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生鲜超市与农贸市场发展的关系与成果

上海生鲜超市与农贸市场发展的关系与成果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连锁生鲜超市为主体建立上海市生鲜食品供应链体系的好处是多方面的,除了食品的安全性外,还可以带动郊区都市型农业的发展,极大地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和农民的收入。通过建立上海市生鲜食品供应链体系,上海的连锁超市可以服务于全国市场,增强向全国市场的辐射能力,通过大规模地对农贸市场的改造可以极大地改观上海的城市面貌,极大地改善城市面貌。

上海生鲜超市与农贸市场发展的关系与成果

AC尼尔森公司的研究报告揭示,上海是全国七大中心城市中现代零售业态发展最快的城市,但上海在2003年消费者去农贸市场的频率要大大高于其他6个城市,上海目前有2 000多家农贸市场,400多个马路临时菜场。

我认为传统的千家万户的个体商贩是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上海1 000多万居民食品消费的安全性。上海之所以会出现如此高的消费者光顾农贸市场的频率,是有如下一些主客观原因的:

1.上海早期发展起来的众多的超级市场由于受营业面积的限制,不可能品类齐全和量感地销售生鲜食品的,这样以干货和冷冻食品为销售主体的连锁超市就为以生鲜食品为销售主体的农贸市场创造了存在的空间,两者甚至产生了互补的共生条件。

2.上海的连锁超市一直以来没有下决心建立以自己为主体的生鲜食品供应链,大都将生鲜食品包给供应商经营,有了这道中间环节,就不可能在价格上比农贸市场更有优势,在新鲜度、品种、数量上使消费者去农贸市场时有了更大的选择优势。

3.上海的连锁超市在自主经营生鲜食品上存在着心理障碍,即担心高损耗的生鲜食品的亏损由谁来承担,在这样的条件下运用百货公司招商式的物业管理模式就应运而生,并在较长的时间里得到了延续。(www.xing528.com)

4.上海大卖场的生鲜食品经营是较好的,目前上海有大卖场70多家,由于消费者对生鲜食品购买方式是就近、便利、小量和多频次,大卖场就不可能成为上海居民购买生鲜食品主要的购物场所。

5.上海在农贸市场改造成超级市场上是落后于其他城市的,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2 000多家农贸市场已成上海市三级政府——街道的一个收入来源,要对其进行改造并把其发展成连锁化的生鲜食品超市是存在着利益与区域割据障碍的。

6.上海2 000多家农贸市场,400多个马路临时菜场一直是我作为一个研究现代流通方式学者心中的一块心病。为了上海市1 000多万居民的食品消费的安全性,市政府应该像1994年那样再实施新一轮的发展连锁生鲜超市实事工程,以连锁生鲜超市为主体建立上海市生鲜食品供应链体系,从末端通道上向后整合来建立生鲜食品和农副产品的供应链是最有效的。以连锁生鲜超市为主体建立上海市生鲜食品供应链体系的好处是多方面的,除了食品的安全性外,还可以带动郊区都市型农业的发展,极大地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农民的收入。通过建立上海市生鲜食品供应链体系,上海的连锁超市可以服务于全国市场(因为上海的农副产品大部分来自全国市场),增强向全国市场的辐射能力,通过大规模地对农贸市场的改造可以极大地改观上海的城市面貌,极大地改善城市面貌。

7.客观地说,上海不可能完全让超市来替代农贸市场,但在生鲜食品的流通上必须以超级市场为主体,否则我们永远会在遇到类似“禽流感”的突发事件时疲于奔命,因为对于政府来说,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极高的连锁超市的可控性和它本身的自控性要比成千上万的个体商贩要强得多,在营业设施条件和质量控制标准上也要好很多倍。从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上来说,上海的消费者应该率先在食品的消费上从无公害食品向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在这一生活质量切实提高的过程中,连锁超市的职责是义不容辞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