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智能网联研发人才供给与培养措施建议

智能网联研发人才供给与培养措施建议

时间:2023-05-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议由行业主管部门和教育部统筹规划,进一步扩大专业布点和招生规模。62%以上的智能网联研发人员来自存量供给。2020年11月25—27日首期智能网联培训课程在吉林大学成功举办。企业同时应探索多层次复合型的激励措施。

智能网联研发人才供给与培养措施建议

1.完善车辆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及学科升级

通过完善车辆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在车辆类核心课程基础扎实的情况下,增加计算机、电子信息、自动化的相关课程,如受学分所限可以选修课形式补充,培养复合型人才可以缓解部分人员不足问题。在深访中上汽摸索的经验值得思考,20%的车辆工程专业学生经过培训可以通过基础软件知识的测试,胜任部分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和自动化类专业毕业生的工作,说明可以通过IT类知识的补充部分解决人才供给不足问题。上汽已与清华联合培养车辆专业工程师增加计算机专业知识。并且课题组和行业专家普遍认为鉴于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使车辆专业这一汽车行业的主要供给专业的知识内涵和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除车辆、机械核心课程外、还涉及计算机、电子信息、自动化、能源动力、材料、仪器仪表交通运输等多个专业,呈现多领域跨专业的深度融合特征,远远超出了原有机械类的知识结构和范畴,宜设立为交叉型一级学科。如果不做根本性学科升级调整,而是在现有车辆专业上调整课程,由于各类课程所占比例的限制,不能彻底解决人才供给问题。

2.进一步扩大三大类专业布点和招生规模

在我国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整体转型中,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区块链、工业互联网关键软件等战略新兴产业和领域均需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三大专业毕业生,专家判断人才短缺现象可能会在今后十年内存在。建议由行业主管部门和教育部统筹规划,进一步扩大专业布点和招生规模。

3.通过加强行业和企业培训增加人员供给

汽车行业有55.1万研发人员的存量,智能网联人员来源构成中,只有34.85%来自高校毕业生,41.91%来自社会招聘,20.53%来自企业内部培训转岗,其余来自海外招聘。62%以上的智能网联研发人员来自存量供给。大量企业通过培训来补充人才供给,如博世公司就在进行全员数字化培训和转岗,课程持续半年左右,投入力度相当大。企业培训大致可分为面向车辆和机械等专业的传统车辆工程师培训计算机知识,面向计算机等专业类的人员培训车辆工程知识。企业反映单纯依靠自身去解决数量大且内容分散的培训整体效率不高,企业也缺乏资源平台,行业宜提供全系列培训,同时结合紧缺岗位的要求,设置部分有针对性的专项培训项目。(www.xing528.com)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在逐渐厘清了企业需求后,正在与高校、技术教育分会等单位设置系列课程,目前已经酝酿成熟的是与技术教育分会秘书处挂靠单位吉林大学开设的含智能网联汽车工程导论、环境感知技术、决策规划技术、线控底盘技术、智能座舱设计、高精度地图与定位、V2X技术与云控平台开发、电子电气架构技术、虚拟仿真技术、功能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研究报告、测试评价技术等12个技术方向的全系列课程,包括理论讲解和实践课程,且有自愿参加的考核和证书。这一课程不仅企业有需求,正在探索设立智能网联方向的高校也同样需要。2020年11月25—27日首期智能网联培训课程在吉林大学成功举办。

4.采取全方位多层次的解决方案,培育良好的行业生态,解决制造业薪酬低、就业吸引力低的问题

第一,政府层面通过财税措施、财政分配体系给制造业适当增加利润空间,并且出台专项措施鼓励提高制造业从业人员薪酬待遇。宣传部门宜通过各类宣传手段营造制造业光荣的社会舆论氛围,国家层面建立“国家工程师”表彰体系,提高从业荣誉感。智能网联从业人员中包括2%的归国人员,主要担任各技术领域领军人才和关键技术带头人的角色,在当前单边主义盛行的国家环境下应更加着力通过各项政策吸引归国人员,整体带动智能网联技术的全面提升。

第二,行业层面进一步完善工程师水平评价机制,以工程技术人员的职业资格评价和职业生涯通道设计提供薪酬以外的激励和认可机制。结合重要和紧缺岗位目录总体调控、重点培养关键人才,建立行业人才预警机制。

第三,企业层面重视品牌战略,提升利润空间,提高人均研发经费和研发人员薪酬,形成良性循环。企业同时应探索多层次复合型的激励措施。例如作为薪酬改革方向,部分企业采取跟投、鼓励创业股权激励的方式,其他如职业成就感、职业晋升通道、集体荣誉感等也值得创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