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践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践

时间:2023-05-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部分学者认为能源消费量增加将带动经济增长,同时能源消费对社会福利具有负面效应。他们认为中国能源消费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在短期内存在波动,在较长的时间序列样本中,能源消费将影响着经济增长,两者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由能源消费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考虑到能源消费对宏观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容忽视的是能源消费与可持续发展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践

经济学研究中考察能源进口政策,由于我国能源禀赋不足,能源消费量增长,为了减少能源供需缺口,因而采取能源进口等措施缓解能源供需矛盾。大部分学者认为能源消费量增加将带动经济增长,同时能源消费对社会福利具有负面效应。然而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中,通常不考虑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对于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研究,主要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线性回归、协整检验等方法。经济增长理论是研究能源消费以及能源进口政策对宏观经济影响的重要理论基础。

经济增长理论是研究解释经济增长的一般规律的经济学基础理论,从根本上分析影响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经济增长主要受到资源、技术和体制的约束。早期宏观经济学理论认为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唯一源泉,代表人物有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凯恩斯等。后来随着经济学理论的不断扩展,以美国经济学家索罗、澳大利亚经济学家斯旺图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将技术进步作为一个外生变量引入增长模型,分析经济增长,确定了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不可忽视的作用。Robert E.Lucas在1988年发表的《论经济发展的机制》和Paul M.Romer于1986年发表的《收益递增和长期增长》,摒弃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核心假设,旨在研究经济长期增长机制和动力,奠定了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新经济增长理论以经济增长中某一要素为方向进一步研究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认为特殊的知识即新思想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Kraft J和Kraft A在1978年以美国能源作为宏观研究对象,研究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作用关系,首次验证了美国GDP经济增长将带动能源消费。对于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内在依从关系的研究,韩志勇和魏一鸣(2004)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协整检验方法,以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到2000年期间能源消费数据作为样本,他们认为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但不具有长期的协整性。而汪旭晖、刘勇(2007)将上述数据样本区间更新为1978年至2005年,运用同样的研究方法,研究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他们认为中国能源消费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在短期内存在波动,在较长的时间序列样本中,能源消费将影响着经济增长,两者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由能源消费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增长。如果考虑人口增加和价格的变动情况,经济增长还应包括人均福利的增长。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表现为给居民提供日益多样的经济产品的能力持续增长,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相应调整的基础上的。库兹涅茨根据历史资料总结了经济增长的6个特征:①按人口计算产量的高增长率和人口的高增长率。经济增长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产量增长率、人口增长率、人均产量增长率三个增长率都相当高。②生产率的增长也很高。生产率的增长正是技术进步的标志。③经济结构的变革速度加快了。④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结构迅速改革。⑤增长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大。⑥世界增长是不平衡的。萨缪尔森认为,经济增长是指某国或者某一地区总产量阶段性的增长,以月、季度、年等作为时间跨度,在经济统计数据中,通常将某国或某一地区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或潜在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本书对经济增长的理解是,一个经济体所生产的物质产品和劳务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的持续增长,也即实际总产量的持续增长。衡量总产量的指标主要为国内生产总值,即GDP。

在经济学研究中,宏观经济学通常借助生产函数来研究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宏观生产函数把一个经济体中的产出与生产要素的投入及技术状况联系在一起,在第四章将给出生产函数的基本结构。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研究方法是运用均衡分析方法,通过建立各种经济模型,考察长期的经济增长的动态过程中,要实现稳定状态的均衡增长所需具备的均衡条件。经济增长既可以表现为经济的总产量增加,也可以表示为人均产量增加。经济增长的程度可以用增长率来描绘。本书利用可计算一般均衡理论,将能源资本作为一种要素投入,建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以生产产出、工资水平、资本回报率、社会总收入、社会福利水平等方面为研究对象,考察能源投入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能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考虑到能源消费对宏观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容忽视的是能源消费与可持续发展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应做到合理高效地利用能源,保障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协调,资源开发与合理利用相协调,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相协调,实现经济效用最大化,宏观经济各相关部门协调发展。(www.xing528.com)

当前,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世界各国高度重视的发展理念,并对一国的政治军事、经济与社会增长具有重要的影响。1987年,时任挪威首相及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的布伦特兰夫人在挪威主持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时,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理论基于公平性、持续性及共同性原则,其主要思想包括:①可持续发展并不否定经济增长;②可持续发展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同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③可持续发展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同社会进步相适应;④可持续发展承认自然环境的价值;⑤可持续发展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有利因素。大卫·皮尔斯(1990)认为,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以不减少未来利益的前提下进行当前消费或使用。2005年联合国社会发展世界首脑会议指出,可持续发展需要协调考虑三个支柱,即环境、社会公正及经济三个方面的要求,这三个方面并非互相排斥,而是相辅相成的,是近年来大量可持续发展标准与认证体系的共同基础。从本质上来讲,共同发展、协调发展、公平发展、高效发展及多元化发展等,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重要内容。

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可持续的生态发展与可持续的能源发展三个方面实现统一协调,要求人们在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经济效率、生态和谐及社会公正,从而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首先,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可持续发展理论并非以环境保护为名抑制经济增长,而是要求经济发展的数量与质量兼顾,在高效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经济的长期发展;其次,在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必须与自然的承载能力相适应,不得以超出自然承载能力或者牺牲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代价来推动经济发展,从而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最后,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必须以追求社会公平为最终目标,着力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与健康水平,确保为所有人创造一个自由、平等、公正、安全的社会环境,实现个人的最大价值。

如今,随着人类面临一系列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与“生态问题”,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成为各国制定发展规划与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并在实际运用中得到不断的拓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