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供应链管理的发展与动因

供应链管理的发展与动因

时间:2023-05-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供应链管理把企业资源从单个企业扩大到整个社会,使成员企业为了共同的利益而结盟,在供应商和顾客之间建立起战略伙伴关系。由此可见,供应链管理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管理学动因。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人们逐渐将目光投向了供应环节和整个供应链系统。综合上述,供应链管理的产生是供应系统本身的需要,同时又具有深刻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动因。

供应链管理的发展与动因

(一)21世纪企业经营环境的主要特征

21世纪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越来越复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技术进步加快、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型、顾客越来越挑剔、竞争日益激烈以及可持续发展对企业提出了新要求,使得企业面临日益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第二,知识资源化、管理人文化、业务流程整合化、组织结构扁平化、运营由需求驱动是企业内部环境的主要特征。

(二)供应链管理的产生和发展

1.供应链管理模式的产生经历了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两个阶段,并将在21世纪的流通体系内不断完善和发展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企业经营环境相对稳定,商品短缺,产品供不应求,市场特点表现为典型的卖方市场特征。由于市场需求稳定,需求预测相对容易且准确,因而企业的竞争主要表现为规模竞争。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所带来的低成本优势成为企业获取利润的主要源泉。企业除了扩大经营规模、提高主营产品的产量外,还将经营范围向后扩展到原材料、零部件的生产和供应领域,向前拓展到产品的分销领域,通常称前者为“后向一体化”,称后者为“前向一体化”,若同时向前后拓展,这便是所谓的“纵向一体化”。在这一阶段,企业典型的特征是“大而全”“小而全”。

纵向一体化的经营模式,既增加了企业的投资负担,增大了投资风险,又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且分散了企业的资源和能力,迫使企业从事并不擅长的业务,往往导致经营成本上升。同时,企业还在众多的经营业务领域面临强大的竞争对手,增大了企业的行业风险。

随着“纵向一体化”管理模式短板的暴露,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首先是美国的企业,随后是其他国家的企业放弃了这种经营模式,出现了“横向一体化”管理思想。企业与其同业竞争者从竞争走向合作。具体而言,企业将资源和能力集中在最擅长的核心业务上,而将非核心业务委托、外包给本企业的直接竞争对手。其目的是充分利用竞争对手的资源快速响应市场需求,赢得产品在高质量、低成本、早上市等方面的竞争优势。

美国A.T.Kearney咨询公司研究发现,美国厂商多采用“纵向一体化”模式,而日本厂商多采用“横向一体化”模式。美国企业生产一辆汽车,总价的45%由本企业内部自制,55%外购,而日本厂商生产一辆汽车,外包的比例高达75%。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为什么美国厂商缺乏竞争力。

2.供应链管理产生的动因

(1)供应链管理产生的管理学动因。

将“横向一体化”管理思想运用到企业及其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和用户间的关系上,便产生了供应链管理模式。简言之,供应链是一条从供应商至制造商再到分销商,直至终端用户的“链”,相邻节点间存在供求关系

供应链管理把企业资源从单个企业扩大到整个社会,使成员企业为了共同的利益而结盟,在供应商和顾客之间建立起战略伙伴关系。所有成员从共享信息,到共享思想、共同决策并最终共同获利。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信息技术作为支撑,需要依托电子商务平台,需要进行业务流程再造,需要所有成员的协同运作。

供应链管理的产生是许多管理学的思想和方法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结果,我们可以在管理学的许多分支学科中找到供应链管理的雏形,它位于物流管理、业务流程再造、战略管理以及营销管理学科发展的交汇点上,如图3-2-1所示。由此可见,供应链管理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管理学动因。(www.xing528.com)

图3-2-1 供应链管理产生的管理学动因

(2)供应链管理产生的经济学动因。

供应链管理产生的又一动因来自经济学原理,即通过交易可以使每个企业的状况都变得更好。根据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劳动分工理论”和“绝对利益学说”交易双方均只从事具有比较优势的业务(即核心业务),再交换,双方均可获得绝对利益。按照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即使某一企业在供、产、销、物流等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都比其他供应商、分销商做得好,该企业也不应该走“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经营之路。通过将企业的资源和能力集中于核心业务,而将相对劣势的业务或功能外包给合作伙伴,实施更大程度的企业间分工与合作,交易双方或多方均可享受到“比较利益”。

(3)供应链管理的产生是供应系统本身的需要。

随着各种先进技术以及物流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生产效率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生产制造技术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贡献越来越小,“第二利润源泉”已经枯竭。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人们逐渐将目光投向了供应环节和整个供应链系统。许多专家认为,产品在全生命周期中供应环节的费用占总成本的比例很大。而一个国家供应系统的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10%以上,所涉及的劳动力也占人力资源总量的10%以上。在制造业占国民经济重要地位的国家,整个制造业零部件厂家的合理布置和写作体系的建立,对国民经济的发展相当重要。

综合上述,供应链管理的产生是供应系统本身的需要,同时又具有深刻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动因。

3.供应链管理的演变

供应链管理的产生和发展是以物流运作一体化为基础的。David F.Ross将供应链的管理演化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仓储与运输,侧重于操作性能,功能分散;第二阶段是总成本管理,侧重于优化运作成本和客户服务,强调功能的集成;第三阶段是物流一体化管理,侧重于物流战略\战术计划,强调物流功能的集成;第四阶段是供应链管理,侧重于整个供应链系统的管理,特别强调合作伙伴的战略合作,是一种虚拟企业的管理,如图3-2-2所示。

图3-2-2 供应链管理的演变

中国海事大学校长黄有方认为,中国物流应该向供应链管理方向发展,对于下一个阶段特别是中国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他认为,全球供应链体系不断创造扩展价值,供应链管理水平高低将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全球供应链是一个国家的核心利益,也是非常重要的全球性资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