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分配劳动力

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分配劳动力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京津冀一体化协调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变动会引起劳动力空间分布的调整与变动,从而改变劳动力空间分布。以市场机制为主导,引导劳动力合理有序迁移,制定分布的体制机制。经济因素是劳动力流动的主因,京津冀一体化战略是促进劳动力合理有序分布的必要措施。

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分配劳动力

一、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拓展劳动力就业空间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间接推动劳动力空间分布的改变。首先,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实施产业创新-孵化-生产-销售的完整体系。在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北京已经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天津、河北进入工业化阶段中后期,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和生态环境的压力,使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成为京津冀经济发展的任务之一。在产业结构变动升级过程中,劳动力在空间的疏密与产业的形成和优化有密切的关系。产业转型过程中,有的产业已经淘汰出市场,随之劳动力的数量会减少,而新兴产业的崛起会带动劳动力的就业。其次,在区域内部实施差别化的产业优化升级策略。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实现区域内上下游分工合作,实现区域内优势互补,劳动力合理分布的空间格局。创建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引领政策,在区域内形成传帮带的互补模式。同时,加强产业结构调整,鼓励企业从劳动密集型企业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转变,区域发展应当符合功能定位,发挥各地区的区域特色和优势。再次,河北省利用人力资源优势,承接北京、天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第三产业附加值比较高,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整合区域内的资源,在劳动力聚集和产业聚集的基础上,发挥优势,通过产业的变化引导劳动力有序流动,从而促进劳动力合理空间分布。

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提高劳动力的综合素质。首先,北京、天津在区域内承担创新的功能,以技术为依托的产业优化与升级。在产业转移与升级过程中,需要相匹配的劳动力,由于教育在区域之间的不平衡,劳动力的空间分布的素质差异依然存在。均衡地区间的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劳动力综合水平。其次,加大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津费投入,改善教育资源的软硬件条件。北京、天津与河北利用互联网平台建立互动共享的教育资源,缩小区域内教育水平差距。最后,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培训能够培育出适合生产需要的人才,具有投入少见效快的特点,不仅能够满足空缺岗位的用工问题,也能积极带动地区劳动力就业,教育的投入为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的协调发展做出人力资本积累。同时,职业短期培训对于产业发展与劳动力自身素质的提高都会有益处。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劳动力自身素质的提升与匹配。产业结构的调整也能拓展劳动力的就业空间。在京津冀一体化协调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变动会引起劳动力空间分布的调整与变动,从而改变劳动力空间分布。

二、合理布局产业梯度,促使劳动力区域间有序分布

产业梯度建设能够促进多层次劳动力一体化市场建设。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从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布局产业梯度,在区域内部形成产业分工明确,劳动力区域分布合理的态势。核心城市产业与非核心城市产业发展区域间的定位分离,空间上日益分化。在产业梯度布局与劳动力空间集聚过程中,需要根据城市的功能与定位,构建统一多层次的劳动力市场体系。通过产业的空间规划布局,形成区域间的产业梯度,促进劳动力合理空间分布。

产业空间功能的分化可以通过空间规划分类进行。具体来说,要从已有形成不同产业集聚的区位与空间组合来给产业定位,同时,完善公共产品投入,对产业空间与劳动力分布集散的交通医疗、教育等基础领域,做出支撑性建设。区域内经济欠发达地区对劳动力吸引力低,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中人力资本积累偏低,因而首先需要加大职业培训和公共教育投入,建立形成良好循环的人才培养机制,充分挖掘和调动本地区的人才潜力。其次,要注重人才引进政策体系建设,提供能够充分发挥才能的宏观环境,做到引进与本地培养双向结合。因此,在产业布局和转移中,能够引发劳动力的再次流动,而且区域人力资本积累也符合产业发展的要求,即由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劳动力在区域内的有序流动。

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低端劳动力有挤出效应,区域定位与产业布局能够调整劳动力在区域间的分布。产业转移会伴随着劳动力要素的流动,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有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劳动力。河北省劳动力较京津丰富,但是随着化解产能过剩的结构调整,劳动力结构性问题也会出现,完善劳动力资源培训方式,适应现有的产业发展,提高劳动力素质技能适应未来产业发展的需要。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北京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使得周边地区对于人才更具吸引力。周边地区实行人才引进激励机制,通过完善配套的人才培育引进制度,培养和吸引劳动力流入。(www.xing528.com)

三、产业调整促进区际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异

促进区域内一体化发展,引导劳动力合理流动。劳动力资源在地区间的优化配置,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前提。以市场机制为主导,引导劳动力合理有序迁移,制定分布的体制机制。优化劳动力市场结构,加快劳动力城乡一体化进程。

经济因素是劳动力流动的主因,京津冀一体化战略是促进劳动力合理有序分布的必要措施。京津冀在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和文化教育中关系紧密相连,北京作为首都,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域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天津作为早期开放的城市,也是直辖市之一,在经济发展中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河北在三地中经济相对落后,人才聚集吸引力不强。需构建合理的产业梯度,引导劳动力合理聚集分布。

国家区域化发展战略进入均衡协调发展的新阶段,地区经济集聚化发展与城市群建设,提升地区经济竞争力。“一带一路”战略实施,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的区域集聚化发展体现出均衡发展的战略格局。优化区域间的分工合作关系,实现经济社会效应总体最大化。劳动力资源在人均产值比较高,文化科技产业发达的地区分布密集。京津冀地区位置毗邻,但经济发展有较大差距。北京、天津经济发展快于河北,这种地区差异的存在使劳动力流动有巨大动力。缩小地区差异,协调地区经济发展,促使劳动力有序合理流动。推动京津冀城市群互动关联发展,科学定位城市产业与功能,增强天津、河北产业吸纳能力,引导劳动力由特大城市向周边城市的疏散转移。在保护生态和尊重市场前提下,通过政府引导和地区合作,形成合理产业梯度,完善京津冀一体化公共设施与服务。

首先,北京作为创新技术的孵化基地,天津、河北应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培育适应发展需要的劳动力,吸引高新技术企业落户此地。加强区域间合作联系,各自分工,提升区域竞争力。

其次,发挥比较优势,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劳动力分布与产业区位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充分发挥北京核心优势,带动天津、河北的发展,培育地区经济发展中心,发挥区域特色,发展特色产业,形成溢出效应,形成中心带动周边连片发展格局。

最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是吸纳劳动力最快的行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实现劳动力公平就业。合理规划布局产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