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促进中国服务业质量提升的创新对策建议

促进中国服务业质量提升的创新对策建议

时间:2023-05-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深化理论研究,创新中国服务业质量提升理论体系与从工业革命时期开始的制造业产品质量管理理论研究不同,服务业的质量管理理论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陆续进入服务经济时代开始的,到今天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特别是互联网等新兴行业的快速发展,在服务业质量提升理论研究方面,凸显了中国与世界处于同一起跑线的优势。

促进中国服务业质量提升的创新对策建议

(一)深化理论研究,创新中国服务业质量提升理论体系

与从工业革命时期开始的制造业产品质量管理理论研究不同,服务业的质量管理理论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陆续进入服务经济时代开始的,到今天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由于服务业的业态多样性、需求差异性、质量评价主观性以及监督管理复杂性等特性,服务业质量提升一直是世界范围内长期难以解决的问题。特别是互联网等新兴行业的快速发展,在服务业质量提升理论研究方面,凸显了中国与世界处于同一起跑线的优势。我们应该抓住这次千载难逢的好时机,加大理论研究支持力度。

1.国家基础研究机构对服务业质量理论基础研究给予政策倾斜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国家基础科学资助项目,需转变一直以来以制造业、农业相关基础理论研究为主的支持模式,加大对服务业质量基础理论研究的倾斜、支持力度。

2.进行收益管理、动态定价的基础算法和模型的突破研究

收益管理主要是针对时效性强、生产能力有限、固定成本高、可变成本低、需求波动大等特征的产品或服务的一种科学管理手段,通过动态预测、定价和容量分配等方法来实现资源的有效分配,从而达到收益最大化的目的。由于服务的易逝性和不可储存性,服务需求与服务供给的矛盾比制造业突出,收益管理和动态定价是国际通用的服务需求调节的有效方法。收益管理模型最早由民航服务部门开发,目前在发达国家已经广泛应用于酒店、旅游、房屋租赁、电力、通信电子商务领域亚马孙的“动态定价体系”每天会对产品的价格调整250万次[19],使亚马孙提高利润25%。但是在我国,即使在收益管理、动态定价的开发领域——航空服务领域,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也是巨大的。差距的根源在于收益管理、动态定价的基础算法和模型缺乏自主创新和突破。研究不能一味照搬照抄国外的算法、模型,或者对国外算法、模型的小修小补,需要根据中国国情,包括中国的需求规模、文化传统,中国人的消费心理、消费习惯,科学选择变量,突破算法、构建自主创新的模型。

3.重视学科交叉融合的服务业质量提升基础理论研究,特别是与现代信息技术社会科学、心理科学等领域前沿理论融合的服务业质量提升基础理论研究

首先,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创新,实现了服务企业与顾客互动的多样性、多重性和复杂性[20]。目前流行的交互模式除了人和人、面对面,还包括数字(网页聊天)、机器人(人工智能系统)、机器(ATM机、ETC、手机App)等日益增加和丰富的互动和交互界面。交互界面多样性扩大了服务企业与顾客互动的界面的性质、构成、数量和范围,增加了影响顾客感知的服务业质量的风险和机会。互联网技术实现了万物互联互通,大数据技术赋能企业更精准地分析客户需求,人工智能技术大幅降低了满足客户需求的成本,一系列颠覆性技术不断模糊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模糊行业和行业之间的边界,需要重新定义行业的运行法则和企业的竞争规则[21]。这些都说明,亟须与现代技术融合的服务业质量提升基础理论研究。

其次,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沿着“衣、食—耐用品—住、行—服务”的路径升级,服务消费增长速度远远超过物质消费,服务业消费升级需求潜力巨大,为了提高消费者满意度,需要进行融合现代技术、中国国情的消费心理学研究。

最后,需要结合现代化信息技术,创新服务业质量测评方法。包括借助物联网技术采集顾客感知的全数据,运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如非监督机器学习技术LDA方法识别服务业质量属性。

(二)创新一、二、三产业、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协同融合模式和产业,构建服务生态体系和服务型新农业,提升服务业质量

1.创新制造业与服务业协同融合模式,构建服务生态体系

打破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模式,不断深化制造业企业专业化分工,增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协同融合能力,创新协同融合模式,整合资源要素,构建服务生态系统。加快科技研发服务与产业链协同融合发展,深化产业链和相关金融服务的产融合作,鼓励开展服务外包和业务协作,大力发展品牌设计、形象策划、管理咨询等服务企业。服务生态系统由各个企业组成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和服务链组成。融入系统中的每个企业,与其他企业合作共赢、相互成长、相互赋能,彼此融合交叉并相互渗透,最终形成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的服务生态体系。

2.创新农业与服务业协同融合模式,构建服务型新农业

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服务业新模式、构建服务型新农业。北京平谷区“互联网+大桃”工程不仅让农民触网卖桃,还催生了“新农人讲师团”,“授之以渔”的农民电商培训师应运而生。这些讲师个个都是土生土长的平谷桃农,把最接地气的电商培训课送到农民身边。据统计,2018年“新农人讲师团”开课近300场,培训农民8 000余人次。截至2019年7月,已开展培训366场,培训农民11 000余人次。相比农民过去把大桃一股脑儿卖给桃贩子,通过大桃分级并通过互联网、商超、市场等多渠道销售,可为农民增收1.5倍以上。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2 305亿元,同比增长33.8%[22]。服务型新农业正成为脱贫攻坚、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www.xing528.com)

(三)从国家战略高度推进服务业质量教育体系不断完善

1.从国家全民教育体系层面

从国家全民教育体系层面,特别是高等教育体系,服务业质量的理论体系与制造业和农业有很大差距。目前,高校与服务业相关的学科、与质量相关的学科极度匮乏,不利于高水平服务业质量管理人才培养。

2.从企业顾客教育体系层面

与制造业不同,服务的有效传递、运行和实施过程需要顾客参与,顾客是决定服务业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顾客的教育,即信息、知识向顾客有效的转移,在服务业质量保证中起到关键性作用。有研究证明[23],顾客教育正向影响服务过程中的顾客参与程度,即顾客教育会提高服务过程中的顾客参与程度;顾客教育的质量正向影响顾客的选择性行为,即高质量的顾客教育会提高顾客选择的正确性和准确性;顾客教育正向影响顾客感知的、从功能性、经济性、安全性、时间性、舒适性、文明性6个方面评价的服务业质量,即顾客教育有利于提升顾客感知的服务业质量。

3.从社区顾客互动教育体系层面,包括网络平台社区教育体系的建设

通过顾客参与、顾客之间互动,有效完成传统文化教育、新技术传播教育,甚至通过顾客之间互动和积极参与,进行服务创新。有研究把顾客之间互动分为信息互动和人际互动,通过对网络社区的顾客互动研究发现,信息互动会提升顾客感知服务业质量全部属性,人际互动会提升顾客感知服务业质量的部分属性,顾客兼容性会影响顾客互动对顾客感知服务业质量的提升效果[24]

(四)做好国家层面的服务业质量提升体制机制顶层设计

1.积极开展服务业质量标准建设工作

建立健全服务业质量标准体系和服务业质量测评体系,拓展服务业标准化工作领域,建立、完善、细化、深化生产性服务业质量标准与行业规范,进一步制定完善生活性服务业标准,建立健全重点突出、结构合理、科学适用的服务业质量国家标准体系,实现重要服务行业和关键服务领域标准全覆盖,扩大服务标准覆盖范围。根据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的不同特点,建立健全服务业质量标准体系和服务业质量测评体系,在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品牌策划、营销推广、现代物流、银行保险信用评级、商贸流通、教育培训、医疗卫生邮政通信、社区服务等重点领域,建立顾客满意度评价制度,推进服务业满意度评价试点。促进服务企业增强质量意识、建设质量文化,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的质量素养和质量管理水平,完善服务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促进服务业质量管理向标准化、规范化、国际化发展。

2.推进服务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

健全服务业质量信用信息收集与发布制度。由于服务的无形性,服务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尤为重要。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搭建服务业质量信用信息平台,推动行业质量信用建设,实现银行、商务、海关税务工商、质检、工业、农业、保险、统计等多部门质量信用信息互通与共享。完善服务企业质量信用档案和质量信用信息记录,健全服务业质量信用评价体系,实施服务业质量信用分类监管。建立服务业质量失信“黑名单”并向社会公开,加大失信惩戒力度。鼓励发展质量信用服务机构,规范发展质量信用评价机构,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质量信用服务市场。

(五)扩大对外开放,打造“中国服务”品牌

提高品牌意识,提倡工匠精神,打造“中国服务”品牌,围绕“一带一路”倡议,积极“走出去”,鼓励国内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社会团体积极参与主办、协办国际服务业质量大会,交流服务业质量管理和技术成果,开展务实合作。参与质量相关国际和区域性标准、规则的制定,促进中国服务标准、计量、认证认可体系与国际接轨。同时,扩大服务业的对外开放程度,积极把国外先进的服务业质量管理方法、技术和高端人才“引进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