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合肥市非空间脆弱性调控策略与指标

合肥市非空间脆弱性调控策略与指标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前述分析表明,区划调整后的合肥市内部不同地区之间在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即系统内部的不协调、不匹配是非空间脆弱性发生突变的根源所在。由此如何消除这种差异和不匹配就成为合肥市非空间脆弱性总体态势调控的基础。对于合肥市来说,关键局部调控的对象是三十三个测度指标中与非空间脆弱性指数具有显著相关关系的十一个指标和具有高度相关关系的六个指标,具体又可分为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的脆弱性调控。

合肥市非空间脆弱性调控策略与指标

根据合肥市非空间脆弱性在1998—2012年中的发展变化特点和2013—2017年的模拟预测结果,基于“抓住主要矛盾”的总体原则,按照从总体态势到关键局部,再到具体指标的调控思路,特提出具有三个层次的三级调控对策体系,包括一级的总体态势调控、二级的关键局部调控和三级的具体指标调控。

1)总体态势调控

总体态势调控是第一层次的调控对策,其为调控体系明确了一个基调和大方向,同时,总体态势调控也是一个面向未来长期(到2020年)发展且具有战略性质的调控对策。前述分析表明,区划调整后的合肥市内部不同地区之间在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即系统内部的不协调、不匹配是非空间脆弱性发生突变的根源所在。由此如何消除这种差异和不匹配就成为合肥市非空间脆弱性总体态势调控的基础。但是,新加入的巢湖市、庐江县和原合肥市的差距既然不是在短期内形成的,也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可见,消除合肥市内部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将是一个长期的发展战略和调控对策。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这种内部差异和不匹配又重点表现在城市环境子系统的脆弱性上。因此,尽快推进巢湖市、庐江县产业发展的升级改造,以节能减排为主要目标,对重点污染企业实行严格的环保措施,对新进项目实行严格的环保审批,从而尽快降低污染排放,由此才可扭转环境脆弱性发展的不利态势,进而为从总体层面上降低合肥市非空间脆弱性奠定基础。

事实上,合肥市也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内部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以防止原来基础较差的巢湖市、庐江县拖慢整个合肥市的发展步伐。区划调整后,对巢湖市、庐江县的升级改造工程也随即启动,力争用2—3年的时间,实现城市发展建设大变化、经济发展新突破和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从而有机融入合肥市这一城市大系统。对于巢湖市,要以与合肥市“等高对接,有机融入,实现合巢同城化”为基本手段,以建设产业高地、旅游胜地和生态之城为总体目标,高标准、严要求进行城市发展建设。对于庐江县,则以“合庐一体化”为基本手段,以建设合肥市南部的副中心城市和现代产业基地为总体目标,加快县城和以汤池为中心的旅游度假区的建设,加大矿产资源开发和循环利用,实现资源大县向经济强县的历史跨越。

在具体措施上,区划调整之初,合肥市就根据巢湖市、庐江县的发展现状和特点,分别推出了巢湖市、庐江县城市发展建设的“十大工程”。其中,巢湖市的“十大工程”涵盖了道路通达、活水靓城、出入口景观整治、城市山体公园建设、建筑景观整治、小街巷综合整治、安居工程、公益设施、生态截污和巢湖经济开发区建设,总投资达234.6亿元。庐江县的“十大工程”则包括对外交通工程、庐城建设工程、民生建设工程、生态治理工程、旅游建设工程、园区建设工程、重点工业项目、庐南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建设工程、农业产业化工程和新农村建设工程,总投资近180亿元。这些重大工程具有非常明确的目的性,都是针对巢湖市、庐江县城市发展建设的短板和不足而提出的。因此,通过实施这些重大工程,将能够迅速提高巢湖市、庐江县的城市综合承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有效改善城市的发展面貌和发展环境,切实提升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将使巢湖市、庐江县能尽快缩小与原合肥市的差距,从而为完全融入合肥市奠定坚实的基础。

从合肥市非空间脆弱性指数的发展变化来看,2011年即区划调整之年,非空间脆弱性指数从2010年的0.276 8猛增到2011年的0.506 6,说明城市内部的发展差异和不平衡大大增加了城市的非空间脆弱性。而经过一年的“磨合期”后,合肥市非空间脆弱性指数便在2012年实现了下降,从2011年的0.506 6下降到2012年的0.443 8,降幅达12.4%。显然,这一成绩来自于合肥市大力推动的巢湖市、庐江县的升级改造和有机融入工程,这也由此说明基于“消除内部差异和不平衡”的总体态势调控对策是正确的,未来合肥市仍要按照“合巢同城化,合庐一体化”这一总体调控对策进行发展建设,从而不断降低城市非空间脆弱性,持续增强合肥市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2)关键局部调控

关键局部调控是总体态势调控的进一步细化和落实,是面向中期(到2017年)具有战役性质的调控对策,其为调控提供了明确的操作对象和调控方向,在三级调控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合肥市来说,关键局部调控的对象是三十三个测度指标中与非空间脆弱性指数具有显著相关关系的十一个指标和具有高度相关关系的六个指标(前表4-12),具体又可分为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的脆弱性调控。

(1)经济子系统脆弱性调控

根据前表4-12可知,经济子系统中有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利用外资比重、单位GDP水耗、单位GDP电耗、单位工业产值能耗、研发(R&D)投入占GDP的比重等七个指标需要进行调控。

首先,要继续扩大经济规模,优化经济结构,夯实城市发展的基础。经济是基础,是城市各项事业发展的保障和前提,从城市脆弱性的角度来看,只有具有一定的经济规模和总量,才能为社会事业发展、环境治理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保障,从而才可能降低城市脆弱性。尽管1998—2012年合肥市的经济规模取得了巨大进步,GDP从1998年的295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4 164亿元,但从更大的区域范围如长三角、中部地区来看,合肥市的经济规模仍处于中下水平。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利用外资比重反映了合肥市经济子系统的规模和结构,其都与非空间脆弱性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要降低非空间脆弱性就必然要提高这三个指标值。区划调整后的合肥市具有更广阔的经济发展资源和腹地,完全有理由、有能力实现经济发展规模和总量再上新台阶,因此,未来发展政策的制定仍要以继续扩大经济规模和总量为中心任务。

其次,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经济发展效率。一方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驱动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新战略。尽管合肥市已经拥有较好的科技创新发展基础和能力,但区划调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合肥市的科技创新水平,指标研发(R&D)投入占GDP的比重与非空间脆弱性指数呈显著负相关也说明了必须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另一方面,只有科技创新要素的持续投入,才能使得经济发展的内涵、质量和效率得以改善和提高,从而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降低城市发展的脆弱性。从具体指标来看,单位GDP的水耗与电耗、单位工业产值能耗都是经济产业发展效率和质量的体现,这些指标都与非空间脆弱性指数具有显著正相关或高度正相关的关系。因此,在操作层面上,一是要加大产业发展的技术水平,不断降低单位GDP的水耗与电耗、单位工业产值能耗的指标值,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二是要稳步提高研发(R&D)投入占GDP的比重的指标值,提高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水平。这两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就能为降低城市非空间脆弱性做出贡献。

(2)社会子系统脆弱性调控

由前表4-12可知,社会子系统中有人均可支配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邮电业务总量、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数、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和每万人大学生数等六个指标需要进行调控。这六个指标都与合肥市非空间脆弱性指数呈显著负相关或高度负相关关系,因此,未来发展要努力提高这些指标值,才有可能降低城市非空间脆弱性指数。

(3)环境子系统脆弱性调控(www.xing528.com)

环境子系统中有人口密度、人口城市化率、建成区规模和工业废水排放等四个指标需要进行调控。其中,人口密度、人口城市化率和建成区规模与合肥市非空间脆弱性指数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要降低城市非空间脆弱性就必须提高这三个指标值。此外,由于区划调整,合肥市的人口密度、人口城市化率的指标值都有所下降,从城市发展的集约性和规模效益出发,提高这些指标值也将有助于降低城市非空间脆弱性。工业废水排放指标与非空间脆弱性指数呈高度正相关关系,区划调整导致合肥市工业废水排放量大幅增加,这也成为环境子系统脆弱性突然增加的主要原因。因此,降低工业废水排放量将成为降低合肥市非空间脆弱性的一个重要手段。

3)具体指标调控

具体指标调控是第三层次的调控对策,是主要面向短期和近期(到2015年)具有战术性质的调控对策,其可为调控实施提供具体指标以及需要调控的量,是最为明确、详细和最具针对性的调控对策,将为落实中期的关键局部调控和保障长期的总体态势调控提供可操作的具体措施。

根据第4.4节合肥市非空间脆弱性动态演化的模拟预测分析,共有单位工业产值能耗、人均城市道路面积、每万人大学生数、人口密度、人口城市化率和工业废水排放等六个主要测度指标与非空间脆弱性指数具有高度相关的关系。同时,基于这六个主要测度指标,利用优选出来的RBF神经网络模型对2013—2017年的合肥市非空间脆弱性指数值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要克服因区划调整而导致非空间脆弱性指数突变增大的不利态势,就需要这六个主要测度指标能保持目前的发展趋势和比例结构,那么合肥市非空间脆弱性指数将在2015年重新回到区划调整前(2010年)的水平和状态。因此,这六个主要测度指标将从中期关键局部调控的十七个指标中脱颖而出,成为短期和近期调控的具体着力点。这六个主要测度指标在2012年的实测值、2015年的预测值以及相应的调控幅度如表4-22所示。

表4-22 六个主要测度指标的具体调控值

在调控幅度值中,负数表示指标相应的减少值,正数表示指标相应的增加值。根据表4-22可知,到2015年,合肥市的单位工业产值能耗要在2012年的基础上降低0.016 6吨标准煤/万元;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要增加2.882 1m2;每万人大学生数的降低值为29.789 7人;人口密度要增加20.6407人/km2;人口城市化率则要增加0.983 4%;工业废水排放量要确保和2012年基本持平,同时要把增加值控制在0.66万吨以内。当这六个主要测度指标的调控值在满足上述要求的情况下,运用优选出的RBF神经网络模型得到2015年的合肥市非空间脆弱性指数为0.284 3,这和区划调整前2010年的非空间脆弱性指数0.2768基本持平。由此说明,通过对这些具体指标进行精确的量化调控,将能够有效降低合肥市非空间脆弱性的强度,从而更有利于合肥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得到调控的具体指标及其调控幅度值后,下一步就要把这些调控值分解到各个县市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从而确保调控落到实处。在具体操作上,可以采用逐层分解法得到各个县市区的具体调控值。以单位工业产值能耗指标调控为例,合肥市所辖县市区2012年的指标值、2015年调控后的值以及调控幅度如表4-23所示。其他指标调控的具体落实方法同理,此处不再赘述。

表4-23 合肥市单位工业产值能耗指标调控落实一览表

续表4-23

综上所述,本节构建了从总体到局部,再到具体的合肥市非空间脆弱性调控的三级对策体系,具体内容如表4-24所示。

表4-24 合肥市非空间脆弱性调控对策体系一览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