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金积堡保卫战与宁夏回族反清运动的教训

金积堡保卫战与宁夏回族反清运动的教训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金积堡是清军全部军事行动的主要目标。宁夏抚局宣告破裂。回民军在抚局期间围绕金积堡修筑寨堡500余座。金积堡一带回民全民皆兵,村自为战,给清军进攻造成巨大阻力。

金积堡保卫战与宁夏回族反清运动的教训

二、金积堡保卫战与宁夏回族反清运动的失败

清政府十分清楚,抚局只不过是权宜之计,它是官方兵力处于劣势情况下的妥协,“姑令先献城池,不过缓其心志。指日大兵云集,然后一鼓剿除,庶可操必胜之券,岂有真心议抚之理。”[72]因此,在甘肃各地达成抚局之同时,清政府积极部署力量,准备镇压回族反清运动。

1866年9月,清政府任命浙闽总督、湘军统帅左宗棠为陕甘总督,不久又加钦差大臣头衔,令其督办陕甘军务。左宗棠认为:“方今所患者,捻匪回逆耳。以地形论,中原为重,关陇为轻;以平贼论,剿捻宜急,剿回宜缓;以用兵次第论,欲靖西陲,必先清腹地,然后客军无后顾之忧,饷道免中梗之患”,遂制定“先捻后回”、“先秦后陇”的战略方针,其关键是,“不令捻回合势”。[73]

当时不仅捻军与回民军不相联系,陕甘回民军亦因门宦教派区别,虽有时互相支持,但并未形成统一的组织与指挥,往往各自为战,分股行动。左宗棠正是看到了这一点,采取分别击破的战略原则,确定“三路进兵之策”:刘松山率部由绥德西进,直指金积堡,是为北路;周开锡等部由秦州(今天水)进取河州、狄道,是为南路;左宗棠自己率刘典诸军,从平凉北进,是为中路。三路之中,北路为进攻重点,中路协助北路,南路的任务是分割河狄回民军与金积堡的联系。

从1869年(同治八年)开始,左宗棠率大军西进,并命令雷正绾、周兰亭、简敬临、张福齐4部从固原联合北攻,配合刘松山、张曜和金顺的满汉各军夹击金积堡,妄图全歼马化龙领导的金积堡回民军,以破西北回民军之中坚。刘松山为北路军指挥,先扫清陕北流民伍队,然后进逼金积堡;八旗军都统金顺,由陕北定边进军花马池等地,与率豫军八营的嵩武军统领张曜从北路石嘴子入境,会攻平罗和宁夏;屯驻固原、华亭、静宁一带的雷正绾、周兰亭、简敬临、张福齐等军为中路,沿黑城子、李旺堡进驻峡口。企图夺下宁灵之后,对金积堡采取三面包围之势。可见,金积堡是清军全部军事行动的主要目标。各路清军却大造舆论说:“官军只剿陕回,已抚之甘回安居无恐。”[74]显然,其目的是挑拨陕回和甘回之间的关系,挑拨新教与老教的关系,以破坏陕甘回民军的团结,达到各个消灭的目的。

1869年9月,刘松山部进至灵州郭家桥,屯驻下桥。马化龙数次致书刘松山,希望清军暂退,由他招抚陕西回民军。但刘松山派军队四出攻打回民寨堡。马化龙被迫反击,并派兵杀灵州城内官员,断刘松山军后路。宁夏抚局宣告破裂。清绥远城副都统定安上奏清廷,认为灵州激变是刘松山“轻进滥杀”,“以致降回疑惧,陷城掠粮”[75]。还有即将卸任的署任陕甘总督穆图善也奏清廷:“马朝清(即马化龙)实已抚良回,刘松山激成事端,恐甘肃兵祸无已时;即将来左宗棠剿而后抚,亦未必能坚回民之信”。[76]由此,也可以说明,马化龙的“抚而复反”,完全是清军暴行引起的。

1869年12月,清军发动猛烈进攻,在金积堡东部灵州至吴忠一带,陕甘回民军奋力抗击来犯清军,展开了逐堡逐寨的争夺战。刘松山凭借洋人提供的新式枪炮和优势兵力,对金积堡以东反复突击。同时,马化龙为了牵制清军,命令部分起义军进驻灵州西南5里之王银栅一带,修筑战堡,准备向灵州发动攻势,并策划前已“投诚”官府的起义军首领马万选等在宁夏、昌贵各堡集众应援,迫使刘松山分兵北上和进入灵州防堵。

这时,陕西回民军马正和所部千余进逼豫旺城,围攻李旺堡和下马关、韦州等地。临洮靖远等地的救援部队也相继抵达盐茶、同心城一带。起义军首领马朝元为摆脱敌军围剿的局面,主动率所部由金积堡出宁条梁进入陕西鄜州、甘泉、韩城、阳各地;崔伟等也进攻州、长武一带;马振纲等由三水进军渭北,攻取满城、富平、同州、朝邑等地。一时陕西境内的起义军旗鼓重振,形势突变。河州起义军也先后攻占狄道、渭源,分别出兵进攻巩昌、岷州、漳县、宁远、礼县、成县、徽县、两当等地;固原、盐茶、安定、秦安、庄浪、清水、宁州等中路与南北两路交错地带,当地“土回”和陕西的“客回”互相联合,不断分股游击,牵制敌军后路,致使清军后路供给恐慌,前线阵地混乱。

金积堡战役中,东面永宁洞和西面峡口最为关键。峡口是秦汉两渠之渠口,永宁洞是山水沟与秦汉两渠的汇合处。清军抢占了这两个地方,对金积堡构成很大的威胁。“刘松山所藉以得手者,在于灵州速进,先据下桥后五里之永宁洞,得以宣泄河渠之水,故能制贼而不为贼所困”。[77]1870年2月,回民军组织反攻,由河西履冰过河,一举夺回峡口,雷正绾、周兰亭诸部清军战数日,伤亡惨重,退往中宁一带。回民军乘胜夺占广武营,截断清军河西粮道。同时,回民军发动争夺永宁洞战斗。回民军占据石家庄、马五寨等堡寨,地近永宁洞,双方展开争夺。2月14日刘松山急督部众攻打马五寨,被回民军击中重伤而死。

清军先失峡口,又丧统帅,加上军中缺粮,军心大乱,“各营兵丁弃甲夜逃”[78],左宗棠曾密议退兵。清廷大为恼火,上谕指斥左宗棠:“自抵甘以后,虽据迭报胜仗,总未能痛剿贼氛,致金积堡一隅之地至今日久未下,逆首稽诛,军务安有了期?竭东南数省脂膏,以供西征军实,似此年复一年费此巨帑,岂能日久支持?该大臣扪心自问,其何以对朝廷?”[79]左宗棠只好一面向朝廷自请议罪,一面任刘松山侄子刘锦棠为老湘军统领,重新布置金积堡战役。

刘锦棠加强永宁洞防守,又在黄河两岸夹河筑垒,保护河西运道,逐渐稳住了阵脚。同时,左宗棠奏请金运昌部由东增兵宁夏,攻打花马池、定边,打通东路粮道。在粮食供应保证的条件下,清军再次展开进攻。

清军首先将灵州至吴忠堡之间的堡寨逐一攻毁,进而夺取金积堡北面的蔡家桥水口,放水灌淹回民军堡寨。

此时,黄鼎、雷正绾率军夺取了峡口,并由西南向金积堡逼进,先后攻占汉渠内外20余座卡垒,前锋达到金积堡西南之洪乐堡。

回民军在抚局期间围绕金积堡修筑寨堡500余座。每一座堡寨的四周驻扎回民军及农民,因而战争中形成以堡寨为支点,以四周村庄为辅助的防卫体系。清军每攻一堡,四周回民军则急驰支援,分散清军力量,减轻堡寨压力。金积堡一带回民全民皆兵,村自为战,给清军进攻造成巨大阻力。

但随着战争的持续,回民军逐步变为劣势。回民军武器落后,大部分队伍只有刀矛等武器,枪炮很少。而清军已有新式武器,屡屡攻破寨堡,主要依靠新式大炮的轰炸。金积堡屯粮有限,旷日持久的战争使回民军军粮缺乏。因无粮可食,大批陕西回民军离开金积堡南下,严重地削弱了回民军的作战力量。

1870年10月,清军南北夹击,金积堡四周堡寨均被攻毁,并攻破金积堡东关。然后,清军掘濠围困金积堡。“湘军由东北起掘东南两面,金运昌军由东起掘正北面”。[80]“雷正绾、黄鼎、徐文秀中路各军,由洪乐堡分营东向,修垒掘濠”。[81]清军合围金积堡告成。

金积堡锁围之后,清军昼夜发动攻击,并于金积堡东门外设两炮台,以炮火轰金积。当时金积堡粮草已绝,“陕回之能战及堡贼之守垛者日给粮一斤,近亦渐减。此外皆以黍秸草根杂牛皮死尸为食”。[82]这时陕西回民军首领陈林、阎兴春等不得不率回民“老弱妇女八千余人赴黄鼎、雷正绾营外长濠跪求收抚”[83]。回民军陷入绝境。

1871年1月6日,马化龙亲到刘锦棠军营,表示:“念族众无辜者多,转禀曲宥,仅以罪民一人抵罪,死无所憾。”[84]刘锦棠将其拘留营中,又令马化龙号令部属投降,平毁金积堡寨堡。左宗棠密奏清廷,认为“马化龙乞抚之词,显欲一身塞咎,市德诸回,为要结人心之计,因而诛之亦且坠其术中”,主张利用马化龙解散河西王家疃等处回民军,将回民抚定之后,“马化隆及其父子兄弟亲属伙党,重者诛夷,轻者迁徙,乃收全功”。[85]马化龙、马耀邦向清军交出火炮56门、各种枪千余杆,并写信劝王家疃回民军投降。至此,持续近10年的宁夏回族反清运动宣告失败。

左宗棠从维护清朝专制统治出发,看到马化龙以宗教组织回族所具有的巨大作用,认为宁夏回族反清斗争较之陕西回族牢固坚定,其根源更为深远。他说:“此时若稍松手,将来仍是西北隐患……本朝都燕,以九边为肩背,尤不宜少留根,重为异日之忧,不比陕回由积衅私斗起事,尚可网开一面也。”[86]不日,刘锦棠以金积堡中搜获“洋枪一千二百余杆”为口实,于3月3日即将马化龙父子亲属22人“凌迟处死”。同日被杀害的还有马化龙的族众党友80多人。[87]金积堡反围剿的战斗,坚持了一年半的时光,悲壮地失败了。它对整个局势的发展影响巨大。分散于宁夏、宁朔、平罗等地及平、庆、泾一带的回民军,因金积堡马化龙的失败而先后遭到清军的镇压。许多起义首领如朱万银、李映春、杨大娃子、马元帅等均遭杀害。左宗棠得意地说:“西陲之靖,于今九年,关陇诸回,率视金积为向背,今金积堡破,回势瓦解矣。”[88]“金积事了,关陇之幸,抑不仅关陇之幸。其干净熨帖较之东南诸役尚似信心。”[89]他还将金积堡等处一万二千多老弱病残之回民,迁徙至固原州进行安插落户。受抚的陕西回民共九千多人,也于化平川一带,拨荒地安置,大力加强对回民的控制和统治。

宁夏回族反清运动的失败首先是当时国内政治形势发展的结果。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相继被镇压,清政府得以集中兵力和财力用兵西北,敌我力量发生了根本变化,回民军由优势转为劣势,在清军长期的围攻下归于失败。这充分说明了回族的斗争与其他民族人民斗争的密切关系。其次,回族反清斗争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限制了其他民族人民加入这一运动,局限了斗争力量的来源和社会基础。在清军围攻之下,回民军陷入孤军奋战的境地。再次,长期的抚局造成了回民军战略上的保守性。当刘松山部突进金积堡东部时,回民军在战与和的问题上举棋不定,没有占领战略意义重大的峡口和永宁洞,而是不断向官府表明当地回民军已成抚局,与清军并非战争状态。这种文字上的折冲不仅使回民军丧失了战机,而且落入清军分化当地回民军与陕西回民军的圈套,导致本来集结金积堡的大批陕西回民军南下,严重削弱了金积堡的军事力量。最后,就整个甘肃回民军来说,力量仍然很大。但由于回民所属门宦、教派不同,在政治军事上不能协调一致,统一行动。金积堡被围之际,河狄等处回民军虽曾有过支援行动,但终究没有将此提高到战略高度去认识,没有作为坚持不懈的军事目标,遇到清军阻拦即放弃了营救金积堡的努力,致使清军得以分别击破各地回民军。

宁夏回族反清运动在回族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是近代中国各民族反抗清王朝统治斗争的重要一页,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这次反清运动是西北回族发展壮大并为自己的政治目标奋斗的历史运动。它是清代中期回族斗争的继续和发展。在这次斗争中,宁夏回族实现了长达数年的民族自主和自治,在十分广阔的范围内驱逐了清政府的统治,解除了长期以来束缚回族的种种压迫和歧视。以马化龙为首的回族反清领导,建立起一套符合回族发展要求的政治管理体制,掌握了宁夏地区的政治、军事权力。这在回族历史上是一次创举。

回族反清运动虽然并不是以推翻清王朝为目标,但在斗争过程中毕竟打乱了旧的封建秩序,给清政府地方统治以沉重打击。尽管这次斗争失败了,但清政府在宁夏的统治从根本上被动摇了。清政府不得不放松对回族的压制,尽管左宗棠奏请禁绝新教,企图恢复乾隆年间的状况,但清廷已深感无此能力,未敢采纳左宗棠的建议,并开始在回族上层中培植势力。清政府对西北回族的政策变化反映了它对西北的控制已处于力不从心的地步。

宁夏回民军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给予陕甘各地回族反清斗争以有力的支持。陕西回民军遭清军围攻退入甘肃,面临严重困难。宁夏回民军不断向他们提供粮食、马匹和军械,使其坚持斗争。其他地区的回族斗争也受到宁夏回民军的支持。因此,左宗棠说马化龙在西北回族反清斗争中有突出的作用,“自灵宁西达西宁,南通河狄,各回民无不仰其鼻息”。说明宁夏回族反清斗争的意义不仅限于宁夏地区,在整个西北的回族斗争中具有中坚的作用。

在斗争实践中,宁夏回民军领导认识到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性。马化龙在抚局期间,采取保护汉民、发展生产的政策,使民族矛盾逐步缓和。这一宝贵经验为宁夏回汉各族人民所继承。后来的反洋教斗争和辛亥革命中,宁夏回汉人民携手斗争,共同反对中外反动派。因此,民族和睦团结也是回族反清的重要思想成果。

【注释】

[1]《清朝文献通考》卷六,《田赋六》,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2]《清高宗实录》卷一二六四。

[3]《那文毅公二任陕甘总督奏议》卷二四。

[4]见《清实录》嘉庆六年至道光三十年。

[5]《那文毅公二任陕甘总督奏议》卷二一。

[6]《那文毅公二任陕甘总督奏议》卷二一。

[7]《清文宗实录》卷一○四。

[8]《清文宗实录》卷六四。

[9]《那文毅公二任陕甘总督奏议》卷二一。

[10]《清高宗实录》卷一三六八。

[11]《清文宗实录》卷一一。

[12]左宗棠:《请陕甘乡试分闱并分设学政疏》,载《皇朝经世文续编》卷五三。

[13]《清宣宗实录》卷三二三。

[14]《清宣宗实录》卷三二五。

[15]杨怀中:《十八世纪的甘肃冒赈案》,载《回族史论稿》,宁夏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6]《清宣宗实录》卷一七四。

[17]《清文宗实录》卷二七。

[18]张集馨:《道成宦海见闻录》第125~126页,中华书局1981年版。

[19]张集馨:《道成宦海见闻录》第209页,中华书局1981年版。

[20]《清仁宗实录》卷七六。

[21]《那文毅公二任陕甘总督奏议》卷二一。

[22]《甘肃全省新通志》卷一七。

[23]张集馨:《道成宦海见闻录》第212页,中华书局1981年版。

[24]《清文宗实录》卷二八一。

[25]《清文宗实录》卷五一。

[26]《清宣宗实录》卷二八一。

[27]《清宣宗实录》卷四四二。

[28]《甘肃全省新通志》卷三○一。

[29]《清文宗实录》卷三二四。

[30]《清高宗实录》卷三七七。

[31]《清穆宗实录》卷三八。

[32]易孔昭:《平定关陇纪略》卷一,见《回民起义》(三)第247~248页。(www.xing528.com)

[33]《清世宗实录》卷九四。

[34]《清世宗实录》卷九四。

[35]《清高宗实录》卷一二○六。

[36]杨毓秀:《平回志》卷一。见《回民起义》(三)第59页。

[37]《那文毅公二任陕甘总督奏议》卷二三。

[38]《清文宗实录》卷八六。

[39]《清文宗实录》卷一九三。

[40]《清文宗实录》卷三二六。

[41]《清文宗实录》卷二七○。

[42]《清穆宗实录》卷三三。

[43]杨毓秀:《平回志》卷三,见《回民起义》(三)第109页。

[44]《清穆宗实录》卷四九。

[45]《平回方略》卷四四。

[46]即嘉庆十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另说为嘉庆十五年。备考。

[47]柏景伟:《柏沣西先生遗集》卷三。

[48]朱德裳:《续湘军志》第265页,岳麓书社1983年版。

[49]慕寿祺:《甘宁青史略正编》卷二○。

[50]杨毓秀:《平回志》卷三,见《回民起义》(三)第112页。

[51]《清穆宗实录》卷七八。

[52]《清穆宗实录》卷八六。

[53]杨毓秀:《平回志》卷三,见《回民起义》(三)第112页。

[54]慕寿祺:《甘宁青史略正编》卷二○。

[55]慕寿祺:《甘宁青史略正编》卷二一。

[56]《平回方略》卷一三三。

[57]慕寿祺:《甘宁青史略正编》卷二○。

[58]《清穆宗实录》卷五七。

[59]《刘中丞奏疏》卷一○。

[60]曾毓瑜:《征西纪略》卷一。

[61]《清穆宗实录》卷一四九。

[62]曾毓瑜:《征西纪略》卷一。

[63]《清穆宗实录》卷一五三。

[64]《清穆宗实录》卷一五三。

[65]《清穆宗实录》卷一六○。

[66]《清穆宗实录》卷一六五。

[67]《清穆宗实录》卷一六五。

[68]《清穆宗实录》卷一七三。

[69]《清穆宗实录》卷一七六。

[70]《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三三。

[71]《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三二。

[72]《平回方略》卷二七六。

[73]《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二一。

[74]《平定关陇纪略》卷七,见《回民起义》(四),第3页。

[75]《左宗棠年谱》卷三。

[76]《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三三。

[77]《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三三。

[78]《平回方略》卷二七○。

[79]《清穆宗实录》卷二九一。

[80]《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三七。

[81]《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三七。

[82]《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三七。

[83]《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三七。

[84]《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三七。

[85]《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三七。

[86]《左宗棠全集》,《家书》(下)第28页。

[87]《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三八。

[88]《中兴将帅列传》第29页。

[89]《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