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参与中国广川董仲舒文化协会成立及哲学思想研讨活动的回顾

参与中国广川董仲舒文化协会成立及哲学思想研讨活动的回顾

时间:2023-05-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86年9月22日,由中国社科院哲学所、河北省社科院共同发起的“全国首届董仲舒哲学思想学术讨论会”在石家庄市举行。2009年以后,景县参与并组织了中国广川董仲舒文化协会成立大会,先后开展多次祭祀和理论研讨活动。在随风飘散的薄雾中,河北省政协原副主席郭洪岐,省、市、县有关领导及近百名国内外儒学研究学者、董子后裔参加了活动。

参与中国广川董仲舒文化协会成立及哲学思想研讨活动的回顾

1986年9月22日,由中国社科院哲学所、河北省社科院共同发起的“全国首届董仲舒哲学思想学术讨论会”在石家庄市举行。出席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研究董仲舒和西汉哲学的专家、学者,共计40多人。景县应邀派县文化馆干部王立泉参加了会议。作为董子故里的特邀代表,王立泉就董子故里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及有关董仲舒历史文物、文化遗存的保护等情况进行发言,并为会议提供了几千字的珍贵资料和30余幅图片,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和肯定。这些资料会后大部被学者发表的论文采用。

从1992年7月河北省董仲舒研究会成立至2003年9月第三次换届,每届景县都派领导同志和董学研究人员参加河北省董仲舒研究会的组织与领导,推动了景县的董仲舒文化研究工作。河北省董仲舒研究会第一届理事会1992年7月成立,会员83人。景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董书尧任该会副秘书长。景县文教局退休干部刘月峰、刘玉珩等应邀参加该会。1997年8月,在河北省承德召开的全国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上,选举产生了河北省董仲舒研究会第二届理事会。景县县委副书记董书尧被选为副会长,我和县政协主席张书凯及刘月峰被选为理事。参加会议的代表有来自全国各地的4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代表共提交论文20余篇,其中景县提供6篇。这些论文多在《河北学刊》发表,其中景县的论文被刊用两篇。2003年9月,景县县委、政府会同河北省社科联、河北大学等单位在保定市召开了“董仲舒暨儒学与现代社会”全国学术研讨会。会议的主题是传统儒学与现代社会。来自全国各地的哲学界专家、名流50余人参加了会议。选举产生了河北省董仲舒第三届理事会。我被选为副会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岳维洲被选为副秘书长。县政协主席邓文华,县委顾问董书尧,县政协办公室主任王金瑞和刘月峰为新一届理事会理事。

1994年9月1日至4日,由河北省董仲舒研究会、河北省社科院、河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共衡水地委、行署和景县县委、政府联合举办的董仲舒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在景县景州宾馆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原河北省委副书记杨泽江等省地县领导,以及来自全国各地和韩国日本、中国台湾等海内外的60多位专家学者。会上,各位专家、学者就董仲舒学术思想及相关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涉及的问题包括董仲舒思想的性质、作用、历史地位及现代意义,董仲舒的哲学、政治、经济、法律以及伦理思想,董仲舒思想的渊源及流变等等。共收到论文40余篇,会后编辑出版了《董仲舒与儒学论丛——董仲舒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并在当年中国社科院第10期《哲学研究》杂志上发表了总结会议成果的综述文章《董仲舒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述要》。这次会议之后,10月19日成立了景县董仲舒研究中心,制定了章程,健全了组织,由县委副书记任董仲舒研究中心理事会主任,宣传部长任副主任,宣传部一位副部长任秘书长,中心设在宣传部内,每届有理事10—15人不等。中心成立后,组成人员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1994年编辑出版了刘月峰的《景县史话》小册子,书内辑录了在1991—1993年《景县周报》上刊登的《董仲舒》 《董子祠与防山村》《董子书院与广川书院》等文稿。1995年5月,景县董仲舒研究中心委派理事刘月峰和吴洪起到浙江省考察董仲舒在南方的后代及活动情况,在杭州图书馆查阅并复印了大量有关资料。

1994年9月1日,董仲舒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在景县召开

2005年10月,来自省内外的部分专家学者、全国各地的董氏后裔齐聚景县,共同对董仲舒学术思想和董氏渊源进行研讨,对董氏后裔分支、发展脉络进行了深入探讨。董仲舒的故里——景县广川镇大董故庄已无董姓人家。为弄清董仲舒后裔的情况,同年同月,邓文华先生赴陕西咸阳兴平市境内的策村进行了考察。董仲舒到朝廷做官时,举家迁往长安,退隐时又迁至茂陵。据有关资料介绍,茂陵附近的策村,是董子嫡传后裔的聚居地。策村250多户、1100多董氏子孙,附近还有秤砣子村和董家村,大部分也都姓董。邓文华先生与策村时年81岁的董升科(董仲舒第70代裔孙)等人进行了座谈,了解了董子爷离开老家广川、西迁茂陵后的情况。策村董氏过去每隔几年就要修族谱,这个传统一直保持到清代。不幸的是,族谱在晚清时期丢失了。董老先生死后,传说葬于距古长安二十里的地方,墓冢前曾建有宏大的庙宇和宽阔的神道。不管怎样,家乡人并没有因为董子西迁忘记这位先贤。据现存的景县志书记载,元、明、清三代,景州城和董子故里都建有颇具规模的董子祠堂和董子书院,虽然这些古迹先后毁于天灾人祸,但家乡父老景仰先贤高风,一直以董子故乡人为荣,当年董子出生的董家老宅,一直保留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在原址上建起小学,现又在这里建设了很气派的董仲舒故居,在村东北角原董子祠旁新建起了董氏宗祠。董老先生的亡灵在家乡有了新的安息之地,五湖四海的董家子孙前来寻根问祖时又有了新的祭拜场所。

2009年以后,景县参与并组织了中国广川董仲舒文化协会成立大会,先后开展多次祭祀和理论研讨活动。2009年11月8日,董子故里群贤毕至,广川大地高士云集,衡水市纪念董仲舒诞辰2200周年系列活动的重头戏——公祭大典,在景县广川镇广川村隆重举行。在随风飘散的薄雾中,河北省政协原副主席郭洪岐,省、市、县有关领导及近百名国内外儒学研究学者、董子后裔参加了活动。场面宏大、气势磅礴的公祭典礼吸引了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新华网、人民网、大公报、河北电视台等各大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www.xing528.com)

董仲舒的葬地在何处,长期以来有两种说法,一说是陪葬于汉武帝的茂陵;一说是在今西安南城墙和平门与文昌门之间的下马陵。2010年5月,我和河北省社科院历史所原所长夏自正、景县董子文化研究会会长董书尧、广川镇党委书记纪跃利、河北亿鑫通讯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长春几位同志考察了这两个地方。“过者皆下马”的下马陵路,有一处原兰州军区所属的干休所,围墙上嵌着一块文物保护碑,围墙之内,有董仲舒的墓及为纪念他而设的董子祠和凉亭等,总占地2.16亩,树木丛生,环境幽静。董子祠靠南,内挂一幅董仲舒像。董子祠背后,是董仲舒墓冢。墓冢并不大,现存封土高约2.5米,直径约6米,四周由青砖围墙保护着,墓前立着一块墓碑,上写“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董仲舒墓”,时间是“一九五六年八月六日”。据史料记载,明正德元年(1506年),陕西巡抚王珝先在西安城东南郊虾蟆陵(下马陵)处建董子祠。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陕西巡按都御史赵廷锡将城外“虾蟆陵”(下马陵)处董子祠移建于西安城内今和平门内西侧路北,并在祠后起冢为坟,称作董仲舒墓。清康熙六年(1667年),咸宁知县黄家鼎在此重建祠堂三间,并在大门外立石,上书“下马陵”三字,门额刻“董子祠”三字。从此,和平门里下马陵的说法,一直延续到现在。由此推断,和平门里的董仲舒墓其实是后来明朝人移祠后建造的。真正的董仲舒墓应该是在兴平茂陵。西北大学历史系退休教授张永禄,在他所著的《西安古城墙》一书中称:在北宋《太平寰宇记》中有记载, “董仲舒墓在(兴平)县东北二十里”。与此巧合的是,在如今的兴平市南位乡策村东南250米、茂陵东北652米处,恰有一墓冢。冢底部长71米,宽30米,冢高14.3米,被当地人称为“次冢”,相传就是董仲舒墓,这与《太平寰宇记》记录相吻合。一些多年从事文史研究的学者,考证后大都认为真正的董墓在茂陵。汉武帝将董仲舒墓安排在他的陵墓后侧,且位列几位亲信大臣之首,一定是看重了董仲舒的思想建树,看重了这些思想对自己执政理念的影响。

自2014年以来,每年4月9日景县举办“董子文化节”活动,祭祀先祖,组织专家学者进行董学思想理论研讨。同年的11月29日,由CCTV老故事频道、汉风雄起组委会、景县董子文化研究会主办的“董子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景县举行。有关专家、学者30余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景县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邓文华重点讲了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八个方面意义。景县董子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王书明就董子文化传承和研究史做了清晰阐述。与会其他专家学者也都讲了对“董子和汉文化” 的独到见解。

凡是有董仲舒故事的地方,景县人总想去看一看。2017年5月,我和原县政协主席吴学普、广川镇镇长刘铭剑、衡水铁塔商会会长王长春及县委办公室的负责同志,在闽苏考察期间,挤出时间考察了董仲舒任职的扬州市区和泉州市董杨大宗祠。我们利用晚上时间,去城内东关街看了扬州最早的学堂——仪董学堂旧址。并考察了扬州市董子祠,这里原为三进房院落,现整修一新为广陵区汶河小学北柳校区。校长余耀是位热心董学研究并善于付诸实践的有志之士。修建后的学校,再现了“青砖黛瓦董子祠”明清时代的书院风貌。在校园的花圃中、楼道里、教室的墙面上,用经典诗文或国学大师的画像进行装饰,让校园弥漫厚重博学的人文底蕴。在扬州考察期间,还得知扬州市江都仙女镇有一个正谊村,这个自然村毗连三和村、南吴村、龙川村、樊庄村,此处为原正谊乡所在地,共有16个村民小组,因为时间较紧,我们没有去那里。在泉州市德化县考察期间,我们顺便去了位于泉州市区的董杨大宗祠,这是全国惟一一个“异姓联宗”的独特宗祠。正殿大宗祠奉祀着西汉大儒董仲舒、以“四知”故事名扬天下的东汉廉吏杨震和董杨联宗的代表人物杨道宾。董杨联宗发源于泉州府城晋江县。南宋末期,在同安为官的董世兴英年早逝,其幼子董君选受到在晋江为官的杨梦龄无微不至的关怀与培养,董君选以“杨”姓入仕为官,董杨融合一家。后来,杨君选的子孙杨道宾等入朝为官。到了明朝,官居刑部侍郎的杨锡缑奏本欲复董姓,明神宗皇帝御批:“既成久代,不准复姓,钦此董杨公,仍以杨姓传嗣。”从此,绵延几千年发展而成的董杨同祖联宗就延续至今。

按照全球董杨童宗亲第21届(菲律宾马尼拉)恳亲大会的决议,2018年10月12日至15日,由广川董子文化协会承办了第22届全球董杨童恳亲大会。为办好这次大会,我和董书尧、董庆瑞、王长春等同志成立了组委会,招募了志愿者,分设接待、会务、财务、出行、游览、演出、祭祖多个小组。组织安排了欢迎宴会、宗亲之夜、惜别晚宴三场文艺演出。海内外有500多人、42个宗亲社团参加了这次大会。全球董杨宗亲总会[1]理事长杨肃元(现金门县长杨镇浯之父)等人参加了活动。与会人员参观游览了德州董子读书台、吴桥杂技大世界、景县景泓苑观光园。主会场设在广川董子文化园,我主持了祭祖大典,董书尧先生恭读了由他撰写的祭文。各宗亲社团为董杨先祖敬献了花篮,恭祭了西汉大儒董仲舒、东汉名臣杨震。中国姓氏文化,以其宗族血缘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发展历史,它与地域文化、民众文化等一起在促进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融洽、繁荣发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董杨祖先的正谊明道、廉垂四知,历经改朝换代、风雨洗礼,越发熠熠生辉,历久弥坚,是中华文化、民族血缘强大凝聚力的又一生动体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