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配置效率研究的基础分析

教育配置效率研究的基础分析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内教育财政方面的研究近年来主要关注地区教育供给缺口及地区教育均等化两个方面。李玲等使用DEA与Malmquist指数法研究了中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配置效率,研究结果表明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配置效率较高,但研究仅限于农村的义务教育层面。张爱英使用DEA测算了各省份基础教育效率,该研究将中等教育囊括在内,在测算效率后进一步通过实证检验分析了财政支出力度等经济指标对基础教育效率的影响。

教育配置效率研究的基础分析

国内教育财政方面的研究近年来主要关注地区教育供给缺口及地区教育均等化两个方面。在中国教育财政体制的研究中,王善迈等(1998)运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中国各省份的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进行了区类划分,研究发现中国各地区公民所享有的国家最低教育公平权利依旧未能实现,中国教育投入不平衡与经济发展不平衡具有一致性。随后王善迈等(2003)在对中国公共教育体制改革的研究中指出,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阶段性发展,公共财政虽然在义务教育阶段付出了较大的努力,但财政教育支出不足以及教育分布不平衡等问题依然凸显,并就教育财政制度法规、学校资源分配制度、专项转移支付模式、高等教育财政模式以及贫困资助制度五大方面提出了详尽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建议,指出了中国教育财政理论研究的基本方向。

中国教育状况的改善始于2005年,中央加大对教育财政支出的投入。李全生、解志恒(2006)测算了2005年全国各省教育的基尼系数,对中国教育公平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人均受教育年限越高,基尼系数越小。王蓉(2008)、李婉(2007)、郑磊(2008)利用面板数据对中国目前31个省市的公共教育支出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出了经济发展和财政分权与公共教育支出呈现负相关关系。侯慧君(2010)指出中国现阶段教育财政在2010年以前存在总量不足、支出比例不合理、地区分配不合理、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中央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对等、民间资本进入难六大方面的问题。宗晓华(2011)立足教育财政当下发展趋势,提出公共教育财政要以解决政府教育支出责任为突破口,循序渐进地明确政府与市场边界、明确政府在决策权处置方面的方向,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公共教育财政制度。高萍(2013)使用中国各省份的面板数据研究发现中国近年来教育不均等程度有所缓解,并指出应该继续提高地区基本公共教育供给能力和均等化程度。屠建州等(2016)认为存在财政教育资金缺口的集中地区是中西部地区,并设计出一套有条件的专项转移支付方案用以保证资金向教育支出缺口地区倾斜。

以上的文献指出了当前中国公共教育制度存在公共教育供给能力不足、财政经费运用不合理的缺陷。研究财政教育经费的利用与教育资源最优配置组合息息相关,这就涉及公共教育供给的投入-产出效率层面。现有文献针对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的研究相对成熟,而对基础教育的研究还并不完善。李玲等(2014)使用DEA与Malmquist指数法研究了中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配置效率,研究结果表明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配置效率较高,但研究仅限于农村的义务教育层面。白雪洁等(2010)同样使用DEA的方法分别测算了小学与初中的效率水平,并指出各项投入要素的冗余程度。但该研究在产出指标的选择上并没有考虑教育的质量,并且以效率值0.8为界限划分高效率与低效率区域并不合理,这是因为DEA基本模型测算的效率值只能作为效率排序的依据,在不同的年份、不同的教育水平计算出来的具体数值是不可比较的。张爱英(2014)使用DEA测算了各省份基础教育效率,该研究将中等教育囊括在内,在测算效率后进一步通过实证检验分析了财政支出力度等经济指标对基础教育效率的影响。但该研究只考虑了数量因素而忽略了教育的质量。(www.xing528.com)

已有的文献针对基础教育效率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缺陷:第一,研究对象集中在高等教育和义务教育,但高中教育也同样重要[2],但现有的文献关于将高中阶段纳入省际基础教育财政配置效率的研究十分不足,投入产出指标的选择上也存在较大的局限;第二,以往关于基础教育研究的文献仅立足于教育本身在经费利用、教学与管理层面的效率,而不是以公共部门为主体从资源优化与浪费的角度选择指标并进行考量,本节在投入与产出指标的选择上充分考虑了财政资源配置的职能,并纳入了衡量宏观经济的绩效的产出指标;第三,在关于省际层面包括高中阶段的基础教育供给效率的研究中缺少对效率动态变化的解释,即对资源浪费的改善还是恶化的研究仍不充分,本节使用Malmquist指数法将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指标进行分解,用以考察省际基础教育资源浪费是否存在改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