是经过长期磨合才达到比较和谐的状态的。他们首先要相互认识并了解对方的性格,然后才能知道彼此之间如何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合作。企业一解散,这些关系就都浪费了。及至新的企业再成立的时候,又要从头再来一遍。3.另一个常识性观点是:假如发生某些商业机会的持久性丧失(例如电子相机的兴起摧毁了塑料胶卷制造业),则相应的专用性资产就会普遍跌价,因此,想通过售出资产的方法来转嫁危机,其可能性相当微小——除非运气好,或者具有先见之明。4.抱有这种机会主义想法的人,通常都没有注意到企业永续经营的好处,同样也会忽视企业经营中实际所使用的战略;对此我们在下文中继续探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