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公共物品为何不能完全由私人企业提供?

公共物品为何不能完全由私人企业提供?

时间:2023-05-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了解了什么是公共物品与公共资源后,我们回到本节最开始的问题,为什么公共物品不能完全由私人企业来提供?实际上,出于利己主义或公益动机,社会上的部分公共物品是可以由私人企业来提供。但很明显,这部分公共物品的供给是远远达不到社会需求的。究其根本,公共物品存在非排他性,即消费者不用付费就能享受产品,我们称这一行为为“搭便车”。

公共物品为何不能完全由私人企业提供?

在了解了什么是公共物品与公共资源后,我们回到本节最开始的问题,为什么公共物品不能完全由私人企业来提供?

首先,我们对公共物品与市场失灵进行探讨。实际上,出于利己主义或公益动机,社会上的部分公共物品是可以由私人企业来提供。例如,企业对周围环境进行绿化工程就属于公益行为。但很明显,这部分公共物品的供给是远远达不到社会需求的。究其根本,公共物品存在非排他性,即消费者不用付费就能享受产品,我们称这一行为为“搭便车”。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能遇见“搭便车现象”,如熟人开车顺路将我们送达目的地、团队合作中偷懒的人与做出更多贡献的人都享受到了最后的荣誉等。在“搭便车”现象存在下,企业难以从公共物品中获取更多的收益,因此无法提供足够的产品,市场机制无法实现资源有效配置。

在市场机制失灵的情况下,政府必须承担提供公共产品的任务。西方经济学家通常使用成本-收益分析这种方法来确定某公共物品是否值得生产以及应该生产的数量。它首先估计一个项目所需花费的成本以及它所可能带来的收益,然后对二者加以比较,最后根据比较结果来决定该项目是否值得。近年来,我国在提供公共产品方面采取了许多创新举措,如PPP模式(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它是指由社会资本承担设计、建设、运营、维护基础设施等主要工作,并获得合理投资回报;政府部门负责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价格和质量监管,确保公共利益最大化。如北京地铁4号线就是我国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首个PPP项目,该项目由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具体实施,不仅有效缓解了北京市政府的投资压力,也形成了同业激励格局,促进了技术进步,创新了市场化合作模式。(www.xing528.com)

其次,我们对公共资源与市场失灵进行分析。大海里的渔业资源,山林里的林木资源都是自然界给予我们的公共资源,由于这些产品不具有排他性,在出于自身利益的情况下,都会尽可能多地去利用它,可是一旦过度使用,就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下面我们以西方学者经常使用的“公地的悲剧”为例来说明公共资源面临的困境。在一片牧地上,人们会争相放牧,使得实际的均衡奶牛数量远远超过牧地所能承受的最优水平,由此导致牧地日益衰落,最终牧民的利益受损。换句话说,人们尽管都在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但最终结果是每个人的利益都受损。我们可以看到,在没有政府的干预下,市场机制使得公共资源无法持续有效地进行配置。

如何解决“公地的悲剧”这一问题呢?政府毫无疑问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对市场进行规范。首先政府需要建立并明确产权,同时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确认责任与义务。当资源被企业或个人私有化后,他们就有动力对相应的资源进行保护;其次,公地悲剧可以类比为一个具有负外部性影响的行为,那么通过征税、发放许可证等方式使其私人成本等于社会成本,就能有效控制公有资源的使用;最后政府可以直接介入,对公有资源进行保护,如前文中提到的禁捕政策、退耕还林政策等,都能使资源得到补充与保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