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货币狼烟:揭示中国货币数量与历史

货币狼烟:揭示中国货币数量与历史

时间:2024-01-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04中国货币:货币的数量与历史开篇致辞货币的数量和质量用什么来衡量,是一件很艰难的事。2010年末,中国的总人口为13.7亿人,当时的货币总量为72.58万亿元,折合美元11.5万亿。同期,美国的人口为3.087 5亿,货币总量为8.85万亿美元。如果按照人均持有货币总量来算,中国人均持有货币0.84万美元,而美国人均持有货币2.9万美元。任何一种货币都与GDP相关。而中国采取的是国务院申报每一年的M2增长幅度,每年“两会”人大代表表决通过。

货币狼烟:揭示中国货币数量与历史

04 中国货币:货币的数量与历史

开篇致辞

货币的数量和质量用什么来衡量,是一件很艰难的事。历史上还没有一个经济学家能够对货币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充分的论证。因此,各大经济体央行也很难根据经济状态做出恰如其分的货币数据模型,来对应所在的经济体的货币数量和质量。

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在2012年博 论坛上有一段讲话,充分说明了这种状态难以把握的程度。下面是周小川当时的一段讲话,照录在此:

就今天的主题软着陆而言,对于新兴经济体,包括中国,软着陆也就意味着在2010年和2011年我们能够使过热的经济下来,使通货膨胀率下来。通货膨胀率从部分上来讲,是由于之前的经济刺激政策以便克服此前的国际金融危机,那么由于出现了大量的流动性,使得很多资本流入新兴经济体。但实际上,我们也常说,通货膨胀的水平,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确实对很多新兴经济体都比他们的通货膨胀目标要高一点。我想对中国和其他的一些经济体而言,政策目标是逐步使通货膨胀率降下来,即实现软着陆。

但是从技术上来讲,确实存在很多困难,有些时候我们不知道所采取的政策措施是过强了,还是过弱了,对软着陆好不好。在这方面,可能我们不知道应该采取哪样的政策,有人说会实现更硬一些的着陆,有些人说可能没法实现软着陆了。但是,这一点和政策工具也有关,要使用哪一个政策工具呢?对中国而言,当然我们是使用了一系列的量化政策和价格政策,自从2010年的最后一个季度开始,我们就开始提高利率,而到现在已经增加了5次利率,每一次大概都是0.25%。但同时我们也使用了一些量化措施,至于哪一个政策,我们对于货币机制的传导有关,我们要考虑这个问题。最重要的是我们要考虑全球的形势,如果从全球来讲,流动性太多的话,如果全球经济过于流动性,那么我们就要非常小心,如果你使用太多的利率工具,可能会导致资本向国内流动。但是确实在使用几个不同的货币政策工具之间,要进行利弊的比较和平衡。我想强调中国在这一轮软着陆中使用的工具是把量化措施和价格措施结合起来了。

那么,中国如何正确地把握货币的数量和质量呢?本章将全面剖析货币的数量与质量,先让大家知道货币的真相,再看看全球货币的分化与裂变,以期找到更好的办法。

全球货币分布有个很奇妙的现象,从数量上来说,美国单独成为一体,欧元区加使用英镑和卢布等国成为一体,中国加亚太地区、拉美和非洲等各国成为一体,成三足鼎立三分天下之势。货币不是军事,无法从地理和区域上寻找战略的有利地形,但是,因为物流和文化的缘故,一定与地理有关。货币学不是哲学,也不仅仅只是政治经济学的一部分,而是一种边缘学科。货币不一定仅仅只是代表本国政府的信誉,但是,一定与这个政府的全球信誉和国民征信密不可分。如果我们纯粹从货币理论的角度去解释货币问题,目前,争议多多,无法趋同。所以,我们暂时抛开一切争论,来看看数量和质量的关系,这有助于我们把握国际金融的战略和趋势。

第一节 货币数量与人口数量及GDP的关系

在货币学方面,全球有影响的经济学家是弗雷德曼和萨缪尔森。在他们的货币学著作中,他们对货币的研究功高盖世,影响了全球经济的发展,但是,没有一个人讨论货币与人口的关系。我们在这里不作理论上的探讨,专门来分析一下这种现象和市场,可能有助于我们多多了解货币的本质。

2010年末,中国的总人口为13.7亿人,当时的货币总量为72.58万亿元,折合美元11.5万亿。同期,美国的人口为3.087 5亿,货币总量为8.85万亿美元。

如果按照人均持有货币总量来算,中国人均持有货币0.84万美元,而美国人均持有货币2.9万美元。这样一算,那中国货币不是多了而是少了。显然,以人均来计算货币总量,有不合理的成分。但是,不是完全没有关系。那么,问题的症结在何处呢?两个原因:一个是美元是全球硬通货,是全球储备货币,世界各国都在使用,而中国货币除在本国流通外,只有东南亚几个国家在流通,这就造成了数量上的不平衡;一个是美元的历史有200多年,而人民币的历史只有60多年。我们不能简单地追求货币的增长,也不能完全参照美元的模式,那么,我们是不是有必要反思我们的货币增长模式呢?回答是肯定的。

人民币M2模型的搭建备受诟病是有原因的。我们先来看看人民币M2的数据模型:M2=GDP+CPI+3%(3%是应对外汇占款多发的货币),假定GDP增长速度为8%,CPI增幅在3%,那么,M2应该不超过14%。事实上,我们在GDP增长8%时,我们的M2就一直超过17%,也就是说经常性超发货币3%,十年就等于30%,再加上2009年M2为29.7%,当年超发货币15.7%,2010年超发货币5%,那么,这十年货币对内实际贬值50.7%。也就是说,这十年货币的购买力下降了一半。而恰恰就在这十年,我们对美元升值了36%,里打外敲,人民币实际购买力下降了86.7%。这种贬值幅度古今各国都极为罕见,属于一种非常规性行为。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重铸数据模型,以后的货币增长只能采取一种形式,那就是M2=GDP-CPI,这才是正确的模式。从现在起,来重铸货币模型,就排除了人口数量问题。

这里有一个问题必须提出:人民币将来想不想成为储备货币?如果不想成为储备货币,我们就将蜷缩一隅,无法在全球称雄。而如果我们要成为全球储备货币,那么,我们现在就必须实行金融改革,向前跨出一步。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货币总量与GDP的关系。

任何一种货币都与GDP相关。美国法律规定,美联储M2增长不能超过5%,如果超过这个目标,必须经过国会两党举手通过。这是一件根本就不可能的事,再大的经济危机也不行。而中国采取的是国务院申报每一年的M2增长幅度,每年“两会人大代表表决通过。在全球发达国家,没有一个国家是靠货币扩张来拉动经济增长的,其原因很清楚,货币扩张是一件循环扩张没有尽头的事。一旦扩张停止,全社会的资金链必然轰然断裂。再度印钞,通胀更加加剧,泡沫必然破灭。这是一条死胡同,根本就走不通。在通胀的顶峰,人民币的升值必然走向末梢,中国金融风险敞口巨大,极易受到国际资本的攻击。我们为了还击国际资本的攻击,必然将实行利率自由浮动,国际资本加速外逃。双方夹击,开发商和负债比例过高的中小企业必将纷纷倒闭,这已经是既成事实。

日本、美国和中国的货币轨迹

日本在2010年的货币供应量创出历史最高纪录,M2达到775.4万亿日元,当年GDP为4 792 231亿日元(按照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为5 397 425亿日元,这点很重要),M2/GDP数值为1.618∶1。因为货币扩张,2012年开始,日元对美元大幅贬值。

日本考核货币化程度更喜欢使用GDP/M2,战后日本直到1985年的M2都低于同年的GDP,1986年恰好1∶1,从此货币供应量逐渐超越GDP,但是日本的M2增速一直都基本与GDP增幅保持同步。他们花了25年的时间才勉强突破1.6倍,与我国的飞速增长相比简直太菜了,而日本是西方经济集团中唯一货币化程度超标的国家。

再来看看美元的货币轨迹。

看美国的M2/GDP,会觉得,强大的美国的货币管理水平太逊了,美国政府显然不懂得猛发货币就是发展经济的硬道理。

二战”以后,美国市场的M2/GDP长期一直在0.6∶1~0.7∶1的区间波动,1987年实现阶段性的高点0.70∶1。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经济出现衰退,实施紧缩流动性政策,M2/GDP不断下滑,1994年跌落到0.61∶1,1997年跌到1960年以来的最低点。亚洲金融风暴之后,国际美元大规模回流美国本土,使美国的M2/GDP于2000年左右开始回升,2004年又掉头走低。2008年老美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折腾到2010年底M2/GDP也就0.6∶1。

从广义货币的概念而言,中国的M2虽然与美国及日本的M2涵义还有所差异,但是对比之下我们会发现,发达国家无论货币发行规模还是增发速度都比我们要慎重很多。

我们来观察一下同期的中国国家财政收入情况:

2011年1—5月,我国国家财政收入累计46 820.0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2%。

M2/GDP的变化轨迹为:

2000年1.33∶1

2001年1.39∶1

2002年1.52∶1,首次突破1.5倍数台阶

2003年1.61∶1,首次突破1.6倍数台阶

2004年1.56∶1

2005年1.61∶1

2006年1.63∶1

2007年1.57∶1

2008年1.58∶1

2009年1.78∶1,突破1.7倍数台阶

2010年1.82∶1,突破1.8倍数台阶

以央行统计并发布的数据为准,中国近十余年的M2规模如下:

1999年—————————11.76万亿元

2000年—————————13.24万亿元

2001年—————————15.28万亿元

2002年—————————18.32万亿元

2003年—————————21.92万亿元

2004年—————————25.01万亿元

2005年—————————29.6万亿元

2006年—————————34.55万亿元

2007年—————————40.34万亿元

2008年—————————47.51万亿元

2009年—————————60.62万亿元

2010年末————————72.58万亿元

对比全球主要货币,中国货币未来的走势一目了然,根本就不可能升值,而是存在巨大的贬值空间。我们的GDP与货币的增长,根本就没有和全球同步。这种断层关系一旦破裂,其后果就是全球贸易的资金链瞬间断裂。人民币时刻处在危难之中。

GDP与货币的关系

从2011年的GDP排名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出,全球主要地区的GDP分布情况和增长情况。

1.United States 美国 150 944(亿美元) -2.4%

2.China(PRC)中国 72 981(471 564亿元人民币) 9.9%

3.Japan 日本 49 790(340 670亿日元) -5.6%

4.Germany 德国 32 986(23 649.3亿欧元) -5.0%

5.France 法国 26 429.5(18 948.59亿欧元) -2.7%

6.United Kingdom 英国 21 512.9(13 736.61亿英镑) -4.8%

7.Italy 意大利 16 960.768(12 160亿欧元) -5.0%

8.Brazil 巴西 15 568.7(31 030亿雷亚尔) 0.7%

9.Spain 西班牙 14 661.27(10 511.51亿欧元) -3.0%

10.Canada 加拿大 13 699.36(15 624.12亿加元) -2.5%

11.Russia 俄罗斯 12 043.58(382 587.1亿卢布) -7.9%

12.India 印度 11 672.47(564 373.27亿卢比) 7.2%

13.Australia 澳大利亚 9 163.78(11 664.58亿澳元) -1.4%

14.Mexico 墨西哥 8 557.5(115 503.47亿比索) -3.7%

15.South Korea 韩国 8200 (1050万亿韩元) 0.2%

货币总量与财政收支的关系

先来看看美国:

二次估算结果显示:2011年,美国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为150 944亿美元,同比增长3.9%。2011年,美国年中总人口为31 204.0万人,以此计算,人均名义GDP为48 373美元。

再来看看中国:

全年国内生产总值471 564亿元,比上年增长9.2%。人均GDP是35 000元,按当前汇率计算是5540美元,只有美国的11%。

差距就在这里。

中国的GDP只有美元的40%,人均GDP只有美国的1/9。

但是,中国货币总量却高于美国2.65万亿美元。这里面的差距又将意味着什么?2010年,美国联邦政府的收入总额预计为21 750亿美元,其中个人收入所得税收入为9460亿美元,占总收入的43.4%。社会安全税和社会保险税收入8780亿美元,占收入的40.3%。公司收入税为1470亿美元,占收入的6.7%。其他税收入2040亿美元,占收入的9.3%。在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日前公布的联邦政府预算评估报告中,2010年联邦政府的法定支出为19 460亿美元,可调整支出为13 710亿美元,偿还利息2070亿美元,总支出约为3.5万多亿美元,政府的财政赤字将为1349亿美元,约占GDP的9.2%。

2010年,美国联邦、州和地方三级政府财政不到7万亿美元的支出中,各种支出如下:

教育投资10 340亿美元,占总支出的16%;

支付退休养老金为9320亿美元,占总支出的15%;

医疗保健11 070亿美元,占总支出的17%;

国防开支8730亿美元,占总支出的14%;

社会福利6130亿美元,占总支出的10%;

国内执法支出3506亿美元,占总支出的18%;

交通运输支出2696亿美元,占总支出的4%;

政府机构支出1280亿美元,占总支出的2%。

利息支出2577亿美元,占总支出的4%。其他支出6882亿美元,占总支出的10.7%。

再来看看中国财政的收入和支出

先看看财政收入是如何大增的:

2001年,全国财政收入增长22.2%,GDP增长8.3%;

2002年,全国财政收入增长15.5%,GDP增长8.0%;

2003年,全国财政收入增长20.0%,GDP增长9.1%;

2004年,全国财政收入增长21.6%,GDP增长9.5%;

2005年,全国财政收入增长19.9%,GDP增长9.9%;

2006年,全国财政收入增长24.4%,GDP增长10.7%;

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增长32.4%,GDP增长11.4%;(www.xing528.com)

2008年,全国财政收入增长19.0%,GDP增长9.0%;

2009年,全国财政收入增长11.7%,GDP增长8.7%;

2010年,全国财政收入增长21.3%,GDP增长10.3%;

2011年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增长31.2%,GDP增长9.6%。

2001-2011年,财政收入从1.6386万亿元增长至10.8750万亿元(预计),约增加5.6倍。

2001-2011年,GDP总额从10.9028万亿元增长至43.6189万亿元(预计),约增加3.0倍。

2011年财政支出数据我们还没有拿到,那么,先来看看2010年的吧。

2010年,全国财政收入达到83 080亿元,全国财政支出89 874.16亿元支出如下:

教育支出12 550.02亿元;

医疗卫生支出4 804.18亿元;

社会保障就业支出9 130.62亿元;

住房保障支出2 376.88亿元;

农林水事务支出8 129.58亿元;

文化体育支出1 542.70亿元;

交通运输支出5 488.47亿元;

城乡社区事务支出5 987.38亿元;

公共安全支出5 517.7亿元;

科学技术支出3 250.18亿元;

环境保护支出2 441.98亿元;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9 337.16亿元;

国防支出5 333.37亿元;

外交支出269.22亿元;

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支出3 485.03亿元;

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支出1 132.54亿元;

粮油物资储备管理事务支出1 171.96亿元;

金融监管等事务支出637.04亿元;

商业服务业等事务支出1 413.14亿元;

国土气象等事务支出1 330.39亿元;

国债付息支出为1 844.24亿元;

其他支出为2 700.39亿元。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财政用于民生的比例较少,尤其是医疗的支出远远低于正常水平。

第二节 人民币的发展阶段性瓶颈

在《穷人通胀,富人通缩》一书第六章,我曾经提示过,2012年6月5日,美国各大财团将要开始阻击人民币。很多读者问,这个时间节点是怎么来的?现在我来告诉大家,当初,写《穷人通胀,富人通缩》这本书时,我是从当年的阿根廷和后来的日本房价泡沫的时间节点来分析这场旷日持久的国际金融之间关于通胀与通缩纷争的爆发点的。实际上,国际资本对人民币的阻击提前到了2011年12月5日。

2011年12月5日,美联储宣布,从即日起与全球五大央行实行一年利率掉期互换。随后,人民币连续12个交易日连续触及跌停。当月,中国的M2从正常的7000亿元人民币猛增到2.1万亿元,冲抵外汇占款,以维护全球贸易的流动性。也就是说,这12个交易日的连续跌停,表明有2200亿美元外逃。

这是国际资本第一次阻击人民币,可谓气势磅礴,蔚为壮观。从这一刻起,我就明白中国货币不再可能过度超发了。道理很简单,人民币汇率将被迫逐步进入自由浮动的轨道上。果然,随后央行宣布,将人民币汇率由波幅0.1%扩大到0.5%,人民币双向波动的幅度一增加,人民币贬值的趋势就开始形成。紧接着,2012年4月上旬,央行宣布将人民币波幅扩大到1%。中国央行前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夏斌在一次论坛说:“2016年前,人民币将实行自由兑换。”那么,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人民币在2016年时究竟如何,从中我们将窥见全球财富的流向。其实,在市场的表象上,我们可以窥测通胀与通缩的变化。在欧美国家通缩时,中国和其他新经济体国家走向通胀。而在欧美国家开始通胀时,中国和其他新经济体国家将走向通缩。我们发现,整个国际金融关系导致的市场,将是一场通胀与通缩的游戏,非常好玩,非常刺激,也非常惊险。

美元要赚其他经济体的钱,就是以通胀的方式对新经济体国家进行陷害。美元在这一轮的经济运行中,开始是降息,一直降到0至0.25。也就是说,一直是采取降息的方式刺激经济,一直到降无可降的地步,都无法实行美元利益的最大化,就搞出一个新鲜名堂,叫做量化宽松。开始推出来时被称作QE1——量化宽松的第一期,刺激全球大宗商品上涨,因为新经济体国家迷信通胀比通缩更好。为了迎合新经济体国家首脑的这个想法,同时利用美元对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定价权优势,美元展开了一轮攻势,并大获全胜。

尝到了甜头,在QE1到期后,美元继续展开量化宽松,被市场称作QE2,继续玩量化宽松。这种量化宽松尽管只是小批量的印钞,但必然刺激美国本土商品价格的上涨。美国和别的国家不一样,一旦本土发生通胀,必然会影响美国人的生活质量。因此,伯南克对CPI的容忍度是2%。也就是说,美国的CPI不能超过2%。如果超过2%,美联储将会实行紧缩政策。如果美元实行紧缩政策,那么,新经济体国家就将面临通胀,因为美元将走强,导致非美货币大幅贬值。这样的话,全球美元将会难求,美元汇率必然走高。这个前提条件,除了CPI外还有一个市场现象,那就是美元回流。美元释放出来再回收回去这个过程,就是美元利用通胀掠夺全球财富的过程。

谈起国际金融,我一直认为,所谓国际金融,就是一场通胀和通缩游戏。大家互相算计,你赚我的钱,我再想办法算计你。

人民币的历史沿革

像我们研究美元一样,我们尽管天天使用人民币,其实我们并没有好好研究人民币的币值和趋势,只是在大通胀中感受恐惧和不安。人民币和各国货币一样,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存在着通过汇率的调整来维护国内经济形势、金融市场稳定的内在要求和目标。随着人民币的历史进程不断推进,人民币的走势越来越受到国际资本市场的关注,也自然会受到国际资本的攻击,因为国际资本的本质就是以金融手段来掠夺全球财富的。因此,我们必须时时刻刻关注人民币汇率的变化。

这种变化不仅决定着人民币的历史进程,同时也决定着中国经济的走向,每一次变动都意味着中国经济的大转折,一不留意,我们将错失很多机会。目前,我们看见的人民币就像一个正在学走路的孩童,经常磕磕碰碰却总是自己爬起来。从长远目标看,人民币虽然走得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却是越来越有弹性

具体来看,人民币是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时发行的。1949年1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天津首次公布人民币汇率。这段时间,解放军赶走了蒋匪,成立了政权。而这次汇率的公布,不仅仅是人民币开始起步,也是一个新的经济体的诞生。

从那以后到现在,人民币汇率经过了多次变动,具体来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改革开放前的人民币汇率(1950-1978年)

1.第一阶段(1950-1952年)

这个时期,中国正从战乱中走出来,又将迎接一场新的战争,因为如果不帮助朝鲜,就没有中国的稳定。所以,那时候,中国没有什么出口贸易。但是,由于人民币没有和黄金挂钩,也没有什么对应的价值,所以,人民币与西方国家货币之间的汇率并不是按照两国货币之间的黄金平价来折算的,而是用物价对比法为基础进行计算的。也就是说,它的依据是物价水平,而物价水平是由一个不规则的市场制定出来,或者说是由政府定出来的,因此,货币也没有规则。

新中国建立之初,国民党临走前,大量发行金圆券。那个时候没有电子货币,所有人持有货币必须是纸币,而纸币的流通一旦失控,必然导致通胀。老蒋留下来的是一堆烂摊子,到处物价飞涨,仅仅从1949年1月18日到1950年3月13日的13个月中,上海市场批发价格指数就上涨了21.43倍。同期,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一共调整了49次,从1∶80(旧币)贬值到1∶42000(旧币),据此可以套算出人民币兑其他货币的汇率。这是一种很奇怪的现象,说不清楚当时货币是更自由还是更混乱。

1950年3月到1952年末,物价从上涨转向下跌,以及因为抗美援朝遭遇美国及其盟国一系列的物资封锁禁运,这时候政府需要通过人民币升值来推动本国进口,所以把汇率调高至1∶26170(旧币)。

2.第二阶段(1953-1972年)

这个时期,是中国计划经济的模式开始产生的时期。当时,国家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意思是,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保障供给商品,而不是创造财富。这种供给制实现了国内物价的稳定,对外贸易也从私人手里转为国营企业统一经营,并且主要产品全都纳入国家计划,一切价格都由国家说了算,所以人民币币值非常稳定,汇率自然也非常稳定。计划经济的最大好处是国家按照需求制订生产计划,不会产生通货膨胀。而最大的坏处是,约束甚至压制了生产力,扭曲了生产关系。一旦天灾人祸破坏了供需平衡,就不可收拾,缺少了市场化自动调节供求关系的功能,导致人为的灾难到处发生。

资料显示:中国在1955年3月1日开始发行新人民币,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进行的币制改革,1万元旧人民币兑换1元新人民币,从此直到1971年12月18日,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一直是1∶2.4618。 1971年12月18日,美元兑换黄金的官方价格全部贬值7.89%,人民币汇率则相应调整为1∶2.2673。那时的汇率和老百姓没有关系,因为老百姓不会用到外汇购买任何商品,只供外交人员和政府的商务人员进行兑换之用,所以,当时的中国普通百姓根本就不知道美元为何物。

3.第三阶段(1973—1978年)

在全球,我们发现,每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通胀与通缩总是同时存在于全球这个平面上,它们的量能在时常转化。在金本位的时代,全球没有通胀。但是,布雷顿森林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建立后,美国开始爆发以通胀和通缩为市场表象的经济危机,之后这个体系被迫瓦解。可以想象,无论是通胀还是通缩,都将导致很严重的后果。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指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关贸总协定作为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的补充,连同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的各项协定,统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即以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多边经济制度,构成资本主义集团的核心内容,这是美国制定的原则,实现美国经济霸权的体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促进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我们发现,自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在同一时空内,在全球一体化的作用下,通胀和通缩一直是并存的。

在这个时期,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解体、石油危机导致全球物价上涨,西方国家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所以中国也开始频繁调整人民币汇率,并且也参考西方国家货币汇率钉住一篮子货币的办法,以避免西方国家的通货膨胀对我国的经济造成冲击。

其调整依据主要是,以在我国对外贸易中比重较大的货币品种进行加权平均。1980年,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从1973年的1∶2.46逐步升值到1∶1.50。反过来可以说,美元兑人民币贬值了39.2%。而人民币兑另一种主要货币——英镑的汇率则从1973年的1∶5.91逐步升值到1∶3.44。换句话说,英镑兑人民币贬值了41.6%。仅仅1978年,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就调整了61次。总的趋势是人民币不断升值。

二、改革开放后的人民币汇率(1979-2005年)

改革开放后,针对国营外贸管理体制从独家经营改为多家经营、国内外市场价格相差悬殊,并且出口亏损的现状,国务院决定从1981年起实行两种汇率制度,或称汇率双轨制。通过官方人民币汇率牌价用于非贸易外汇结算、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两种。这种汇率体制一旦形成,必然产生大量的外汇储备。而在国内贸易属于内部结算,政府将出口企业创造的外汇统一管理,而将同等价值的人民币发给出口企业,恰恰是这些货币属于多发出来的。进口加税、出口退税这样的体制,就是这个时候搞出来的。

从好的方面来说,是汇率兼顾人民币汇率在贸易和非贸易两方面的作用。从不好的方面来说,就是国际热钱开始流入中国进行投机炒作。在此期间,人民币官方汇率从1981年7月的1∶1.50逐步贬值到1984年7月的1∶2.30,贬值了53.3%。与此同时,人民币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格则根据当时的出口换汇成本,采用1∶2.80的固定汇率。

尤其是到1985年时,伴随着人民币双重汇率制度的实行,外贸企业出现严重的亏损,导致财政补贴负担加重,所以我国从1985年1月1日起取消了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重新回到单一汇率制上来,人民币汇率统一为1∶2.80。不过,此时在官方人民币汇率以外依然是有“黑市”汇率的。这一时期,政府以财政补贴的方式,将外汇占款换算成人民币发给出口企业。而这些企业发生亏损,财政就不堪重负。即便如此,还是导致通胀一而再、再而三地爆发。为此,为了在国内通货膨胀加剧的背景下让人民币汇率保持相对稳定,1986年1月1日起人民币放弃钉住一篮子货币的做法改为浮动,之后不断贬值,1990年11月17日的人民币汇率是1∶5.2221。这样一来,通胀被遏制,通缩就来了。

进入1994年后,人民币汇率开始并轨,建立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一直保持在1∶8.30左右。2001年11月17日,我国承诺扩大人民币汇率弹性。

三、人民币汇率现状与问题(2005年至今)

在央行网站我们查到,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相关事宜公告,主要内容包括:

1.从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不再钉住单一美元。

2.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天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兑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兑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格。

3.2005年7月21日19时,美元兑人民币交易价格即刻升值2%,调整为1∶8.11,并把它作为次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外汇指定银行之间交易的中间价,外汇指定银行可以据此调整对客户的挂牌汇价。

4.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兑人民币的交易价格仍然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0.3%的幅度内浮动,非美元货币兑人民币的交易价格在人民银行公布的对货币交易中间价上下3%的幅度内浮动。

5.中国人民银行将适时调整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照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动来维护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稳定。

这个公告出台后,人民币就进入升值的通道。7年时间,人民币兑美元从1∶8.11元对美元升值到1∶6.3元。中国社会财富实行了乾坤大挪移。而这和当年日元从360日元升值到80日元的幅度正好相似。一切都将发生。

人民币未来趋势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近十几年的人民币发展来看,我国人民币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这种压力是必不可免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这种压力将变得越来越明显。

这种升值的压力从以下几点就可以看得出来:

第一,从利率水平来看,由于当期我国汇率低于美国汇率,即人民币远期将升值。

第二,通货膨胀。近几年来,我国的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但这种上升带来的是外汇市场上本国货币的等比例贬值。而中国的通货膨胀率还远低于美国(不符合实际),这也导致人民币面临升值的压力。

第三,国际收支和外汇储备。我国自1994年起,经常项目、金融与资本项目存在长期的双顺差(仅1998年例外),这导致在外汇市场上,外汇的供给远大于外汇的需求。央行为了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而买入外汇,引起了我国外汇储备的急剧增加。国际收支中,我国出口远大于进口,国外资金的流入致使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需求增加,人民币面临升值的压力。

第四,基于购买力平价理论(PPP)的价格水平因素。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任何两种货币之间的汇率会调整到能反映这两个国家之间价格水平的变动,汇率由相对价格水平的变动所决定。因此,相对价格水平的变动会对汇率产生影响。从长期来看,一国价格水平的相对上升,将导致该国货币贬值。而一国相对价格水平的下降,将导致该国货币升值(从这一点来看,人民币应该贬值)。

第五,人民币升值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人民币的快速升值,对金融市场中的银行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首先,人民币加快升值以后,对进出口行业会有影响。银行的一些客户,特别是做出口业务的客户,其收益将会产生影响,对客户的影响也将间接地影响到银行。其次,对银行的自身财务状况也有影响。银行有外币窗口,人民币升值以后,持有的境外资产特别是美元资产,其价值在下降,将产生一定的汇率损益。最后,是对银行资产负债方面的影响。在人民币相对升值的时期,从存款方面看,持有外币的人不会存款,外币储蓄和外币存款的压力比较大。从贷款方面看,贷款者都愿意接受外汇贷款,银行外汇存款下降和外汇贷款上升的矛盾就比较突出。这样一来,外汇的资金来源就会受影响。资金需求就会变大,银行外汇资金的流动性管理压力增大,这也导致了同业拆借市场上外汇拆借利率急剧上升,从这一点来说会对银行的经营带来一定的压力。

一切都将表明,人民币正在逐步实行汇率自由浮动,随后,人民币将被迫实行自由兑换。未来的趋势已经明朗。

第三节 人民币与强大的对手美元相争

通胀与通缩,是货币市场的表象,仔细深究,反映的却是货币的本质。无论我们置身何处,都必须使用货币,所以,我们一定要认识货币的本质,这样才能把握我们的投资方向。我们在全球化的趋势中分析货币的流向,或许对我们不无裨益。我们如何来看待全球的通胀与通缩呢?经济问题是讲究数据的,经济数据都存在一定的量,量能是我们要研究的经济动能之一。

在全球,我们发现,每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通胀与通缩总是同时存在于全球这个平面上,它们的量能在时常转化。在金本位的时代,全球没有通胀。但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后,美国开始爆发以通胀和通缩为市场表象的经济危机,之后这个体系被迫瓦解。可以想象,无论是通胀还是通缩,都将导致严重后果。

美元不断向全球输出通胀,以此来陷害其他经济体。

正如我在前面所说,金融大战正在全面展开中。中国和美国在一起做生意,一个主要是依靠政府,一个主要是依靠市场。中国的牛头不对美国的马嘴,大家一起稀里糊涂搞了许多年,现在回过头来一看,不知究竟是谁赚了谁的钱。因此,大家都互相提防。

美国先出了一步棋,给了中国央行一个下马威。

这第一步棋就是前面讲过的Swap。美国先发制人,美联储联合了全球五大央行。从客观上来说,在市场上的必然反应,就是我(美元)根本就不将你(人民币)当一回事。这个当然是表面的,实质问题是,Swap只是一种金融工具,这种金融工具导致的结果目前已有迹象,那就是全球五大央行的货币在这一年的时间分阶段对人民币实行巨幅贬值,所聚集的能量正在产生。这个能量相当于美元兑人民币加息50个基点以上,所产生的效能是导致人民币在2013年2月份开始迅速贬值10%以上,按现在的汇率6.35来算,相当于人民币将贬值到7元钱。

人民币目前有两难:一是在“国际化”的进程中,我们不得不实行汇率自由浮动,尽管只是波幅加大到1%,但是,贬值10%也只需要10个交易日,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二是货币超发是我们的软肋所在,因为我们的货币超发所引起的对全球非美货币的贬值,已经聚集了大量的能量,足以致人民币贬值到8.2元。

何去何从,我相信金融监管层已经有自己的考虑。

第二步棋,在未来三年内,我国将被迫加大进口,逐步消耗外汇储备。房价泡沫未破,悬在中国经济头上的堰塞湖未破,外资根本就不敢进场。城乡大量居民会将储蓄存款转为外汇存款,外汇储备就成为全球资本和本国居民储蓄的对手盘,瞬间就会消耗完毕。美元乘势追击,逼迫人民币币值回到正常状态。那时,人民币就会实行自由兑换。

一问一答

问:中国人均GDP如此之低是不是人口太多?

答:人均GDP反映的是全员劳动力的生产水平,也是国内消费力的体现,人均GDP只有美国的九分之一,人均收入只有美国的十一分之一,我们就能看出很多问题。

在这人世间,最宝贵的就是人。如果不把人当人,人和人就会产生裂痕。还有一种说法是:减少人口可以减少就业压力。这在中国经济还有大量就业不足的农村劳动力时,可能还是正确的。但是在2010年后,中国经济明显过了刘易斯拐点,出现了民工荒和民工工资猛涨的现象,这种“人口少可以促进就业”的论调就不攻自破了。从经济学上来讲,人口多,不仅能增加劳动力的供给,同时也能增加需求和消费,所以就业和人口规模没有直接关系。实际上,世界上很多人口稀少的国家,如俄罗斯、西班牙就有很高的失业率。失业率高的因素很多,现在经济学公认的最主要原因是僵化的工资体系,和人口规模没有任何关系。

200多年前,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提出了著名的马氏人口理论。其主要论点可以表示如下:技术进步→经济发展→收入提高→生育率提高→人口增长→人均土地下降→人均收入下降。按照马氏人口理论,技术进步,可以带来短暂的人均收入提高。但是,收入提高的人们很快会生产出更多的人口,人均土地会减少,农业生产率就会降低,从而抵消了原来的人均收入的增长。所以,技术进步的长期效果只是增加人口,并不会带来人均收入的提高。马氏理论在200多年前工业革命刚起步时提出是很自然的,因为它较好地解释了之前几千年来,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关系。在工业革命之前,人类社会的经济以农业为主,生产技术进步缓慢,少量渐进式的改进确实会很快被人口增长的作用所抵消。所以,在人类工业革命之前的农业社会,人口缓慢增加,但是人均收入却几乎没有变化。

中国的人均GDP相对非常低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的消费占GDP的比重太低,经济增长是泡沫型的,不是真正的生产和消费带来的,而是大肆举债集中投资带来的结果。只有我们的消费占GDP的比重达到60%以上,我们的人均收入才能提高。所谓调结构,就是要这么调才符合经济的健康运行,才会有利于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