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区域协同创新的基础理论及比较分析

区域协同创新的基础理论及比较分析

时间:2023-05-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区域协同研究的增多,国内学者开始探索区域协同创新的基础理论,开始思考区域协同创新是什么的问题,进而研究如何推动区域协同创新。对比二者发现,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水平比长三角地区低,但是差距有缩小的趋势。[36]总体来看,这些研究都是从区域协同创新环境的角度进行探讨。

区域协同创新的基础理论及比较分析

(一)区域协同创新国内外基础理论

国外关于协同创新的研究相对来说起步较早,协同创新的概念最早由Peter Gloor提出,其将协同创新看作是自我激励的人员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21]而后,国外学者Abend的研究则指出了“观念、过程、人群及组织”是协同创新管理的重要内容。[22]同样,Dubberly的研究表明协同创新是多种资源的共享和一体化的过程,这其中涉及知识、技术、信息、人才等资源。[23]也有学者Porter从企业关系的角度指出协同的概念,认为协同就是那些有形的、无形的和竞争对手之间的关联。[24]这些国外学者关于协同创新的研究都为国内区域协同创新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而国内关于协同创新研究的基础理论也大多由此而来。

随着区域协同研究的增多,国内学者开始探索区域协同创新的基础理论,开始思考区域协同创新是什么的问题,进而研究如何推动区域协同创新。陈劲、阳银娟等在研究协同创新理论时,将协同创新定义为是以知识增值为核心,创新主体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认为协同创新是协同制造的升级,是技术创新的新范式[25]再如,鄢波等人在《珠三角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中,从珠三角的现状出发,梳理了协同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协同创新机制不够完善、基础研究亟待加强、企业科研积极性不够高、科技研发经费投入过度集中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区域科技资源共享、重大项目联合攻关、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增强科技中介活力和科技金融协同行动五大政策方针。[26]

(二)区域协同创新绩效以及驱动因素

为评估区域协同发展的进展,有学者使用实证研究方法对区域协同创新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测度。比如,王帮俊、吴艳芳通过构建评价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的投入和产出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提取绩效主因子,在加权之后形成协同创新绩效评价结果,进而总结得出各区域协同创新现状及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27]李美娟等在研究时,基于灰靶理论的动态评价方法,通过建立评价指标对2009—2013年中国31个省市协同创新能力进行研究分析,评价体系中一级指标为协同创新投入、协同创新合作、协同创新产出和协同创新辅助条件,得出了我国各地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比较弱、等级不高的结论。[28]郭斌在研究中,通过构建价值链、知识链、产业链的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逻辑框架,通过层次分析与复杂网络分析,得出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绩效的各项评价指标权重,进而评估京津冀地区2004—2013年的科技协同创新绩效水平。[29]崔志新通过构建DEA-BCC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以此对比分析了京津冀地区和长三角地区在2006—2016年技术协同创新效率和演变趋势,结果显示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在研究年份的协同创新效率之平均值均处于DEA无效水平,因其内部效率变化分异现象明显。对比二者发现,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水平比长三角地区低,但是差距有缩小的趋势。说明近几年国家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效果明显。[30](www.xing528.com)

除了以上学者对区域协同创新绩效的测评研究,也有学者从区域协同创新驱动因素的角度,对区域协同创新的效果进行了研究。比如,祝尔娟等构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评价体系,包含了基本指数内的发展指数、协同指数、生态文明指数,重点指数内的人口发展指数和企业发展指数,通过体系测算得出一些基本判断,如京津冀区域内北京溢出效应明显,区域内产业协同和升级步伐加快,三地互相影响形成产业轴集聚效应。[31]而贺灵在研究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的增进机制研究时,认为区域协同创新的机制分为内外两层动力机制,并且通过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得出创新资源保障能力、知识创新能力、知识配置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创新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发展的有序性及能力系统发展的全面协同性,这些因素在推动区域协同创新过程中均有积极的推动作用。[32]

(三)区域协同创新环境和机制

关于区域协同创新环境和机制的分析,齐绍平、张婧的研究表明,区域协同创新最现实的问题就是需要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一种新的服务模式、利益分配、资金投入和评估监控等得以体现,并且具有正向聚变效应的动力机制。[33]顾祎睨的研究表明,协同创新是一种系统性的思想,区域协同创新意味着创新从封闭走向开放,并且通过构建区域协同创新机制,打破创新资源在地域、部门的界限,使之能够得到整合,满足区域发展需要。[34]王庆金等提出健全协同创新平台系统,有机整合各种创新资源和要素,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指出区域协同创新的发展要重视协同创新平台系统建设[35]杨秋月的研究表明,经济发展环境与对外开放环境的优化有利于协同创新的进步,而基础设施环境与人力资本环境对协同创新的进步影响不显著,区域创新环境对协同创新的影响在不同地区存在较大差异。[36]总体来看,这些研究都是从区域协同创新环境的角度进行探讨。

从区域协同创新机制角度研究出发的主要有:吴卫红等根据多元主体协同运行机制,构建了研究协同创新中各主体策略选择博弈模型,通过分析发现协同创新各主体在自身诉求利益得到满足的时候,这个协同系统是稳定的,协同创新系统的稳定度与各主体间的知识势差负相关,同时良好的监督机制与协同效应能够稳定协同创新系统。[37]胡树华的研究将区域协同创新机制分为三部分:动力机制、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动力机制分内外两部分动力因素,内部动力因素为利益驱动力、功能势差力和资源互补力,外部动力因素为市场需求力、竞争压迫力和环境推动力,这些因素最终形成聚力机制、借力机制和避力机制发挥作用;运行机制包含整合机制、主体转换机制、产出导向机制和循环反馈机制四大运行机制要素,这些机制是从主体自身、主体投入、主体产出层面得出;管理机制分为分工协调机制、利益分配机制、资源共享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贯穿着整个协同创新发展过程。[3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