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淮安农业科技创新对策及建议

淮安农业科技创新对策及建议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特别是江苏省委省政府专门为淮安出台了《加快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意见》。意见中提出要通过政策扶持淮安农业发展。[10]要充分注重这些政策安排对淮安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作用,积极促进各项优惠政策落地。重点对策措施本研究提出,淮安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具体对策措施,可以概括为“三个战略”:体制优化战略、品牌建设战略、成果转化战略。一是深化农业科技机构改革,构建具有淮安特色的农业科技体系。

淮安农业科技创新对策及建议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及其提升,是项系统工程。就具体举措而言,要以组织领导为基础和前提,以体制机制为突破口,切实从投入、产业化、特色化、品牌、知识产权等方面,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1)组织领导

首先,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制度保障。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涉及方方面面,要从制度体系上加以统筹协调。市、县(区)要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保障制度,定期交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进展情况,研究相关扶持政策,确定重大建设项目,加强组织协调、检查督促和目标考核。要明确职责,密切配合,打破条块、行业和部门分割,齐心协力,共同推进。各级农业、林牧渔业主管部门要加强综合协调,经济宏观调控部门要加强龙头企业的管理和发展,财政部门要确保各项扶持资金的按时足额到位,税务部门要加强税收扶持政策的落实和督查工作,民政、工商部门要为农产品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注册登记提供便利,公安、交通部门要做好绿色通道的开通工作,科技、水利、外经贸、质监、粮食、供销、农机、农业开发、农科院等相关部门以及金融单位等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工作。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责任制,明确责任,强化考核,加大督促检查力度,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其次,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经费保障。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对农业科技的经费投入是重中之重。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是保证农业科技创新的必要条件。要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并存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采取必要的措施与政策,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

目前,我国政府对农业科研投资仅为农业总产值的0.2%左右,而世界平均水平是1%。我国农业科研经费占整个国家科研经费比例仅为3%~4%,而世界平均水平是10%。在法国,几乎所有的农业科研机构由政府包办,其经费90%源于政府。日本国立农业科研机构的经费几乎100%来自中央政府。即使是美国这样的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其农业科研经费中公共拨款部分也接近50%。

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广开引进资金渠道,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有关增加财政农业科技投入的规定,不断加大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力度。“要按照总量增加、比例提高的要求,加大财政支农力度,优化支农资金投向,严格落实土地出让收入优先用于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新增耕地占用税收入全部用于农业以及对种粮农民的各类涉农补贴等政策,保证财政对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增长幅度。”[9]积极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鼓励以农业企业为主体建立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公司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各类金融机构都要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广优先提供融资、担保和保险等服务。落实有关税收支持政策,降低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推广服务的成本。

第三,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提供环境保障。近年来,省、市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税收、用电、用水、用地及金融信贷政策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支持,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定了税费优惠等八个方面的扶持措施。特别是江苏省委省政府专门为淮安出台了《加快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意见》。意见中提出要通过政策扶持淮安农业发展。“帮助淮安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有效灌溉和旱涝保收农田面积比重。支持淮河下游地区防洪排涝工程建设,省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粮田等项目建设适当向淮安倾斜。大力发展高效种植业、高效渔业和高效畜牧业,努力打造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区。支持淮安农产品检测中心升级改造,健全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体系。”[10]要充分注重这些政策安排对淮安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作用,积极促进各项优惠政策落地。

还要建立信息发布机制,尽快建立健全以政府信息网站为主导,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的信息服务体系,强化对农产品生产、需求及政策动态的搜集整理,及时发布农产品主要市场情况,加强对市场消费需求和趋势的跟踪研究,帮助农产品科研机构、企业和农户调整结构、开拓市场。

(2)科技体制机制创新

首先,改革科技经费管理制度。要努力将资金投入由“养人”转变为“办事”,提高农业科技经费的投资效益。建立全额成本核算制度。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研究开发资金多元化机制,对不同类型的科研课题,采取全额资助、经费回收等不同的资助方式。对农业重大科技成果,积极探索政府收购或补贴的办法,使科研机构获得应有的经济回报,形成良性驱动,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其次,改革人事管理制度。把农业科技领域从事科研的离、退人员的生活基本保障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科技人员实行聘用制,人员一律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按照劳动合同制,实行动态管理。其余的农业科技机构由企业自主安排,国家只按照技术职称的标准,确认技术资格,聘用与管理完全由科技机构或企业自主实施。

再次,改革农业科研项目与课题实施办法。坚持“课题从生产中来,成果到生产中去”,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严格实行课题“公开招标、一视同仁、择优委托”,避免项目管理中低水平重复立项的弊端。同时要实施项目完成后的绩效跟踪反馈制度,将其作为对项目奖惩的主要依据。体制改革要考虑农业科研系统和其他行业科研工作的相同性和差异性,既要保持创新系统的先进性,又要保持创新系统的稳定性。

最后,改革农业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要建立起人力资本合理使用和人才资源优化配置新机制,克服人才不足与人才闲置同时存在的不正常状况。要调动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氛围,建立一个与农业科技人才工作特点相适应,绩效与收入挂钩的激励机制势在必行。同时要发挥行业协会、农业企业、农户组织的市场需求对科技人员的引导作用。

(3)重点对策措施

本研究提出,淮安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具体对策措施,可以概括为“三个战略”:体制优化战略、品牌建设战略、成果转化战略。

①体制优化战略:以完善管理体制为出发点,发挥研发机构、人才和农业企业积极性,以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一是深化农业科技机构改革,构建具有淮安特色的农业科技体系。要按照有利于农业技术发展、有利于密切科研与经济结合的原则,充分考虑农业科技地域性、周期性、公益性的特点,稳步推进农业科研机构的结构调整、体制转换、机制完善、人员分流;逐步建立机构布局科学、学科结构合理、队伍精干高效的农业技术研究开发体系;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顺应淮安市情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由政府拿出专项资金,择优支持重点机构和单位,逐步发展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性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中心,主要围绕地方农业发展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的重大科技问题进行联合攻关和技术创新,为地方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整合地方科技资源,促进市农科院向区域农业技术科研开发中心转化,在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充分发挥纽带和龙头作用。

二是以科研项目和课题为纽带,加快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要结合各类科技项目的实施,发现、培养和集聚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以科研项目和研究课题为纽带,鼓励和支持创新领军人才带领创新团队,承担重大科技攻关和产业化项目。在政府各类农业和农村科技项目的实施绩效评估中,把创新人才培养作为重要考评指标,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优秀创新人才群体。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农业科技企业培养和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

三是以市场机制的作用为基础,完善农业科技企业为主体的农业科技研发投入体制。农业科技创新需要有一定的财力和物力作保障,应充分尊重并运用市场的作用,引导企业特别是农业企业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和主要受益人,不能完全依赖于政策优惠,或是一味寻求政府更多的投入和支持。要积极吸引外资,争取国际科技合作与援助,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并存、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

要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需求对农业科技进步的导向和推动作用,鼓励企业向农业科研和成果开发进行投入。大力支持省、市级农业科技型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农业科研院校联合,创建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共建农业科研和推广机构。农业科研单位要广开思路,以自己的科研成果通过股份制或利用信贷资金等形式和方式,兴办科技企业,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还要充分挖掘现有政府主导的农业科研院校的创新能力,加强与国内外农业科技的合作与交流。

②品牌建设战略:以品牌建设为核心,推进有淮安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化进程,以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农业科技创新与现代农业产业化是互为因果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有助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反之亦然。

一是推动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化和产业化。目前淮安市共有各级农业龙头企业990家,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11];省级农业龙头企业36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69家,数量位居全省前列。建成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25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洪泽湖螃蟹”“淮安黄瓜”分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农产品地理标志;“淮安黑猪”被认定为国家级畜禽新品种,成为国内仅有的四个在培育品种基础上进一步改良的新猪种之一;“淮安大米”获得江苏“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称号。

龙头农业企业发展、农业品牌产业化与农业科技创新之间的良性互动作用日益增强。因而,推动品牌产业化建设,对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有相当大的作用。

淮安要在以往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加快推进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经营,形成从种子供应、农业机械生产保障到食品加工和批发零售的有序链条,实行现代化大生产,如盱眙龙虾已经形成了融产、销、游、尝、品为一体的新的产业体系。要进一步打造“淮安红椒”“淮安黑猪”“洪泽湖大闸蟹”“盱眙龙虾”等地方特色品牌,积极组织淮安黑猪、白马湖青虾、白马湖草鱼申报中国地理标志。推荐一批有潜力、符合条件的畜禽水产品申报中国名牌农产品和江苏名牌农产品。

吸引龙头企业在优势区建设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发挥企业的引领作用,同时扶持建立特色农产品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将农民组织起来进入市场,深化企农联系,延伸产业链条。积极打造“公司+基地+协会+农户”“公司+基地+农户”以及“订单农业”等各种利益联结模式;开拓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完善产销衔接,支持发展直销配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交易等流通方式;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通过企业出课题,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同攻关、共建研发中心等形式,开展对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工作,积极打造淮安优质农产品的品牌;树立并增强特色农产品生产者的品牌意识;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或行业协会注册特色农产品商标;规范特色农产品评比管理工作,加强品牌宣传,发挥品牌效应,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市场认知度。

二是在品牌化、产业化基础上推动产业集群化。要以现代食品加工业为突破口,实现淮安特色农产品品牌化、产业化基础上的产业集群化。

现代食品加工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产业本身对科技创新的要求就较高,研发、生产各环节科技运用广泛;产品科技含量也较高。发展现代食品加工业,不仅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以江苏淮安双汇食品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是双汇集团目前在国内投资最大的一个集生猪屠宰及肉制品加工、物流、仓储、营销、生猪养殖于一体的综合性食品加工企业。其投产后,对当地乃至周边地区的生猪养殖起到了相当大的带动作用,而其生产过程就是高新技术运用的过程。形象的说法就是“进去是一头猪,出来是火腿肠”。

淮安“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形成稻米蔬菜、生猪、家禽和水产5个百亿元级的农业主导产业。从产业形态上分析,这5项农业主导产业,最终都将以食品加工产业形态出现。因而,选择以现代食品加工业为突破口,努力发展产业集群,从而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对于淮安更有特殊的意义。

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和健康环保观念的不断增强,人们对健康、安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市场前景广阔。淮安是著名的生态市,有着丰富的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到2012年底,淮安市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达到12件,高效农业面积达290万亩,设施农业面积达97万亩,全市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990家,累计获得“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的农产品1 200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面积626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88.3%,为加快现代食品加工业创造了条件。

要进一步优化整合资源,鼓励通过品牌嫁接、资本运作、产业延伸、农业招商等途径,不断壮大国家和省市级龙头企业规模,大力发展相关产品加工业,形成食品加工业的集群效应。其中的重点工作在于,从战略的角度去加强“盱眙龙虾”“洪泽湖大闸蟹”“淮安大米”“淮安红椒”“淮阴黄瓜”“淮安黑猪”等具有地域特色品牌产品的宣传和推介工作,顺应市场规律,通过授权、特许、加盟、贴牌、标准化等一系列市场手段,将淮安现有的知名农产品生产与销售秩序规范起来,促进产业集聚。

③成果转化战略:以成果应用和产业化为导向,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使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具体落到实处。

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如果不能与市场相结合,不能与农民致富相结合,不能与农村发展相结合,则任何创新能力的提升都是虚置的、空泛的,最终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落实与运用,也是创新能力提升的一种具体体现。

一是要组织实施一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市级科研机构和各区、县要根据提升农业主导产业的需要,注重技术集成创新和配套完善,组织引进和实施一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加快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市县科技管理部门要建设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并及时向社会发布。要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认真落实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政策,鼓励科技成果拥有者以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方式转化科技成果。

二是要着力建设一批省、市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承载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建设农业科技园区,是推进结构调整,繁荣农村经济,构建和谐新农村的现实需要,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对于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运用、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有重要作用。要明确各类各层次农业园区的功能定位,制定扶持政策,千方百计促进农业园区的提档升级。要以优势特色产业带为基础,重点建设和完善全市主要产业的市级以上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重点加强市稻麦科技示范园、市蔬菜科技示范园、畜禽生态养殖示范园、渔业科技示范园、地方树木品种展示园等园区建设。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扩大高效设施农业和高效渔业规模,提高规模畜牧业比重,逐步建成粮油、蔬菜、水产、畜禽、花卉苗木等20个市级以上现代农业科技园区。

三是以农村和农民为服务对象,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建立适应市场经济新要求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要稳定和强化农技推广机构,充分发挥各级专业农技推广队伍的作用,组织协调好公益性、共性技术的推广工作;积极发展龙头企业、中介服务机构与农户紧密结合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通过龙头企业、中介服务机构辐射农村的千家万户。重点搞好农业科技示范区、示范园、示范推广基地和示范户建设,尤其是要重点实施好三类技术示范:其一,科技良种示范。包括应用生物技术等改良、培育的高产、优质新品种,加大植物、种苗的快繁和动物胚胎移植的示范,尽快使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其二,科技中试示范。切实发挥基地的组装配套、成果转化、技术辐射、人才培养的作用,优先创建一批规模化、集约化的高新技术转化应用中试基地。其三,科技产业化示范。创建一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大幅度提高科技贡献率,推进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协调发展的农业科技产业化示范,开发绿色食品,建立集观光、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等。充分发挥科研院所、涉农高校、农业科技型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科技园区、农村科技超市等在农技推广中的重要作用,引导、鼓励专业人员按市场化运作,初步形成以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为主体的科研、推广格局。

另外,还要继续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根据区域产业特点,合理选派科技特派员,并在经济薄弱村“一村一员”的基础上,以县为单位组建综合性服务团队,为全域提供科技服务。鼓励科技特派员在基层创业,兴办合办科技企业、科技服务组织,转化推广科技成果;支持科技特派员创建科技示范基地,帮助培育科技示范户;探索科技特派员选派和服务的新机制,深化农业科技项目管理改革。

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应用农业科技成果的积极性,农村科技致富大户对广大农民产生的影响力最直接、最现实、最强劲。要注重对农业科技致富大户的选择、培养、提高。通过农民身边的典型来吸引周边的农户,通过合适的生产项目和基地形成“聚宝盆”效应。要以各类农业示范园区为主要基地,抓好新技术、新品种推广运用,让农民切实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需求实体,不仅使他们成为科技成果的育培骨干,而且使他们成为传播科技星火、扶贫帮困的领头人,形成星火燎原式的裂变效应。在发挥本地老典型示范带动作用的同时,要不断发现和培育一批新的典型,以身边人教育、带动身边人,吸引和凝聚更多的农民投身到依靠科技、发展生产的致富热潮中来。

参考文献

[1]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2]周叔莲,王伟光.我国高技术行业出口能力影响因素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03(8).(www.xing528.com)

[3]周叔莲,王伟光.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J].管理世界,2001(5).

[4]舒元,徐现祥.中国经济增长模型的设定:1952—1998[J].经济研究,2002(1).

[5]姚战琪,夏杰长.资本深化、技术进步对中国就业效应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5(1).

[6]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2)[R].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7]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3)[R].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8]程国方,黎峰,石贵舟.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6).

[9]刘志彪.从后发到先发: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理论思考[J].产业经济研究,2011(4).

[10]洪银兴.科技创新与创新型经济[J].管理世界,2011(7).

[11]牛若峰.农业产业化:真正的农村产业革命[J].农业经济问题,1998(2).

[12]朱希刚.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J].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13]张桃林.加快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J].求是,2011(18).

[14]黄季琨.农业科技投资体制与模式:现状及国际比较[J].管理世界,2000(3).

[15]钱克明.农业经济与科技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16]蔡华,于永彦.金融危机背景下苏北农业科技创新战略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09(1).

[17]还红华.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江苏省高效农业发展[J].江苏农业科学,2009(5).

[18]彭宇文,吴林海.基于科技研发与成果推广视角的农业科技创新问题研究[J].企业家天地,2006(11).

[19]黄文准.农业科技创新对农村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12).

[20]杜金沛.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的国际比较及其发展的主流趋势[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1).

[21]闫美玲.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09(12).

[22]方付建.基层农技人员激励体系创新研究——以设立农业科技创新基金为视角[J].中国科技论坛,2009(12).

[23]高布权.论农业科技创新的内涵及其在农业现代化中的功效[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5).

[24]高万龙.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发展现代农业[J].中国科技论坛,2007(8).

[25]高旺盛.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循环农业科技创新之路[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2).

[26]顾淑林,魏勤芳,刘冬梅,等.如何构建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J].中国科技论坛,2007(12).

[27]李阳.财政支持农业科技创新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2010(3).

[28]梁红卫.基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业科技创新及转化[J].社会科学家,2009(2).

[29]潘斌.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J].农业经济,2007(9).

[30]彭宇文,吴林海.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问题的研究[J].农业经济导刊,2007(2).

【注释】

[1]本文系淮安市2012年软科学课题(HAS2012100)研究报告。

[2]梁保华:《凝聚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力量,把江苏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在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上的讲话》,载于《新华日报》2010年11月12日。

[3]刘永忠:《奋战十二五全面达小康为建设美丽富庶新淮安而努力奋斗——在中国共产党淮安市第五次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的报告》,载于《淮安日报》2010年12月29日。

[4]梁保华:《凝聚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力量,把江苏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在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上的讲话》,载于《新华日报》2010年11月12日。

[5]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意见》(苏发〔2011〕23号)。

[6]刘永忠:《抢抓新机遇再创新辉煌为加快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新淮安而努力奋斗——在中国共产党淮安市第六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于《淮安日报》2011年8月29日。

[7]《胡锦涛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的讲话》,载于《人民日报》2012年7月8日第1版。

[8]温家宝:《关于科技工作的几个问题》,载于《求是》2011年第14期。

[9]调研材料:全市农村工作会议文件(2012年2月15日)。

[10]《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意见》(苏发〔2011〕23号)。

[11]这四家龙头企业为:淮安新丰面粉有限公司、江苏民康油脂有限公司、江苏天参有限公司和江苏海隆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