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化解决策路径: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化解决策路径: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持续城镇化首先是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过程化。因此,城镇化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的基本主轴,在此过程中应致力于支持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城市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地区,可持续城市已经引起了相当丰富的讨论。可持续城镇化是将城市系统和乡村系统中可持续性目标实现作为导向的城镇化过程,是将建设可持续城市过程化,以及将实现可持续农村发展的目标过程化。

化解决策路径: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可持续城镇化首先是可持续发展标的过程化。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5)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在联合国大会报告上加以确认(UN,1987)。2015年,联合国在《改革我们的世界: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确定了可持续发展的17个发展目标和169个具体指标(UN,2015)。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在于,经济发展需要在生态环境的承载基础上重新调整安排生产过程,强调社会平等和包容性发展,以及强调更加重视发展的质量、社会的福利和未来世代的发展机会。因此,城镇化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的基本主轴,在此过程中应致力于支持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城市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地区,可持续城市已经引起了相当丰富的讨论。相关讨论包括能源、基础设施、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建筑和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可持续城市包括可持续的交通和基础设施、可持续的能源利用和能源结构调整、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产业、合理而紧凑的城市规划、城市土地和空间的良好利用,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社区和生活方式。可持续城市强调城市系统具有良好的结构和功能,包括城市经济运行模式的减量化和循环经济,强调城市内部的机会公平和减少城市内部的分化,包括有效的多样性和遗产保护,等等。可持续城市的内涵表现出多样性和不断扩展的特点,例如崔胜辉等学者(2010)强调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任平(2006)提出当代中国可持续城市化的基本走向是实现空间的正义;仇保兴(2006)认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是紧凑型和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内在契合的有关概念包括生态城市、绿色城市、宜居城市、低碳城市、海绵城市、正义城市,等等。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其说是一种分析概念,不如说是一个发展框架,是一种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框架下推动城市发展的愿景,也反映了对于未来城市的期待。为了实现这样一些可持续发展城市的愿景,在世界各地已经有着一系列的实践案例。可持续城镇化的基本含义在于,城镇化的发展不仅仅是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和城镇部门非农产业的提高,也需要将可持续城市的发展愿景过程化和努力建设可持续城市。

可持续城镇化是建设可持续城市的过程,同时也是建设可持续发展农村的过程。农村发展本身是城市发展的镜像,农村发展问题的解决本身需要通过城镇化过程来解决。农村的生产率提高和城镇化过程是紧密相连的,农村和农业的发展支撑城镇化,而城镇化发展过程同时对农村发展产生影响。从可持续发展农村的角度来看,农村不应该在城镇化过程中成为衰落萧条的地区。农村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包括可持续发展的农村生态和生物多样性、水环境的保护和区域水资源的持续利用,也包括农村地区的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事业发展、扶贫和提供发展机会,等等(周海林,1999;刘国光,1999;刘恒等,2003)。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本身相辅相成,可持续城市和可持续农村也是相辅相成的。城镇化过程不能以牺牲农村来追求城镇的发展繁荣,而从另一个侧面看,农业和农村发展不足也难以实现城镇的发展繁荣。因此,可持续城镇化追求的是,一方面要在城镇化过程中建设可持续城市,另一方面在城镇化过程中建设可持续农村,实现农村居民的生活富裕和发展能力的提高,使得未来发展的城乡生活保持差别性和共同的可持续性。(www.xing528.com)

可持续城镇化是将城市系统和乡村系统中可持续性目标实现作为导向的城镇化过程,是将建设可持续城市过程化,以及将实现可持续农村发展的目标过程化。这也要求城镇化的发展理念需要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上,对城市的未来具有更高的要求,同时不能采取一种片面化的城市中心主义,而是需要坚持一种城乡整体系统的观念,将城乡协调发展和城乡相互支持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要实现城市与农村的统筹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构建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和要素市场,坚持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质化,以及在城乡之间与区域之间增进发展和分享财富的平等机会,逐步减缓和解消城乡二元结构作为城镇化发展的方向(牛文元,200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