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经济史看货币数量的重要性

从经济史看货币数量的重要性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货币的数量至关重要,这显然不是迄今为止的经济理论进行分析论证的结论,而是经济史告诉我们的重要道理。然而,遗憾的是,无论对于金本位制的放弃,还是对于信用货币的积极作用的承认,与其说是一种自觉的行为,不如说是被经济现实所迫使的。在这些理论中,诸如“货币数量的重要性”之类的东西往往并不是推理的结论,而是推理的前提,是作为假设而出现的。

从经济史看货币数量的重要性

从本小节开始,我们再转回对货币金融体系本身的讨论。

货币的数量至关重要,这显然不是迄今为止的经济理论进行分析论证的结论,而是经济史告诉我们的重要道理。对金本位制的放弃,是实践家们的明确宣言,表明他们已经接受了这条重要的经济原理。自从金本位制废除以来,世界经济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对于这种变化的评价,虽然众说纷纭,不过,占主流的意见仍然是正面的和积极的,信用货币的作用是受到肯定的。然而,遗憾的是,无论对于金本位制的放弃,还是对于信用货币的积极作用的承认,与其说是一种自觉的行为,不如说是被经济现实所迫使的。可以说,在算法经济学之前,经济学界还尚未找到适当的途径,来阐明货币数量的重要性。经济学家们只是从各自的经验观察和朴素的常识性理解出发,来构造形形色色的“货币理论”。在这些理论中,诸如“货币数量的重要性”之类的东西往往并不是推理的结论,而是推理的前提,是作为假设而出现的。经济学家们同样也重视实证研究,他们可以借助大量的经验数据,来“证明”货币数量对于经济“的确”具有真实的效应。然而,对于这样的“结论”,另有不少的经济学家却不予承认,他们仍然固守主流的新古典立场。在否定货币数量的重要性方面,这些经济学家与经常批评他们的奥地利学派之间具有一致性。他们一面抓住凯恩斯主义政策的过失大加挞伐,一面主张各种极端保守的、甚至有些奇奇怪怪的政策措施(例如米塞斯的100%银行准备金制度,哈耶克的“货币的非国家化”[5])。笔者认为,这都是由于不真正理解货币的性质因而采取了错误的分析方法造成的。这种局面不仅堪称混乱,简直滑稽到了有趣的地步。这是经济学至今还不是一门“科学”的证据之一。

理解“货币数量”为什么是一个重要的、“真实的”问题,可以从下面这个提问中得到启示:人民银行明天突然宣布把现在的人民币1 元变为10 元,与按照现行的方式增加发行一部分货币,这两种“增加货币数量”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比较容易给出的:在第一种方式下,人们将视为这是在用一种新的币制替代原有的币制,因此,除了去银行把手头的旧钞票兑换为新钞票、以及把物价改为用新货币来进行标记(例如把商品的单价“1 元人民币”改为“10 元新人民币”)以外,经济体系不会发生什么重要的变化。为了更改币制,整个社会将会花费一笔费用,付出一点代价;但是,这些代价相对于整个经济体的资产额与收入额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也许会发生有人因为混淆了新旧币制而发生错误以致造成了经济损失的情况,不过,这种情形想必也是比较少见的,因而也是次要的。

在第二种方式下,答案要复杂一些。首先,按照现行的货币发行方式,货币数量的增加是连续发生的,它是中央银行的一种常规作业,因而,除了相关的专业人士之外,通常乏人问津。普通经济行为者大体上只是按照货币的现行币值来使用货币,并不因为这种常规的货币发行而对自己货币资产的价值产生多少怀疑,一般也不因此而要求提高物价。在宏观层面上,货币的增加发行通常将会刺激实体经济,产生新增的国民收入。但是,增加发行达到了一定的程度,这种真实效应将不再发生。超过了这一点之后,若是再增加发行,就会引起通货膨胀,也即物价总水平的上升。这将或多或少引起普通经济行为者的注意。在此之后,如果继续扩张货币,普通经济行为者将会产生通货膨胀预期。通货膨胀预期与实际通货膨胀率相互强化,有可能发生高速的、恶性的、“奔腾式的”通货膨胀。这时,货币因为急速贬值而趋于失效,实际经济活动因此可能会严重萎缩,经济危机也就发生了。(www.xing528.com)

上述两部分答案不仅是大部分经济学者将会给出的回答,而且甚至也是普通人凭借常识可以达到的结论。但这并不等于对上述提问的讨论可以结束了。问题首先不在于围绕着这个回答还可以进行多少争议(笔者稍后将很快提出争议),而在于:两种方式之间为什么会有这种显著的不同?

首先给出一个主要的和直接的解释。第一种方式未能产生真实效应的原因在于,其所更改的只是货币的计算单位,因而只是影响了货币的“计算职能”,而没有影响其他职能。由于币制的更改必定是公开地、高调地宣布的,这导致当事人相信,所有商品都将会重新标价,因而他将要持有的新货币的购买力不会发生任何变化,所以,他也就不会更改自己的行为。卖家同样也是如此。于是,真实效应也就无从发生了。而在第二种方式下,新增货币必定是通过某些特定的管道发行的,而不是采用公开面向全体国民的方式。所发行的新增货币与市场上的已有货币具有完全相同的性质,其币值也是完全相等的。这就使得接收新增货币的人手头的财产数量与购买力都得到了增长,于是就会发生新的支出。即使持币者本人并无适当的支出项目,他也会把资金进行转借(当然通常以支付利息为条件),直至找到适当的借款人为止。

通常,经济体系中总是潜在着众多的交易机会。由于通信与计算都是有代价的,以及货币的数量有限,所以,总会有许多机会不能得到满足。它们要么彼此不能找到对方,要么则因为缺少货币而无力完成交易。这是我们在算法框架下需要建立的一个一般观点。在这种情况下,新增的货币就是一座桥梁,它既可以通过贷款等方式帮助那些无力支付的人完成交易,也可以促使他们彼此找到对方。这里的借款人就是“适当的借款人”,这样的货币注入也就是良性的。它不会引起通货膨胀,更不会诱发当事人产生通货膨胀的预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