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环境评估及发展情况分析

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环境评估及发展情况分析

时间:2023-05-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选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条件、经济环境和产业环境囊括的若干子指标对湖北省各市(州)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环境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全市在建与筹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231个,其中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入选全国首批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力争到2016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收入达到2200亿元,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2%以上。第二类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环境的特点是:第一,发展潜力较大。

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环境评估及发展情况分析

选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条件、经济环境和产业环境囊括的若干子指标对湖北省各市(州)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环境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

运用系统聚类将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环境竞争力分为四类。

1.武汉市

武汉市是我国各区域模版的中心特大城市之一,尤其是对湖北省及中部地区的发展起着巨大的“火车头效应”,因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实力雄厚的经济规模以及良好的投资环境,从而促进武汉经济结构改革、产业结构升级,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

武汉市率先启动了高新技术产业五年行动计划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倍增计划,启动设立100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投资领域主要包括光电子与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3大优势产业技术领域,以及高新技术服务业、生物技术与新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文化创意现代农业6大新兴产业技术领域,为武汉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良好的金融环境。全市在建与筹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231个,其中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入选全国首批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世界500强企业中的15家生物医药企业,8家入驻光谷生物城,17家大型央企入驻武汉未来科技城。良好的产业环境吸引世界各地新兴技术企业前来武汉市投资发展,带动了武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在对全国108个生物园区抽样调研中,武汉东湖高新区光谷生物城综合实力跃居全国第二,仅次于上海张江

2.宜昌市、随州市、襄阳市、十堰市、黄石市

宜昌市位于武汉经济圈、成渝经济圈之间,是东部发达的经济科技与西部丰富资源的接合部,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东进西接的战略要地,良好的区位条件有助于科学技术快速迁移,为宜昌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环境。宜昌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强劲,新材料产业基本形成了以新型功能性材料为主,先进结构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为补充的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成为全国11个国家区域战略性集聚发展试点城市之一,也是全国唯一一个新材料产业示范城市。同时已有4家生物产业企业进入全国医药企业500强,高端装备制造业已逐步形成局部优势,并成功入选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并且宜昌市培育了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较高地位和影响力的节能环保产业,以及在资源循环利用方面独具特色的企业。2014年9月宜昌市政府正式出台了《中共宜昌市委、宜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和目标。力争到2016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收入达到2200亿元,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2%以上。重点领域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5家,30亿~100亿元的企业20家,10亿~30亿元的企业30家,重点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比重将达到10%左右;宜昌市在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环境上敢于创新,在武汉经济圈中率先建设宜昌智慧城市、宜昌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宜昌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宜昌国家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城市、宜昌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并取得重大进展。预计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8%左右,部分产业和关键技术将跻身国际先进水平。宜昌在基础环境、经济环境、产业环境的排名都仅次于武汉,其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环境发展潜力巨大。

随州市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降低消耗,延伸链条,开发新型实用产品,促使传统产业焕发新的活力,加速产业结构升级;围绕建立结构合理、特色鲜明、效益突出的医药化工产业,重点研发一批新特药,转变农业化工产业发展方式,促进产品升级换代,做大做强精细化工。力争到2015年医药化工产业总产值突破200亿元;抓住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前景广阔的机遇,建立了以新型电子元器件及消费电子为龙头,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力争到2015年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近年随州的风电和光伏发电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异军突起。全市风电项目本年计划投资7.9亿元,已完成投资4.4亿元;随州市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和方向,敢于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环境,提高战略新兴产业投资环境核心竞争力,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提供有利的投资环境。

襄阳市重点发展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完善产业环境,提高自身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环境。确立了“一个龙头、六大支柱”的产业发展格局,以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为“龙头”,以现代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医药化工、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为“六大支柱”。2014年襄阳高新技术制造业和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襄阳市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提升、创新能力的持续增强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大亮点。市经信委调查显示,全市纳入统计的129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40%建有研发中心,多数企业与国内大专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出现了一批高研发投入的创新型企业。

十堰市是中外闻名的的汽车城,是中国卡车之都,国家火炬计划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聚集区和汽车产业配套中心,具有发展汽车电子产业的基础、潜力和条件,在汽车电子产业投资环境发展潜力较大。

黄石市在七大产业中在新材料领域中的高品质特殊钢、高端装备制造领域中的智能制造装备行业等少数行业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培育了三环锻压数控机床、登峰换热器、东贝高效制冷压缩机等中国名牌产品,在节能环保、生物、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处于起步阶段。

第二类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环境的特点是:第一,发展潜力较大。首先,宜昌、襄阳、十堰、黄石属于湖北省主要城市投资环境竞争力前六名的城市,其基础条件、经济环境与市场环境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环境形成了良好的基础环境。其次,各市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视与培育,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环境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使得第二类城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潜力倍增。第二,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拥有自身的区位特点与传统产业基础。优先发展特色产业,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环境竞争力是第二类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路径。

3.荆门荆州黄冈、咸宁、仙桃

荆门市共有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3家,省知识产权示范建设企业12家,市知识产权优势培育企业10家。(www.xing528.com)

荆州获批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成为继安徽皖江、广西桂东等四区域之后,我国第五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计划到2016年,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219亿元,年均增长将达到17%以上,并辐射带动荆门、天门、潜江、仙桃等地相关开发区。同时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也纷纷落户。

黄冈着力打造城东新区,集行政服务、生态宜居、新兴产业“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新城。已争取了一批医药生物研发、教育产业、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

咸宁市重点建设一批百亿元大产业、百亿元大企业和百亿元大园区,形成7个产业集群;改造提升一批骨干企业,同时不遗余力地争取技改项目,让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姻”;围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招商引进一批工业项目。

仙桃城区现有仙桃经济开发区、仙桃工业园、仙桃高新技术产业园3个省级开发区,规划面积2076公顷;规模以上企业118家。仙桃市虽然是省直辖县级行政区,但它紧靠武汉,具有贯通南北、承东启西的优越的地理位置,其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环境发展潜力很大。

第三类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环境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础较好,但未形成明显优势;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产业发展不平衡,有些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处于空白阶段;高端人才缺乏,技术创新支撑不足;很多本地的技术人才都去武汉或省外等大城市就业,导致人才外流,技术空缺无人填补;地方的创业风险投资体系不够健全,导致企业融资难等问题的产生。第三类城市在建设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环境上应该重点完善基础设施环境,发掘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潜力,开发特色产业,建设技术产业园区,提供优惠制度环境,进一步提高各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环境核心竞争力。

4.天门市、潜江市、恩施州、孝感市

天门市与潜江市经济总量相对其他地级市存在差距,投资基础条件有待完善,经济条件有待提高,产业环境有待发掘与升级。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年轻的自治州,是湖北省唯一入围西部大开发范围的地区,是连接中部城市群与西部成渝城市群的主要城市节点,但是其特殊的行政体制划分,其发展潜力还未被发掘,投资环境有待完善与优化

孝感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发展较快。由于产业发展起步晚,其产业的发展后劲力还需加强。

第四类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环境发展突出表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量较小,发展水平偏低,产业化集聚程度不高,产业链条较短,产业优势不够突出,企业数量偏少。基础环境的完善与产业环境的升级,是提高这类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环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表(2015)-3 湖北省主要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环境竞争力排名

图(2015)-7 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环境竞争力空间差异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