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抓队伍、强合力,锻造脱贫攻坚排头兵

抓队伍、强合力,锻造脱贫攻坚排头兵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基层党建培养锻造脱贫攻坚排头兵,做到脱贫攻坚战场在哪里、产业发展到哪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在哪里、党的工作就跟进到哪里。坚持把人作为推进脱贫攻坚的关键因素,着力打造一支扎根基层、充满活力的脱贫攻坚骨干队伍。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石门县已经有3名党员干部牺牲在脱贫攻坚一线。2017年2月23日下午3点左右,他因劳累过度,突发心肌梗死,不幸牺牲在脱贫攻坚第一线,享年64岁。

抓队伍、强合力,锻造脱贫攻坚排头兵

“善治病者,必医其受病之处;善救弊者,必塞其起弊之源”,换言之,脱贫攻坚成效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有一个好的“领头羊”,为广大贫困群众找到穷根、厘清脱贫思路、指明致富方向。在贫困地区,党员作为先进群体的代表,往往比普通群众的理论知识更扎实,带领群众致富能力更强。基层党组织通过鼓励党员带头发家致富做示范,带头学习技术、带头发展产业、带头脱贫奔小康;鼓励党员主动与贫困群众结成对子,在信息、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帮扶,激励贫困群众致富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通过基层党建培养锻造脱贫攻坚排头兵,做到脱贫攻坚战场在哪里、产业发展到哪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在哪里、党的工作就跟进到哪里。

坚持把人作为推进脱贫攻坚的关键因素,着力打造一支扎根基层、充满活力的脱贫攻坚骨干队伍。一是突出党员带头。通过党员挂牌上岗、公开承诺和发放名片等形式,让党员身份亮出来、责任担起来,促进党员发挥作用的常态化。以村(社区)为单位组建“党员先锋队”,以扶贫帮困为主要内容,采取设岗定责、承诺践诺等方式,确保每个有劳动能力的党员都有脱贫致富项目,每个有帮带能力的党员至少结对帮扶1个贫困户,让每名党员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有平台、有责任,当先锋、做贡献。精准扶贫以来,全县共有7810名有帮带能力的农村党员结对帮扶18035个贫困户。二是突出人才引领。通过选聘“名誉村主任”,实施“百名乡村医生培养工程”“乡村教师归雁工程”等,引导各类人才向贫困村流动,积极开展产业扶贫、卫生扶贫、教育扶贫、科技扶贫。2016年以来,从县内外吸引58名优秀企业家担任“名誉村主任”,利用自身优势帮助贫困村发展产业,57家“两新”组织作为后盾单位参与脱贫攻坚,为扶贫点村捐资3700多万元。三是突出典型示范。每年开展“十佳领导班子、十佳优秀领导干部、十佳农村党支部书记、十佳帮扶工作队、十佳帮扶工作队员”等评选表彰活动,坚持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积极培育和选树了王新法、黎静等一批先进典型,在全县营造学先进、促脱贫的浓厚氛围。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石门县已经有3名党员干部牺牲在脱贫攻坚一线。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被他们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深深打动和激励,纷纷学习先进模范,干部变“要我帮扶”为“我要帮扶”,群众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凝聚起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合力

专栏一 人生此处是青山 用生命书写扶贫大爱

“因为我们是有信仰的共产党人,我们是忠诚于自己的国家和人民的军人,我们应该在党和群众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

——石门县薛家村“名誉村主任”王新法

王新法,男,汉族,河北省石家庄市灵寿县人,1953年7月出生,1969年12月入伍,1973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1年6月退伍转业到石家庄市公安局工作。2013年7月退休后,王新法响应党的号召,不远千里到石门县南北镇薛家村义务扶贫,2014年被村民推举为“名誉村主任”。几年来,他扎根薛家村,倾尽个人全部积蓄,倾尽全部心血智慧,帮助乡亲们拔穷根、谋路子,全心全意、大公无私、不畏艰辛、鞠躬尽瘁。2017年2月23日下午3点左右,他因劳累过度,突发心肌梗死,不幸牺牲在脱贫攻坚第一线,享年64岁。他用行动、用生命在脱贫攻坚主战场忠实践行党的宗旨,践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是脱贫攻坚战线广大基层工作者的杰出代表,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阶段不可或缺的先锋模范。生前,他先后获评“全国脱贫攻坚模范”“中国助人为乐好人”“湖南省百名最美扶贫人物”“常德市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称号。他牺牲后,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前来吊唁,2月26日出殡,沿途万人自发为他送行。

铁骨忠心铸党魂

“如果入党是一种信仰的话,那么,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找到比共产党更值得信仰的信仰。”王新法同志生前在给妻子的信中这样写道。

正因为这份信仰,王新法冲锋在前,一贯优秀。他对党的忠诚坚若磐石,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1969年,王新法应征入伍,从普通战士一步步成长为甘肃省军区司令部训练处参谋,一身戎装、满怀理想,在部队入团、入党,从士兵到干部,屡立战功,年年都有表彰记录。1981年,他转业到石家庄市公安局工作,尽职尽责当一名人民的守护者,同事说他是“拼命三郎”,在抓捕犯罪分子的行动中,曾被掰断8根手指也不肯放手。他懂得感恩组织,军人报国之心不改,在组织和群众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2013年退休后,他响应习近平总书记脱贫攻坚号召,先后到云贵川湘等地考察贫困村,最终选择在石门县南北镇薛家村开展义务扶贫。薛家村地处湘鄂边界高山腹地,条件很苦、群众很穷、发展很落后。了解到薛家村的实际情况后,他毅然决然坚持留下来,并且连续4年驻扎在村里,帮助改变山区贫困落后的面貌。他说,“薛家村山好水好人好,就是经济条件不好,一定要改变它”。他不仅自己驻村义务扶贫,还成立“薛家村与民共富军人团队”,带动140余名志同道合的退伍军人投入义务扶贫工作中来。他一身正气,自觉爱党、护党。他在薛家村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拿出自己64万元积蓄修建薛家村“山河圆”烈士陵园,将80多年前在薛家村六塔山集体跳崖、壮烈牺牲的68名红军战士集中安葬于此,教育后人不忘我党红色革命历史,为后人树立了一座精神丰碑。王新法牺牲后,其骨灰就安葬在他亲手修建的“山河圆”陵园,自己也成为后人景仰的一座丰碑。

不畏艰辛真扶贫(www.xing528.com)

大山深处,扶贫是一场硬仗、恶仗。脱贫攻坚战场上,王新法像一名战士一样冲锋陷阵,遇到困难不退缩,不拔穷根不罢休。从一穷二白开始,他帮助薛家村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生产生活条件脱贫。到村后的4年时间里,他和与民共富军人团队多方筹措款物,拓宽村道10多公里,架设桥梁6座,劈山炸石修建山道5公里,把村组道路修到了30多户村民的家门口。安家片没有桥,孩子们上学要打赤脚蹚水过河,他亲自跑规划、办手续,工程开工后他就近住在农户家里,连续20多天和衣而眠,睁眼就往工地跑,村民们被他感动,纷纷义务出工出料,预算造价18万元的桥梁仅用3.3万元就建好了,孩子们再也不用打赤脚过河上学;6组安全饮水有困难,他钻进山里花半个月找水源,带领村民连续奋战25天,修建2个蓄水池,使水管通到6组20余户人家,还同步解决了上百亩茶园灌溉问题。他帮助薛家村发展产业,推动经济脱贫。他组织村民建了1500亩生态茶园,兴办茶叶产业,成立湖南薛家村(土家族共同富裕合作社和茶叶专业合作社,与高校茶叶专家团队合作成立湖南五行缘农业科技公司,注册“名誉村长”茶叶商标,推出“素茶点系列”“功能茶系列”“精制茶系列”,使茶园真正成了乡亲们的“绿色银行”。他帮助薛家村改变乡风民风,推动精神脱贫。他每月组织一次新型农民培训班,自己带头讲课,常年开展“我看是非我看美”活动,纠正陈规陋习,扩建薛家村公墓,号召乡亲们将先人的坟墓移葬到六塔山,老人去世后不再葬于田间地头、路边屋后。如今的薛家村,全村人均收入突破6000元,成功摘掉了省级贫困村的帽子。村风民风清新,村支部班子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增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2016年获评“全省文明村”,成为石门县首个红色旅游村。薛家村今非昔比,实现了他生前的愿望。

克己奉公献大爱

王新法脑子里想的、心里装的、付诸行动的,除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没有其他一丝杂念。在薛家村义务扶贫4年,他舍小家为大家,有3个春节都在薛家村度过,即便大年三十,说的做的都是扶贫,想的念的都是乡亲。2016年春节是他人生的最后一个春节,农历腊月二十九,还在走村串户为困难群众安装节能灯,大年三十,到养老院陪孤寡老人过年。亲人们理解他、支持他,逢年过节,都是爱人带着女儿一家人来看他。他舍自己为群众。虽年过花甲,但他全然不顾山高路远,来回奔波跑项目;全然不顾个人安危,翻山越岭抓建设;全然不顾自己身体,潦潦草草过生活。他的生活方式极其简朴和纯洁,他吃得简单,北方汉子吃不惯南方饭,他就一天只吃两顿,不抽烟不喝酒;住得简单,一间老百姓腾出来的木板房,既当办公室又当卧室;穿得简单,一年四季一身迷彩服、一双半筒靴,直到牺牲时仍然是这身装扮;用得简单,一条毛巾,几年也舍不得更换。工作之余基本就做两件事:一是走村串户与老百姓拉家常,共同畅想薛家村的美好未来;二是看书学习,从学习中寻找让薛家村老百姓尽快致富奔小康的好政策、好路径和好方法。他舍自己的钱办乡亲们的事。他想把每一分钱都投入村里发展上去,花在乡亲们身上,驻村义务扶贫4年,作为名誉村主任,不仅不拿一分钱报酬,还将自己积攒的100多万元的存款都用在薛家村,为低保老人拉通生活用电,为困难家庭购置节能电灯和烤火炉,为村集体添置挖掘机,出资修路架桥、修建公墓,为群众购买摄像机音响设备,丰富村民生活。他似乎从未考虑过自己。有人问他,吃自己的饭、花自己的钱、办群众的事,好事做了一座山,图什么?他回答,因为我们是有信仰的共产党人,因为我们曾是忠诚于自己国家和人民的军人。在他心中,人民永远居于最高位置。2017年2月23日下午3时,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正和与民共富军人团队商议安家片修建第二座桥梁的事情,工程原定两天后开工,不承想他却突然牺牲。他牺牲时,心中牵挂的是脱贫攻坚,牵挂的是薛家村的乡亲。他为那些素昧平生的人们发尽了光和热,我们永远怀念他。

专栏二 76个指印挽留一个扶贫队长

“感谢我们的后盾单位石门县文体广新局为我们送来了一支为老百姓办实事、谋福利的工作队。扶贫工作队队长张忠富来村里以后,不畏艰难辛苦,全心全意为老百姓服务,把我们每一位老百姓当亲人,在他的带领下,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我们的心中,他就是我们的贴心人,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我们需要他继续留下来,帮助我们一起脱贫致富。恳请上级领导能答应我们的请求。”这是金河村老百姓挽留扶贫工作队张忠富队长的一封信,并摁上了76个鲜红的指印。

故事还要从张队长进村的第一天说起。进村当天,有一位老人背着背篓、拄着拐杖找到张队长说:“听说来了一位扶贫队长,我们扶贫什么都不要,就想修路。”交谈得知,老人叫覃事法,80岁,为了见到工作队,从白竹山出发步行了6个多小时找到张队长。很快扶贫工作队了解到,白竹山满山是宝,野茶、金钱柳、中药材、土蜂蜜都是值钱的特产,就是路不通卖不到钱,满山的白竹、撩叶、猕猴桃核桃银杏,只能任它长在山上、掉在地上。老百姓要出村子有三条路:一是从毛虎界走过荒无人烟的10多公里悬崖绝壁经碑垭到镇上,二是翻过一座大山从湖北鹤峰六峰经百果到镇上,三是过十八道水出红耀经金河到镇上。无论哪条路都要6个小时以上的艰辛路途,走水路更是发生过几起淹死人的事情。老百姓到镇上卖烤烟,男人挑60斤,女人背40斤,一天一回两头黑,镇上两块钱一斤的大米请人送到家里就是四块钱一斤。张队长暗下决心,困难再大,也要帮他们修路。修路过程中,因为占山占地发生了很多的矛盾纠纷,2017年,从春夏到秋冬,张队长21次步行到白竹山。有一次,为了考察白竹山的公路线路和产业发展,张队长从镇上出发,冒雨步行20多公里山路,从碑垭经蚂蟥台人参基地、阳坡野茶园到达覃家台时已是傍晚,覃事善老两口见到张队长全身湿透、上下是泥,感动得哭了,说是第一次见到这样不怕苦不怕累的好干部,还为他找来干净衣服换上。过了一段时间,张队长收到了一件贵重的礼物——一双千层底布鞋。他常说:“只要我们把老百姓当亲人,老百姓就会把我们当亲人。”他还说:“老百姓讲理不讲理他都在理,老百姓所有的错都是我们的错。”通过两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在2018年春节前夕,修通了一条长19.2公里的简易公路,让常德市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自然村的老百姓走出了大山,看到了外面的世界。2018年8月,贫困户覃事善老人在自家烤房取烤烟时,不幸摔成重伤。他说,如果没有这条路,他的这条命也就没了,是扶贫工作队救了他的命。2018年6月,贫困户覃事耀在干农活时被五步蛇咬伤,也是这条路挽救了他的生命。老百姓称这条路为“天路”“幸福路”“致富路”“生命线”。

从张忠富担任扶贫队长的第一天起,他的胸前就始终佩戴着一枚党员徽章。他说:“我就是告诉村民,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是来为村民办事的。”在他看来,这是一种荣耀,更是时刻提醒自己,要以党员的身份,为民想事,为民办事,更重要的是让老百姓明白,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党的要求,党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无论是在走访贫困户途中遇车祸当场休克,还是半夜肚子痛得满地打滚通宵到南北镇卫生院打吊针,他都从未休息,有时几个月也不回家一次,即使独生女儿生病到省城住院,他也没有陪同。

石门县南北镇金河村由三台、金河、红耀、南岔、白竹山五个自然村合并而成,面积5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200米,全村有农户378户96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81户572人。几年前,金河村没有固定村部,没有村卫生室,不通路、不通网、不通电视、不通广播,也是一个软弱涣散村,基础条件差,贫困程度深。张队长驻村三年来,金河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风民风明显好转。新修道路13公里,硬化道路7公里,道路窄改宽11.345公里,道路整修30.2公里,架设了三座吊桥,完成了两处安饮工程,建起了新村部,恢复了村卫生室,重建了广播“村村响”,开通了有线电视和互联网络。全村108户贫困户易地搬迁住进了新屋,57户贫困户完成了危房改造。成立了金河村党员先锋队和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大力发展野茶、金钱柳、中药材、土蜂蜜,建立了产业发展帮扶基金,成立了仙野茶叶专业合作社和云上南北农业开发有限公司。2014—2018年,全村181户贫困户572人,已有179户569人顺利脱贫,贫困发生率从59%下降至0.3%。

“忠心扶贫未怕千般险,富民兴业何惧万重山。”金河村老百姓给石门县文体广新局驻南北镇金河村帮扶工作队送去的锦旗如是写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