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培育绿色消费模式的策略及实践

培育绿色消费模式的策略及实践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环境素养是影响居民绿色消费意愿的重要因素。环境关注较多个体以及环境污染影响严重个体更易于采取绿色消费行为。培育绿色消费模式。消费模式作为人类文明的表征经历了原始生态消费、线性消费、循环消费等几个阶段,并将走向未来的可持续的绿色消费模式。“绿色消费模式”的形成不会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它必须与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密切相连,以一定的社会总体环境为基础。实现绿色消费的自上而下的变革。

培育绿色消费模式的策略及实践

(1)培养人们的环境素养增加环境行动经历。

环境素养是影响居民绿色消费意愿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人们的环境认知水平越高,越倾向于采取绿色消费行为,环境个体控制观个体比群体控制观个体更易于采取绿色消费行为,环境道德观端正个体比参照组个体更易于采取绿色消费行为。环境关注较多个体以及环境污染影响严重个体更易于采取绿色消费行为。高环境认知的,环境道德观端正的和环境关注较多的个体控制观个体具有更强的绿色消费意愿,而这些因素都是环境素养的直接体现。环境行动经历是影响居民绿色消费意愿的外在激发因素。

(2)使绿色消费成为新常态下绿色发展对居民生活方式的新诉求。

居民消费行为绿色化可在“需求—产出”链条作用下,引导企业产出行为的绿色化,间接对环境质量产生积极影响。基于此,政府应转换工作思路,摒弃“动员式”宣传,转为构建系统化的长效激励机制,并创新制度设计,实现对居民绿色消费行为有效、常态化引导,为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①需要政府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环境知识宣传,提高居民对污染原因、控制及影响知识的认知程度;②教育部门加强学校环境教育工作,在增强环境认知同时,更应注重居民环境责任感、控制观等环境个性的培养;③构建具有权利主体意识的“全民环保”的参与型公民文化,通过社区为居民创造更多居民环境参与机会,必要时可予以奖励设置。例如,政府鼓励社区老年人发挥余热对周边道路进行清扫;④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其营造良好的环境知识习得和环境行为发生的环境氛围;⑤在强调“科技兴农”同时,应为农民植入“绿色农业”“绿色农村”等环保理念,确保其在购买、使用农药化肥等农业必需品过程中的绿色化;⑥政府部门应采取措施完善居民环境参与的制度保障、基础设施保障和法律保障,例如,建立公民监督机制和听证会机制,建立减少污染,节约能源的基础设施等[22]

(3)培育绿色消费模式。(www.xing528.com)

消费模式是“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和一定的生产关系下人们消费行为的程式、规范和质的规定性”。它既是人们消费关系和消费行为规范的综合表现,又是从总体上反映人们消费行为的基本内容、消费态势及其价值取向的总体规定,更是指导消费者进行消费活动并对其进行“社会—生态”价值判断的基本依据。消费模式作为人类文明的表征经历了原始生态消费、线性消费、循环消费等几个阶段,并将走向未来的可持续的绿色消费模式。绿色消费模式,是绿色消费的内容、结构和方式的总称,是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消费模式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只要改变其形成基础,就可以促使其改变和转换。构建绿色消费模式包括:绿色购买,绿色使用,绿色处理和绿色社会机制的构建。“绿色消费模式”的形成不会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它必须与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密切相连,以一定的社会总体环境为基础。因此,促成培育转化一种消费模式的机制体系,不仅仅是文化氛围的层面,更包括提高社会道德水准、确立正确价值观伦理机制、实现绿色消费的技术机制、规范绿色消费的市场机制、行政机制和法律机制等[23]

(4)实现绿色消费的自上而下的变革。

政府承担着设定清晰的政策目标,设计和供给法规等重要责任。其中,包括制定相应的财政政策,主要对看似与绿色消费无关,却驱使消费规模增长的政策进行修改;取消对原始资源、能源的补贴,对家庭和企业产生的废物征收处理费用;对科研、教育、劳动、绿色服务进行补贴等。这一系列措施能够将原始资源的价格提高到一个更加符合资源社会价值的水平,抑制耗用原始资源的生产和消费规模,同时也能为可再生物料创造市场需求,激励符合标准的二次物质和资源有效供给。同时,通过扶持劳动密集型静脉产业的发展,使其尽快实现规模经济、产品升级,成为成熟的产业部门,最终实现循环经济静动脉产业的协调发展,稳步减少消费需求对原始资源、能源的依赖[2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